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四:商兌未寧,介疾有喜。
象曰:九四之喜,有慶也。
(一)釋字(詞)
商
《說文》:「商,從外知內也。」《廣雅》:「商,度也。」
「商」當從「口」,商人善貿易,以口討價還價也。引申為兩個以上的人在一起反覆計議。《易》以「兌為口舌」,換言曰「言語」。又以「巽為進退」,「進退」則權衡也。言語而權衡曰「商」。
介
指在兩者之間。「介疾」,指介於兩者之間不能自決,而感到痛苦。
有喜
古謂懷孕或病癒為「有喜」。《易·無妄卦》:「無妄之疾,勿藥有喜」。
(二)釋象
《兌卦》是由《大壯卦》變化而來的。卦變時,九四爻不動,而三與五爻交換了位置。卦變前,九四爻與三、五爻組成兌體;卦變後,九四爻與三、五爻組成巽體。「兌為口舌」,換言曰「言語」;「巽為進退」,換言曰「權衡」。言語而權衡就是「商」,反覆計議也。又「巽為不果」,商而不果,不得安寧,故曰「商兌未寧」。三與五兩爻「商兌未寧」,九四介於其中無所適從、無以自決,當然感到痛苦,故曰「介疾」。意思就是因介於其中而痛苦。五位是王位,三位是武人之位,三與五位置的轉換,實際是圍繞王位的武力爭鬥。「商兌未寧」是一種隱晦說法,實際是指王位的反覆爭奪。
《兌卦》最終會變為《革卦》,卦變後,《兌卦》六三成為《革卦》六二。這樣,《革卦》六二得中當位,放棄了兵權,也意味著放棄了重新奪回王位的行動。這樣九四也就不用介於中間而感到痛苦了。《革卦》九五與六二各自得中當位,象徵革命圓滿完成。革命成功對於九四來說是喜事,因為《革卦》九五中正當位,是順天應人的明君;九四作為近君之舊臣,其地位非但因為革命而喪失,而且可以事從明君,可喜可賀,故曰「有喜」。《象傳》亦因此釋曰:「九四之喜,有慶也。」《革卦》九四爻辭就明確地說明了這一點,其爻辭曰:「悔亡,有孚,改命吉。」其《象傳》亦釋曰:「改命之吉,信志也。」「改命之吉,信志也」就是對《兌卦》九四「九四之喜,有慶也」的進一步明確說明。
所以就《兌卦》而言,「商兌未寧」是言乎九五爻與六三爻之間的事,「介疾」才是針對九四爻而言的,「有喜」是指《兌卦》九四將來在變成《革卦》後的圓滿結果。
(三)義理
賢臣遇明主,是可喜可賀之事。正統的儒家思想並不主張愚忠,也不反對革命,相反,對於順乎天而應乎人的革命,儒家是大力支持的,認為其和四時變化一樣自然。故《革卦·彖傳》曰:「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兌卦》九四作為舊朝之臣,在革命過程中當然感到痛苦,無所適從,但如果能棄暗投明,在革命成功後能事從明君,則天下之福,個人之喜,可喜可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