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那律,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出家後修道精進,立誓不眠,因而罹患眼疾,至於失明,天眼漸開,終成第一,能見天上地下六道眾生。
阿那律在修行之時,請佛陀慈悲開示,佛陀就跟他說了這八大人覺,後成《佛說八大人覺經》。
當時,阿那律之所以請教佛陀,就是看到接近社會弘法利生的弟子與在家學佛的信徒很多,他們如何才能求得覺悟,進入涅槃,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的問題,所以佛陀說得淺顯易懂,我們初學之人,也正好因此領悟一些。
「第一,你們對世間和人生,應有無常觀、苦空觀、無我觀、不淨觀,要離生死,求得覺悟,就必得這樣觀察。」
無常觀就是世間眾生以及萬物,皆是無常,並非永恆存在、永遠不變的;苦空觀就是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無常,我們應該有出離心,離苦得樂;無我觀就是發現無我,而修無我,去除那些遮蔽實相或信以為真的概念,做到一切皆空;不淨觀就是通過觀想自我汙穢不淨,以消除欲望。
這些觀點,綜合一下就是自身不淨,消除自我,世間萬物無常且空,修的出離心,離苦離死,才能有所覺悟。
我們不光要觀察自我,還要觀察眾生,世間一切皆是如此,看開看空,讓自己一切皆空,只有自己做到空,才能讓真理與我佛思想填補我心。
萬事萬物皆為空,轉來轉去皆有終。秉持自我無所意,看空方可真修行。
「第二,你們要知道苦的根源,就是由於對世間的貪慾不舍,你們要能少欲無為,才能獲得身心自在。」
世間之人無不貪,貪財貪物貪情緣,我們的苦之根源就在於貪,貪而不得終覺苦,貪而得到也是苦,唯有不貪,放下一切,無所求,也就無所苦,身心才可能獲得自由。
貪心不足蛇吞象,貪心會毀掉一個人的一生所為。不談不求不佔有,也就無苦無怨,一身輕鬆。
我們終日想得苦,就是貪求那虛妄的一切,為我所有,求而不得,輾轉反側無有終,白白費了好不容易修來的一皮囊。
「第三,你們應該察審自己無饜足的心,終日在貪求造罪,若是能夠安貧守道,知足常樂,以求智慧為事業,這樣才能獲得平穩的生活。」
排除了自己的貪心,眼前一切為樂,安貧樂道,以追求佛道為根本,身心自然穩定,也就方便求得正道,步入正途。
一世飄搖終生苦,只因佛理未在心。
「第四,你們切忌行善懈怠,有益於人的事做了不要灰心,熄滅煩惱,降伏魔鬼,才能出離五陰三界的牢獄。」
日日行善,時時行善,便利了別人,也便利了自己。做事不求回報,不求得到,不貪不求,也就沒有了任何的煩惱,心中之鬼,也就對你遠離,身邊之鬼也會對你無礙,無欲無求得自在。
五陰三界皆是眾緣和合所成,才有了世間的種種,而世間的種種皆是虛妄不實,沒有一個是真實的。
五陰三界皆虛妄,迷了本性難求真;唯有佛理破牢籠,求來真性歸一真。
「第五,你們應該要明白愚痴生死的可畏,對於一切佛法要悉心研究,尤其自己明白道理以後,要發心教化眾生,給眾生快樂。」
生死輪迴總可怕,只緣身在輪迴中,我們學習佛法,積善行德,就是為了要脫離輪迴,徵得自由。
以我們所知,用我們所學,還有我們的所得領悟,教化眾生,讓他們也能有所學有所得,給他們帶去快樂,自己也就快樂。
有點心得散布眾人,真善美讓人人有所領悟,返璞歸真求本心,功莫大焉。
「第六,你們應該覺悟到貧苦的人,怨恨很多,學菩薩的人要給他們物質上的救濟,精神上的安慰,不要記著仇恨,不要怨怪別人。」
善於施捨,不光是施捨你的財富,更要把你的所悟所得施捨給天下蒼生,別人得到了你的物質與精神的幫助,自然也會感恩與得到,因此也就會有所領悟。
莫求別人的回報,更不要去埋怨任何人,你我之間好無仇恨,皆是為了修自身。
莫生瞋恨之心,苦了自己苦別人。
「第七,你們生活在世間,不要被五欲的世間打敗,無論出家在家,總要不染世樂,過一種清淨高遠的生活。」
五欲,是指財、色、名、食、睡以及色、聲、香、味、觸五境所引起的五種情慾,這是人在世上都會有的五種欲望。
我們不要被這五種欲望纏身,自然也就能有清淨高遠的生活。
慾壑難填,反覆折磨著人,匆匆一世,就只知道苦,哪有快樂可言,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
「第八,你們不可作自了漢,你們要發大乘普濟一切眾生的心,寧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一切為了大眾,一切為了天下蒼生,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是最高之境界。
阿那律尊者在佛陀講完這八大人覺後,終於明白了,他說:
「這個法,是知足之法,是遠離之法,是精進之法,是正念之法,是寂靜之法, 這是我們個人學佛最常遇到的問題,也是困惑之地,只有深深領悟了這八大人覺,才能覺得佛法之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