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佛教融合了我國古老的智慧遂自成一個體系,在這樣的體系中,有人把「佛」當成一個信仰,求神拜佛保佑,或是求子,或是求富貴等等。當成信仰那是佛入滅後第三個階段,末法時代常有的事情,魔穿佛衣,佛落淚,無可奈何的事情。很多人借著「佛教」的依仗四處斂財,不幹實事竟幹虛頭巴腦的事情。對此需要了解,有信仰是好事情,信仰缺失會導致精神危機,如今這個物質至上的時代,精神危機是潛藏的隱患。對此人們更得尋找無上的智慧來對照自己的心,讓這顆不安的心,安一安。所以應當時常接觸「善知識」,佛教的經典是一個途徑,當然儒家的、道家的、法家的、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等也有很好的方法,所謂萬法歸一,但初接觸者選擇與自己有緣的便可,貪多嚼不爛反而影響進步。
在了解不應執著「佛」的法相之後學會領悟佛經中的智慧是明智之舉,如今流行白話文,古文經典看著說天書差不多,這是末法時代的悲哀之處。快節奏快文化每天都幹擾著人們,攀比心,盲目心每天都在滋生。此時若有感悟的朋友不妨讀一讀古代先哲的智慧,看看他們如何在喧囂的世界中保持一顆本來清淨心,不為外界情景所轉動。這是不執著「佛像」之後的一次覺悟,此為第一覺。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皆空,五陰無我。正因世上無常之事太多,所以戰事天天有,《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句「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戰爭的目的是資源爭奪,而資源爭奪的根本是欲望的不滿足,是人心的禍亂。《心經》中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達到「五蘊皆空」、「四大皆空」的境界時,那個「人我」便去除了。這樣的境界太高,需要去「悟」,而「悟」的過程是「覺知」的過程。
這第一「覺」是覺醒和「悟道」之意,一下子頓悟可能性太小,沒有人世間的種種煩惱,哪裡人世間的種種智慧。所以從人世間的雜亂事情中醒悟過來,知曉自己不應該貪戀虛名、貪婪富貴、留戀色界等等,這便是人的覺醒。在覺醒之後需要在「認知」上下功夫,知道的同時還要進行,這樣才是「覺知」。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每天的煩惱哪裡來的,心裡想要的太多所以煩惱來了,欲望太多無法滿足所以心裡糾結不已覺得痛苦不堪,這是自作自受。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曉得去除多餘欲望是好事情,可過去時間裡種種習性已經形成找什麼方法去根除?這就是第三覺的事情,心裡若是經常有貪婪和不滿足便會增長罪惡,而罪惡的最好體現正是滋生「業債」,也就是未來的種種果報痛苦。第四覺「懈怠墜落」,當知曉前面幾個覺知後,不去努力,心生懈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最終結果「覺悟」的道路一直墜落,跌回凡塵,好比如《西遊記》裡的,唐僧、悟空、八戒、沙僧、白龍馬。
第五覺「愚痴生死」,第六覺「貧苦多怨,橫結惡緣」,第七覺「五欲過患」,第八覺「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這幾覺不多論述,皆是對「知識」的一種領悟,不懈怠的同時需要時常提醒自己才能夠達到「悟」的境界,才能夠化煩惱為菩提,心中常養淨土,往生極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