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農業農村部獲悉,「十三五」時期,我國海洋捕撈總產量控制目標提前完成。根據中國漁業統計年鑑數據,2019年國內海洋捕撈水產品產量為1000.15萬噸,比2015年下降了43%,養捕比達到78∶22;同時,納入「雙控」管理的國內海洋捕撈機動漁船(不含港澳流動漁船和特定水域骨幹船隊)共11.7萬艘。與2015年底相比,全國海洋捕撈漁船總數減少4.4萬艘、總功率下降165.7萬千瓦。海洋捕撈漁船壓減目標也提前實現。
記者還了解到,「十三五」期間,我國遠洋漁業規範有序發展也取得了顯著成效。
「總量」「雙控」提前完成 海洋捕撈持續健康發展
近年來,我國海洋捕撈產量呈穩定下降態勢。總量下降的背後,是漁船數量的壓減和作業方式的優化,折射出我國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2016年來,根據有關文件要求,各級漁業主管部門加強漁船漁具管理,改革漁機管理體制,強化漁業裝備建設,鼓勵引導休閒漁船和深遠海養殖工船等新裝備新業態規範發展,積極開展海洋捕撈漁民減船轉產與漁船更新改造項目,海洋漁業捕撈產量逐年下降,海洋捕撈機動漁船數量大幅減少,捕撈強度得到有效控制。
與此同時,漁船結構明顯優化,節能環保水平得到提升。從作業類型看,資源破壞嚴重的作業類型漁船佔比持續下降,其中拖網類漁船佔比降低近10%,底拖網漁船由2334艘減為51艘,三角虎網和帆張網漁船也得到有效控制,資源友好型漁船佔比逐年提高,尤其是釣具類漁船佔比增加逾145%;從船舶材質看,玻璃鋼等新材料和鋼質漁船佔比大幅增加,分別由8%和24.6%,增至22.5%和30.1%,木質漁船佔比顯著下降,由67.5%降為46.4%;從船齡看,漁船低齡化趨勢明顯,船齡10年以內的新船佔比由11.7%提高到33.7%,老舊漁船佔比由67.7%降為40.6%,其中限制使用的老舊漁船數量減半。
記者還了解到,「十三五」時期我國漁業裝備現代化程度不斷提升,生產事故率明顯下降。通過實施海洋捕撈漁民減船轉產與漁船更新改造項目,漁船數量下降,老舊木質漁船陸續退出,玻璃鋼等新材料、新技術船舶佔比增加。目前,鋼質和玻璃鋼漁船總計已超過6萬艘,超過現有捕撈漁船總數的50%。漁船與漁業生產安全水平也有了長足進步,漁業事故和死亡人數持續保持歷史低位。
據介紹,「十四五」期間,農業農村部將繼續加大保護力度,促進海洋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持續降低捕撈強度,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一是繼續實施沿海漁民減船轉產,鼓勵對資源破壞嚴重作業方式漁船改造為拖網、張網之外的漁船;二是加強漁船消防救生設施設備與海洋寬帶設備、漁船防汙染等設施設備的現代化建設;三是在舟山等有條件的地區實施玻璃鋼等新材料、新技術漁船試點建設;四是提升漁港、漁船裝備管理信息化建設水平,推動依港管船、管人、管漁獲物;五是進一步加快推進漁具標準化、規範化管理,開展漁獲物定點上岸、合法性標籤的信息化監管;六是探索研究多因素對捕撈漁船性能的影響,初步構建漁業捕撈強度評價體系。
質量、效益更加凸顯 遠洋千億產業全鏈升級
「十三五」期間,遠洋漁業成為推動我國農業「走出去」和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形式,在豐富國內市場供應、保障食物安全、促進對外合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9年全國遠洋漁業企業共178家,作業遠洋漁船2701艘,遠洋漁業年產量217萬噸。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全面調整遠洋漁業發展思路,將遠洋漁業發展主要依靠數量擴張,調整到嚴格控制規模、強化規範管理、加快轉型升級、提高質量效益上來,促進遠洋漁業規範有序發展。
據了解,農業農村部修訂發布《遠洋漁業管理規定》,接軌國際管理規則、強化涉外安全管理、加大違規處罰力度、便利管理相對人,為新時期遠洋漁業發展提供制度保障。首次建立遠洋漁業企業履約評價制度和遠洋漁獲轉載報告制度,全面修訂《遠洋漁船船位監測管理辦法》,制定《遠洋漁業國家觀察員管理實施細則》,推進遠洋漁船電子漁撈日誌和遠程視頻監控系統試點,提高遠洋捕撈全程化、規範化和精細化管理水平。
「『十三五』期間,遠洋漁業全產業鏈發展勢頭良好,遠洋漁業產值超1000億元。」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嚴控漁船數量基礎上,大力實施老舊漁船更新建造,10年以內船齡漁船佔遠洋漁船總數比例逐步提升,首艘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專業南極磷蝦漁船建成下水,我國現代化遠洋漁業船隊初步建成。同時,著力打造魷魚優勢產業,2019年首次發布中國遠洋魷魚指數,建成中國遠洋魷魚交易中心。努力開拓金槍魚國內市場,提升金槍魚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大力推進遠洋漁業基地建設,批准建設浙江舟山、福建福州(連江)、山東榮成等3個國家遠洋漁業基地和4個境外遠洋漁業綜合基地。
在促進產業發展的同時,我國嚴厲打擊非法捕撈行為。以「零容忍」態度,對調查核實的一批違規遠洋漁業企業和漁船採取罰款、暫停漁船作業、暫停或取消企業從業資格、將違規船長和管理人員列入從業人員「黑名單」等措施進行嚴厲處罰。同時,會同國際社會打擊非法、不報告和不管制(簡稱「IUU」)漁業活動。首次成功處置外籍IUU運輸船「安德烈」號非法轉載南極犬牙魚貨案件,將非法貨物拍賣所得全部捐給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配合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將16艘「三無」船舶列入IUU漁船名單。積極推動加入《港口國措施協定》,連續兩年將我國加入的各區域漁業組織公布的IUU漁船名單轉發相關部門進行港口布防;協調推動中國海警局開展公海執法,打擊「三無」漁船在公海非法捕撈。
「十三五」時期,通過加強國際合作,遠洋漁業高質量發展為我國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不斷深化多雙邊漁業合作,籤署中國—茅利塔尼亞漁業混委會會議紀要,籤署中國—巴布亞紐幾內亞漁業合作備忘錄,農業農村部召開中國南太平洋島國農業部長會議和漁業合作論壇並籤署《楠迪宣言》。積極推動與吉里巴斯、所羅門加強漁業合作。先後與伊朗、斐濟、桑給巴爾、萬那杜、獅子山等10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籤署漁業合作協議或備忘錄。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加入《南印度洋漁業協定》,積極參與8個政府間區域漁業管理組織談判磋商,維護我國遠洋漁業合法權益。二是積極主動養護公海漁業資源,踐行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首次在公海部分區域實施自主休漁,主動履行國際義務養護公海漁業資源。三是健全國際漁業履約工作機制。成立遠洋漁業國際履約研究中心,建立了遠洋漁業國際履約隊伍,對口跟蹤落實相關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履約事務,及時將相關區域漁業養護管理措施轉化為國內管理規定,履行負責任國家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