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詞人,他的很多詞作,都表達了一種堅定不移的愛國熱情,和收復中原的豪情壯志。
在他的詞作中,有個人曾多次出現,他就是和辛棄疾一樣力主抗金,自稱「人中之龍,文中之虎」的陳亮,陳同甫(也作陳同父)。
陳亮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曾屢次上書宋孝宗痛斥主和派的苟且偷安,並提出抗金策略,均未被採納,反而因此屢遭陷害。
他所作的政論、史論,筆鋒犀利,氣勢豪邁,後人評價「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
他也留下了不少詞作,或抒發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或表達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也有關於離愁別恨的。
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這首詞,是陳亮在和辛棄疾鵝湖相會後所寫,以遭受風吹雨打,也不屈服的梅花來抒發自己堅定不移的信念。
這首詞名為《點絳唇·詠梅月》。
一夜相思,水邊清淺橫枝瘦。小窗如晝,情共香俱透。清入夢魂,千裡人長久。君知否?雨僝雲僽,格調還依舊。
歷史上將陳亮和辛棄疾的初次見面,稱為第二次「鵝湖相會」,第一次是朱熹和陸九淵的哲學辯論會。
公元1188年的冬天,陳亮冒著風雪,從浙江東陽趕到江西上饒拜訪辛棄疾。
當時的辛棄疾因為主張抗金,受主和派打壓彈劾,被罷免了官職,無奈回鄉閒居。
懷著同樣的志向,又都壯志難酬的兩人,相見恨晚,同遊鵝湖,縱談天下大事。
十日後,兩人分別,此後他們曾多次寄詞唱和,成了詞壇上的一大佳話。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
這些詞都是辛棄疾在和陳亮相會後所寫,兩人的偉大抱負,以及彼此間的惺惺相惜由此可見。
這首《點絳唇》是在作者在看了辛棄疾的《賀新郎》後所寫,雖然不似其他作品那般慷慨豪邁,但婉約中依然可見其堅貞不屈的品格。
詞的上半闋起筆便寫「相思」,表達了詞人對遠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一夜」極寫詞人相思時間之長,足見這思念之情有多麼深刻。
「水邊清淺橫枝瘦」,這一句化用了林逋《山園小梅》中「疏影橫斜水清淺」的意境,既點明了梅花的生長環境,更突出了它的風姿神韻。
「瘦」一語雙關,表面寫梅花的形象,實際卻暗合前一句的「相思」,讓人不禁想起了李清照的「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雖然一個是菊花,一個是梅花,一個是寫男女情愛,一個是寫知己好友,但情感上卻是一脈相承。
「小窗如晝,情共香俱」,前一句寫月,後一句寫梅,緊扣標題的「詠梅月」。
「小窗如晝」,突出了月光之皎潔,也呼應了開頭的「一夜」。
而「情共香俱」則將梅花的幽香描寫得淋漓盡致。
這兩句,視覺和嗅覺雙管齊下,描繪了一幅朦朧唯美的月下梅花圖,令人心醉。
再來看下半闋。
換頭一句「清入夢魂」,承接上半闋的「梅月」之景而來,這裡的「清」,既是指明月的清輝,也是指梅花的清香。
張炎在《詞源·制曲》中曾言「最是過片,不要斷了曲意,須要承上接下」,陳亮的這一句與上半闋意脈相承,又引領下半闋,顯然是箇中好手。
「千裡人長久」,這一句顯然是源自蘇軾的《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飽含了他對友人的真心祝願和深切思念。
「君知否」,這個疑問句起著轉折和引起讀者興趣的作用。
最後的「雨僝雲僽,格調還依舊」,既讚揚了梅花即使經歷風雨,依然如故的堅貞品質,更是藉此抒發自己不畏強權、不屈不撓的堅定意志。
全詞來看,寥寥幾筆,便將素月流空的朗朗之景,和梅花的清幽雅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營造了一種極其空靈縹緲的意境。
更絕的是,詞人寫月、寫梅花,卻通篇不著一「月」字和「梅」字,前人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大概便是如此了。
-END-
作者:解憂詩詞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