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慈悲開示,跟阿那律講明了這八大人覺,修佛之人要認真領悟

2021-01-14 春夢無痕話春夢

阿那律,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出家後修道精進,立誓不眠,因而罹患眼疾,至於失明,天眼漸開,終成第一,能見天上地下六道眾生。

阿那律在修行之時,請佛陀慈悲開示,佛陀就跟他說了這八大人覺,後成《佛說八大人覺經》。

當時,阿那律之所以請教佛陀,就是看到接近社會弘法利生的弟子與在家學佛的信徒很多,他們如何才能求得覺悟,進入涅槃,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的問題,所以佛陀說得淺顯易懂,我們初學之人,也正好因此領悟一些。

「第一,你們對世間和人生,應有無常觀、苦空觀、無我觀、不淨觀,要離生死,求得覺悟,就必得這樣觀察。」

無常觀就是世間眾生以及萬物,皆是無常,並非永恆存在、永遠不變的;苦空觀就是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無常,我們應該有出離心,離苦得樂;無我觀就是發現無我,而修無我,去除那些遮蔽實相或信以為真的概念,做到一切皆空;不淨觀就是通過觀想自我汙穢不淨,以消除欲望。

這些觀點,綜合一下就是自身不淨,消除自我,世間萬物無常且空,修的出離心,離苦離死,才能有所覺悟。

我們不光要觀察自我,還要觀察眾生,世間一切皆是如此,看開看空,讓自己一切皆空,只有自己做到空,才能讓真理與我佛思想填補我心。

萬事萬物皆為空,轉來轉去皆有終。秉持自我無所意,看空方可真修行。

「第二,你們要知道苦的根源,就是由於對世間的貪慾不舍,你們要能少欲無為,才能獲得身心自在。」

世間之人無不貪,貪財貪物貪情緣,我們的苦之根源就在於貪,貪而不得終覺苦,貪而得到也是苦,唯有不貪,放下一切,無所求,也就無所苦,身心才可能獲得自由。

貪心不足蛇吞象,貪心會毀掉一個人的一生所為。不談不求不佔有,也就無苦無怨,一身輕鬆。

我們終日想得苦,就是貪求那虛妄的一切,為我所有,求而不得,輾轉反側無有終,白白費了好不容易修來的一皮囊。

「第三,你們應該察審自己無饜足的心,終日在貪求造罪,若是能夠安貧守道,知足常樂,以求智慧為事業,這樣才能獲得平穩的生活。」

排除了自己的貪心,眼前一切為樂,安貧樂道,以追求佛道為根本,身心自然穩定,也就方便求得正道,步入正途。

一世飄搖終生苦,只因佛理未在心。

「第四,你們切忌行善懈怠,有益於人的事做了不要灰心,熄滅煩惱,降伏魔鬼,才能出離五陰三界的牢獄。」

日日行善,時時行善,便利了別人,也便利了自己。做事不求回報,不求得到,不貪不求,也就沒有了任何的煩惱,心中之鬼,也就對你遠離,身邊之鬼也會對你無礙,無欲無求得自在。

五陰三界皆是眾緣和合所成,才有了世間的種種,而世間的種種皆是虛妄不實,沒有一個是真實的。

五陰三界皆虛妄,迷了本性難求真;唯有佛理破牢籠,求來真性歸一真。

「第五,你們應該要明白愚痴生死的可畏,對於一切佛法要悉心研究,尤其自己明白道理以後,要發心教化眾生,給眾生快樂。」

生死輪迴總可怕,只緣身在輪迴中,我們學習佛法,積善行德,就是為了要脫離輪迴,徵得自由。

以我們所知,用我們所學,還有我們的所得領悟,教化眾生,讓他們也能有所學有所得,給他們帶去快樂,自己也就快樂。

有點心得散布眾人,真善美讓人人有所領悟,返璞歸真求本心,功莫大焉。

「第六,你們應該覺悟到貧苦的人,怨恨很多,學菩薩的人要給他們物質上的救濟,精神上的安慰,不要記著仇恨,不要怨怪別人。」

善於施捨,不光是施捨你的財富,更要把你的所悟所得施捨給天下蒼生,別人得到了你的物質與精神的幫助,自然也會感恩與得到,因此也就會有所領悟。

莫求別人的回報,更不要去埋怨任何人,你我之間好無仇恨,皆是為了修自身。

莫生瞋恨之心,苦了自己苦別人。

「第七,你們生活在世間,不要被五欲的世間打敗,無論出家在家,總要不染世樂,過一種清淨高遠的生活。」

五欲,是指財、色、名、食、睡以及色、聲、香、味、觸五境所引起的五種情慾,這是人在世上都會有的五種欲望。

我們不要被這五種欲望纏身,自然也就能有清淨高遠的生活。

慾壑難填,反覆折磨著人,匆匆一世,就只知道苦,哪有快樂可言,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

「第八,你們不可作自了漢,你們要發大乘普濟一切眾生的心,寧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一切為了大眾,一切為了天下蒼生,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是最高之境界。

阿那律尊者在佛陀講完這八大人覺後,終於明白了,他說:

「這個法,是知足之法,是遠離之法,是精進之法,是正念之法,是寂靜之法, 這是我們個人學佛最常遇到的問題,也是困惑之地,只有深深領悟了這八大人覺,才能覺得佛法之偉大。」

相關焦點

  • 佛陀故事會:佛陀的十大弟子 天眼第一阿那律尊者
    他是摩訶男的親弟弟,佛陀的堂弟。佛成道六年後,回到他的故鄉迦毗羅衛城說法教化,看到親弟弟難陀耽溺於孫陀羅的姿色之中,如果由他繼承王位,國一定很快就要滅亡;兒子羅侯羅又是一個孩子,也不能擔負起治國的重任。唯有度他二人出家,將王位繼承權讓給有作為人,國家才能得救。於是,度難陀和羅侯羅出家。他二人出家後,阿難、提婆達多、婆娑、跋提,阿那律五位王子也跟佛陀出家。
  • 傳普法師:覺悟修行之道——《八大人覺經》的啟示
    《八大人覺經》在佛遺教三經中篇幅最短。全經也只不過是比我們熟悉的《心經》略長几十個字,然而在那麼簡短的一篇經文當中,佛陀卻將利益一切眾生之道一一地娓娓道來。佛陀說八大人覺是八項菩薩大人所覺悟之法。什麼名謂菩薩?在寂天菩薩的《入行論》中說:「一切眾生相續中,凡具有菩提心者即名為菩薩。」那麼又什麼名為菩提心呢?
  • 佛教有八正道和有八大人覺都是指什麼?
    「見「,就是你的知見,要不能懈怠。見懈怠,你的知見不正確,也是會產生懈怠。「思惟」,你的思惟,你的語業,「語」,語言。你的見、思惟、語言,形成一種業態,正業,業行的「業」。你的「命」,你的命運,你的命脈,那就更長時間段的一種狀態。那麼更精細地講,念,正念,講你的念頭。講你的念頭能不能定得住,講定當中能不能生出智慧,等等,就八種懈怠。《佛說八大人覺經》,寫得非常好啊!下邊講八大人覺。這是講的八正道。
  • 【大德開示】宣化上人開示: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守本分即護國...
    宣化上人曾發願凡皈依者,若有一未能成佛,誓不成正覺。他開示弟子,皈依後要勇猛精進,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昨晚的皈依活動原擬於九時三十分結束,因人數過眾,逾十時大會才落幕。──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六日臺灣福報報導守本分即護國.不怨人可息災這需要每個人確實做起,社會才可能日臻祥和。
  • 佛教根本·之六·遺教總結(佛陀的教法遺囑)
    佛陀繼續說道:「只要諸比丘修思念意覺(念覺支)、修擇法覺意(擇法覺支)、修精進覺意(精覺支)、修喜悅覺意(喜覺支)、修靜安覺意(輕安覺支)、修三昧覺意(定覺支)、修舍覺意(舍覺支);諸比丘!則應預期諸比丘之興盛而非衰亡」(第四「七不退法」)。「又,諸比丘!只要諸比丘修無常想、修無我想、修不淨想、修邪念危險想、修舍離想、修心清淨想、修涅槃想;諸比丘!
  • 佛法修學的三個果位,阿羅漢.菩薩.佛
    但這些並不是佛陀所追求的解脫生死之法,所以在當時的全印度沒有一個證得佛法果位的人,儘管佛法最低的果位阿羅漢果的人都沒有,佛陀在當時沒有找到一個可以為師的人。當佛陀在菩提樹下發下最堅固的金剛誓言,不覺悟絕不下此座。夜睹明星,把十二年所學全部放下而豁然開朗,"奇哉,奇哉!
  • 佛教:大迦葉成就未來佛,要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原因在這裡!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這個話是佛陀在給自己弟子授記,開示大迦葉在未來成就光明如來。但是很多信眾就會看到一個問題就是,大迦葉成佛為什麼還要去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而在法華經中的其他阿羅漢並沒有說道此問題,實際上大迦葉成就未來佛,要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原因在這裡!
  • 維摩詰所說經第二講
    這時長者子寶積菩薩在佛前以偈歌頌佛的智慧和功德。目淨修廣如青蓮,心淨已度諸禪定,久積淨業稱無量,導眾以寂故稽首。這是形容世尊的面貌就像青蓮花一樣,形容世尊的智慧已經超過了禪定的境界,超越了一切有為的功行。久遠劫來,以無量的功德而自莊嚴,所以在大眾面前示現這樣的寂靜、莊嚴的景象,令眾生心生尊重和恭敬。既見大聖以神變, 普現十方無量土 。
  • 佛教:長相醜陋是因為這原因,佛陀親自開示,告訴我們因果的真實
    後來波斯匿王特地又來到了佛陀的精舍,請求佛陀找出那天那位講經的師父,自己會出錢供養到自己的地方宣講佛法。佛陀對波斯匿王說道,你如果想要請那位聲音動聽悅耳的師父出面,就必須先供養了之後才能相見。波斯匿王沒有猶豫,當下就做了供養。
  • 「未來佛」彌勒佛,下世度人的時間,到底在什麼時候?
    後因慈悲心很大,不願見到釋迦牟尼佛涅槃,因此先於釋迦牟尼佛涅槃。涅槃之後,進入兜率天宮,在兜率天宮演說佛法,直到成佛度人的時間一到,就下生到娑婆世界。這期間,他就是「一生補處」,意思是他將在兜率天過一生。根據《菩薩處胎經》記載,彌勒菩薩將會於56億7千萬年之後,下生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做普度眾生的事。很多人以為,這個時間,是人間的時間。其實,真相併非如此。
  • 佛學:一心渡人,修慈悲至高境界
    相傳佛陀曾高度地讚揚了地藏菩薩的這種「地獄不空,警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正菩提」的宏願,可見佛家十分注重渡人,大隨大悲之心不僅僅在於以善念對詩眾生,更要讓眾生頓起感悟,心生善念,喚起他們的悲心,並引導他們時時刻刻不忘修行慈悲心。我們既修慈悲心,就應該修至渡人的最高境界。
  • 什麼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妙法蓮華經》裡告訴了我們答案!
    這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最後指歸。很多人要往生極樂,其實即使你去了,也不是去享福。因為阿彌陀佛也會和釋迦牟尼佛一樣,教導極樂世界的聖眾最終成佛。對於這一點,諸佛皆是一致的。禪宗的殊勝之處就在於先從本心自性上下手,修證明心見性。明個什麼心,見個什麼性呢?明了自己的心性於諸佛之心性無二無別。這就是禪宗的根本宗旨。
  •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楞嚴經》之佛推妄識無體
    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這一段文是阿難尊者說明出家的因緣。我是佛陀您最寵愛的弟弟,我的心非常敬愛佛陀您。我內心生起敬愛佛陀的心,要發心出家修行,而佛陀您也慈悲令我出家——允許我出家了。我愛您,我發心出家,都是用這個心,為什麼佛陀說這不是我的心呢?
  • 娑婆詩.慈悲佛陀眾生想知道的在這首詩(作者:善知識念佛人)
    娑婆詩.慈悲佛陀廣渡一切佛緣眾生作者:善知識念佛人)除佛不是眾生以外,菩薩聲聞緣覺以及。報身化身諸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莊嚴其佛陀聖身,眾生要明白佛不是。眾生唯佛能渡眾生,所以諸佛不是眾生。人非聖賢豈能無過,懺悔過後莫要再犯。誹謗佛法僧的罪業。如是懺悔即能滅罪,已出家的人要守戒。
  • 修佛無有捷徑路,沒有竅門或偷功. 誰修誰得金剛言,多修多得是修功.佛渡眾生靠修行,證果不是仙佛給.修行達標受佛封,丹書詔告佛封號
    有人常說人情冷漠,也要思量自己是否溫暖他人。若想眾人對己顏色好,便應先將溫情獻他人。我勸世人勤勞作。生之為人,學習技能,勤勞工作,在勞作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修煉自我。眾人一顆心,原本脆弱,需要生活將其打磨,歷練堅韌性格。勤勞勇敢,堅強認真,諸多品德,勞作亦是修行最適合之場所。
  • 因果不虛,業障重的人,一般會有2大特徵,看看有你嗎?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這句偈語,學佛人都不陌生。佛說:人來到這個世間的目的,就是「人生酬業」。酬償自己的因果業因,所謂善業得善果,惡業造惡報,因果不虛。人生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是註定。古語云:「一切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歷經滄桑,人來人往,也許你會明白確實如此,既然如此,那人生意義何在呢!佛教講因果,所謂註定的命運,也都是因果造成的,只要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改命。人之所以會都到命運的約束,源於業力的牽引,過去生中種的不善因,造成的今生的業障,只要消除業障,智慧就現前,命運自然會有所轉變。
  • 海濤法師:農曆七月慈悲、孝親、佛歡喜-供僧緣起,功德無量
    所謂佛歡喜日,乃源自於佛世時的印度,每逢夏天雨季來臨時,所有僧侶皆不外出託缽,專心修持,此稱為「結夏安居」。經過三個月的時間,到了七月十五日安居結束之日,所有僧眾便一一把自己的修行體悟向佛陀報告,等待佛陀的印可。也因為有不少精進的僧眾在結夏安居期間用功修行而開悟,令世尊非常歡喜,因此七月十五日也稱為「佛歡喜日」。
  • 輪迴以貪愛為本;貪慾因愛生,生命因欲有,飲食男女要斷人慾?
    今天繼續學習《圓覺經》之五、彌勒菩薩,本講述說彌勒菩薩與佛陀的一問答,辨明愛欲為輪迴的根本,因貪慾而顯現五性的差別。眾生如能明了佛法真理,斷除理障,明了因緣和合之法,不生執著貪慾,斷除事障,就能證入圓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