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叮咚進京、美團攪局,生鮮電商迎來新一輪燒錢大戰

2020-12-16 界面新聞

記者 | 林北辰 周伊雪編輯 | 文姝琪1

叮咚買菜二度傳出融資消息。

5月12日,據路透社報導,生鮮電商叮咚買菜完成新一輪3億美元融資,估值達20億美元。界面新聞就此消息向叮咚買菜創始人梁昌霖求證,得到回覆稱消息不實。

這是近半個月來,叮咚買菜傳出的第二次融資消息了。此前,中國經營報在4月25日報導稱叮咚買菜獲得了大西洋投資集團的融資,其估值數據與路透社報導的20億美元相同。叮咚買菜對此亦不做回應。

2020年疫情之後,生鮮電商獲得了高度的關注。

疫情期間,生鮮消費、配送到家業務的需求猛增。根據艾媒諮詢發布的數據,2020年1月22日至2月6日的兩周內,主流生鮮平臺每天的新增用戶規模都在1萬以上,其中盒馬、京東到家和叮咚買菜在2月6日當天的新增用戶均超過了4萬。

4月21日,從上海北上的叮咚買菜宣布在北京市場開城,首批開設18個前置倉分布在回龍觀、雙橋、青年路等社區,聲稱要覆蓋北京全城。而在3月起,Boss直聘等招聘網站上陸續出現了叮咚買菜的招人需求。

根據叮咚買菜提供的數據,其2月的單月營收超過了12億,大年三十當天全國訂單增長率為300%。對比叮咚買菜公布的2019年12月單月7億營收的數據,兩個月內,月營收的增長几乎實現了翻倍。

同一時期,美團買菜也在北京大規模鋪點。界面新聞記者於今年4月實地走訪後發現,由於配送員的衣服都是綠色,美團買菜與叮咚買菜常常在北京街道上「撞衫」,十裡河地鐵口區域,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美團買菜的倉庫並作一排,美團還掛出了橫幅「美團買菜一周年,大幹100天!」

叮咚買菜和美團買菜是2020年北京生鮮賽道的新玩家。二者加入後,北京生鮮賽道群雄割據:前置倉另一家明星公司每日優鮮大本營是北京,新零售「標兵」的盒馬在2017年進入北京市場,此外還有蘇寧菜場、京東生鮮,北京市場迎來了至少五個玩家的爭奪賽。

冰山之下,是前置倉供應鏈跨區域的大考,也是又一輪網際網路式燒錢的比拼。

叮咚「秀肌肉」,美團找方向

在銀河系創投合伙人蔡景鍾看來,叮咚買菜進入北京市場是一種「秀肌肉」的行為。他表示,前置倉模式要「開新城」,企業手上得準備億元級別的資金,而叮咚進首都北京,除了拉開架勢跟每日優鮮挑戰,和美團買菜PK也是重點,其目的是以「強攻」佔領同類競品中的領先地位。

王林是一名叮咚買菜配送員。據他透露,從4月1日起,叮咚買菜就開始在北京招募員工,到4月21日試運營,王林所在的十裡河站點已經有三四十名員工。近四十名員工中,十幾名員工負責拉新,二十名負責配送,其餘則負責倉內的理貨分揀等工作。叮咚買菜在北京的18個前置倉中,每個倉的人員配置大致都是如此。

他還透露,現在十裡河片區約為十平方公裡的區域內,配送員的日均送單量有二三十單,多的可以達到到四五十單。在試運營階段,對配送員的送單量沒有要求,但是正式開業後,要求月訂單量至少520單。

叮咚買菜在北京各區發起進攻,在勁松地區的小區電梯間內,已經張貼了叮咚買菜的海報。海報中,突出了叮咚買菜對新用戶的「108元紅包」,使用方法為不同金額的滿減優惠。此外,0元換購蔬菜、牛奶、水果、魚蝦、肉類也是叮咚買菜初期進入北京市場的重要手段。

叮咚買菜在北京地區的電梯廣告,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叮咚買菜進軍北京後,美團買菜也加緊了地推的步伐。

界面新聞記者實地走訪後發現,目前在北京順義、十裡堡、四惠東地區均有美團買菜的地推進行拉新、邀請用戶註冊會員活動。美團買菜的賣點在於「App+服務站」模式,相較於過去的「小象生鮮」,美團買菜離居民區更近,裝修更簡單,比起主打實體零售的小象生鮮,美團買菜更為輕量化。

美團小象生鮮門店比前置倉的裝修更加精緻,圖片來源:界面新聞記者 趙曉娟一位前美團小象事業部員工透露,美團買菜從小象生鮮孵化而來,年後小象事業部開始計劃擴張,並招募團隊。在此之前,買菜業務只是美團一項新業務,並不一定是重點業務。

對美團而言,疫情助推了買菜業務的發展,「吃」作為剛需場景,市場分散而未出現龍頭,美團對這項業務的展開是順勢而為,也是想在其他網際網路巨頭還未大面積發展買菜業務前搶佔先機。

無論是叮咚還是美團買菜,要拉起用戶數據,補貼、滿減優惠是最核心的手段,打開各種買菜App,108元新用戶禮包、低價購買優惠券是首屏推送的常態。

不僅在用戶端,平臺還要在員工端、騎手端進行燒錢補貼。王林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在試運營階段,負責拉新的員工的KPI是每日完成二十個新用戶指標,還有一定的首單要求。對配送員來說,公司沒有拉新指標,但如果拉到新用戶,一位獎勵五元。

通過對配送員和用戶的雙補貼,生鮮電商的馬車才能大步向前,快速拉起銷售和用戶體量的數據。對前置倉模式而言,要做到送貨快,員工必須由公司自己培訓,才能夠達成現有的響應速度。而據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在進入北京市場前,叮咚買菜的公司員工數已突破2萬五千人,叮咚買菜還設立了「叮咚大學」對員工進行培訓。

前有同類型競品爭市場,後有公司幾萬名員工要養活,生鮮電商雖然頂著「得生鮮者得天下」的標籤,模式過重、成本居高不下的痛點依然使單個創業公司難以建立壁壘,只有不斷融資、輸入新鮮血液才能維持公司的現有體量。

為什麼是北京?

北京過去雖然人口密度和購買力足夠,但傳統零售的發展並不如華東市場。在社區購物不夠便利、電商普及程度又足夠高的背景下,對生鮮零售和O2O類型的公司來說,2020年北京是疫情後的「兵家必爭之地」。

此前,在一封發給全體員工的內部信中,每日優鮮創始人兼CEO徐正表示,現在全國一共有不到10家企業已經達到了百億規模量級。整個行業已經過了比拼模式的上半場,進入到拼團隊、拼執行、拼效率、拼內功的下半場。

徐正所言的「百億規模量級」事實上包括了前置倉、社區團購、到店自提等不同的生鮮模式。不同模式下的關鍵指標不同,但與「生鮮」沾邊的玩家們共同點在於,滿足用戶的日常需求,蔬菜、河鮮海鮮、農產品是近年崛起的玩家們共同的SKU。

每日優鮮是最早在北京實踐前置倉生鮮的玩家。2014年12月,公司成立一個月即獲得了500萬美金的天使輪資金。最初,每日優鮮以「2小時達」為賣點,在2015年獲得騰訊領投的1000萬美金A輪及2億元B輪融資後,每日優鮮市場份額逐漸增長,相繼嘗試了無人貨櫃、小紅杯咖啡等項目,2018年起每日優鮮的履約速度提升至「1小時達」。

從每日優鮮的發展史中其實可以一窺北京生鮮零售的變化:2015年前後,生鮮到家模式的需求萌芽,此時快速送達還不是北京用戶的首要需求,用戶想要生鮮送貨上門,對公司來說,供應鏈的搭建和生鮮SKU數量的提升是彼時的重點;2017年無人貨櫃風口正盛,每日優鮮也在辦公室、CBD場景布局貨架,但風口過去,其貨櫃也悄然退出市場。

2018年,每日優鮮稱北京市場做到了自負盈虧,將目光放到了華東和上海市場,徐正公開表示10億資金進上海,爭華東第一。此時的北京,在盒馬與小象生鮮大規模開店的動作下,用戶對生鮮新零售已有了具體的概念,生鮮到家的用戶心智也基本培育完成,京東生鮮、蘇寧菜場相繼入局。

不過,2019年全國生鮮賽道都遭遇了關店、倒閉潮。小象生鮮全面關店,盒馬在蘇州、崑山等地關店,呆蘿蔔、妙生活、吉及鮮等模式過重的社區生鮮慘遭倒閉。從營收上看,即使是阿里重金支持的盒馬和騰訊背書的每日優鮮也無法做到盈虧平衡——燒錢補貼、模式過重、毛利低是生鮮模式要跑通無法繞開的門檻。

事實上,生鮮賽道的幾大痛點北京市場都有:房租貴、人力貴、履約成本高。然而,在疫情的催化下,生鮮到家成為了2020年最受擁躉的買菜模式,無法出門的生活成為生鮮電商的復起之機。

生鮮領域作為網際網路企業爭奪的最後一塊陣地,上海已是競爭慘烈的紅海,玩家們此時大舉進入首都北京,拼的是誰能佔領中國最後一個未飽和的超一線市場。

資本如何選擇

對於上海起家的叮咚買菜來說,進入北京市場是一次頗為激進的嘗試。

據叮咚買菜近期公布的數據,2019年從上海擴張至深圳,已獲得了建立跨區域供應鏈的能力,4個月內基本覆蓋了深圳全市,用戶復購率50%,成熟倉的毛利率為32%。

從距離上來看,「開城」有兩種模式:其一以樸樸超市從福州進入廈門市場為代表,由於和大本營城市相隔不遠,這類型的「開新城」可以共享很大一部分供應鏈資源。第二種則是叮咚買菜進北京與樸樸超市進深圳的案例,可以協同和復用的供應鏈就很少了。

叮咚買菜在北京開城的公告中稱「根據北京市場的特殊需求,對北京地區的供應鏈進行調整,保持相對的獨立性,更好地去貼合北京市民的喜好。」在這背後,其實是對地域性消費傾向的預測和考驗。

例如,蘇寧菜場相關業務負責人王琦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透露,上海、北京、南京等地的消費特點其實有很大不同:以2月的後三天為例,在所有訂單中,北京地區蔬菜銷售佔比最高,達到37%;南京地區賣得最好的單品是西紅柿和娃娃菜;上海的上海青、大白菜、生菜、本地菠菜、精選青蝦仁在同一時期銷量突增。

對比叮咚買菜App內收貨地址為北京和上海的區別可以發現,叮咚買菜在不同城市的首頁推廣有所不同,北京市場根據需求調整了乳品麵點、小龍蝦至首頁優惠欄。問題在於,即使研究透了城市的生鮮消費特點,供應鏈和資金能夠跟的上新城的需求嗎?

行業內普遍的算法是,前置倉履約成本在12-15元/單,按照毛利率20%計算,需要將每筆收入提高到80元以上才能覆蓋所有成本。這個數字無論是叮咚買菜、每日優鮮還是盒馬的小站和mini都未能達到。因此,「燒錢」成了生鮮賽道最大的特點。

2018年初,叮咚買菜曾面臨一波資金緊張的困境。每個月總收入不足2000萬元,若兩個月融不到資,公司可能就會倒閉,梁昌霖坦言,當時差點通過賣房維持公司存續。

對於本次融資,雖然叮咚買菜並未承認,但梁昌霖在今年1月接受界面新聞記者採訪時透露,叮咚買菜的融資速度確實是「一月一融」,並且以每次加30%的價格對投資人開價。據天眼查顯示的信息,叮咚買菜在2018年5月、7月、9月、10月、11月和12月有6次公開的融資信息,過往投資方陣容有高榕、老虎、紅星美凱龍、紅杉、今日資本等明星VC。

對於這樣的情況,蔡景鍾評價,每月要融資一次事實上是因為「還沒有大錢進來」,他以美菜舉例,2018年10月美菜曾獲老虎環球與高瓴資本領投的多於6億美元的融資,隨後一年半都未傳出融資消息,而美菜依然持續擴張、發展2C和社區團購業務,正是因為一筆大錢可以支持很久的業務發展。

對於叮咚加入北京戰局,蔡景鍾認為,部分原因也是叮咚買菜想要獲得騰訊的投資。考慮到網際網路生態與AT的競爭,國內大批生鮮電商目前來看只有獲得騰訊投資才能真正稱為「安全」,而叮咚買菜若能在前置倉賽道上成功挑戰已獲騰訊青睞的每日優鮮,得到騰訊支持,就能站穩領先者地位。

也有聲音認為前置倉不可能跑通。盒馬CEO侯毅曾公開表示,前置倉模式重、流量不足,最終會敗給「盒馬mini」這樣將倉與店結合的模式。根據招商證券發布的研報,僅從盒馬業態來看,前置倉模式的盒馬小站與盒馬mini最大的不同在於前期投入成本mini高於小站(前置倉),但mini的盈利周期最快三個月、小站在疫情前卻大面積虧損。

來自盒馬的這組數據意味著,前置倉雖然有SKU數和開業成本的優勢,但長期來看,盈利仍將是問題。

蔡景鍾認為,2020年的生鮮電商有三大看點:其一是騰訊系的每日優鮮能否持續領先,叮咚高歌猛進殺入北京是否能被更大的資本認可;其二是盒馬模式過大,今年探索小型化,mini如何高速發展;其三是美團買菜作為美團的創新業務,能否佔領一席之地。

生鮮賽道的「百團大戰」在2018年已經結束,馬太效應凸顯,2020會成為決定網際網路生鮮模式的關鍵一年。在疫情的黑天鵝後,頭部公司將一決高下。對於叮咚們來說,騰訊會投嗎?重量級VC會跟投嗎?北京市場的表現很有可能決定下一輪資本的去向。

相關焦點

  • 叮咚買菜被指燒錢「拉新」,涉嫌虛假宣傳
    01新入局者的煩惱:靠燒錢'拉'每單仍在虧損公開資料顯示,由上海壹佰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的叮咚買菜APP於2017年5月上線,主打前置倉生鮮電商模式,首先在上海發展。據業內人士介紹,在北京生鮮電商市場上,既有每日優鮮、美團買菜等早期進入的前置倉自營模式,也有盒馬、永輝買菜、物美多點等店倉一體模式,還有京東到家及依託外賣平臺的菜老包、菜公社等代買模式。作為後來者,叮咚買菜想要在北京市場佔據較高的份額「很難」,前期業務尤其是「拉新」很難開展,成本很高,『拉新』就得補貼、燒錢。
  • 叮咚買菜的第一原理性
    在 2019 的冬天先是「安鮮達」全面解散,隨後又是「呆蘿蔔」的關店危機和「妙生活」的悄然退場。但除了這樣的戰況,也有一批像美團買菜、菜划算這樣的新生生鮮電商的崛起。同時,一匹被業界看作是生鮮黑馬的叮咚買菜也在冬天突圍成功。根據梁昌霖的介紹,叮咚買菜目前單月營收達 7 個億、擁有 550 個前置倉。太陽到達南回歸線,又開始不斷北移,白天變長了,溫度也在上升。
  • 王興新動作:美團買菜殺向天通苑
    根據美團的說法,美團買菜以生鮮電商和社區化服務為切入口,主打「層層嚴選的品質商品、高競爭力的價格、準時快捷的配送體驗」,讓用戶足不出戶即可買菜送貨到家,最快30分鐘送上門。App端顯示,美團買菜切入的品類相對聚焦,主要為新鮮蔬菜、水果、肉禽蛋、米麵糧油、水產海鮮等一日三餐所需食材,主打高頻次、低客單價的消費場景。
  • 叮咚買菜憑什麼爆發增長 和騰訊阿里成為生鮮三巨頭?
    當幾乎所有的電商類目成為紅海後,生鮮電商成了炙手可熱且殘酷的戰場。  為啥這樣說?  神仙打架,小鬼遭殃。巨頭紛紛加入,讓中小品牌的競爭力變弱,再加上這是一個非常燒錢的行業,導致很多生鮮電商的資金鍊斷裂,戰況慘不忍睹。  但奇怪的是,沒有任何巨頭加持的叮咚買菜,奇蹟般的「倖存」下來,且不斷地擴大。
  • 專訪叮咚買菜創始人兼CEO梁昌霖:生鮮電商本質是產業網際網路 行業...
    來源:證券時報網11月28日,叮咚買菜正式宣布進軍西南,首站入駐成都,這一主打「產地直採+前置倉配貨+最快29分鐘配送到家」模式的生鮮電商平臺,今年10月以來,新覆蓋南京、揚州、馬鞍山、廊坊、佛山和成都等10餘個城市。疫情期間,大多數企業放緩甚至暫停擴張步伐,叮咚買菜為何在全國範圍內加速布局?幾經沉浮的生鮮電商行業市場前景如何?
  • 上海灘生鮮電商戰鼓敲響,店寶寶:未來誰主沉浮?
    ,叮咚買菜已經確認完成最新一輪融資。這也意味著,作為前置倉模式的代表,叮咚買菜獲得了新一輪資本加持,而叮咚買菜所處的上海市場,生鮮領域的競爭將更為激烈。生鮮電商是上海網際網路大軍的重要力量。因為網際網路巨頭太少的緣故,時常引發外界對於上海網際網路產業「弱勢」的大討論。不過對生鮮電商而言,這裡卻是一塊玩家競逐的風水寶地——上海有著良好的生鮮生態。
  • 新零售:模式另類的叮咚買菜案例分析
    農產品供需形成深度升級發展的機會,帶來了生鮮消費需求。城鎮化居民的人均消費收入逐步增加,同時農產品湧現出一批有機綠色的環保農產品,帶動了市場的新消費升級。1.3 社會(Society)層面生鮮電商市場規模逐年增長,活躍用戶數量和行業滲透率也在不斷的提升。
  • 生鮮巨頭叮咚買菜進入河北,唐山、廊坊首先開城
    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生鮮電商發展異常迅猛,叮咚買菜、盒馬鮮生、每日優鮮、多多買菜等生鮮電商產品,逐漸成為很多市民購買生鮮類產品的首選。記者獲悉,被稱為生鮮領域三大巨頭的叮咚買菜最近開始在河北布局,目前已經在唐山、廊坊兩地首先開成。
  • 滴滴美團狹路相逢,買菜路上團長快不夠用了
    新入局的網際網路玩家處於「廣撒網」階段,其向潛在團長開出誘人條件,但由於缺乏精細化管理,其未來發展或存在隱患。燒錢大戰中,平臺對於商品和團長的運營都比較粗糙,行業老問題重現,且因玩家體量的增大變得更加突出。©深響原創 · 作者|鴻鍵 凡瑜家住長沙的市民蕭女士沒有想到,加入如美團這樣的大平臺,成為其中一員是如此簡單的事情。
  • 生鮮電商的市場分析報告
    現階段,生鮮電商仍處於模式探索和發展期,尚未出現成熟的盈利模式,隨著前置倉模式的持續火熱,以及線上線下結合的新零售模式,社區拼團等新模式入局,生鮮市場的新一輪混戰已然開始。2.1.2 中國生鮮電商市場融資情況
  • 單月營收翻倍,叮咚買菜逆勢增長的秘密
    說起生鮮零售,在不少人眼裡,這是一個燒錢的遊戲。的確,騰訊、阿里等巨頭入局,直接削弱了中小玩家的品牌競爭力,期間出現資金鍊問題便會遭遇出局的殘酷結果。 但是,沒有網際網路巨頭加持的「叮咚買菜」,不但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了下來,更在疫情期間和後疫情時代,借勢成長為了和阿里的盒馬、騰訊參與合作的每日優鮮並肩的生鮮新零售巨頭。 2020年初的疫情的推波助瀾之下,叮咚買菜的訂單量暴增,上半年每月營收超過了10億,單2月就超過了12億。
  • 巨頭開啟終極「棋局」生鮮零售不能光「燒錢」更...
    不錯,徐女士和眾多消費者,能薅羊毛如此爽,正式因為趕上了號稱是中國零售行業的最後一戰、社區生鮮零售賽道大戰的「紅利」。如今,阿里巴巴、騰訊、拼多多、滴滴、美團等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局,燒錢大戰愈演愈烈。實際上,今年以來,網際網路巨頭已經不滿足背後「出招」,都派出精兵強將直接加入社區生鮮大戰。滴滴今年5月份成立了橙心優選,短短幾個月,截至目前覆蓋16個省份;7月份,美團優選推出,由美團高級副總裁、S-team成員陳亮親自帶隊。拼多多入局較早,最早推出了快團團,後面還推出多多買菜。阿里則是投資了十薈團,騰訊投資了興盛優選。
  • 研究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後 總結生鮮電商兩個盈利模型
    受毛利率低、冷鏈運輸成本高、用戶習慣難以養成等因素影響,導致生鮮線上滲透率遠低於服裝、3C家電等行業。2019年生鮮電商滲透率僅為6.3%,隨著技術的更迭和消費者線上購買生鮮的習慣培養,以及此次疫情的疊加影響,生鮮電商的滲透率有望加速上行。
  • 從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總結了生鮮電商的兩個盈利模型和盈利公式
    2019年生鮮電商滲透率僅為6.3%,隨著技術的更迭和消費者線上購買生鮮的習慣培養,以及此次疫情的疊加影響,生鮮電商的滲透率有望加速上行。我深入研究「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這兩個平臺,目前還不能證實是否實現了盈利,但是將其進行深入研究並畫了一個模型圖之後,認為單一品類的生鮮電商盈利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 與社區團購的非典型戰爭 每日優鮮能順利進入「下半場」嗎?
    每日優鮮又補充了一輪彈藥。12 月 9 日,每日優鮮宣布獲得了 20 億元融資。這次的投資方相比以往有些不同。青島國信、陽光創投、青島市政府引導基金共同組成投資主體,也是迄今為止生鮮電商在地方落地的最大規模戰略投資。
  • 上海16家生鮮電商評測結果新鮮出爐!你常用的那家排第幾?
    上海市消保委對百聯到家(i百聯)、本來生活、叮咚買菜、餓了麼、盒馬、京東到家、京東生鮮、兩鮮、美菜、每日優鮮、美團買菜、清美鮮到、食行生鮮、蘇寧生鮮、淘鮮達、永輝生活等16家在上海提供服務的生鮮電商進行了消費評價。
  • 燒錢大戰與搶人大賽:網際網路混戰社區團購
    此後一天就有消息稱,社區團購創業公司「興盛優選」即將開啟新一輪融資,融資額初步定在2億-5億美元,估值達50億美元左右。一輪接一輪的融資正是今年社區團購的最真實寫照,作為最熱的行業之一,社區團購已經集結了美團、阿里、拼多多、京東、滴滴等網際網路巨頭,資本正向風口瘋狂湧入。根據公開融資信息統計,今年社區團購平臺整體融資規模已經突破百億。
  • 李志剛聊社區團購:4萬億生鮮大戰及終局
    」,以下是精選內容整理,Enjoy:社區生鮮團購大戰當下正如火如荼,這已經是生鮮第三次進入人們視野了。五年過後,當時99%的生鮮電商創業公司確實都掛了,黃崢和他的拼多多也是唯一做得好的。從生鮮電商到生鮮社區團購,為什麼這麼多公司屢敗屢戰?我覺得這跟社區生鮮的行業屬性有關係:首先是剛需。正常情況下,所有人每天都要吃東西。第二,消費頻次高。一日三餐,想想看我們日常接觸的還有哪個商品品類是一天買三次的?第三,生鮮在離人越近的地方價值越大。
  • 社區團購大戰,美團、拼多多重金殺入拔頭彩 阿里出局
    生鮮水果是剛需,消費頻次高,市場足夠大,社區人口密集,離用戶近,因此社區生鮮團購對巨頭們充滿了誘惑。為了爭奪社區居民生鮮果蔬這一「口糧」,美團、拼多多、京東重金投入,希望依託平臺流量和資本優勢,快速佔領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