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格鬥機器人的差距

2021-01-20 硬體十萬個為什麼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還在飛機上,剛剛參加完了極戰位於海南的年度全明星總決賽。其實參加這次比賽,給我的最大感受是,比賽真的很殘酷,競爭很激烈。因為畢竟是年度全明星總決賽,就意味著能來參加這場比賽的,都是去年17年全年的高手,有來自巴西、印度、歐洲、美國、以及我們國內的頂尖高手。可想而知,不管這次比賽結果如何,能夠參加的這次比賽的隊伍就已經證明了他們的實力。

      也正因為如此,我也真的很感謝極戰這次能夠邀請我們DFrobot作為戰略合作夥伴,來參加這次的比賽,讓我重新地認識了格鬥機器人,讓我見識了國外這些有著五年以上比賽經驗的隊伍,他們機器人的威力。我分別總結了以下的幾個方面,這些是我感覺,我們國內與國外戰隊的幾個差距。並且我希望對於我們國內的愛好者能有一定的啟迪。

1.  起源時間

      講到起源時間,就不得不說下幾個英文關鍵字,分別是RobotWars、RoboGames、Battlebots。首先RobotWars是1990年於美國加利福尼亞誕生的,並且於1997年被BC購買了版權,進行重新包裝,也就是我們小時候在CCTV5上面看到的《機器人大擂臺》。Robogames則是於2004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誕生的格鬥機器人大賽,成為全美最大的格鬥機器人大賽,至今仍然持續每年舉辦格鬥機器人大賽。Battlebots則是美國的電視綜藝節目,於2000年開播,2002年結束公播出5季。並且於2015年在美國ABC上復播 ,再次掀起一波格鬥機器人浪潮。極戰則是國內最早的格鬥機器人比賽,每年,在全國各地甚至海外,有十餘場的巡迴賽事,在國內的格鬥機器人圈子是比較有名的,而且比賽異常得激烈。

      很多國外的隊伍,他們其實這些比賽大部分都有參加過,而且不止一兩屆。比較出名的隊伍主要來自於英國、美國以及巴西,最出名的隊伍有Robo chanllenge(英國)、Hardcore Robotics(美國)、Riobotz(巴西)。以上提到的這幾個隊伍都是來自於全球最頂尖的格鬥機器人俱樂部,獲獎無數,比賽經驗豐富,而且他們製造的機器人各有特色,他們幾乎就是格鬥機器人的先驅者,無數格鬥機器人愛好者心中的大神。所以其實國外的格鬥機器人這個領域,已經早我們國內數十年之多,可想而知我們的差距所在。

      說到這個,我必須得說一下我最近一直聽到的一句話,很多人會說,我們目前國內的比賽經常請一些國外的明星隊伍來參賽,還給他們錢讓他們來羞辱我們。其實每次聽到這種話我真的覺得挺不開心的。首先各個主辦方的確是有請明星隊伍過來撐場面的這個意思,但是最主要的是請他們過來參加比賽,讓我們國內的選手知道與國外隊伍的差距,讓這些選手從他們那裡學來更多的經驗,快速提升國內選手的實力,而且說實話國外的這些強隊他們自己都很願意跟我們來分享他們的經驗。所以我就不明白了這裡有什麼錯了?我們難道還要走以前的閉門造車這條路麼?我就很不願意聽別人說「抄」這個字,明明是學習,怎麼就叫做抄了?我那天聽到一個國內的選手說,他的確是會專門去學習國外的造機經驗,但是他會在這之上結合自己的思想,做一些不同的設計。他的這個想法我是很贊同的,而且很欣賞。

2.  人

      國內的戰隊,都是哪些人來參加格鬥機器人比賽呢?同樣多外戰隊,又是哪些人來參加比賽呢?首先,我們國內的選手絕大部分是大學生,以及一些民間的機器人愛好者和創客,也有少部分是工作不超過五年的電子機械工程師。那麼國外戰隊,直接從長相就可以判斷出,除了剛才說的國內站隊的這部分人員構成,國外戰隊比我們多很多有著遠超5年工程項目、機械設計、電子設計、產品研發的資深高級工程師,有的甚至已經超過30年的經驗豐富的老法師級別的工程師。此外,前面我也簡單介紹了國外格鬥機器人的發源歷程,凡是國外的強隊,背後都依靠著一個成熟的機器人俱樂部,據我所知有的機器人俱樂部人數都已經超過100人了。這些機器人俱樂部,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經將參加格鬥機器人比賽當做是他們的職業,能夠進入到這些機器人俱樂部的人才也幾乎都是準專業級別的格鬥機器人愛好者。僅憑這些職業化的格鬥機器人愛好者的技術就已經超過我們不知道有多少!

      其實我覺得也不用完全不必有太大的壓力,因為國外的這些選手也是人,他們並不是什麼神,都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他們比我們有著不知道多少年的比賽經驗,贏了不知道多少場比賽,輸了不知道多少場,看到過不知道多少臺對手的機器人,不知道他們造過多少臺機器人,說句玩笑話,他們裝過的螺絲都可能比我們吃的飯多。(當然我知道這不太可能)所以說他們很強,這是理所應當,他們如果很容易打敗,那真的是見了鬼了。他們對於比賽,他們清清楚楚地知道電機該怎麼選,武器該怎麼設計,機器人的結構設計怎樣穩定,甚至針對不同的對手該用什麼樣的對策,他們擁有著豐富的比賽經驗,這同樣是我們無法匹敵的。

      另外還有就是業餘時間的問題,說到這個可能很多人就會瞬間產生共鳴了,眾所周知,我們的國情就是這樣,學生沒有業餘時間,上班族公司家兩點一線,各種考試的壓力、生活的壓力哪會有什麼業餘時間。所以,這給我們國內的很多愛好者製造了一個先天的門檻,當然了,目前國內很大一部分人玩格鬥機器人的其實是大學生,大學生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有時間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大部分是大學生在玩。相對國外,尤其是美國,它們下班之後以及周末有更多的空閒時間,加上他們的車庫文化,很多的愛好者的車庫裡面,都會放各種各樣的工具,下班之後利用閒暇之餘,經常會在自家後院或者車庫內製作一些新奇古怪的小東西。所以業餘時間也制約著我們國內選手的發揮空間。

      最後還有一個人員分工的問題,這次在海南的比賽,國外過來的隊伍,通常都是來的三四個人以上,有的甚至超過五個人,然而我們國內的隊伍只有一個隊伍人數超過四人,其餘的大部分是兩個人。而且這些國外的隊伍,每個人在隊伍裡面的分工特別的明確,根據每個人所擅長的部分和專業,安排有操作手、維修工、裝配工、電氣工程師等。這才是真正的團隊合作,在這個團隊裡面,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該幹些什麼,最大化每個人的能力和技能點。也就是說我們國內的選手是在跟國外的一個個強大的團隊在比賽,可想而知只是多麼難的一件事。

3.  社區、論壇分享文化

      談到分享文化,我覺得我是比較有發言權的,因為我本身就比較願意去與別人分享知識,我也經常會製作一些教程,教大家製作一些小的項目。但是說實話我們國內這方面的分享文化的意識還是相當差的,有很多人甚至完全不理解分享文化。一般論壇社區的建造者,都希望能夠有更多的用戶在社區進行分享,進行交流,真正讓這些交流的內容知識,在社區內永久沉澱下來,把這些平時在書本上無法學到的知識分享出來,這樣能讓更多的愛好者學習到這些知識和經驗。這一方面,國外做得就很好,很專業,而且其實大部分國外的選手都很有分享精神。國外有著很成熟的格鬥機器人專門論壇社區,學習資料也非常的豐富,比如說國外比較出名的reddit、instructables,有的還專門記錄造機的整個過程,以視頻的形式記錄下來,然後公布到如youtube這類的視頻網站上,這就比單純的文字教程或者圖片更詳細了,製作這些以上所說的教程,其實需要額外花費製作者很多時間。有的時候拍一個視頻甚至要比實際製作一個成品多花五六倍的時間,但是一旦這些視頻或者文字教程製作好了,觀看它的確是成千上萬的愛好者,受益的也是他們,這些教程就被永久的沉澱下來。這也就是我們目前DF創客社區在幹的一件事,目前我們逐漸在開始建造國內第一個格鬥機器人的社區,讓國內的選手都能在這裡學到知識,在這裡進行交流。從此擺脫以前這種需要Fan牆到國外的網站才能看到教程,而且還有語言的障礙問題。

      所以也希望大家能夠多在我們費盡心血建造的DF社區多多交流,如果可能的話,也多分享一下自己在建造格鬥機器人方面的心得和經驗。我個人覺得不要太在乎個人的得失一個人的價值可以體現在很多種方面,你可以在建造機器人方面很了不起,但是如果你能將這些知識跟別人分享,這我覺得也是一件很偉大的事。

4.  贊助商的扶持

      製造一臺格鬥機器人其實是需要挺多錢的,目前國內的格鬥機器人比賽一般情況下是提供造機經費的,根據機器人的重量等級,造機費用從低至高不等。雖說一臺機器人的穩定性和可靠性跟很多因素有關,但不得不說,如果一臺格鬥機器人選用的電機或者材料使用的比較好,它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的確會好很多,這是毋庸置疑的。這些電機和材料的好壞往往是直接跟金錢成正比的,國外的隊伍,往往因為日積月累的比賽成績,以及背後的技術實力,跟一些大公司或者關鍵部件的供應商達成了一定的合作協議,他們會持續以配件或者金錢的形式贊助某個明星隊伍。這些明星隊伍需要做的就是儘量在比賽當中得到好成績,在Tshirt、機器人上面貼有贊助商的LOGO,還有如果有採訪的話表達一下對供應商的感謝,有一定的口播品牌露出。其實這也正是國外隊伍的一個很重要的零件和資金的來源,他們可以更容易的拿到一些比較貴的電機,還可以拿到一些我們國內幾乎無法買到的進口鋼材。要知道如果僅憑我們國內這些個人的名義去買到這些材料和國內很難進口的電機幾乎是不可能的,有時候你就算有錢也不一定買到。因為我國對電機進口有著很嚴格的要求,超過10w的電機進口都需要在海關進行申報,而且還需要提供3C認證。況且國外對於我們國內的電機出口也是有著比較嚴的管控的,怕技術外漏,比如說格鬥機器人上面常用的NPC行駛電機就是美國軍用坦克上面的配件供應商,你說這種電機我們在國內怎麼買到?所以其實我們國內製作格鬥機器人能夠選擇的這些電機性能相對國外進口的電機還是有一些差距的,這點你不得不承認。在國內,大部分還是學生,基本都是學校出錢加上自己墊錢製作格鬥機器人,對於他們來說還都是興趣愛好,目前以他們自己的名義去拉贊助成功的概率是很小的。稍微有些工作經驗的,並且參加過一年左右的格鬥機器人比賽並且小有名氣的戰隊還有點可能拿到贊助,但是我個人覺得其實這些贊助商其實自己也都還不太清楚能有什麼轉化。所以我還是希望這些廠商為了這些人的理想他們努力的事,伸出一隻手,說不定哪一天你幫的這個人成功了呢?另外,也就當幫助一下我們國內的格鬥機器人的這個行業發展,不挺好的嗎!

5.  一些非常規的設計

      首先,我得先解釋一下什麼是常規設計和什麼是非常規設計。拿武器的傳動來說,常規的設計是武器的旋轉需要通過傳動結構來進行帶動,這樣的設計可以有效地緩解電機在撞擊時候所產生的衝擊,也就是說鏈條或者皮帶能夠釋放掉一部分的對電機的衝擊力,能保護住電機的主軸以及內部的磁缸。那麼非常規的設計是比如說這臺機器人,我們仔細看其實它的武器轉鼓是沒有傳動帶的,也就是說電機就在轉鼓內部,而且它的驅動也是在內部的。為什麼說這種設計是非常規設計呢?因為我之前的教程有講到,一個電機最重要的就是它的軸芯,而且絕大部分的無刷電機軸芯與定子的連接只有兩個高速軸承,並且一般電機的輸出軸又在轉子的另外一側,一旦這個軸承受過大的衝擊就會導致軸變形,這個電機就再也沒與辦法工作了。所以把這個電機固定在轉鼓內部,如果結構設計不當,轉鼓撞擊一次,這個電機就掛了。若真的將這個電機固定在轉鼓內部不是不可能,對於結構的可靠性和電機的薄弱部分受力進行加固是必須的,要求極高。這就是武器轉鼓的非常規設計,不過還是不太推薦初學者學習,這個太難了,搞不好,壞了也不容易修,得不償失。那麼為什麼人家還要這樣設計呢?首先他們已經徹底掌握了這個電機內置技術,在這個前提下電機內置有兩個好處。第一,節省機器人內部結構空間。第二,相比帶傳動的武器結構,武器的工作效率更高,不會有過多的能量損耗。

      這次參加極戰,還看到一種非常規的設計,英國的戰隊的布老虎機器人,他們的氣動彈射的儲氣罐,裡面居然是液體CO2,據B2跟我說,國內目前沒有任何人能做到試用液體CO2作為氣源。之前我參加KOB的時候,絕大部分常規的氣動彈射機器,氣罐都是使用的超高壓泵往裡面泵氣,效率很低很慢。但是這次布老虎這臺機器人因為使用液體CO2,只要用過氣管以及閥門就可以給氣罐進行充氣,而且布老虎這隻戰隊最早參加Robotwars就已經使用氣動彈射的格鬥機器人,對於氣動彈射型武器的武器系統相當熟悉。至於為什麼國內沒有人使用液體CO2充氣,它的技術難點在哪,我還不是很清楚。不過我還是希望擅長做氣動彈射型的建造者可以嘗試一下。

      還比如說我參加KOB的時候,英國的氣動彈射和液壓穿刺,常規的設計呢,肯定是買現成的工業標準件,氣缸或者液壓缸。但是英國的團隊它們的氣缸液壓缸都是自己設計製造出來的,為什麼呢?因為標準件的尺寸或者推力不一定完全適合我們製作格鬥機器人,很簡單的道理,這些標準件不是為了我們設計的,是為了工業應用設計的。我們拿液壓缸為例,大家都知道利劍這臺機器人,以前的利劍咬合速度相當慢,喪失了很多攻擊的機會,但通過自己的設計,增大液壓油的流量以及活塞的尺寸,是可以增大推桿的速度和壓力的。但很明顯問題就是你得自己設計製造這個液壓缸出來。而且,從比賽當中來看,英國人的設計是很有效的。

      國外戰隊的非常規設計,體現在核心零部件的方方面面,我最後再舉一個例子,武器電調和減速電機設計。先說電調,我們常規的設計,肯定是直接買現成的電機電調。之前洋蔥的文章也說到了,武器電機選用飛機用無刷電調是肯定不合適的,因為飛機用無刷電調的控制晶片的程序是不適配我們這種格鬥機器人的使用場景的,飛機上面的電機都是持續旋轉並且不會有停轉的情況。但是我們的武器電調,因為武器撞擊機器人經常會導致瞬間產生電機停轉,此時若是飛機用電調,這個武器就再也無法啟動了,這明顯不是我們想要的。這些道理其實國內的選手都知道,但是卻沒有人能夠有這個自主設計的能力,既防止電機停轉電調輸出大電流,又不會發生電機停轉無法再次啟動的問題。但是國外的隊伍就有這個實力,他們有資深的電子工程師,自主研發專門針對格鬥機器人的武器電調,保證武器系統工作的穩定性。還有機器人的行駛電機,常規的行駛電機肯定也都是買現成的減速電機,但說實話,一般的減速電機的抗震性都是很差的。所以國外的選手,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自己重新設計的減速箱,比如說將減速齒輪變寬,增大齒輪的承受力;還有就是加粗減速箱的輸出軸,並且採用軸兩端固定的方式,增加輸出軸的可靠性。

      所以從以上的幾個改裝可以看出,國外的選手為了增強機器人的可靠性,不惜重金對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做了大幅度的優化甚至一些非常規操作,這是我們國內選手所欠缺的。

6.  大量的測試

      我們做工程師的都知道,完成一個產品,其中包括了很多的流程步驟,其中至關重要的一步就是測試環節,在製作格鬥機器人並且參加比賽之前,測試對於一臺格鬥機器人也是至關重要的。我之前在參加比賽的時候,一個朋友說了一句話我覺得說得特別正確,他說:「格鬥機器人就像是一個水桶,水桶任何地方漏一個洞,誰都會漏出來。」其實的確也是這樣的,這次參加海南的極戰年度全明星盛典,比賽競爭實在是太殘酷了,跟以往的格鬥機器人比賽不同的是,這是真正的比賽,對於機器人類型是沒有限制的,所以能參加這次比賽的幾乎都是一些最優秀的機器人類型,比如說豎轉、滾筒、橫轉。那麼比賽的時候就經常碰到橫轉對橫轉、滾筒對滾筒、豎轉對豎轉,這除了對於選手的操控要求很高之外,對於機器人的要求就更高了。因為在機器人類型和選手操控能力差不多的前提之下,兩臺同類型的格鬥機器人對戰就是考驗機器人的設計了,比如說機器人的結構穩定性、行駛操控性、武器的可靠性等等。

      先來說下我們國內的情況吧!前面我們講到場地和時間的問題,其實這就註定我們國內的選手能夠有測試的機會是相當少的,這個原因我就不再累述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損耗。前面說到我們國內的選手大部分是沒有贊助商扶持的,光憑自己墊錢根本不可能有太多的資金,我們都知道,要是想系統的對機器人進行一系列測試,他們是完全沒有這個條件的。首先科學的測試方法,可能需要同一個零件以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設計分別去進行驗證,才能得到最優設計,才能對於這些零件設計了如指掌。所以在真正系統的測試,是需要有相當大的資金支持的。但很顯然目前國內的選手還都是憑以前比賽的經驗或者學習國外的設計來完善自己的設計,缺少理論的支撐,測試環節做得還很不夠。但是國外選手的情況則大不相同,他們機器人製造出來之後,對機器人的進行了大量的測試,無論是武器系統,結構穩定性,跌落測試,以及電氣的可靠性做了充分的測試。所以他們是帶著成熟的產品來跟我們國內的選手比賽,然而我們其實還是半成品。然後你就會很明顯地感覺到國內選手帶著機器人過來都是胸有成竹的,他們過來就像玩一樣,然而國內的選手還是擺脫不了緊張的心情,對於比賽,要聽老天的安排了。

7.  更加合理的結構設計

      這次參加極戰,絕大部分的機器人類型都是比較常規的滾筒或者豎轉類型,其中最強的戰隊來自巴西的Riobotz,是全球格鬥機器人頂尖的隊伍。所以固然它們的機器人設計我是特別要研究下跟我們常規的格鬥機器人到底有什麼區別。從結構上來說,首先它們的機器人側邊裝甲是呈圓形結構,有兩個弧形的半圓環,在機器人的尾部進行連接。常規的滾筒結構的機器人,通常考慮到零件的加工成本和物料成本,採用兩個側邊加上背板的拼接方式,但往往連接處構成的直角連接處收到橫轉武器攻擊時,極其容易造成嚴重的損壞。但是巴西隊伍的這臺機器人採用的圓形結構,使得機器人無論是側邊的哪個部位,防護性是一致的,也就是除了後部連接處側邊沒有弱點。

      另外從它的武器電機的固定,相對常規的安裝方法是更加穩定的,他直接用一個方形的鋁合金中間銑出來一個安裝電機的大圓孔,這樣的固定方式顯然更可靠,防止機器人在撞擊或者跌落的時候產生的震動不會影響到電機的固定。一般我們做設計,可能就只固定電機的端面,這樣做其實並不是特別可靠,尤其是當武器電機承受較大的扭力的時候,電機的固定是承受著相當大的考驗的。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絕大部分選手所採用的框架連接方式是螺絲鎖緊,的確,使用螺絲固定是有很多好處的,比如說方便更換零件,框架可進行拆解。但是國內卻很少看到有人使用電焊去進行框架的連接和固定(並不是沒有,極少),其實焊接的有點不用我說大家都知道的,牢靠嗎!但它的缺點就是拆卸極其麻煩甚至不能拆。但說實話我覺得製作格鬥機器人就應該極端一點,如果焊接有比螺絲固定好的優點,我是肯定選擇焊接的。我個人其實比較喜歡的一臺機器人bite force,他的內部結構就是用鋁合金框架拼裝加上焊接工藝製成的,它的結構可靠性相當之高。其實有人會說不用焊接是擔心機器人壞了,如果用焊接的框架,整個框架可能就廢了。但我是不是可以反正去想這個問題,說明對自己的機器人結構沒有信心或者這個設計還有缺陷?如果說真的對自己的機器人框架有信心有把握,並且以後再也不用改了,即使機器人受傷也不至於整體框架全部癱瘓,那為什麼不使用更好的焊接呢?所以我覺得是機器人的結構設計還有問題,所以選擇使用可以有後路的螺絲固定方式。但說實話在國外的格鬥機器人當中,他們經常會使用焊接,有時候可能局部焊接,有的時候整個機器人全部焊接,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國內造的機器人結構強度是沒他們好的。我個人推薦,以後還是需要嘗試一下新方法的,說不定你就發現它的好處了。

8.  操控

      前面我們講到,其實國外的這些隊伍其實都是半職業化的在玩格鬥機器人,先不說他們參加了多少次的比賽,他們都是提前準備好機器人,並且經過精心的調試,什麼油門曲線、電機轉速、輪子摩擦、機器人重心等等,他們對自己的機器人都是相當了解的,所以自然而然對機器人的操控也是相當嫻熟的,幾乎能做到想讓機器人怎麼運動就怎麼運動。相反我們國內戰隊的,說實話能做到前面我說的這種地步,真的屈指可數,而且就算是對操控比較熟練的,說實話也是練出來的,跟精心調試再去操控還是差一個很大的臺階的。這就好像是賽車改裝,專業的選手首先得有一個御用的技術人員,他的工作就是將這臺車調至最佳狀態,然後再讓賽車手操控。但是國內的這些愛好者我認為還稱不上賽車調試,多數都是參考成熟的格鬥機器人設計,參考他們的結構設計,直接設計的機器人進行操控,這裡面其實區別還是挺大的。

      另外一點,前面我們說到國外尤其是美國是有車庫文化的,他們會經常將機器人帶到室外甚至專門的練習場地進行練習。這也是我們的一個很大的差距,試想我們可能機器人還沒抬出去,就已經被保安制止了。所以即使國內的選手很想測試機器人,但對他們來說都是一件很難的事,根本沒有什麼合適的場地給他們練習。就算真的將機器人帶出室外,就中國的國情還不是一群大爺大媽圍觀,在沒有安全防護的情況下是極其危險的,所以其實最好機器人的測試還是需要在專門的練習場地內進行。

      其實業內的愛好者都知道格鬥機器人的這麼多攻擊類型裡面,不同格鬥機器人類型間,是有個相互克制的關係的,或者說起碼獲勝的機率是會大一些的。但是即便如此,我也看過幾場比賽,國外的強隊就是利用比較弱勢類型的機器人輕鬆擊敗比較有勝算的機器人,這裡面當然有對方機器人造得很差的因素,但是最主要的還是機器人的操控。我個人認為,一場比賽的勝率,60%取決於這臺機器人的設計好壞,另外的40%取決於操作手的機器人操控。如果大家真的有仔細研究國外選手的機器人操控,你們就會發現,他們的神操控,真的練就了想攻擊你哪個脆弱的地方就把武器對準你那裡,想貼近你就貼近你,想繞到你後面就絕對能繞道你後面。


作者:DF創客社區王大師

原文連結,請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機器人格鬥綜藝還是個賠錢貨?
    相比之下,愛奇藝另一檔重金打造的綜藝節目《機器人爭霸》便顯得失色不少。 這檔節目主打機器人大戰,操縱格鬥機器人的戰隊分別進行PK,直至角逐出最後勝者。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王曉暉曾在2月份《機器人爭霸》的發布會現場聲稱:這檔綜藝是愛奇藝今年綜藝矩陣中最獨特的一支,投入大於去年的《中國有嘻哈》,被視為頭部力量進行重點打造。
  • 機器人格鬥綜藝會在今年爆發,並不是毫無緣由的
    在歐美國家,機器人格鬥綜藝已經有了近二十年的歷史。世界上第一個機器人格鬥綜藝,當屬英國BBC的《機器人大戰》。《機器人大戰》的原始誕生地是美國的舊金山。在1992年的時候,一位名叫馬克·索普(Mark Thorpe)的工程師在設計遙控吸塵器的時候,因為操作不當,造成了一次機器人暴力事件。
  • 中國格鬥機器人萬戶
    「萬戶」(Wanhoo),被運往洛杉磯、成為第一臺在BattleBots上正式參賽的中國格鬥機器人。 2017年,國內出現首個機器人格鬥賽事——FMB(Fighting My Bots)。當時,還在德企做工業設計師的戚緯東拽上自己的幾個小夥伴,很快就做出了「角鬥士」戰隊第一臺功勳機器人——黑豹。
  • 讓你熱血沸騰的機器人格鬥大賽!機器人迷+格鬥迷點進來!就是幹!!!
    4月8日-9日,2017年無限制機器人職業格鬥聯賽MLF(Major League FMB)揭幕戰在北京上演。兩天時間中,來自全國各地的十二支頂尖級格鬥機器人俱樂部齊聚北京——「東區故事751」,駕駛著他們自己設計、製造的格鬥機器戰士,展開一場「不死不休」激烈廝殺。鋼刀、戰錘、電鋸、電鑽、彈射器、噴火器……………每名參賽的鋼鐵戰士都將受到最殘酷威脅的挑戰、迎接著最激烈戰鬥的洗禮。為網友帶來緊張刺激的機器人格鬥比賽,最終來自上海大學六宇速戰隊的「電磁炮」以四場比賽全勝的好成績獲得全場冠軍。
  • FMB無限制機器人格鬥世界盃熱身賽 中國機器人搶眼
    FMB無限制機器人格鬥大賽系列賽事的規則十分簡單,在三分鐘的時間內,雙方的格鬥機器人使用動力武器近身格鬥,互相攻擊,像古羅馬的角鬥士一樣死生格鬥,直至其中一方的機器人被打爆到無法行動。它由極戰FMB聯合包括俄羅斯Fight of Bots,巴西冬季聯賽、歐洲極限機器人組織、澳洲機器人大戰等各國格鬥機器人組織共同發起,讓國際最優秀的格鬥機器人隊伍齊聚一堂,一起決出世界級的強者。世界盃熱身賽作為世界盃正式比賽的前站,為各國參賽者展示比賽細節,講解比賽流程,同時,也會把熱身賽成績作為世界盃正式邀請名單的重要參考。
  • 中國鐵甲格鬥機器人發展現狀
    鐵甲的淵源大家可能意想不到,最早格鬥機器人的靈感來自於一臺故障的掃地機器人,因故障導致掃地機器人「出乎意料的暴力結果」,人們設計出了裝備堅甲利器,能跑會動攜帶各類攻擊武器的格鬥機器人。上溯到1994年,美國舉辦了第一屆機器人大擂臺比賽,格鬥機器人開始以民間賽事的形式在國外悄然發展。1998年英國TNN電視臺首次組織了科普類節目《機器人大擂臺》,將這項運動搬上了電視熒幕,憑藉激烈、刺激、酷炫的「械鬥」場面,和機械類科技知識的全民科普,機器人格鬥運動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 從《機器人大戰》,看機器人格鬥綜藝在中國能否成功
    一線導讀:今年,伴隨著人工智慧的熱潮和綜藝節目題材創新的需求,機器人格鬥綜藝突然成為了市場熱點。而說到機器人格鬥綜藝的經典之作,不得不提的是英國BBC製作的《機器人大戰》,堪稱該類題材的開山鼻祖。該節目在鼎盛時期曾連續6年獲得同時段的收視冠軍,目前已在包括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德國和義大利在內的45個國家發行,可謂是一檔風靡全球的機器人競技格鬥節目。說到《機器人大戰》的由來,還得從24年前講起。1994年在舊金山舉辦的第一屆美國機器人大擂臺(Robot Wars US),可以說是機器人格鬥賽事的起源。
  • 機器人格鬥綜藝是這樣打造爆款的
    事實上,機器人格鬥起源於1994年舊金山舉辦的第一場機器人格鬥賽事《Robot Wars US》,之後有《博茨大戰》和《機器人大擂臺》,這些節目一度風靡全球。在王星看來,科技內容完全可以不冰冷,可以撬動大眾審美,伴隨著人工智慧的熱潮和題材創新的需求,她認為,機器人格鬥是時候進入中國了。
  • 【2000強榜單解讀】中外龍頭企業差距:少數加大 多數縮小
    比較中外龍頭企業的市值及其變化趨勢是一個獨特視角。2019年,在絕大部分市場充分競爭的行業中,中外龍頭企業公司市值差距遠遠大於其銷售收入差距。截至2019年9月底,在汽車、電氣設備、輕工、儀器儀表、醫藥生物、食品、飲料、航天國防、企業軟體和通信設備等10個市場充分競爭領域,中外行業龍頭企業差距由小到大,所佔比例依次在22.4%到2.99%之間。
  • 機器人格鬥會像電競一樣成為「全民爆款」嗎?
    Marc因此得到了靈感,嘗試製作「具有攻擊性的機器人」。不過由於最初的機器人格鬥過於暴力、成人向,因此最初具有攻擊性的機器人格鬥只是民間小規模的遊戲比賽。直到1997年,BBC購買了相關賽事的版權,並對賽事進行重新包裝,推出了老少鹹宜的機器人格鬥節目《機器人大擂臺(Robot War)》,才算為這一比賽形式正名。
  • 格鬥機器人創新賽事首戰南京打響
    而作為WUCL的創新賽事,工匠社GANKER ARENA格鬥機器人大賽也迎來了這個夏天裡的第一場熱血格鬥。比賽當日,高校選手們以1V1的形式,在擂臺上上演了激烈的8強之爭,隨後強者們繼續層層角逐,衝擊決賽,朝著冠軍步步逼近。本次WUCL南京海選賽持續了兩天時間,除了GANKER ARENA機器人格鬥大賽,現場還進行了英雄聯盟、王者榮耀、鬥地主、皇室戰爭與和平精英在南京賽區的淘汰賽和決賽。
  • 機器人格鬥綜藝風潮蔓延到中國 人工智慧和機器人迎熱潮
    1998年,英國BBC的《機器人大戰》播出後一炮而紅,連續6年獲得同類節目收視率第一,並在全球27個國家播出。20年後,參加該節目的機器人選手從最初的30多部發展到現在1700多部。  在歐美國家風靡20多年後,機器人格鬥綜藝的風潮終於蔓延到中國,掀起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熱潮。
  • 錯過了電競,我該錯過機器人格鬥嗎?
    不過別緊張,無論是被打進坑裡還是燒成燒烤的,都只是機器人而已。 隨著《這!就是鐵甲》和《機器人爭霸》兩檔綜藝節目接連上線,以及在今年3月播出的《鐵甲雄心》,機器人格鬥這一比賽形式再度來到了大眾視野。 就是鐵甲》的聯合出品方創客星球獲得由啟明創投的近億元Pre-B輪融資;同樣是4月,從事機器人格鬥線下賽事運營的極戰FMB 獲得了千萬美金的A輪融資,由微影資本領投、北極光創投跟投;而在去年,工匠社和機甲爭霸等格鬥機器人的製造商也紛紛宣布獲得融資。 由於機器人在中國以往多少仍有些專業和技術的門檻,使得機器人格鬥也一直是個小眾愛好,具體說更多是以極客理工男為主。
  • 在中越邊境造格鬥機器人的老男孩
    機器人格鬥賽。在即將而立的29歲,劉東升決定做一臺格鬥機器人。直覺告訴他,未來一兩年內,中國一定會引進這項賽事。他的預測是對的。不久後,第一屆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國將機器人和智能製造納入了國家科技創新的優先重點領域。動手之前,他準備了一個月。他從未接觸機械設計,國內也沒人做格鬥機器人,只好在Facebook上向外國選手討教經驗。
  • SyFy頻道將推機器人格鬥節目
    SyFy頻道將推機器人格鬥節目 時間:2012-11-22 15:27:49   來源:玩具人   責任編輯:敵法師      根據外國媒體EW.com 報導,外國的有線電視付費頻道SyFy 將推出以機器人格鬥為主題、像是真實版「鐵甲鋼拳」的實境節目『機器人戰鬥聯盟』(Robot Combat League
  • 《巧手神探》Angelababy周震南等花式操控工匠社鋼騎格鬥機器人
    ——這不是工匠社鋼騎格鬥機器人嘛!居然又上電視節目了?前段時間,它在《新相親大會》上小露了一手,就成為全場焦點,幫助小哥哥順利牽手女嘉賓。這一次,身為巧手作品的鋼騎格鬥機器人,向大家全方位展示了自己的「獨家技能」,並以其超高顏值與科技互動特性,再度成為全場焦點。
  • 無限制機器人格鬥大賽的落幕與開始
    為期兩天的極戰無限制機器人格鬥大賽北京站已經落幕,各個戰隊開始收拾行囊離開京城。這些可愛的鋼鐵怪獸們給我們帶來了一場視覺的盛宴。
  • 中國首檔機器人格鬥秀《機器人爭霸》燃到爆,真人battle過時了!
    這次愛奇藝又做了大膽的嘗試,主打科技IP,機器人格鬥,製作了中國首檔機器人比賽類的節目,從各種題材的綜藝節目中殺出一條血路。對於看膩了真人battle的觀眾來說,不計成本的黑科技大賽真的是又熱血又炸裂。毒舌君對愛奇藝的眼光和勇氣還是很服氣的。
  • 電競火了,機器人格鬥會是下一個風口嗎?
    和Robot Wars那種頗具破壞性的激烈格鬥相比,工匠社宣傳的機器人格鬥要溫和許多。玩家下載配套App,再對機器人的格鬥動作進行設計、編程,之後就能將20 釐米高的桌面級機器人放入格鬥場。機器人遭到擊打後,身上的傳感器會將「傷害」計入系統,這種比賽並不以物理摧毀對方為目的。
  • 機甲爭霸科幻秀開啟機器人格鬥 IP泛娛樂之路
    諸多先進的機器人技術都運用於該系列產品,不僅可以高速靈活地全向運動, 還具有仿人的精密格鬥機械臂,操作者更可以通過體感系統實時操控。機甲爭霸激烈PK過後,深圳小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張馳先生介紹了格鬥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和其公司的情況。張馳先生表示目前很多人對電影科幻裡面的格鬥機器人都充滿了好奇和期待,但現實生活中很難見到這種壯觀的格鬥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