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前副院長晉宏逵:故宮是怎樣建成的 | 紫禁城六百歲生日

2020-12-10 澎湃新聞

大明永樂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日,皇帝頒布詔書,將營建北京告成的喜訊鄭重地昭告天下。我們把這一天看作是明代北京城與明代北京皇宮建築的誕辰,按公曆是1420年12月8日,到今天已經整整六百年。

作為古代宮殿建築的集大成者,營建故宮這樣一個偉大的工程需要做出怎樣的部署?故宮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又與北京這座城市的布局及功能有著怎樣的聯結?

故宮前副院長、古建築學家晉宏逵在最新出版的《故宮營建六百年》一書中,從元明兩朝建城起筆,一直寫到宮殿落成的漫長的營建歷史。

永樂四年閏七月初五日(1406年8月18日),靖難之役的第一功臣淇國公丘福,帶領文武群臣,懇請皇帝「建北京宮殿,以備巡幸」。我們無從得知君臣事先是否有所溝通,但是丘福肯定是說出了永樂皇帝的心裡話。所以這個動議不需要討論,皇帝隨即做出部署:第一,採伐大木。派遣工部尚書宋禮到四川、吏部右侍郎師逵到湖廣、戶部左侍郎古樸到江西、右副都御史劉觀到浙江、右僉都御史仲成到山西,監督軍民採伐。第二,燒造磚瓦。命令泰寧侯陳珪、北京行部侍郎張思恭督造。第三,徵發天下各行業工匠,工部負責。第四,選取軍工,由南京、河南、山東、陝西、山西都司、中都留守司、直隸各衛中選派。第五,選取民工,由河南、山東、陝西、山西、直隸鳳陽、淮安、揚州、廬州、安慶、徐州、和州選取。各處工匠和軍工、民夫,定於明年五月俱赴北京,每半年一更換。凡徵發軍民的地方原有差役稅賦一律停止。

是否可以認定「永樂四年閏七月初五日」,或簡化為「永樂四年」是營建北京開始的標誌呢?歷史學界和建築史學界都有兩種不同的意見。永樂皇帝沒有像他父親建南京那樣,舉行隆重的告天儀式作開工典禮。而且到預定的明年五月工匠集中時間,史料中也沒有任何一座建築開工的記載。所以有人認為,不可以認定永樂四年是營建北京開始的日期。但是筆者認為,四年以後的數年間,永樂皇帝多次告諭臣下,要善待營建北京的軍民,這是工程正在進行的證據。

明成祖朱棣像軸,現代,楊令茀摹,故宮博物院藏

四年九月,剛剛確定了營建北京的宏大目標,皇帝就叮囑長期駐守北京的重臣陳珪說,我當初舉義旗,多虧北京軍民提供了軍需,十分辛勞。這幾年雖然免除了北京的一切賦稅和勞役,但是也還沒有完全恢復。現在國家不得已還需要借重北京的民力,你應該體會我的用心,「役之有節」,先安排好他們的生計,免除饑寒的後顧之憂,再讓他們去上工。這個敕令代表了永樂皇帝徵集全國工力的指導思想。六年六月,即兩年之後,皇帝向北京行部各司的群臣重申了類似的要求,他說,最近營建北京,是國之大計,不得已而為之。嚴厲地批評有些官員「重勞下事之人,略不究心,驅迫嚴苛,貪漁剝削」,一旦被我發現、落實,一律依法處理。同時他再一次敕諭陳珪和北京行部,現在天氣盛暑,必須體恤和照料上工的軍民,按時飲食作息,不要過於疲勞。如果發生疾病要給與醫藥。你們要體會我的用心,「斂怨為功,朕所不取」。八月和十月,皇帝分兩次給「赴北京工匠」和「北京營造軍民夫匠」鈔襖、衣鞋。這些記載說明營建已經在進行之中。七年正月,在天下朝覲官員一千五百四十二人參加的「陛辭」儀式上,皇帝向全國各省直至各縣級官員,再次重申:「比者營建北京,國之大事,不得已勤勞軍民。爾等宜善加撫恤,無為貪酷以重困之。」(《明太宗實錄》卷八七)說明在永樂七年的時候,為營建北京徵調力量遍及了全國。所以可以認定「永樂四年」是營建北京開始的標誌。

另一方面,營建北京宮殿顯然不是「蓋造房屋」這麼單純的建造任務,不能用是否開始「蓋房」來界定其起始時間。這個偉大的工程需要一個較長的籌備階段,需要動員和改變社會的很多方面。

首先是「正名」,整飭與「京城」不符的名號,建立與京城相適應的機構,按照京城標準管理北京。這類工作在改北平為北京就開始了,我按時間順序列一個清單,從永樂元年開始。五月,以原順天府學為北京國子監,它的學生擁有了國學監生的資格。永樂三年五月,鑄「北京內府」各門關防印記,十月,設置官員專管北京「皇城勘合」,即出入皇城的憑證。這時候的北京內府、皇城,顯然就是以前的燕王府,需要按照皇城的規矩管起來。四年八月,設北京兵馬指揮司,這是只有京城才設置的武裝隊伍。造夜巡銅牌十面,由趙王直接掌管,「關領夜巡,一如京師之制」。六年八月,設北京會同館,略相當於國家賓館,接待外夷蕃國使節。十月,提升順天府稅課司為都稅司,下設麗正門、張家灣、盧溝橋宣課司,安定門、宛平、大興稅課司,文明門、德勝門分司。七年正月,由於皇帝即將「巡幸」北京,禮部提議應該改正原燕王府的宮殿和門的名號。具體什麼名號,《明太宗實錄》沒有記載,但是按照情理,應該是把南京宮殿及門的專屬名稱,移植到原燕王府來。這樣就可以用舊燕王府充當皇帝巡狩時駐蹕的宮殿了。二月初,工部又領命鑄造了北京皇城四門銅符及夜巡銅牌,這次所鑄應該是新的名號了。四月十六日,鑄「內府午門、東華門、西華門、玄武門夜巡關防條記」。這一記載,沒有明確是南北兩京的哪一京。但是這時皇帝正在北京巡狩,認定是為北京內府鑄造,應是合理的。這一年,還增設了北京寶鈔提舉司、擴充了北京五城兵馬指揮司,如南京之制。

另一項重要的籌備工作是提高北京的物資運輸能力,增加物資儲備。洪武年間至永樂初,北京、遼東軍餉都依靠海運從南方運去。為此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設置天津衛,並建設轉運糧倉。營造北京和將來遷都,朝廷官員的俸祿、營造工匠軍民的口糧、木料磚瓦,都需要取自南方。海運風險大,運力不足。疏通水路、提高漕運能力十分緊迫。

清乾隆時的天津,[英]威廉·亞歷山大繪

於是在北京至通州運段,疏通利用了元代通惠河。為增加補給水的流量,進一步開發西湖景,即元代的甕山泊。永樂四年(1406年)八月和次年九月,「修治」西湖景的堤岸和各個閘口。五年五月,修築從西湖景通向下遊的河道,整理從文明門至通州的各閘。六年四月、十月,先後設惠河、慶豐、平津、澄清、通流、普濟、廣源、文明等八座閘的閘官,掌管啟閉,保障暢通,說明這次「修治」成功了。通州迤南的運段,即京杭大運河的山東段,元代至元年間開鑿有會通河,自東平至臨清,長四百五十餘裡,但是已經淤塞了大約三分之一。永樂九年(1411年)二月二十八日,皇帝命工部尚書宋禮等主持疏浚工程。宋禮不辱使命,他聽取汶上老人白英的意見,在一處叫做南旺的高地上築堰和壩,使汶水分流南北,「十之四」南流,「十之六」北流,接濟漕河之水,使運河暢通無阻。漕運到北京的糧食一年可達百萬石。到永樂十三年,徹底停止了海運。

與提高水運能力同時,陸路也增設了「遞運所」。永樂五年十二月,因為營建北京,需要運輸的物資眾多,所以在衛輝、湯陰、大名、濬縣和南館陶增設了五所遞運所。永樂七年(1409年)十月,從良鄉到景州再增加九所。永樂十六年四月,又一下子在北京、河南設了二十一處。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洪武時期所建的遞運所每所需要民丁三千人,車二百輛。老百姓常年奔波,不得休息,永樂時期運輸任務只能更加繁重。漕河和遞運,把營建北京所需海量物料運進北京。

「四年閏七月初五日」之後,採運大木很快就開始了,這是籌備建築材料的艱巨工程。永樂五年正月,皇帝命令工部,春天是農忙時節,軍民伐木不止,會影響農時。要求去核實,凡是一戶之中人丁少,或屯田的士兵,要放回來。這個命令至少在四川沒有執行。五月初十日,在那裡採木的工部尚書宋禮給朝廷報告了一個特大喜訊,「有大木數株,不藉人力,一夕出天谷,達於江,蓋山川之靈相之」。(《明太宗實錄》卷六五)皇帝喜出望外,制止了群臣稱頌他的功德,把這件奇異的事情歸功於山川之神的奉獻。賜這座貢獻大木的山名「神木山」,派禮部官員前去祭祀,為山神建祠堂,命令翰林院侍讀胡廣撰寫碑文記事。胡廣繪聲繪色地描述了這件神異之事,說宋禮在馬湖府深山採伐到徑圍逾丈的幾株大木,正謀劃需要萬夫才能運下山嶺,一個夜晚,大木突然自行,吼聲如雷,把一塊擋路的巨石衝開,自身毫無傷損,這顯然只有神的力量才能做到。他順勢把神的護佑與營建北京聯繫起來:「壯哉北京,龍飛之所。帝用詒謀,大啟厥宇。……神衷顯宣,嘉徵斯應。以兆皇基,萬世永盛。」(明·胡廣《敕建神木山神祠之碑》。轉引自《史料長編永樂洪熙宣德朝卷》,第一九八條)

宋禮在神木山採伐的大木是楠木,是永樂年間北京宮殿大木構架使用的主要建材。至今在鑑定故宮古建築年代時,主要結構是否使用楠木,仍舊是判斷明代建築的一個重要依據。明代地理學家王士性在他的著作《廣志繹》中,非常準確地描述了楠木的性狀。凡世間之樹,全都樹幹彎曲,枝條扶疏,長著巨大的樹冠,只有楠木和杉木樹幹筆直。但是杉木的根部雖粗,樹梢卻很細,不符合做建築材料的要求。楠木則高數十丈而樹幹上下徑圍相似,樹幹上又不生枝杈,直到樹頂才散幹布葉,像撐傘一樣。所以天生楠木,好像是專供殿堂柱梁之用,非楠木不能滿足殿堂高大之需,非殿堂不能使楠木物盡其材。王士性認為,楠木主要生長在貴州一帶人跡罕至之處,運木出山,非常困難,「一木下山,常損數命」。朝廷在湖廣、四川安排採木,只是因為這兩處較貴州便於管理而已。

採運大木到底有多困難,清代巡撫四川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張德地《題報採運楠木疏略》說得最清楚。康熙六年朝廷議建太和殿,派員到四川督採運楠木。他親自跑到貴州綏陽縣調查,當地居民告訴他,綏陽在明代設有木廠,專設官員管理。每木廠招募專業工匠二百一十名,有架長二十名,負責勘查楠木從山裡運輸到水邊的路徑,在途中搭設拽運大木的木架,墊低就高,稱為找廂。有斧手一百名,負責砍伐樹木,在原木上穿鼻,以便拴纜繩拉拽和綁紮木筏。有石匠二十名,負責鑿山開路。有鐵匠二十名,負責打制採木的所有鐵工具。有篾匠五十名,負責編纜繩,還要用打纜繩的下腳料潤滑「廂」上運木的軌道。放倒的木材從山裡外運,以長七丈、徑圍一丈二三尺的為例,需要拽運夫五百名。沿路安塘,每十裡一塘,一塘送一塘直到江邊。這些工匠、架長和斧手需要從湖廣辰州府招募,他們世代以此為業。其他工匠在本地招募。木材到水邊交割給運木官員,每八十根打一個大木筏,另招募水手放筏,每筏水手十名,夫四十名。採伐大木,只能利用秋冬兩季,九月起工,二月止工,否則三月起河水泛漲,找廂無法施工。馬湖、遵義兩府,山裡的溪流都會合於重慶大江,由重慶出三峽到湖廣,最後到北京,僅水運需要一年多的時間。(康熙《四川通志》卷一六上)對於督木官員,採運也是個苦差事。宋禮曾經五次入蜀,少監謝安駐藺州石夾口採辦,自己耕種糧食,二十年才出山。

《飛橋度險圖》,圖中所表現的,可能就是「找廂」(引自明·龔輝《西槎匯草》卷一,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王其亨教授提供)

燒造磚瓦是籌備建築材料的另一項重要工程。故宮博物院的前輩專家於倬雲先生估算,「紫禁城宮殿所需磚瓦,品種之多,數量之大也是十分驚人的。其用量大不僅在於房屋多,城垣大,而且與一些特殊工程作法是分不開的。如庭院地面,至少墁磚三層,甚至墁上七層。全部庭院估計需用磚兩千餘萬塊。城牆、宮牆及三臺用磚量更大,估計所用城磚數達八千萬塊以上。每塊城磚重達48斤有餘,共重193萬噸,因此在生產和運輸上都是非常艱巨的」。(《紫禁城宮殿——建築和生活的藝術》。商務印書館,2002年)記錄在《大明會典》上永樂時期的磚窯有臨清窯和蘇州窯,實際上這是兩大磚窯系統。燒造地段並不只是臨清、蘇州兩地,而是分布在南、北兩京的直隸地區,和山東、河南兩個省的運河沿線。燒造工作包括了徵採蘆柴,煉泥制坯,設窯燒造,運送北京等一系列工作,從朝廷到地方都需要設官管理。除了工匠之外,河南、山東二都司和中軍都督府直隸軍衛、地方政府都還要配備巨量的軍民人夫,才可能在較短時間,燒造、運送大批符合質量的成品。所以需要安排重臣來督造,又在永樂六年六月初十日,命戶部尚書自南京抵北京,緣河巡視運木燒磚。

蘇州陸慕御窯舊址

臨清窯主要生產黑白城磚、券磚、斧刃磚、線磚、平身磚、望板磚和方磚,方磚又有二尺、尺七、尺五、尺二等四樣。城磚在正品之外,還要預燒一定數量的「副磚」,以備正品不滿足質量要求時替補。明嘉靖中期,臨清窯燒造白城磚的額定數量每年二百萬塊,斧刃磚四十萬塊。在營造北京期間,窯座數量比嘉靖中期要多出很多,成品數量也肯定遠遠大於每年二百四十萬塊,才能在十數年間,積累到營造所需數量。蘇州窯是南直隸一帶以蘇州為中心的磚窯統稱,產品是二尺、尺七細料方磚,後人稱之金磚。

正德時期的金磚,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藏

明代嘉靖年間的工部郎中張問之寫了一卷《造磚圖說》,描述金磚生產之難。原書已佚,所幸還有一篇提要留存。他說長洲的窯戶,必須從蘇州東北的陸墓(今相城區陸慕)取土,幹土要呈金銀色。挖出後要運到窯座所在地,然後經過曬、敲打、舂碎、磨細、過篩,成為和泥的土。再把土放進三級過濾的水池沉澱,泥漿過濾去掉雜質,在夯實的土地上晾泥漿,放在瓦上進一步乾燥,最後經過人的踩踏,成為作坯的泥料。坯料用手揉,逐塊放在託板上壓實,用木掌拍打,成型後放到避風避日的室內陰乾,每天拍打,八個月成坯。入窯燒需要一百三十天,依次使用糠草、片柴、棵柴、松枝,逐漸加大火力。最後停火窨水。官府選磚的標準,「必面背四旁,色盡純白,無燥紋,無墜角,叩之聲震而清者,乃為入格」。成品率有的三五塊選中一塊,有的甚至幾十塊選中一塊。張問之的督造任務是五萬塊,三年多才完成。有窯戶因為不堪賠累而自殺。(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八四)

營造所需要的石材和燒制石灰的石料基本是在北京附近地區開採。「白玉石產大石窩,青砂石產馬鞍山、牛欄山、石徑山,紫石產馬鞍山,豆渣石產白虎澗。大石窩至京城一百四十裡,馬鞍山至京城五十裡,牛欄山至京城一百五裡,白虎澗至京城一百五裡。折方估價,則營繕司主之。」(《明水軒日記》。引自《日下舊聞考》卷一五○,第2403頁)大石窩在今北京房山區西南部,石礦開採使用的歷史可上溯到隋唐時期,名稱白玉石。安祿山在範陽用白玉石做成魚龍鳧雁、蓮花甚至石樑,獻給唐明皇。雕琢之精巧,似非人工可為。(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卷下。《唐宋史料筆記叢刊》,中華書局,1994年)金代在燕京中都皇城正門外建有龍津橋,宋朝使臣範成大形容「燕石色如玉」,「雕刻極工」。(宋·范成大《攬轡錄》。引自《說郛》卷四一)北京市的考古工作者在房山區發現金陵遺址,出土一些雕刻非常精彩的白石欄板,證實了金代「雕刻極工」的水平。前文已經說到,元大都宮殿中白玉石使用更為廣泛。明代宮殿和陵寢也普遍使用「白御石」。「乃近京數十裡,名三山大石窩者,專產白石,瑩徹無瑕,俗謂之白御石。頃年三殿災後,曾見輦石入都,供柱礎用者,俱高廣數丈。似天生異種,以供聖朝之需。」(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四,第611頁。《元明史料筆記叢刊》,中華書局,1997年)清工部頒布的《工程做法》中,出現了「旱白玉石」的名稱,也有人寫為漢白玉石。

我沒有找到永樂時期開採和運輸白玉石的記錄,但是明代中後期有不少同類記載可供參考。「乾清宮階沿石,取西山白玉石為之,每間一塊,長五丈,闊一丈二尺,厚二丈五尺,鑿為五級。以萬人拽之,日鑿一井,以飲拽夫,名曰萬人石。」(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卷二,第46頁。《元明史料筆記叢刊》,中華書局,1982年)這裡所說的階沿石「每間一塊」,是中國古建築常見的石料使用規則,即每兩根柱子之間的階條石,必須使用一塊完整的石料,不得拼接。宮殿建築間量特大,石材也就必須特別長大。

超常的規格和重量,造成了開採運輸的極端困難。萬曆二十四年為重建乾清宮和坤寧宮備料,工部營繕司郎中賀盛瑞查閱了嘉靖朝的資料,當時「三殿中道階級大石長三丈,闊一丈,厚五尺,派順天等八府民夫二萬,造旱船拽運。派同知通判縣佐二督率之。每裡掘一井以澆旱船、資渴飲,二十八日到京。官民之費總計銀十一萬兩有奇」。賀郎中實施的時候,採納了主事的建議,專造了十六輪大車,用一千八百頭騾子拽運,運輸時間縮短了六天,經費只花費不到嘉靖時的十分之一。賀郎中還注意到,石料出塘也十分困難。「照得大石料,大者折方八九十丈,次者亦不下四五十丈,翻交出塘上車,非萬人不可。合無諮行兵部,將大石窩除見在一千八百名外,再添六千二百名。馬鞍山除見在七百名外,再添三百名應用。」(明·賀仲軾《兩宮鼎建紀》上卷和中卷)

燒瓦採取了官營的形式,在北京辦理。明代工部營繕司直接管理兩大窯廠,一座琉璃廠,專門燒造琉璃磚瓦,平時也燒供內府應用的琉璃器用。在南城牆外,麗正門和順承門之間。清代康熙二十年遷往京西琉璃局,在今門頭溝區龍泉鎮琉璃渠村,而南城的原址發展成著名的京城古籍古玩市場。

琉璃渠村三官閣過街樓

一座黑窯廠,更在琉璃廠之南,由於常年取土,留下的「窯坑」積水成湖,備極荒涼,人跡罕至。清康熙年間工部郎官江藻督廠事時,就民間小廟慈悲庵建成陶然亭,從此成了北京名勝。

這兩大廠在北京,可以隨著工程進展來安排燒造,所以不再另設成品倉庫。但是從外地採運燒造的海量大木、城磚等建築材料則需要周密安排,妥善保管,所以工部還直管神木廠和大木廠。顧名思義,神木廠儲藏南方楠木。它的位置在廣渠門外二裡左右,通惠河慶豐閘遺址之南。清代這裡還有偃臥的大木,《春明夢餘錄》記載,這些大木都是永樂時的遺物,其中最巨大的名為樟扁頭,樹徑圍達二丈以上,騎馬走過其下,對面不見人。乾隆二十三年皇帝便中一覽,寫了一首「神木謠」,因為神木位於京城東方,賦予它生生不息的含義。(清·于敏中等《日下舊聞考》卷八九,第1518頁)大木廠也保管來自南方的木材。正統二年八月,行在工部報告說,齊化門外積存的楠杉大木已經有三十八萬根,保存不善。於是皇帝命徵集一萬民夫來修理廠房。

按《大明會典》的記載,琉璃廠、黑窯廠、神木廠、大木廠,還有一個臺基廠,合稱工部營繕司大五廠,臺基廠堆放柴薪和蘆葦。其實,營造北京期間,還有不少建築材料的生產與保管場所也設了廠。比如在通州和張家灣,臨近運河碼頭設有料磚廠。北京地區的馬鞍山、瓷家務、周口、懷柔等處燒制石灰,各置灰廠。明代有一個很「爛」的制度,即讓宦官來參與管理建造活動,這個機構叫內官監。「內官監,掌木、石、瓦、土、塔材、東行、西行、油漆、婚禮、火藥十作,及米鹽庫、營造庫、皇壇庫,凡國家營造宮室、陵墓,並銅錫妝奩、器用暨冰窖諸事。」(《明史》卷七四《職官志》)一個工程之前,要燒多少塊細料方磚,多少片琉璃瓦,要等內官監開數,工部才照數下達燒造。內官監也管理有廠,如方磚廠、鑄鐘廠,都在鼓樓附近,保管細料方磚。內官監辦事機構和庫府、作坊的所在地,即今地安門內大街以西到北海公園東牆的大片地區。

今天的方磚廠胡同

(本文摘自《故宮營建六百年》,標題為編輯所擬)

直播預告

故宮是怎樣建成的

☑ 時間:12月10日12:30開播

☑ 主講:晉宏逵 古建築學家、故宮前副院長

☑ 平臺:掃描下方二維碼,預約本場直播。百度百家號、抖音、嗶哩嗶哩和微博均可搜索中華書局進入直播間。

| 拓展閱讀:

《故宮營建六百年》

晉宏逵 著

簡體橫排

16開 平裝

978-7-101-14749-0

78.00元

本書從建築學與建築文化的角度,講述了元明清北京城市規劃的要點與中軸線的形成,故宮布局與空間藝術的特色,介紹了以故宮為代表的中國古建築藝術。最後簡述了故宮建築如何能夠完整地延續到今天,和我們今天是如何按照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要求,對故宮進行的長期保護。

本書是一本由專業學者寫給讀者的故宮建築入門書,很好地平衡了學術性和普及性。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六百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建成,單霽翔講述故宮是一座怎樣的博物館
    「換算成陽曆,當天就是1420年12月8日,正好是600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建造完成了。」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今天(12月8日)在北京市東城區圖書館的一場講座上說。「去年故宮全年參觀量達到創紀錄的1933萬人次,這麼多人進入故宮,開啟這場文化之旅,如果能提前對故宮有一些了解,會讓這趟旅程更有意義。」單霽翔說。
  • 2020故宮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時間地點及門票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購票入口:點擊購票  觀看直播:2020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直播時間直播入口指南  信息來源@故宮博物院  本次展覽共分為三大單元,鎖定了18個關鍵年份,將它作為參觀紫禁城的「序廳」,在對紫禁城600年歷史的回望中,理解貫穿紫禁城「時」「空」的歷史文化,感受宮殿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最高境界
  • 弘揚故宮百年文化 獻禮紫禁城建成600年——建行重慶市分行舉行...
    原標題:弘揚故宮百年文化 獻禮紫禁城建成600年——建行重慶市分行舉行故宮瑞獸系列貴金屬文創產品新聞發布會   一座紫禁城,凝聚國史之精粹。
  • 獻禮紫禁城建成 600 年,「紫禁之巔·故宮寶璽」華南區特展廣州揭幕
    10月11日下午2點,紫禁城建成600年 暨「紫禁之巔·故宮寶璽」華南區特展在位於廣州文華東方酒店首層的廣天薈珍閣隆重揭幕!廣天薈珍閣是廣天藏品旗下的高端藝術展廳,以展示珍貴藝術品收藏品享譽廣東地區。本次活動誠邀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裴煥錄、中國玉石雕藝術大師袁霖、中國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王邦華、國家註冊拍賣師劉欣等諸多收藏界、藝術界的專家蒞臨現場。主辦方廣天藏品董事副總經理梁雪華、董事總經理助理蔡錫良也出席了現場活動。
  • 伊利牛奶金典與故宮博物院跨界聯合 獻禮紫禁城建成600周年
    2020年適逢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為此,故宮博物院推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開幕式當天,伊利旗下品牌伊利牛奶金典和故宮博物院雙方合作推出了——「金典x故宮博物院聯名特別版牛奶」為紫禁城建成600年獻禮。
  • 中山建行獻禮紫禁城建成600年,限量版「故宮瑞獸」驚豔來襲
    中山建行獻禮紫禁城建成600年,限量版「故宮瑞獸」驚豔來襲羊城晚報•羊城派  作者:  2020-09-24 除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 紫禁城六百年展埋了多少知識點?故宮官方解讀大展細節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正在故宮午門展出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展示了數百個紫禁城歷史細節。故宮近日出版《丹宸永固》展覽圖錄,並發布解讀視頻,讓策展人和文物專家解讀展覽中的那些知識點。策展團隊成員趙鵬說,此次大展以明線和暗線兩條線索展開,明線是故宮歷史時間軸,暗線則是表達勞動人民的智慧。比如展覽中展出的「樣式雷」長春宮燙樣,反映了古代人是如何建造宮殿的。燙樣就是古代建築的設計模型,文物專家在視頻中展示,長春宮燙樣可以拆成很多組件,每個部件都標明了尺寸。揭開燙樣屋頂,能看到長春宮戲臺裡的畫是蘇氏彩畫,燙樣已經達到如此精緻的程度。
  •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詳細介紹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詳細介紹  展覽時間:2020年9月10日-2020年11月15日  展覽於2020年9月10日正式向公眾開放,2020年11月15日結束。  展覽地點: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  2020年9月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正式開幕。  展覽門票:不單獨售票,憑故宮博物院門票進院後可免費參觀。
  • 故宮600年特展開幕:排隊給故宮「過生日」,觀展攻略來了
    「展訊」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2020.9.10-11.15故宮博物院 午門展廳只需購買故宮門票 60元「1」為什麼要看這個展3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看懂紫禁城的600年紫禁城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到今年是整600歲生日。
  • 故宮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參觀指南(時間地點+門票購買)
    故宮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參觀指南  ➤展覽時間:2020年9月10日-11月15日(跨度2個多月)  ➤展覽名稱: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展覽地點: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查看交通】  ➤展覽門票:本展覽不單獨售票
  • 少年數字故宮作品扮靚600歲紫禁城
    少年數字故宮作品扮靚600歲紫禁城 2020-12-12 15:12:04 責任編輯:孫靜波     2020年全國青少年創·造實踐活動的獲獎作品 應妮 攝   中新網北京12月12日電 (記者 應妮)「你眼中的未來是怎樣的
  • 紫禁城600歲!故宮大匠的7000天!
    故宮古建修繕師張奉兵一直記得師父的話,「你要想學好一門手藝,你必須先做人,人一定要做好,不要因為幹活而幹活。」他更在修修補補中逐漸對故宮產生了感情,「正好我們這一撥趕上故宮六百年,多少代工匠是趕不上的,比較榮幸。用自己一生所學到的手藝去呵護它。」
  • 《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如約而來,鄧倫又來故宮上班了!
    對於故宮來說,今年是特殊的一年——迎來了建成600周歲的生日,也因此,故宮在今年舉辦了很多文化展覽活動,比如600周年大展等。六百年歲月悠悠,紫禁城一次又一次的變化與新生,都源於它源源不絕的生命力。而在這個特殊年歲如約推出的《上新了·故宮第三季》,也自然而然地圍繞600周歲做起了文章。在10月24日推出的首期節目中,鄧倫、聶遠、張魯一三位明星作為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尋找解鎖紫禁城六百年生生不息的印記。到第三季,《上新了·故宮》依然有著源源不斷的文化輸出。
  • 我市11件館藏文物進京「祝賀」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圖為參展文物。鳳陽縣博物館供圖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國內收藏文物數量最多、等級最高的博物館,北京故宮是世界著名遺產地及旅遊目的地。為紀念故宮建成600周年,自9月10日起,「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紀念展亮相故宮博物院。
  • 紫禁城建成600年|百年故宮怎麼逛?千年文物如何賞?
    故宮博物院聯合新華社全媒編輯中心帶你解鎖故宮全新打開方式!即日起「數字故宮」小程序正式上線。掃碼進入「數字故宮」,暢遊建築、欣賞文物、在線逛展……方寸之間,帶你領略從未見識到的故宮!還可進入「暢遊多寶閣」專題,穿越歷史長河,跟隨千年紋樣,探索600件故宮館藏,快掃碼領取你的隨身攜帶國寶箱吧!
  • 故宮博物院和中國金幣總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明年發行「紫禁城...
    (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敬勝齋)  12月25日,故宮博物院和中國金幣總公司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敬勝齋舉行。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範一飛、中國金幣總公司董事長牟善剛等領導嘉賓出席籤約儀式。  故宮博物院和中國金幣總公司通過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在業務上優勢互補,共同致力於市場開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我國豐富的文物遺產,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 遊故宮漲知識,北京故宮為什麼叫紫禁城?又有多少間房子?
    後來,可能是在南京愧對侄子朱允炆,可能是感覺自己大本營在北京,也可能是「天子守國門 」的原因,明成祖朱棣在1406年以南京故宮為藍本建設北京故宮,歷經14年終於建成了堪稱奇蹟的紫禁城。此外,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皇宮在古代屬于禁地,常人不能進入,因此,故宮在古代被稱為「紫禁城」。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初期故宮同外禁垣一起統稱「皇城」,大約明朝中晚期,與外禁垣區分開來,即宮城叫「紫禁城」,外禁垣為「皇城」。
  • 《上新了故宮》第三季開播,帶你探訪紫禁城的秘密
    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在萬眾期待之下於10月24日正式開播,觀眾對故宮的情懷依舊,對節目的期待未減。今年恰逢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上新了故宮》第三季,以全新的面貌慶祝紫禁城建成600年。
  • ——建行重慶市分行舉行故宮瑞獸系列貴金屬文創產品新聞發布會
    昨(8)日,建行重慶市分行舉行故宮瑞獸系列貴金屬文創產品新聞發布會,標誌著建行與故宮博物院聯合開發的「故宮瑞獸」系列文創產品在重慶地區正式發布,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裴煥祿先生來到現場,講述600年故宮文化及故宮瑞獸背後的故事。
  • 今天是紫禁城600歲生日!《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新書發布
    600年後的今天,紫禁城迎來600歲生日。這一天,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一口氣出了3本新書。12月8日,由東城區文化和旅遊局、故宮出版社聯合主辦的「『歷史傳承與文化自信』公益講座暨《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新書發布會」在東城區圖書館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