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靈公主》是日本著名導演宮崎駿於1997年創作的動畫電影,講述邊遠村莊的少年阿席達卡遭受詛咒,只身前往西方大陸尋找救贖,目睹並捲入人類與森林的重重矛盾的故事。
由於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熱切的人道主義關懷,《幽靈公主》被認為是宮崎駿電影,甚至是日本動畫電影歷史的巔峰作品之一。
小珊令人驚豔的出場方式
荒謬
《幽靈公主》在宮崎駿作品序列中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這一點恐怕老爺子自己也會認同。
相比《風之谷》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探討,《紅豬》《哈爾的移動城堡》對戰爭的控訴,《千與千尋》對資本異化的批判,《幽靈公主》在解讀空間上無疑更為廣闊。
大多數觀眾或許會將《幽靈公主》作為《風之谷》的續作——又一部討論環境與生態的作品來看待,本作雖以此為切入點,但在哲學性上顯然更為深刻。這是一部存在主義文學史詩。
與大多數存在主義文學相似,故事有一個荒誕的開端:發狂的邪魔闖入平靜的村莊,主人公阿席達卡因射殺邪魔而受詛咒,不得不離開家鄉,遠走西方。
然而,怪異故事不是荒誕,只是荒誕世界在其邊緣一角投下的陰霾,故事從阿席達卡見證塔塔城和森林的矛盾才真正開始。
人類與森林不可調和的矛盾
劇透分割線
幽靈公主的主題是人與自然的矛盾對立。人與自然本天地共存,當人的需求需要建立在破壞自然的情況下時,必然遭到自然的反噬。
影片就基於「反噬」開始,自然精靈被詛咒而變成惡魔,襲擊人類,男主在攻擊惡魔時受傷被詛咒,為了解除詛咒,他踏上了探險之旅。
男主到達了山獸神所在的森林,發現森林下的村莊以煉鐵為生,村民們的頭頭是「黑帽大人」——一個殺伐決斷的女人。由於在擴張生產時破壞了森林中精靈的領地,遭到了攻擊,黑帽大人決定對精靈發起更猛烈的攻擊,矛盾持續對立,不可調和。
黑帽大人和塔塔城的婦女
反抗
在這個故事裡,阿席達卡是一個本不應該存在的人。以一己之力擊殺邪魔,挽救村莊;斡旋於人類與森林之間,卻不被任一方的仇恨和憤怒感染;身受詛咒,卻永遠保持冷靜——他是一個不合時宜的「超人」。
與此同時,他是這個荒誕世界的變數,正因為有了他,整個故事才得以展開,人類和森林才得以短暫地化解仇恨。
阿席達卡正如《鼠疫》中的裡厄醫生一樣,時刻都在踐行人道主義,並以此對抗荒誕。當村莊被邪魔入侵時,他選擇擊殺邪魔,保護村民;當目睹強盜燒殺搶掠,他幫助驅趕強盜,阻止暴行;
當塔塔城對森林展開新一輪的攻勢,他警告黑帽大人以百姓安危為上;當森林準備反擊,他勸說失去理智的動物冷靜下來,思考行事方法;甚至在山獸神已被斬殺,頭顱落入棺中時,仍不忘化解眾人危機,最後成功將頭顱還給山獸神。
交還山獸神的頭顱
宮崎駿老爺子想在這部影片裡傳達的太多太多,人與自然的不可調和的矛盾,人傷害自然,自然傷害人。
生活總有那麼多的無奈不可得,要發展工業啊,就是要開山伐木,傷害總是有,在技術不成熟的階段,傷害甚至沒有多和少的區別,僅僅是有和沒有的區別。
尊重自然,絲毫不取,工業甚至難以發展起來,這不可得,你看那步子總是要往前邁出去的,一腳下去總歸是要踩傷些什麼。
阿席達卡是一個典型的「超人」
希望
文明在惡化,人類在退步。這是宮崎駿對現世的思考和看法。所以,才有了這部《幽靈公主》,這成了他所有作品中層次最複雜,善惡最模糊,掙扎最強烈,主題最黑暗的作品。
甚至,已經有些貼合了黑澤明的理念。面對人類的入侵和貪婪,諸神也開始墮落了,憤怒、狹隘、暴虐、然後邪化。
世道變得混沌不堪,處處都是戰火和殺戮。
而到了之後的《千與千尋》裡,世界再次變得有多彩,諸神們則已經徹底麻木墮落,不再憤怒,不再爭奪,反而躲的遠遠的,被遺忘,然後在最後的小世界裡變得和人類一樣勢利、貪婪和不能自拔。
孤獨的騎鹿少年阿席達卡
幻姬帶領著她的人民,不斷燒山建城,似乎可惡。可是當阿斯達卡走進幻姬的城池裡,卻也被城中百姓的善良所感動。身處亂世,軍閥割據,混戰連綿,百姓流離失所。
仇恨是最大的心魔
幻姬能夠在大人們的野心、陰謀之下自力更生的開闢出一塊屬於自己的城池,為自己的百姓帶來生存和安全,實屬不易。幻姬和她的人民以及城池,正是工業文明的代表,與自然的衝突矛盾,有出於人性的貪婪,也有出於生活所迫的不得已。
熱情高漲的人們,一邊踩踏著風門,一邊互相鼓勵著,為了偉大的領袖和夢想而賣力的工作,我們實在很難去評價其中的對與錯。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