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王翦,在一次出徵前,為何多次向秦始皇要良田和豪宅?

2020-12-22 清諾晗history

兩千多年前,秦始皇橫掃六國,創立統一霸業,創造了歷史傳奇。在他徵戰六國,實現統一的十幾年間,身邊也不乏各類或英勇無畏、或足智多謀的人才,正是在這些人才的輔佐之下,秦始皇才能順利實現統一大業,千古留名。

一提起秦始皇身邊的名將,首當其衝的就應該是王翦。王翦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然而,這樣一位大名鼎鼎的將軍,卻在一次出徵時,多次向秦始皇索要良田和豪宅,這是為什麼呢?

草率出徵,興師伐楚大敗而歸

秦始皇在剷除呂不韋和嫪毐後,開始親自掌管秦國的朝政。野心勃勃的秦始皇並不滿足於眼前的現狀,開始了橫掃六國的爭霸之旅。

在橫掃三晉之後,秦始皇想趁士氣大漲的時機將楚國也收入囊中。

這時秦始皇身邊有兩員大將——王翦和李信。

在商議攻楚計劃時,秦始皇詢問需要多少兵力,李信自信滿滿地回答:「不過用二十萬人」,王翦卻回答說:「非六十萬人不可」。

在王翦看來,楚軍實力不俗,僅憑20萬軍隊伐楚,要冒極大的風險。這時的王翦已經功成名就,他不願冒如此巨大的風險,於是提出了60萬軍隊攻楚的穩妥方案。

一直想要立功的李信卻想要藉此機會來表現自己,希望能一戰成名,於是他鋌而走險,誇下了20萬軍隊伐楚的海口。

面對兩個截然不同的回答,秦始皇心中的天平已經慢慢向李信傾斜。在他看來,王翦多次取得大戰勝利,朝中沒有人能與他制衡,作戰時常常會過度依賴王翦,而且他的回答也讓秦始皇十分失望。

為了培養新的將軍,秦始皇決定派李信出徵。見此情景,王翦主動稱病辭朝,回到了故鄉養老。

當時楚國聽聞秦國要舉兵攻楚的消息時,在暗中也做了充足的準備。最初李信和蒙恬率兵一路高歌猛進,李信還順利攻下了楚國的鄢郢。然而在李信要繼續西行與蒙恬會師時,一直示弱的項燕積蓄力量,突然率領楚軍尾隨李信軍隊,追了三天三夜不曾停息。

面對突發狀況,李信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最終李信兵敗逃走。面對李信大敗而歸,秦始皇怒不可遏,他在斥責李信的同時也開始後悔沒有聽信王翦的建議,委派王翦出徵伐楚。

秦王親請出徵,王翦卻趁機索要良田豪宅

為了能夠扭轉戰局,以大局為重的秦始皇決定親自來到王翦的老家,請他出徵。面對秦始皇親自上門拜訪,王翦雖受寵若驚,但也不敢表現出半點得意的意思,於是他還是稱病不願出徵。

最後秦始皇發狠,命令王翦必須出徵,他才極不情願地同意了伐楚的事情。這樣一來,不僅保全了秦始皇的面子,也沒有讓秦始皇誤會自己驕橫自傲。

在同意出徵的同時,王翦還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要秦始皇給他賞賜豪宅和良田。秦始皇調侃他:「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卻一本正經地回答:「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

聽到了王翦的回答,秦始皇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王翦的請求。有了秦始皇的承諾,王翦也不再推脫,帶領著60萬人的軍隊,浩浩蕩蕩地向楚國出發。

王翦率領大軍來到楚國邊境後,並沒有著急與楚軍發生正面衝突,而是帶領60萬軍隊,駐紮營地休養生息。在之後一年的時間裡,秦軍都堅決不出,與楚軍形成對峙。

當時的楚軍只有40萬人,面對20萬的人數差距,楚軍也不敢輕舉妄動。蟄伏了1年後,楚軍終於按捺不住,決定往東調兵。王翦抓住時機,舉兵大破楚軍,楚國名將項燕也被斬殺於蘄。

這時的楚國已經展現出了頹敗之勢,王翦一鼓作氣,又用了1年的時間俘獲了楚王負芻。

在剷除了楚國這一勁敵後,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道路又平坦了不少,王翦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秦始皇統一六國最大的功臣之一。在他回國後,秦始皇也兌現了自己的承諾,不僅賜予其良田豪宅,還給他封官加爵,賜他一身榮耀。

索要良田豪宅,其實深藏處世之道

在王翦出徵途中,曾多次寫信向秦王索要他之前許諾的良田和豪宅。王翦身邊的部下都對此困惑不已.

有些部下還很善意地告訴王翦,頻繁向秦王索要賞賜的行為看起來有些不妥,可能會引起秦王的不悅。

面對年輕的部下,王翦十分淡定地解釋了一句:「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正如王翦所說,他這次出徵幾乎帶走了秦國所有的兵力,一向多疑的秦始皇又怎能安然坐在皇宮之中?

王翦頻繁向秦始皇索要良田豪宅,並不是貪財,這其中深藏著他的為人處世之道。

這次出徵,提前索要良田豪宅,表面上是為子孫日後的生活準備,實則體現了王翦這次戰爭馬革裹屍的決心和忠誠,同時也表明了自己絕無造反的野心。

另一方面,向秦始皇索要良田豪宅,也就意味著王翦將自己的家人全部交到秦始皇的手中當做人質。此舉可以徹底打消秦始皇心中對自己的猜忌,讓他全力支持自己之後與楚國的戰爭。

後來王翦不負眾望,率領軍隊攻破楚國,凱旋而歸。歸國之後的王翦可以說是揚名立萬,青史留名,他在秦始皇心中的地位也不斷提升。儘管王翦立下了赫赫戰功,但秦始皇卻從未對他有所猜疑,到了年老,王翦也能夠得一善終。

這一切的背後,其實都體現了王翦為人處世時的智慧,當初索要良田豪宅是假,表明忠心才是真。

在亂世之中,侍奉多疑殘暴又野心滿滿的秦始皇,還能得以善終,聽起來著實不是一件易事。王翦之所以能夠成為大名鼎鼎的戰神,一方面是因為其戰功赫赫,提刀立馬為秦始皇打下一片江山,但更重要的,還是他在為人處世中深藏不露的大智慧。

資治通鑑》對於歷史的記載告訴我們,讀史不能讀表面。因此欲了解更多歷史的智慧,應該多讀、細讀《資治通鑑》。讀史所培養的大局觀,以及從宏觀的角度觀察世界的方法,是無論身處哪個時代的人都需要的。不要將目光只鎖定在自己眼前的一畝三分地之上,而是要將目光放的更長遠一些。

因此,筆者向大家推薦這套好書——《資治通鑑》。編纂、翻譯此書的學者本都是國學大家,因此這套書絕不是現在市面上,那些粗製濫造、攜帶私貨的資治通鑑。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譯,不多增一個字,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鑑》本義。不以「現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葉。

做為歷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划算,因為這一套目前在做活動,現在只要58.8,可以說是很超值了。大家可以點下面的連結購買。之前的1.8萬本賣完了,現在又新進一批,數量不多,就快沒庫存了.

相關焦點

  • 秦朝大將王翦:他手下有六十萬兵,秦始皇為啥不怕他造反?
    當時有個年輕的將領——李信,他年少輕狂,對秦始皇說給他二十萬人就能滅了楚國。秦始皇當時想培養新將領,畢竟如果只靠王翦王賁父子,那大秦的軍隊恐怕要變成王家軍吧?於是秦始皇問王翦需要多少人能滅了楚國?王翦久經沙場,當然知道楚軍的厲害,於是說六十萬!
  • 王翦攻楚前為何向秦王政要田宅?看看他後來做了什麼就知道了
    戰國四大名將中,白起、廉頗和李牧的結局都不好,他們雖然戰功赫赫,但卻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含恨離世,只有秦始皇時期的名將王翦得了善終,而這善終是他自己謀來的,身為將帥,不僅能夠帶兵打仗,所向披靡,還應該深諳政治,能夠全身而退,這樣才能在那樣一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得到善終,而王翦無疑是這其中的佼佼者。
  • 戰國四大名將之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為何只有王翦得以善終?
    談秦說漢(230)戰國四大名將之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為何只有王翦得以善終? ;為何王翦能夠活得風光,得以善終呢? 王翦是頻陽東鄉人,少年時就喜好軍事,後來入關投奔秦始皇,祖孫三代為秦將。公元前236年,王翦率兵進攻趙國的闕與,接連破了闕與的九座城邑,一戰成名。公元前229年,王翦再次領兵進攻趙國,攻破邯鄲,趙王遷投降,趙國滅亡。
  • 讀二十四史——《史記》173:戰國四大名將之王翦
    第二年,燕國派荊軻到秦國刺殺秦王,秦王乃派王翦攻打燕國,攻佔了燕國都城薊,燕王喜逃往遼東。秦王派王翦的兒子王賁攻楚,楚兵戰敗。王賁還擊魏國,魏王投降,魏國滅亡,秦國平定了魏國各地。秦始皇滅韓、趙、魏三國,並使燕王喜東逃遼東,同時多次戰敗楚軍。秦國另一名將李信,年少壯勇,曾帶兵數千追擊燕太子丹至衍水,最後打敗燕軍活捉燕太子丹,秦王認為李信賢能勇敢。
  • 同為秦始皇的左膀右臂,一個善終一個卻死的悽慘!這是為何?
    顯然李斯和王翦結局是不一樣的,王翦得以善終,而李斯最終被趙高給害死,而且死得非常慘。那麼,同樣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兩個人,他們的結局為什麼這麼不一樣呢?  為什麼李斯和王翦是秦始皇最重要的左膀右臂?   秦始皇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固然與之前的秦國大將們的南徵北戰不無關係,固然與白起對趙國的沉重打擊,為秦國統一奠了堅實基礎有關。但是最後實現全面勝利的是王翦。而且在撲滅六國中最強大的楚國的時候,王翦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 王翦打仗有個惡習,讓秦始皇覺得十分心疼,但每次只能咬牙容忍
    比如關於趙國的李牧、廉頗,秦國的白起,王翦都是歷史上的赫赫有名的戰將,而前三位的知名度遠遠超越王翦。 王翦(生?——卒?),是今陝西富平東北人。家族略有背景(史書無記載),在秦莊襄王(異人,子楚)就和年少的嬴政關係很好,作為陪讀侍奉秦始皇左右,自幼喜歡兵書崇尚武學。
  • 王翦:唯一一個得善終的四大名將,有大智慧,平定六國當居首功
    提及秦朝,讓大家印象深刻的往往是我們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實際上秦日後能夠統一天下,有一個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王翦。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兩位是趙國人,兩位是秦國人。秦還有一個就是人屠白起,以殺人多而出名。
  • 《大秦賦》王翦的身世之謎
    在電視劇《大秦賦》裡有這樣一段場景,公元前224年,王翦即將帶著60萬秦軍出徵楚國,秦王嬴政親自送行。到了城門口,王翦敏銳地發現嬴政一個反常行為。以往出徵送行,秦王都是送到城門口即止,這一次卻一反常態,非要送到離城很遠的灞上。一路上嬴政的話不多,但說的每句話都讓王翦背後發涼。經過一番思索,王翦終於明白嬴政一系列反常背後的目的了。
  • 為何秦國名將王翦打仗前先要賞賜?這其實是古人智慧的巔峰體現
    為何會有這樣的習慣?王翦,字維張,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他在跟隨秦王的過程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勞。他曾經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攻破燕國都城薊,王翦的威名達到了一個可怕的高度。秦王在穩定下來之後,開始繼續進攻其他國家。公元前224年,秦王欲滅楚國,召集群臣商議作戰計劃。
  • 戰場上的王者,朝堂上的智者,大秦名將王翦
    提到他更多的評價是用兵沉穩,多謀善斷,作戰滴水不漏,被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推為始祖。王翦的前半生在史書中沒有什麼耀眼記載,但在秦王政十一年,他一出場便為主將和桓齮率大軍兵分兩路夾擊趙國,奪趙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等十餘城,為秦國的統一戰爭拉開了序幕。桓齮揮軍越太行山,佔領赤麗、宜安兩邑,隨後趙國調回了李牧,在肥之戰大敗秦軍。
  • 大將出徵前不停地要封賞,部將勸他別太過分,大將:我這是在保命
    王翦年少時候就待在秦始皇(當時還是秦王)身邊,算得上是絕對的心腹,在前236年率領秦軍攻取趙國九座城池,聲名鵲起。 等到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的時候,嬴政召集所有武將,商議前去滅掉楚國需要多少人馬,年輕將領李信越眾而出,信誓旦旦地說:「但有二十萬勁旅,便為大王橫掃天下」,這位李信在秦滅燕國的過程中立有大功
  • 同樣因為上司不聽建議罷工,為何白起被賜死了,王翦卻因此升官了
    而王翦罷工則是秦始皇聽信李信之言,想憑藉二十萬兵力就把楚國搞定,自己建議60萬兵力出徵的意見不被採納而稱病罷工,告老還鄉。事後事實也證明,白起和王翦都說得沒錯,秦國在邯鄲被趙魏韓三國聯軍打得大敗,李信的二十萬大軍也被項羽的爺爺項燕追著打。
  • 王翦出徵時不停向皇帝要賞,兒子勸他低調點,王翦:我是在保你命!
    秦始皇吞滅六國是歷史上最精彩的一場大戲,韓、趙、魏、楚、燕、齊原本都是不遜於秦國,而這六國中,最強大最難攻破的一個那麼又非楚國莫屬了。秦國差一點就折戟在了楚國,而最後帶領秦軍攻滅楚國的,便是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
  • 王翦守南中國的歷史作用和秦始皇的決策邏輯:格局決定布局
    把這個問題解釋清楚是很有必要的,理清楚秦人對自己的定位,將有利於我們更加清晰地梳理歷史脈絡,然後從秦始皇的決策中去感受秦始皇的格局。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為了完成一統大業,他所面臨的最後一個難題便是,如何對付常年盤踞在南方的「百越」。要解決這個問題,名將王翦就成為了一個無法迴避的人物。
  • 秦將王翦和其子立下赫赫戰功,他們最後怎麼樣了?
    秦始皇十八年(前229年),王翦從上郡發兵,下井陘,與楊端和軍兩軍呼應,準備一舉攻滅趙國。趙王於是派名將李牧、司馬尚抵抗秦軍。兩軍相持一年多未有結果。王翦採用反間計,使人把大筆金錢給了趙王的寵臣郭開,誣衊李牧、司馬尚想要謀反,趙王便源趙瞶和顏聚代替了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趙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把他殺了,又撤銷了司馬尚的職務。
  • 秦始皇滅六國重用的名將,為何在項羽滅秦時,沒人出手救秦國?
    但作為秦始皇背後的強大支撐,王翦、王賁、蒙武、蒙田們才是秦始皇成功背後的最強助攻。在公元前207年的時候,秦朝的三世子嬰面對強大的「劉氏集團」,只得投降,子嬰的「窩囊」投降也就宣告著秦朝的滅亡。作為當時轟動一時的大將們,他們凱旋後的歸宿究竟是怎樣的呢?
  • 王翦如何在功高蓋主的情況下,向嬴政表明忠心還拿下良田豪宅?
    想順勢挾百勝餘威,將荊楚也一併拿下,便找到當時已是他身邊重臣的王翦和李信相商。嬴政當時痛問二人,"要多少兵馬才能打下楚國"。李信當時尚還年輕說20萬便可。而一旁的王翦卻說要60萬。這整整三倍的兵馬差距,既然兵馬少也能辦成這個事,索性就選了李信的方案。王翦一看,這擺明就是晾著我唄,那我還不如回家休息。於是就以身體不適,請假回家了。
  • 出徵前大將不斷討要封賞,部下勸他別太過分,大將說我這是在保命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打算出兵滅楚國,他問身邊的將領需要多少兵馬,王翦說至少60萬才行,但年輕將領李信則非常自信的說只需要20萬,處於成本的考慮,秦王讓李信出徵伐楚,但結果是李信大敗而歸,未能攻下楚國。
  • 秦始皇滅六國第一功臣王翦,如何能成為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作為臣子最怕的就是功高蓋主,但秦始皇滅六國第一功臣王翦,如何能成為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呢?王翦是秦始皇的將軍,他不但懂軍事,也懂皇上的小心思,同期的將軍都是因為不懂,最後沒有好下場。秦王聽了李信的表態後,一是倍感振奮,二是多少還有些不放心,於是又向老將王翦徵求意見。
  • 大秦王翦的下場,遇到秦始皇是幸運,隱退是大智慧,後裔崛起漢唐
    秦始皇和王翦,因滅楚的兵馬數量勾心鬥角秦滅六國,王翦和兒子王賁直接參與了其中五國的攻伐,是當之無愧的,秦朝建立的首功之臣。不過,也因此,秦始皇一度非常擔心王翦功大不好制衡,所以,當王翦提出滅楚國需要六十萬兵馬時,秦始皇猶豫了。秦始皇在第一次伐楚時,沒有支持王翦,選擇了李信和蒙恬,兵馬也只用了二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