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民間,都對貓頭鷹存在著很深的厭惡。貓頭鷹也叫「夜貓子」,我國古書中稱為「鴞」,小編的家鄉稱之為「Tusiguai」,也有的鄰近地區稱之為「Tuciguai」或「Tusigui」,這怪異的名字一聽到就帶著一種陰森恐怖的氣氛。民間俗話說,「烏鴉反哺,羊羔跪乳,牛犢頂母,貓頭鷹吃母」,在以「孝」文化為先的我國,貓頭鷹因為民間傳說「吃它媽媽」的習性,成為了不受待見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
小編曾聽我的表姐夫講過一個發生在他們家鄉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的故事:話說很久以前,有一戶人家過年前打掃家,那時候打掃家都會打開窗戶,而窗戶都是那種傳統的下面玻璃、上面是糊著白麻紙的,以便通風透氣,散發灰塵,糊新窗戶紙。打開窗戶不久,就出人意料地有一隻貓頭鷹飛進了屋子裡。
我國從南到北,都流傳著「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的歇後語,但是根據傳統習俗,過年前後不能說不吉利的話,於是這家老太太急中生智,說:「錢夠花,覺夠睡,就是少個Tusigui」。就這樣把一件看似「不吉利」的事「圓」好了。
二、
上世紀90年代初,小編在京郊打工,在一個初夏夜裡的10點多鐘,因為燥熱睡不著,就在宿舍裡和幾個人聊天,突然聽到了十分怪異的貓頭鷹叫聲,同事老馬說,「要死人了」,我說你就胡說吧。他說,不怕貓頭鷹哭,就怕貓頭鷹笑,貓頭鷹發出「笑聲」,肯定要死人的。
小編雖然被那一聲貓頭鷹的「怪笑」嚇得厲害,可還是不相信老馬說的話。但是讓人想不到的是,夜裡12點左右,果真大院裡一個姑娘因為先天性心臟病死了。
據老馬事後解釋說,貓頭鷹如果發出像哭一樣的叫聲,是它沒勾走人的「魂」,所以氣得哭叫,反之就因為成功了而大笑。
真是無奇不有,難以理解。
三、
一直以來,聽說了很多關於貓頭鷹的故事,卻很少見到這種猛禽。前幾年,小編在內蒙古興安盟某地一家比較大的糧食加工企業打工,宿舍門前有很多高大的松樹,白天上班時,一抬頭就往往看見十幾隻幾十隻黑的、黃的、灰的大大小小的貓頭鷹,有時候因為害怕人,就一隻一隻相繼歪歪斜斜、跌跌撞撞地像醉漢一樣飛起來到了別的樹上。而到了晚上,這些貓頭鷹卻耳聰目明,除了棲息時偶爾發出低沉的嗚嗚聲之外,飛行時無聲無息,又快又穩。
剛開始,尤其晚上加班,總覺得毛骨悚然,脊梁發涼,慢慢地也就習慣了,能正確看待這種猛禽了。
四、
實際上,在我國古代,至少在商朝以前,特別是新石器時代,人們對貓頭鷹十分崇拜,包括赤峰市境內的紅山文化群在內,出土了大量的「鴞」形器物。
首先貓頭鷹是猛禽,外形凌厲兇猛,善於飛翔與撲獵,在遠古先民眼中,是勝利的象徵,會選擇把它作為崇拜的載體。或供奉,求得神靈保佑;或者當作護身符,用以驅邪護身;或當作徽標、圖騰,希望能夠藉助於它的威懾力來震懾外族、維護權威。他們生前佩戴、供奉,以求祥瑞;死後隨葬,渴求來世或在另一個世界能像鶚一樣自由飛翔。這正是鴞形器數量如此之多、普及程度如此之高的原因。
國家博物館收藏
以後約在西周時期,貓頭鷹因為叫聲悽厲,常棲息於墳樹等原因,逐漸開始被人們厭惡。《詩經·豳風·鴟鴞》中寫道:「鴟鴞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以寓言詩的形式,控訴了鴟鴞的殘暴和貪婪。至此以後,貓頭鷹作為陪葬品,很少在考古中發現了。
但也有例外,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發掘的西漢墓中,卻發現了不少以貓頭鷹為形象的陶倉、陶尊(傭),這一現象當時造成了一些文物工作者的困惑。個人認為,還是當地人解釋了這個現象:原來河套一帶本是匈奴牧馬並伺機南下的重地,後經秦漢多次北擊匈奴,收復了這一地區(當時稱為「河南地」),並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屯墾,河套地區成為了糧食產區,並興建了很多糧倉,而貓頭鷹是捕鼠能手,所以以貓頭鷹為形象的陶倉、陶尊成為陪葬品。
巴彥淖爾市磴口縣漢墓出土的陶製鴞倉,看起來還很萌的。#貓頭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