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以來,「地鐵」再次成為三水街談巷議的熱詞。
11月11日至12月4日,佛山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網站連續發布了20條關於佛山市城市軌道交通四號線一期工程電力、排水、通信管線改遷以及市政道路恢復、工程施工圖審查、全過程造價諮詢的招標公告。
佛山地鐵四號線是首條開進三水區的地鐵線路,其一期線路在三水設置了4個站點。對於以地鐵為代表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動向的關注,源於城市三水進一步搶抓粵港澳大灣區機遇、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渴求。
今年9月,在三水區委十三屆十一次全會期間,區委書記胡學駿特別強調,三水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是天然存在的,但如果不能跳出三水看三水,不去主動爭取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為我所用」,就無法將三水的優勢真正發揮出來。
對外,三水正在全力爭取重大交通項目和路網資源向三水傾斜,連結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優質的發展資源。而對內,三水同樣沒有鬆懈,以「為我所有」的主動作為精心謀篇布局,通過中心環線建設等工程進一步拉開城市框架,促進城鄉融合,順暢承外啟內的通道。
近半年來,多個省、市具有重大外部性效益的交通項目持續傳來利好三水消息。在此背景下,在「為我所用」與「為我所有」思路的雙軌推動下,城市三水將駛上一條怎樣的發展快車道?
外聯
城市「生長軸」的蛛網式擴張
繼建成廣佛肇城軌三水北站、貴廣(南廣)高鐵三水南站後,三水的軌道交通「朋友圈」即將迎來新成員。
根據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最新發布的招標公告,佛山地鐵四號線一期路線規劃西起三水區北江大道、東至南海區港口路,線路正線全長55.35Km。據了解,三水段沿線設置4個站點,分別為西青大道站、三水醫院站、西南街道站以及一個位於西青大道與北江大道交界處附近的站點。
12月4日,三水三橋建設現場,打樁機正在水面平臺上作業。/佛山日報記者王澍攝
2019年1月,時任佛山市軌道辦專職副主任楊靚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只有地鐵成網以後,它的相關客流、服務水平才能真正體現。地鐵四號線是未來佛山城市地鐵裡的骨幹線,將串聯起佛山地鐵一號線、二號線和三號線以及廣佛環線城際鐵路。
地鐵四號線的重要意義,不止於其代表著三水實現地鐵「零的突破」。
三水區委十三屆十一次全會提出,要主動擔當作為,努力在佛山全力打造「一核一帶一區」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中體現三水擔當; 要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廣州都市圈和廣佛全域同城發展之勢,發揮承接大項目空間優勢。
三水深知,作為一個縣區級城市,必須以「不求所有、但為所用」的胸襟不斷向外借勢借力,積極爭取外部資源、加快優化外聯通道、推動交通類型多元化,才能更好地打開城市發展格局。
近半年來,多個省、市具有重大外部性效益的交通項目領域陸續傳來利好三水的新動向。佛山一環西拓北環段全線通車,一環西拓工程「閉環」之筆、途經白坭鎮的季華路西延線工程已於今年9月底動工,建成後將有效縮短三水南部與南海、佛山中心城區的距離。
三水區交通運輸局透露,西二環桃園路互通立交、廣明高速金白互通立交均處於立項階段,連接清遠的縣道 X530(信連線)南山段正在開展道路拓寬的可行性論證工作。
據統計,在建的廣佛肇高速通車後,三水區境內高速公路裡程將達到96公裡。
交通線有如一條發展軸,在收與放之間釋放著發展活力。德國學者沃納·松巴特等專家提出的「生長軸理論」認為,連接中心城市重要交通幹線的建設將塑造新的有利區位,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使產業和人口向交通幹線集聚,產生新的工業區和居民點。
打開三水區交通地圖,在宏觀視野下可以看到,三水正在向東拉近與佛山中心城區、廣州、深圳的時空距離和心理距離,全方位接受中心城市輻射;向西借勢吸引粵西、大西南人才、資源集聚,支撐三水城市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向北延伸加強與清遠的經濟聯繫與合作,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
在密如蛛網的「生長軸」的帶動下,城市三水必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紅利期。
內優
城市「中心環」的集聚化效應
三水大橋東側直線距離約2公裡處,是三水三橋熱火朝天的施工現場。目前,施工便道、施工棧橋以及水中作業平臺已建設完畢,至今年年底,三水三橋將完成部分橋梁樁基和施工臨建設施。
「三水三橋是這兩年最重要的交通工程。」三水區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三水正在推動中心環線加速形成閉環,其中塘西大道三期及其南延線(含三水三橋)已於今年8月動工建設,在建的興雲路預計於2021年完工,廣佛肇高速三水城西段至國道G321肇慶段連接線工程(原防汛路)已在開展前期方案論證。
三水中心環線是三水區內第一條高等級環形公路,東至塘西大道、北至西樂路和興雲路、西至防汛路和一環西拓北環段、南連進港路。
12月4日,三水三橋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水面平臺上施工人員進行焊接作業。/佛山日報記者王澍攝
全長53公裡的三水中心環線圈定了一個127平方公裡的城市強中心,聯通西南、雲東海、樂平、白坭4個鎮街,連接佛高區三水園、中國(三水)國際水都飲料食品基地、三水新城科技創新園、聚龍灣新能源汽車產業園4大產業園區和產業基地,是人、產業、城市服務的綜合疊加。這裡將形成三水中心城區半小時產城經濟圈,優質資源將得到更集中高效的配置。
與此同時,三水中心環線也扮演著承外啟內的角色。當「為我所用」的外聯通道接入三水之後,三水內部必須具備轉接和疏導能力,才能激活整個交通體系。「為我所有」的三水中心環線便是能讓外部資源快速通往區內重要產業集聚區的黃金通道。
11月中旬,記者約訪剛獲認定為2020年三水區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的廣東粵鳳凰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廖嵐嵐,地點定在西南老城區。為了避開出廣州城區和進三水城區的兩個車流高峰,廖嵐嵐上午8時就到達了採訪地點。
「南山太遠了,對我和你來說,都是在三水城區更方便。」因工作需要,廖嵐嵐常年奔走於三水區南山鎮的養殖基地、廣州市天河區的營銷中心以及周邊的科研院校。她需要更便捷通達的路網。
目前,在南北狹長的三水境內從中心城區去往三水北部3個鎮街(蘆苞、大塘、南山)的道路,只有三水大道和塘西大道。這兩條主幹道特別是三水大道,在上下班高峰期經常出現擁堵。但是不久後,這種狀況有望迎來較大改觀。
記者從區交通運輸局了解到,南連高明、北接清遠的高速公路正在進行路線規劃,建成後將是佛山西部一條重要的南北通道。如此一來,三水交通這盤棋,更活了。
為進一步暢通三水中心城區內循環,今年三水還同步啟動了兩個項目——三水中心城區交通微循環項目、西南中心城區的舊路拓寬改造項目。兩個項目先後動工,對同福路、新華北路、文鋒西路、口岸大道、三達路的部分路段進行改造,預計明年建成通車。屆時,由三水中心環線與三水新城、北江新區、西南老城區組成的「一環三組團」中心城區協同發展格局將取得更大突破。
與其等風來,不如追風去。
原標題:一系列省、市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傳來利好消息,對城市三水意味著什麼?
為我所用與為我所有的交通暢想
來源|佛山日報
文|記者梁欣瑩、周傳勇
編輯|何欣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