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美國家,機器人格鬥綜藝已經有了近二十年的歷史。世界上第一個機器人格鬥綜藝,當屬英國BBC的《機器人大戰》。《機器人大戰》的原始誕生地是美國的舊金山。在1992年的時候,一位名叫馬克·索普(Mark Thorpe)的工程師在設計遙控吸塵器的時候,因為操作不當,造成了一次機器人暴力事件。他卻因此獲得了靈感,於是召集了30多個機械愛好者,在1994年舉辦了一場線下的「機器人大戰」。
當時的場地和賽制都非常簡陋,只是一次愛好者的聚會,但是因為這場比賽太過創新和精彩,引起了極高的關注。之後馬克和一家名為「型材生產(Profile Productions)」的公司合作,擴大了比賽的規模,第二年參賽的機器人就從30臺增至1700臺。
然而,在此之後,馬克和型材生產的關係破裂,雙方分道揚鑣。型材生產與BBC合作,在1997年舉辦了世界上第一個機器人格鬥的電視綜藝《機器人大戰》。而1999年,美國也推出了自己的《博茨大戰》,叫板英國。同時探索頻道旗下的TLC也推出過一款機器人闖關類的節目《機器人主義(Robotica)》。
機器人格鬥綜藝在接下來的幾年風靡全球,最鼎盛時期曾6年拿下收視冠軍,並在20多個國家播出,中國也曾在2000年左右引進,成為了不少人的童年回憶。之後,各類綜藝崛起,機器人格鬥迎來了一次冰封期,一直到2015年左右才又復甦。 在經歷了近20年的科技發展後,再次出現在人們眼前的機器人已經不可同往日而語。於是再一次引發了收視狂潮,遠超其他類型的綜藝6倍之多,在國外又掀起了一次機器人狂熱。
收視率給了國內綜藝製作人一個明顯的信號:在年輕人對歌舞比賽、真人秀類綜藝審美疲勞的今天,科技競技類的綜藝也許能帶來全新的觀感。 進入2018年,隨著人工智慧的普及和發展,國內觀眾對於機器人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認知度和接受度。此時將此類節目引入國內,似乎時機已經成熟。 然而一檔爆款出來,只有天時還不夠,地利、人和一樣都不能少。製作精良,但劇情不夠 我們常說,一款綜藝能不能夠成功,要看它的兩個因素:硬體和軟體
硬體,指的是節目的製作水平。兩檔節目在製作上,其實和國外的節目差距不大,甚至還有超越國外節目的地方。軟體,指的是節目的製作思路。國外多年來製作節目的思路比較單一:前期參賽者發揮各自特長,打敗對手晉級,然後和能力強大到變態的守擂機器人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