文丨禾禾媽媽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提問:缺教養的孩子到底有多討厭?
其中有一個回答是這樣的:
對一個孩子最不好的評價就是「缺教養」3個字了,因為這不僅是對孩子的評價,還是對其父母的評價!
01
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讓我領教了沒有教養的孩子是有多令人生厭?
視頻中的小男孩,一直讓坐在座位上的奶奶站起來,奶奶不站起來,男孩就對著奶奶破口大罵道:「我警告你,你給我起來!你給我起來!!」
乘客見狀勸阻道:「小朋友你哪個學校的?你做的讓大家都看不慣,你知道嗎,哪有這樣給大人說話的小朋友,你這樣做不對」
熊孩子邊嘟囔「臭學校」,邊指責乘客道:「幹你的事去,不要管我」!
然後孩子繼續朝自己的奶奶大吼大叫,奶奶也在耐心地教育孩子,但是都無事於補,奶奶最後無奈地說了句「缺家教」。
針對此視頻網友紛紛留言:
「缺家教」「慣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孩子這麼大了,這樣子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
公共場所往往是展現一個人「有沒有教養」的最佳場所,對一個「缺乏心機」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同樣是公共運輸上,前文視頻中的男孩讓網友心生厭煩,而下文中的男孩卻讓網友心生溫暖。
這個視頻禾禾媽媽是在朋友圈看到的,視頻中的男孩因為腳受傷,穿著拖鞋坐在公交車的後排,可是當男孩看到一位老人上車後,由於前排的乘客無人讓座,於是男孩主動站起來讓座,可是老人看到男孩腳上的傷後,就一直推辭,男孩卻堅持給老人讓座,直到有一位乘客給老人讓了座,男孩才安心地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對於男孩的行為,朋友圈的網友紛紛為其點讚,還留言表示為人父母就要養出這麼有教養的孩子。
有教養的孩子和缺教養的孩子差別到底有多大?兩個男孩天差地別的表現,給出了我們答案。
02
有教養的人,不僅能贏得他人的歡迎與青睞,還能幫助自己拓寬社交圈,從而更容易取得學業和事業上的成功,反之缺教養的人,不僅讓人心生厭煩,還會讓人質疑其父母的品行,所以對於父母來說你的孩子可以不優秀,但是不能沒教養!
那作為父母如何才能帶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呢?
洪蘭說:「教養孩子一點都不難,它只有一個原則,就是以身作則,你孝順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以後就會孝順你,凡是你不要孩子做的,你自己也不要做,如此而已。」
資深教育者陳昕曾說「」孩子的教養,源自父母的修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想要孩子成為有教養的人,父母就得先變成有教養的人。
教養包括很多方面,它存在於生活又隱匿於生活,體現在一個人的行為處事和社交行為中,教養是發自於個人內心、不做作的,培養孩子的教養,簡單來說,就是培養父母本身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1.不嘲笑他人
什麼是不嘲笑他人?簡單來說就是尊重他人,因為尊重是教養的最大體現。
孩子年齡小,很多行為都是沒有意識的,沒有惡意的,所以經常無意識的嘲笑他人,例如嘲笑摔倒的孩子,嘲笑身體有缺陷的孩子,嘲笑不如他的孩子……
作為父母想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首先要讓孩子懂得什麼是尊重人?要教會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用實際行動引導教育孩子如何尊重他人,一旦發現孩子有嘲笑、不尊重他人的行為,父母要及時予以糾正。
尊重他人要從娃娃抓起,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在地鐵吼奶奶的小男孩一樣,從小沒養成尊重他人的習慣,長大後再管教就難上加難了。
03
2.不打擾別人
不打擾他人,就是讓人最舒服的教養,而影響他人就是缺教養的表現。
什麼是不打擾別人?就是公交車上不吃韭菜盒子,圖書館裡不大聲說話,和他人一起吃飯不吧唧嘴……
那麼如何教會孩子不打擾別人呢?
教育專家表示:當父母有事時(例如客人到訪、接電話、處理工作時等等),要明確的對孩子說「我需要一段不被打擾的時間姐電話或者陪我的朋友等等,這個時候你打擾我,對我來說是個問題,你能自己找一些遊戲或者找一些事情玩10-15分鐘,而不打擾我嗎?」
通過語言幫助孩子感受到愛,並且讓孩子學會尊重你的時間,如果你在忙自己的事情時,聽見了孩子的幹擾,你可以選擇不回應,或者使用肢體語言回應,例如將手放在孩子的肩膀上,讓孩子知道,雖然你不會對他頻繁地要求作出回應,但是你是愛他的。
當然,當你忙完手裡的事情時,一定要抽時間陪孩子,並且要表揚孩子沒有打擾自己的行為,讓孩子知道不打擾別人是一種美德。
3.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做事不遵守規則的孩子,終會自食其果,所以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尤為重要,作為父母要從小告知孩子,該遵守哪些社會行為規範?
例如:先到先得,人多的時候要排隊,不能隨意插隊,拿過的東西要物歸原主,做錯事要道歉,進他人房間要敲門……
孩子年紀小,很多行為都是無意識地,不計後果的,所以作為父母平時要注意教育孩子,規範孩子的行為規範。
4.行為舉止有禮貌
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傑斐遜說:禮貌是後天造就的好脾性,它彌補了天性的不足,最後演變成一種近似真美德的習慣。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禮貌:例如見到熟人打招呼,臨別說再見,得到他人幫助說謝謝,做了不恰當事說對不起……可是培養一個「彬彬有禮」的孩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父母長期的引導與教育。
首先要教會孩子什麼是有禮貌的行為,例如告訴孩子對長輩說話要用「您」,見了認識的人要主動問好「叔叔、阿姨、奶奶好」,分別時要說「叔叔、阿姨、奶奶再見」,尋求別人幫助時要用「請」,得到他人幫助要說「謝謝」,別人說話時不插嘴,不隨便打斷別人的談話……
其次當孩子理解了什麼是有禮貌的行為後,父母要有意識的創造條件,讓孩子進行實景訓練,例如安排孩子去給鄰居送信、水果等,教他如何敲門,如何跟叔叔阿姨交流,反覆練習,習慣成自然。
最後記住:潤物細無聲,無論什麼時候,以身作則都是最重要的,另外如果父母發現孩子不禮貌的行為,應及時予以制止,留心孩子的行為表現,對表現好的孩子,予以適當的鼓勵表揚。
最後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培養孩子的教養,可以參考這本《教養在生活的細節裡》,這套書通過愛與智慧的對話,教會我們好好生活就是教育,家庭是禮貌最好的啟蒙地方,父母無須十全十美而須盡心盡力……
作者洪蘭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蔡穎卿臺灣著名親子作家,著作繁多,教養類代表作有《媽媽是最初的老師》《我的工作是母親》《在愛裡相遇》等書都很受讀者歡迎。
洪蘭老師說:母親是家庭的靈魂,當你教育一個男孩,你教育的只是這個男孩,但是當你教育一個女孩,你教育的是整個家庭和下一代。蔡穎卿更是把培養自己看得比培養孩子更重要。
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父母便是作畫人,為了孩子的未來,建議各位家長讀一讀這本書。
寫在最後:
一個孩子可以不優秀,但是不能缺教養!千萬別讓他人用「缺教養」三個字來評價你的孩子!因為這三個字不僅罵了孩子,更是批評了孩子的父母。
大家好,我是禾禾媽媽,經驗豐富的育兒達人,多平臺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孕育知識!歡迎大家關注我,留言諮詢或討論。圖文源於網絡,如侵請聯繫刪除,本文系原創,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