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麥基的這本《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非常經典,然而在第一次讀的時候,我經常會被書中的電影案例勾了去,想先看一看能被他提及在書中的電影會是怎樣的經典。這樣的結果就是我迷失在這本書裡。
但是書中所列舉的電影案例又太多了,等全部補完,再來看這本書,可能就不知道什麼時候了。
後來我改變了閱讀方式,暫且放下那些案例,試著去閱讀主幹部分,這個時候,書中的經典終於呈現在我的面前了。
這本書一直被譽為編劇界的聖經。雖然講述的是編劇原理,但是只要是想寫好一個故事,這本書就非常有閱讀的必要。
《故事》通過大量電影案例詳細講述了故事的材質和故事的結構各部分,而風格其實是材質和結構的高度融合。並列出了許多關於故事創作的基本原理,給出了許多實用建議。
羅伯特·麥基在書中多次提及了亞里斯多德,有興趣的可以先延伸閱讀一下亞里斯多德的《詩學》,然後再來讀這本書,會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
羅伯特·麥基是著名的劇作家、編劇教練。開辦過「故事」培訓班,後來又創辦全球性的寫作培訓機構,學員超過6萬名。其中,不少人都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美國電視艾美獎、美國編劇工會獎、美國導演協會獎。他也是很多知名電影公司的專業顧問。
在這本書裡,他闡述了故事存在的意義。羅伯特·麥基說:故事是生活的比喻。人們走進影院、劇院,走進書店買回小說,都是為了獲得精彩的故事,獲得另一種人生的可能性。
楊德昌在電影《一一》裡說:電影發明之後,人類的生命比起以前至少延長了三倍,在電影裡面得到的生活經驗至少是我們自己的生活經驗的兩倍。這是有道理的。
我們需要故事來解生活的乏。那些屏幕裡、書籍裡的故事所具有的意義,遠比我們想像中要重要得多。誰的生活裡能缺的了故事?甚至因為故事,人們對這世界可能發生的一切有了預判,自己要做什麼樣的職業?自己要選擇什麼樣的伴侶?自己要過怎樣的生活?
其實每一個故事裡都是有主旨思想的,只是這些思想被包裹在了故事外殼下。而觀眾、讀者則會在無形之中接受影響。
羅伯特·麥基一開始是想做一名牙醫,這一點和魯迅先生很像,後來他們都棄醫了。羅伯特是因為他的媽媽告訴他,人們需要的是娛樂,所以他才走上戲劇的道路。
就提供娛樂這一點,羅伯特·麥基又和林清玄有相似之處。
因為林清玄的媽媽告訴林,「辛酸的少寫一點,趣味的多寫一點。人家要來讀你的文章是希望在你的文字裡面,得到啟發,得到安慰,得到智慧,而不是說讀了你的文章以後,立刻跑到窗口跳下去,那這個文章就沒有意義了。」
好萊塢的大片們主要提供娛樂功能,還是能夠滿足大眾的需求的。就像我有位朋友,很不喜歡去電影院看那些溫情、煽情的電影,覺得去電影院就是為了開心。
當然,並不是為此,我們就要否定其他類型的故事。因為每個人的需求都不一樣,而多元化的故事能夠滿足每一個人對故事的需求。只要是創作者想表達的,是觀眾想要看的。
《故事》對於想學會寫故事的人來說,是一本質量非常高的教材。羅伯特·麥基完整細緻地剖析了故事的所有構成:從最小的衝突開始,到節奏,到事件,到場景、序列、幕、故事的整個結構。非常的受益匪淺。
「生活就是衝突。衝突是生活的本質」。故事中,要運用衝突給人物製造麻煩,迫使他作出改變,去實現故事之外的看客們的夢想。
就像電影《白日夢想家》,一直過著平庸生活的主角因為要去尋找最後一卷非常重要的底片,而踏上旅途,坐醉漢開的直升機,跳入冰海,衝向即將爆發的火山,爬喜馬拉雅山……一些人批評此類電影是雞血,是興奮劑。可是如果一個故事不能夠帶給觀眾這樣的體驗,那麼生活該多無趣。
所以創作者們一定要記得時刻製造衝突、製造麻煩,雖然對於故事中的人物來說有點像後媽,但是對觀眾來說,就十分過癮了。因為衝突和麻煩能夠牢牢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並為人物所擔心,產生情感投入,引發共鳴。
因此也就引出了十分重要的一點:故事是寫給觀眾的。所以一切務必為觀眾考慮。為觀眾考慮如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如何讓情節設置更加連貫,如何讓故事更符合大眾審美,迎合大眾趣味。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國電影都瞄準了中國電影市場,在電影裡面加入了許多中國元素,都是為了迎合中國觀眾。
其實羅伯特·麥基在《故事》的開頭和結尾都點明了:故事創作是一門手藝,而創作者們需要通過學習先熟練掌握故事創作的基本原理,再去練習創作,才能有所成效。哪怕天生就是講故事的高手,也需要這些「內功心法」,來幫助自己細水長流,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