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捕撈:產量穩定下降 質量效益耀眼

2021-01-10 央視網

  記者從農業農村部獲悉,「十三五」時期,我國海洋捕撈總產量控制目標提前完成。根據中國漁業統計年鑑數據,2019年國內海洋捕撈水產品產量為1000.15萬噸,比2015年下降了43%,養捕比達到78∶22;同時,納入「雙控」管理的國內海洋捕撈機動漁船(不含港澳流動漁船和特定水域骨幹船隊)共11.7萬艘。與2015年底相比,全國海洋捕撈漁船總數減少4.4萬艘、總功率下降165.7萬千瓦。海洋捕撈漁船壓減目標也提前實現。

  記者還了解到,「十三五」期間,我國遠洋漁業規範有序發展也取得了顯著成效。

  「總量」「雙控」提前完成 海洋捕撈持續健康發展

  近年來,我國海洋捕撈產量呈穩定下降態勢。總量下降的背後,是漁船數量的壓減和作業方式的優化,折射出我國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2016年來,根據有關文件要求,各級漁業主管部門加強漁船漁具管理,改革漁機管理體制,強化漁業裝備建設,鼓勵引導休閒漁船和深遠海養殖工船等新裝備新業態規範發展,積極開展海洋捕撈漁民減船轉產與漁船更新改造項目,海洋漁業捕撈產量逐年下降,海洋捕撈機動漁船數量大幅減少,捕撈強度得到有效控制。

  與此同時,漁船結構明顯優化,節能環保水平得到提升。從作業類型看,資源破壞嚴重的作業類型漁船佔比持續下降,其中拖網類漁船佔比降低近10%,底拖網漁船由2334艘減為51艘,三角虎網和帆張網漁船也得到有效控制,資源友好型漁船佔比逐年提高,尤其是釣具類漁船佔比增加逾145%;從船舶材質看,玻璃鋼等新材料和鋼質漁船佔比大幅增加,分別由8%和24.6%,增至22.5%和30.1%,木質漁船佔比顯著下降,由67.5%降為46.4%;從船齡看,漁船低齡化趨勢明顯,船齡10年以內的新船佔比由11.7%提高到33.7%,老舊漁船佔比由67.7%降為40.6%,其中限制使用的老舊漁船數量減半。

  記者還了解到,「十三五」時期我國漁業裝備現代化程度不斷提升,生產事故率明顯下降。通過實施海洋捕撈漁民減船轉產與漁船更新改造項目,漁船數量下降,老舊木質漁船陸續退出,玻璃鋼等新材料、新技術船舶佔比增加。目前,鋼質和玻璃鋼漁船總計已超過6萬艘,超過現有捕撈漁船總數的50%。漁船與漁業生產安全水平也有了長足進步,漁業事故和死亡人數持續保持歷史低位。

  據介紹,「十四五」期間,農業農村部將繼續加大保護力度,促進海洋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持續降低捕撈強度,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一是繼續實施沿海漁民減船轉產,鼓勵對資源破壞嚴重作業方式漁船改造為拖網、張網之外的漁船;二是加強漁船消防救生設施設備與海洋寬帶設備、漁船防汙染等設施設備的現代化建設;三是在舟山等有條件的地區實施玻璃鋼等新材料、新技術漁船試點建設;四是提升漁港、漁船裝備管理信息化建設水平,推動依港管船、管人、管漁獲物;五是進一步加快推進漁具標準化、規範化管理,開展漁獲物定點上岸、合法性標籤的信息化監管;六是探索研究多因素對捕撈漁船性能的影響,初步構建漁業捕撈強度評價體系。

  質量、效益更加凸顯 遠洋千億產業全鏈升級

  「十三五」期間,遠洋漁業成為推動我國農業「走出去」和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形式,在豐富國內市場供應、保障食物安全、促進對外合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9年全國遠洋漁業企業共178家,作業遠洋漁船2701艘,遠洋漁業年產量217萬噸。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全面調整遠洋漁業發展思路,將遠洋漁業發展主要依靠數量擴張,調整到嚴格控制規模、強化規範管理、加快轉型升級、提高質量效益上來,促進遠洋漁業規範有序發展。

  據了解,農業農村部修訂發布《遠洋漁業管理規定》,接軌國際管理規則、強化涉外安全管理、加大違規處罰力度、便利管理相對人,為新時期遠洋漁業發展提供制度保障。首次建立遠洋漁業企業履約評價制度和遠洋漁獲轉載報告制度,全面修訂《遠洋漁船船位監測管理辦法》,制定《遠洋漁業國家觀察員管理實施細則》,推進遠洋漁船電子漁撈日誌和遠程視頻監控系統試點,提高遠洋捕撈全程化、規範化和精細化管理水平。

  「『十三五』期間,遠洋漁業全產業鏈發展勢頭良好,遠洋漁業產值超1000億元。」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嚴控漁船數量基礎上,大力實施老舊漁船更新建造,10年以內船齡漁船佔遠洋漁船總數比例逐步提升,首艘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專業南極磷蝦漁船建成下水,我國現代化遠洋漁業船隊初步建成。同時,著力打造魷魚優勢產業,2019年首次發布中國遠洋魷魚指數,建成中國遠洋魷魚交易中心。努力開拓金槍魚國內市場,提升金槍魚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大力推進遠洋漁業基地建設,批准建設浙江舟山、福建福州(連江)、山東榮成等3個國家遠洋漁業基地和4個境外遠洋漁業綜合基地。

  在促進產業發展的同時,我國嚴厲打擊非法捕撈行為。以「零容忍」態度,對調查核實的一批違規遠洋漁業企業和漁船採取罰款、暫停漁船作業、暫停或取消企業從業資格、將違規船長和管理人員列入從業人員「黑名單」等措施進行嚴厲處罰。同時,會同國際社會打擊非法、不報告和不管制(簡稱「IUU」)漁業活動。首次成功處置外籍IUU運輸船「安德烈」號非法轉載南極犬牙魚貨案件,將非法貨物拍賣所得全部捐給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配合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將16艘「三無」船舶列入IUU漁船名單。積極推動加入《港口國措施協定》,連續兩年將我國加入的各區域漁業組織公布的IUU漁船名單轉發相關部門進行港口布防;協調推動中國海警局開展公海執法,打擊「三無」漁船在公海非法捕撈。

  「十三五」時期,通過加強國際合作,遠洋漁業高質量發展為我國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不斷深化多雙邊漁業合作,籤署中國—茅利塔尼亞漁業混委會會議紀要,籤署中國—巴布亞紐幾內亞漁業合作備忘錄,農業農村部召開中國南太平洋島國農業部長會議和漁業合作論壇並籤署《楠迪宣言》。積極推動與吉里巴斯、所羅門加強漁業合作。先後與伊朗、斐濟、桑給巴爾、萬那杜、獅子山等10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籤署漁業合作協議或備忘錄。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加入《南印度洋漁業協定》,積極參與8個政府間區域漁業管理組織談判磋商,維護我國遠洋漁業合法權益。二是積極主動養護公海漁業資源,踐行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首次在公海部分區域實施自主休漁,主動履行國際義務養護公海漁業資源。三是健全國際漁業履約工作機制。成立遠洋漁業國際履約研究中心,建立了遠洋漁業國際履約隊伍,對口跟蹤落實相關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履約事務,及時將相關區域漁業養護管理措施轉化為國內管理規定,履行負責任國家義務。

相關焦點

  • 2018年中國梭魚行業海洋捕撈產量及分布情況分析「圖」
    目前我國梭魚養殖主要以海洋捕撈為主,根據《中國漁業統計年鑑2019》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梭魚海洋捕撈產量為11.8萬噸,同比2017年的13.5萬噸下降1.7萬噸。資料來源:中國漁業統計年鑑目前梭魚的養殖模式包括精養和混養,主要是與草魚、鯽魚、鯉魚、南美白對奸、蟹等品種混養。由於混養的品種及放養數量差異,梭魚產量差異較大。
  • 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我們要深刻領會、全面貫徹,把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擺上突出位置,推動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是農業現代化的迫切要求農業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十三五」時期,我們著力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代農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 提升扶貧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人民日報評論鄉村產業振興
    圍繞質量效益振興鄉村產業(現場評論·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31))提升扶貧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將使農民群眾的收入更為穩定,助力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拓展和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筆者採訪中發現,只有緊緊扣住提升質量效益這個關鍵,才能真正實現產業振興、產業富農的目標。雲南臨滄大力發展澳洲堅果種植。種了8年,臨滄市永德縣崇崗鄉田小映家的澳洲堅果去年終於進入掛果期,第一次豐收就收入兩萬元。沒想到今年開花時節的一場乾旱影響了堅果收成,產量不如預期,價格也不比往年,讓田小映備受打擊。
  • 違規捕撈 福州一船主被罰3000元
    福州晚報記者 葉智勤 通訊員 許珍去年12月13日上午,市海洋與漁業執法支隊執法船在巡查中發現一艘漁船疑似違規作業。執法人員經檢查發現,該船實際從事的作業類型與其持有的捕撈許可證核定的捕撈作業類型不符。
  • 農業部關於印發《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建設規劃(2017-2025年)》的...
    通過發展海洋牧場,不僅能有效養護海洋生物資源、改善海域生態環境,還能提供更多優質安全的水產品,推動養殖升級、捕撈轉型、加工提升、三產融合,有效延伸產業鏈條,推動海洋漁業向綠色、協調、可持續方向發展。儘管目前我國的海洋牧場建設初具規模,但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統籌規劃和基礎研究不足、示範引領和體制機制建設不夠等問題,制約了海洋牧場綜合效益的發揮。
  • 首批國家級海洋捕撈漁獲物定點上岸漁港名單公布
    農業農村部公告首批國家級海洋捕撈漁獲物定點上岸漁港名單廣西唯一入選名額落戶南氵萬漁港本報北海訊 (記者/袁琳 通訊員/沈才旺)近日,農業農村部公告首批國家級海洋捕撈漁獲物定點上岸漁港名單,廣西唯一入選名額落戶南氵萬中心漁港
  • 擁有3處省級貝類底播型海洋牧場,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現代海洋牧場...
    2018年,三期建設啟動,集團投資1388萬元建成自升式海洋牧場綜合服務平臺,投資3000萬元建設貝類苗種繁育基地。投資1.05億元,投放毛蚶苗種15億粒、文蛤苗種15億粒、四角蛤苗種20億粒。經過幾年的積累,生態修復成果和經濟效益都很顯著,馮淑蘭他們深知,經濟、生態和社會三重效益疊加,才是現代漁業轉型升級的應有之意。
  • 海洋牧場讓這成為可能
    從原始捕撈到科技養殖,從被動粗放到精緻發展,海洋牧場讓蔚藍海洋正變成「海上糧倉」「大漁帶小漁」,海洋牧場企業引領組建漁民專業合作社,有效整合16萬畝海域,實現大規模海域使用權流轉每一個礁體都是一個「生態銀行」。
  • 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學院教師曹玲在《Nature》發表論文!
    通過對2050年人口和收入的預測表明,未來人類每年將需要5億噸的肉類食品,比當前的產量多出38%。由於陸地水和土地資源的限制,未來傳統的農業生產將難以滿足人類對蛋白質的需求。而海洋能在多大程度上緩解這一壓力呢?該研究的主要發現是通過加強對海洋的可持續管理,可以顯著增加藍色產品(通過養殖或捕撈獲得的魚、蝦、貝類)的產量。
  • 海洋牧場:科技打造「藍色糧倉」
    近海陸源輸入總量在增加,近海營養鹽存量難以減少,局部海域生境嚴重退化,近一半海灣常年出現劣於第四類水質;較20世紀50年代,海草床和珊瑚礁分布面積減少80%以上;過度捕撈又導致大型肉食性魚類資源量下降甚至枯竭,生物多樣性降低,主要漁業生物資源量降低80%以上,漁獲物70%以上是小型中上層魚類,出現了資源低值化和小型化,海底荒漠化趨勢明顯。
  • 中國海洋可持續發展面四大危機 七大生態問題突顯
    中新網6月3日電 今日,國家海洋局在其官方網站刊登《中國海洋環境深度報告》。報告指出,中國海洋可持續發展面臨複合汙染、近海生態系統大面積退化等四大危機。  陸源入海汙染嚴重   江河攜帶汙染物入海和陸源入海排汙口排汙已成為影響中國近岸海洋環境質量的主要原因。《2010年我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0年河流攜帶的化學需氧量、氨氮和總磷入海量較上年明顯增加;監測的入海排汙口主要汙染物的達標率均有所提高;入海排汙口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狀況未見明顯改善,部分排汙口鄰近海域環境質量較差。
  • 楊紅生:海洋牧場 科技打造「藍色糧倉」
    近海陸源輸入總量在增加,近海營養鹽存量難以減少,局部海域生境嚴重退化,近一半海灣常年出現劣於第四類水質;較20世紀50年代,海草床和珊瑚礁分布面積減少80%以上;過度捕撈又導致大型肉食性魚類資源量下降甚至枯竭,生物多樣性降低,主要漁業生物資源量降低80%以上,漁獲物70%以上是小型中上層魚類,出現了資源低值化和小型化,海底荒漠化趨勢明顯。
  • 煙臺牟平發揮資源優勢、調整區域布局、發展海洋經濟 傳統海洋產業...
    近年來,牟平區著力推動海洋漁業經濟向規模化、生態化、現代化發展,充分發揮區位、資源、產業優勢,推進漁業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調整,向「海洋漁業﹢」轉型,使得傳統海洋產業鏈走上了升級之路。  海洋牧場開啟牟平「海上糧倉」  向海而生的牟平,因漁而興。
  • 聚焦質量效益 爭當攻關先鋒
    聚焦質量效益 爭當攻關先鋒平煤股份六礦堅持以黨建高質量推動發展高質量本報/網訊近日,平煤股份六礦組織收看集團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省委宣講團宣講報告會後並進行討論
  • 天津下降15.36%,重慶好轉,2020年1-11月財政收入15強城市
    2020年1-11月財政收入15強城市情況 1-11月,財政收入15強城市出爐,上海、北京、深圳排前三名,分別為6665.25億元、5071.17億元、3568.3億元;其中,北京表現較差,同比下降7.6%,說明北京復甦緩慢,產業抵抗能力不夠強,企業效益不夠好,需加快財政復甦步伐,以便縮小與上海差距。
  • 博州退牧還草、退耕還草項目區優質牧草情況及產量效益分析
    博州退牧還草、退耕還草項目區優質牧草情況及產量效益分析 2020-08-13 20: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龍檢君對非法捕撈水產品案批准逮捕!
    正當二人收穫滿滿準備上岸烹飪美食時,卻被正在楊梅坑海域進行執法檢查的深圳市海洋綜合執法支隊大鵬大隊的執法人員抓獲,現場查獲漁獲物17.35公斤,另搜出電魚槍三把、電池一盒。後該案因涉嫌犯罪被移交深圳海警局,日前由深圳海警局移送本院審查後批准逮捕。
  • 我國自主建造的「深藍」號遠洋捕撈船來了!
    新民晚報訊 (記者 宋寧華)我國自主建造、最大最先進的遠洋漁業捕撈加工船來了!昨天,國家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項目——「深藍」號漁業捕撈加工船創新成果檢閱活動,在臨港新片區蘆潮港南港碼頭舉行。圖說:「深藍」號漁業捕撈加工船創新成果檢閱活動舉行 主辦方供圖(下同)活動現場,與會來賓參觀了「深藍」號漁業捕撈加工船,觀看了「南極磷蝦獲取-冷凍-脫殼全套智能加工設備關鍵技術轉化及產業化開發」項目成果展示,並聽取了「深藍」號漁業捕撈加工船有關介紹。
  • 世界海洋日——熱愛藍色海洋,保護海洋生態
    歡迎關注「生態徐州」浩瀚海洋是生命的搖籃。美麗的珊瑚、古老的海龜、晶瑩的水母以及五彩繽紛、千奇百怪的魚類構成了多彩迷人的海洋世界,充滿著神秘色彩的海底世界更是給人無限的遐想。2020年6月8日是第十二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三個「全國海洋宣傳日」。讓我們一起走進海洋,認識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