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修道之人應立根塵世、和光混俗、自淨其意、自利利他

2020-12-15 學佛了煩

學佛之人應隨順眾生,切莫把自己標榜成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高人。別人在他眼內都只是世俗大眾。 不恥與之為伍。 豈不知這樣做正是修習大道的障礙。亦違背了「自利利他」的學道初心。

禪宗六祖曾有一首偈語,其中有四句是開示我們修習佛法是離不開這俗世的。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這四句偈的大意是:佛法本是存在於世間,為世間一切有情所說,若要求得知覺明悟,應從本身和光混俗,不為虛幻所迷,這才是真知真覺。否則想離去濁世而清淨無為的覓求菩提大道,那就如在兔子的頭上找兔角一樣,永無所得!

修行之人,如果做不到和世人混成一片,感受世態炎涼,從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中感悟人世的苦惱、無奈,那麼又如何從八苦中悟出煩惱即菩提的道理。象一個從小到大到老都在深山老林中生活的人,一生都清淡平凡,無憂無慮。那麼他又以何因緣發心去修道呢?就算發心去修道,他又以什麼作為修道的參照呢?要知道悟道是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呢。所以修學佛法,俗世凡塵是最佳道場。能忍於市者才是大忍。

另外,作為發慈悲心,以「自利利他」為己任的修道者,應與眾生廣結善緣,除了可以從結緣過程中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覺悟,淨化心靈之外,還應將自己所學到的、悟到的給予眾生解說,令眾生亦能釋疑、受益。順便為自己積聚智慧資糧,廣種福田,種善因,得善果。反之自築高牆。把自己抽離於世間的「有情」眾生,不與眾生交流、結緣,或在交流中貢高我慢,高高在上的話。既違背了學道的初心,偏離正道的方向外。又何談自利利他呢?

其實一切萬法、經書、包括佛遺下的十二部經等,都是因人而設。如果世界上沒有人類存在,那麼所有一切萬法也自然不會有的。

相關焦點

  • 佛教智慧,如何做到自淨其意?
    很多學佛人,經常會遇到一些不是很懂佛教文化的人會問:學佛學什麼?你會怎麼回答?這是一個不可逃避,且又現實的問題。在民間很多人認為,從善積德,會有福報。但也有許多人不解,追根究底,特別是一些人們認為有一定知識背景,但又對佛教文化不解的人,我們應該如何用簡短回答呢?
  • 從因果和承負來看為什麼學佛人也要修道
    真的和後人子孫有很大的關係嗎?首先,禮多人不怪,以下只代表我個人的理解,不作聖解,大家看看即可。在談這個話題之前,我們要捋一捋兩個觀點:因果和承負這兩個說法,因果源於佛家,而承負源於道家,意思有相似之處,但又有不同的地方。在佛經中講「閻浮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
  • 佛教:學佛後,有這四種改變的人,才會變得有福氣
    祖師有言:修要真修,證要實證,而我們往往會打著學佛的幌子,逃避現實,蹉跎時光,最後一無所成,最後變成了自欺欺人。所謂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又有多少人能夠投入自己的全部身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個人學佛後,有這四種改變,才會成為真正有福氣的人。
  • 學佛人可以算命嗎?
    我們學佛人,我們相信自己的命運。命運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命自我造。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如果行善,那我們將來就會有好的果報。我們如果作惡,等待我們的就是不好的果報。但是從佛法的角度來說,禍福不是一定的,也不是不能完全改變的。
  • 無名僧:學佛後有這3種表現的人,說明你已經開悟了
    知名媒體人、作家梁文道學佛已經有十多年。一次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針對記者提出的「學佛對您有什麼影響」。他說:這麼多年我一直關心外部的一切,從來沒有問過自己應不應該做一個更誠實、更善良、更有同情心、更自省的人?學佛讓我找到答案。在每一次做回向(註:回向是佛教修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種修行功夫。
  • 修道與修仙的不同:一個行而不殆,一個老而不死
    修仙修道本是個古老而神秘的行為,縱觀歷史傳記,數千年間,修行人多如牛毛,結果也僅僅有傳說中的極少數人成功,可見這條孤寂的道路上,布滿了荊棘坎坷。然而修道與修仙畢竟是不同的兩條路,有句話叫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所以方向尤為重要,本期夜述封神就為大家帶來修道與修仙的區別。
  • 佛法:學佛人請正確認識佛教,你眼中的世界和你的業力相關!
    學佛之人要正確認識佛教,學佛不僅是打坐、念經,更要深入理解佛學的教義與理念。佛教並非一神教,沒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也沒有一個至高無上的教主。佛陀並沒有說他講的東西一定是世間至理,也不希望別人尊他為主。秋天來臨,有的人覺得很美,漫山紅遍、層林盡染,窮盡文思寫詩來讚美它;有的人卻覺得秋風掃落葉很悽涼,不禁觸景情傷。一碗粗茶淡飯,一般人可能難以下咽,可是安貧樂道的修行之人卻會吃得很開心。我們看到的世界與自己的心境有關,也與業力有關。
  • 學佛人的四種根性,對照一下吧!
    倘若能察覺到世間無常,人生無常,就不會一直沉溺於種種欲樂和執著,必然會思索人生的意義所在,去追求究竟覺悟之法。然而,每個人的入道因緣各有不同,有在此處,有在他處。人們覺察無常的根性也有利鈍,有在少時,有在老後。
  • 學佛和修行能得到這7種財富,這是最真實的福報
    學佛修行能修到這七種境界,才是最真實的福報時光飛逝,光陰荏苒,每逢年底,都會總結這一年時間裡,收穫了多少知識和財富,有什麼長進、進步。有些人收穫的可能是財富,又或者是知識,亦或是愛情。但「幾家歡喜幾家愁」,也總有一些人收穫是不盡如人意的,那也是人之常情。就好比之前我所結識的一些佛學愛好者中,就不乏有人給我反映,說自己學佛修行整整一年了,可在修學的這一年時間裡,總感覺自己並沒有什麼收穫可言。
  • 學佛修道者,見異思遷的情形就很多,應如何避免?
    問:第一個問題說,自古以來,學佛修道者,見異思遷的情形就很多,請問這樣能成就嗎?應如何避免?淨空法師答:這個問題問得很好,確實是我們修學關鍵的問題,而在講席、講經的時候也曾經多次講過。蓮池大師的書在,他就依照蓮池大師的書,專門讀一家之言,專門學一個人,他學得很像。蓮池是淨土宗第八代的祖師,他是第九代的祖師。所以,學東西的秘訣沒有別的,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親近一個老師,不能搞很多,很多老師那就壞了。但是對於許許多多的老師一定是尊敬,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路子,不相同,決定不能搞亂。我們在李老師會下十年,這個典型我們看到。
  • 地藏經:孝順乃為人之本,學佛之根,不孝之人,念佛千萬也枉然
    而紅塵個人的建議就是,大家最好自己來讀經學經,畢竟這都是佛陀他老人家的原話,不管再高明淵博的高僧大德,終究也沒能達到大徹大悟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境界,總歸不如佛陀講解的圓滿。02地藏經,教您如何做善人,乃是學佛之基礎至於後世的一而再,再而三的翻譯和註解,都或多或少帶有了編者自己的主觀看法,就沒有那麼原汁原味了。
  • 學佛人身邊有「三寶」,你知道是什麼嗎?
    如果你對佛法稍有了解,肯定聽過「三寶」這個詞,假如你身邊有人學佛,他們也常稱自己是「三寶」弟子。那麼,究竟什麼是三寶呢?三寶又是因何種稀有功德, 而被稱為「寶」呢?本文中,小編就為你一一解答。佛不是民間信仰中的神,而是覺悟宇宙人生實相的聖人,人人皆具佛性,佛是過去人,人是未來佛,區別僅在迷悟之間。佛之所以被稱作寶,是因為其具足佛身和佛德兩個條件。所謂佛身,即佛於無量劫中,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廣修六度萬行,圓滿一切種智。佛有法身、報身和應化身,法身為真如實相的理體,常住不滅,報身是無量福德資糧的莊嚴顯現,應化身隨緣化現,普度眾生。所謂佛德,則是智、斷、恩三德。
  • 修道四十忌,做到你就是神仙!(非道教人士也應拜讀)
    內容導讀修道學決不能自滿自傲,傲是以天地尊為傲,以風德劍骨為傲,不是對世俗為傲驕氣狂傲,道之淵深不可測,學之涯無邊無際。修道不可有分別之心,派別之分,高低前後之別,不能有好玄之心,奪妙之欲,不能有功強權高,享樂之行為,要懂得尊師重道,重師如重道,師者長恆之緣,修道者應謹遵之。
  • 禪師見白腳丫而破戒,「自淨其意」究竟指的是什麼?
    但是其中道路相隔一片淤泥,方圓萬裡,人一踩踏就會陷沒。善信一聽,踴躍前行,排除萬難,竟然度過泥沼,見到了醜女。醜女說:諸佛妙法,無量無邊,而我只知道半句偈子。善信拜求,願聞之。醜女說,只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罷了。善信一聽,身心清淨,思維本義,領會主旨,頓獲神通,飛回本國,宣揚半偈,降伏了無數魔障。
  • 佛教:一個學佛人,能看懂這個字,好運不請自來!
    第一條標準:首先要看其是否能講透宇宙真相和生命的真相,能否將大道之理和基本原理講得明白透徹,理通法自明。如果講不透道理,怎能使你開悟?因此,在選修法門時,無論是何法門,只要是聖人所傳,皆是真理,不要分別何好何壞,何高何低,它們同出一個法身,只是適用不同眾生而已。要用平等心看待一切法門,更不要攻擊其它法門。
  • 佛教:有這三大特徵,隨喜讚嘆,你學佛走對了路!
    佛法是師道,不是魔法,佛門中提倡正信,遠離迷信,《阿含經》中有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菩薩的加持就在經文中,依教奉行,把身口意修正過來,自種善因,自得善果,這就是菩薩的加被。離開經教,去所謂「靈驗」的道場燒香、禮佛,求神佛保佑,其實都非正信。當學佛走對了路時,身上常有這三個特徵,即便只有其一,也要隨喜讚嘆。第一,關係越來越融洽。
  • 佛學常識: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
    學佛同修中流傳一句話: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這句話通俗來講就是真正修行的人看不到他人的過失。深層理解是真正修行人為的就是斷除妄想、分別、執著,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乃至言語和思想過失,姑且不論看事情有對錯,就是有分別,單單從見他人過的角度看,盯著別人的過失不但是執著,還是貢高我慢的表現,試想如果不認為自己比他人強,怎好意思說別人錯呢?
  • 學文鈔:唯以自利利他,己立立人為志事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南通金沙區佛教居士林成立宣言原文節選:事業者,即以身率物,宏揚佛化,唯以自利利他,己立立人為志事。於虛名浮利,略不縈心。於倫理清規,決不違犯。俾凡見者聞者,悉生景仰之心。所謂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世出世間,無一事不以身為本者。本若不立,縱有作為,悉是場面上事。既非真修,必招外侮。反令邪見人據此以謗佛法。自他二利既失,生死大事何了。若是入林林友,各發金剛堅固之心,誓行自他兼利之事。盡倫學儒,盡性學佛。追蹤過去先覺,不肯稍涉退屈。是名真佛弟子,是名真大丈夫。則居士之名實事業,可以光輝即世,垂裕後昆矣。
  • 學佛人開悟前,這五顆「心」一定會圓滿具足!
    第二,慈悲心慈悲給人溫暖厚重、可依靠的感覺,慈悲心是大乘佛法修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佛經中記載只有修證到初地菩薩果位,才會開始平等心的修持,之前都需要修慈悲心。學佛人以利樂一切有情眾生為目標,隨著修行的推進,慈悲心應該越來越堅固,否則就可能是在學佛過程中走了彎路。陽春三月,野外見到花鳥蟲魚,你會選擇去折花捕蟲,還是會靜觀眼前春景,其實,佛魔只在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