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說起做宮廷菜的餐廳並不多,因為宮廷菜製作工藝複雜,講究吃飯的禮儀、排場、場景,講究菜點如同一曲酣暢歡騰的交響樂,和諧交奏,相激相蕩,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正是中國烹飪不斷豐富、發展、自我完善之歷程的主旋律。
老北京餐飲行業中,做宮廷菜做得比較好的,要數北海公園的仿膳飯莊,算算仿膳飯莊到今年已經走過了95年的歷史。從開始做宮廷糕點到後來的宮廷菜品,不斷發掘開發宮廷糕點、菜品,在尊重傳統技藝的同時不斷創新,適應現代吃客的口味、喜好。
清宮御膳:努爾哈赤到康熙用膳簡約 乾隆到康熙用膳鋪張
仿膳飯莊繼承、發揚了清宮御膳的特點。清宮御膳和其他朝代御膳有所不同,御膳融入了很多民族屬性。御膳不僅用料珍貴,而且注重餚饌的造型。清代宮廷在烹調方法上還特別重視「祖制」,許多菜餚在原料用量、配伍及烹製方法上都已程式化。如民間烹製八寶鴨時只用主料鴨子加八種輔料;而宮中烹製的八寶鴨,限定使用的八種輔料不可隨意改動。
奢侈靡費,強調禮數,這是歷代宮廷飲食生活的共同特點,清代宮廷飲食生活在這兩方面表現得尤其突出。皇上用膳前,必須擺好與之身份相符的菜餚,御廚為應付這不時之需,往往半天甚至一天以前就把菜餚做好。清代越是到後來,皇上用膳就越鋪張。
有關資料顯示,努爾哈赤和康熙用膳簡約,乾隆用膳每次都在四五十種,光緒用膳品種則以百計。因此,清宮飲食無論在質量上還是在數量上都是空前的。清宮風味結構主要由滿族菜、魯菜和淮揚菜構成,御廚對菜餚的造型藝術十分講究,在色彩、質地、口感、營養諸方面都相當強調彼此間的協和歸同。宮廷宴禮名目繁多,惟以千叟宴規模最盛,排場最大,耗資亦最巨。
仿膳飯莊:第一家正統宮廷風味老字號
歷代封建皇帝為了滿足他們生活上的享受,都設有機構龐大的「御膳房」。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的統治。原在清宮「御膳房」的廚工隨之散居北京。
1925年,北海公園開放時。原在清宮菜庫的趙仁齋邀請孫紹然等幾位「御膳房」的廚工,在北海公園北岸開設飯館,仿照清宮「御膳」的做法,製作各種菜點,故取名「仿膳」。是中國第一家專營正統宮廷風味的老字號飯莊。
仿膳飯莊幾經波折,解放後,「仿膳」一度歇業。於1956年8月正式恢復仿膳風味,並聘請原清宮「御膳房」的5位廚師,充實技術力量,擴大經營範圍。於1959年遷到現址南岸漪瀾堂、道寧齋內。由於其菜點繼承了清宮廷風味特點,製作精緻,色形美觀,各式菜點講究清、鮮、酥、嫩,深受廣大國內、外賓客的歡迎。
漪瀾堂、道寧齋是瓊華島上一組主要建築。始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封建帝王享受的地方。解放後先後兩次大規模整修,用來開設飯莊。建築總面積為2224平方米,使用面積1188平方米,共有大小餐廳11個,可承辦宴席25桌。著名菜點有:鳳尾魚翅、熘雞脯、炸佛手卷、油攢大蝦、蛤蟆鮑魚、風凰趴窩、豌豆黃、芸豆卷、小窩頭、肉末燒餅等900多種。其中最著名的是滿漢全席共有134道熱菜,48道冷葷,此外還有各種點心和水果。
清宮御膳流向民間 成就仿膳特色
仿膳 傳承糕點製作工藝
清宮御膳就是 「滿族的餑餑,漢族的菜」。仿膳在95周年生日慶典上發布了極具代表性的宮廷糕點,繼承了傳統宮廷點上製作工藝、食材搭配的基礎上,開發了更多的新口味。
仿膳點心以製作精緻,色形美觀,口味講究,繼承了清宮「御膳」清、鮮、酥、嫩的特點。糖醇桃山皮蘋果杏桃餅、糖醇桃山皮核桃乳酪餅、桃山皮抹茶紅豆餅、桃山皮紅酒蔓越莓餅、椒鹽餅、金桔雪花餅、紅豆香蕉炭黑餅、松仁棗泥炭黑餅、豌豆黃、佛手酥、驢打滾、小窩頭、翡翠桃心等13款點心。仿膳在糕點製作上,堅持純手工打造,無任何添加劑。
仿膳繼承清宮「御膳」清、鮮、酥、嫩的特點 經典傳承御膳精華
在仿膳生日晚宴上,廚師們為食客獻上了玉掌獻壽、花開富貴、御袋獻寶、宮廷四喜餃、圓夢燒餅、羅漢大蝦、菊花魚、口袋豆腐等宮廷名菜。宮廷四喜餃和玉掌獻壽是這次仿膳新推出的2道菜品,宮廷四喜餃屬於滿族餑餑,而玉掌獻壽是傳統宮廷菜品扒熊掌演變而來。
隨著時代的發展,仿膳提倡「厲行節儉」的社會責任,提倡分餐制、餐食光碟,品嘗御膳佳餚美味,感受傳統宮廷餐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