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物種一直被人頭疼,畢竟全新的生物進入新的環境,沒有天敵的情況下會快速繁殖,以至於環境也遭到破壞。比如說鯉魚在中國根本就沒有繁殖過多一說,反而還要人工養殖,但到了美國卻讓當地的船隻通行困難,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畢竟它的體型大,繁殖快,以至於當地人很是痛恨,卻怎麼也捉不完。
不過很多外來物種,起初時危害我國的環境,但隨著吃貨發力,這些物種反而要人工養殖才行,比如說小龍蝦、牛蛙等都是如此,曾危害生態環境,如今卻要人工餵養,而筍殼魚也是其中的一種。
一、特性
筍殼魚本在東南亞地區比較多見,是一種名貴淡水魚,因它的長相如同筍殼一樣,才有了這個稱呼。在那些水質清澈的水塘、江河、水庫中比較多見,以小魚小蝦、昆蟲、軟體動物等為食。
它的體型粗壯,前端呈現出圓柱形,後面稍扁,頭部比較寬大,眼睛小,體色為黃褐色,不過因環境的不同,它的體色也會呈現出深褐色,腹部為淡黃色,在砂石縫隙中、洞穴內多見,在2米以下的水域內生長,遊泳能力不是太強,不能長時間遊動,性情比較溫順,可很好適應低氧狀態。
筍殼魚白天喜歡在泥巴裡生存,可在一米深的泥巴中十個小時,適溫為15-35℃,在10℃以下死亡速度就會加快,在pH值為5的酸性環境下可很好生長,也能適應15%的鹹淡水中。
二、差點滅絕
其實筍殼魚在40年前引入國內時,沒有什麼天敵,放到長江、黃河流域養殖後,因初期沒有什麼名氣,也沒有太好的銷量,因此不少人放棄養殖,以至於筍殼魚外逃到野外,它的適應性強,沒有什麼天敵,很快就在各大水域中泛濫,給生態環境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很多漁民也用上各種方式去清理,但一直沒什麼太好的成效。
最後,大家只能將其捕捉然後低價賣出去,因價格比較低,購買的人很多,而它的肉質美味細膩,吃起來很是可口,受到了食客們的一致叫好。別看它喜歡鑽到泥巴裡生存,但肉質依舊沒受到半點影響,可以說十分美味甘甜。
而到了今天,筍殼魚的數量越來越少,主要是市場的需求太高了,以至於筍殼魚還沒長到成年就被吃掉,差點滅絕。因此就算人工養殖也沒能改變缺魚的局面,野生的一斤賣出了80元,即便這樣還很難買到。人工的也賣出50元一斤,但還是不夠吃。
三、養殖前景
如今的筍殼魚養殖規模一直在擴大中,但依舊無法滿足市場的修,至於為何,還因我國的養殖技術不是太完善,很難規模化養殖,且養殖出來的筍殼魚肉質比較差,口感不是太好。總得來說,它的前景是很好,不過養殖難度比較大,且養殖成本高,它還是肉食性魚類,也會出現吃同類的現象,因此想要養殖一定別盲目,要有成熟的養殖技術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