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30 21:44 | 浙江新聞客戶端 評論員 呂蘇娟
關於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的討論,已延續了幾千年。
近來,一系列見諸網絡的案子,再次引發了人們對這一問題的高度關注。江歌案、攜程虐童案、紅黃藍虐童案、上海殺妻案……似乎每一件,都在狠狠揭露人性之醜陋,也在訴說著人性之惡沒有終點,只有新起點。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一部將人性之惡無限放大的影片——《人類清除計劃》。在2029年的美國,人們安居樂業、經濟增長強勁、失業率長期低於1%,到處是一片欣欣向榮的美好生活圖景。但撕去繁榮面具之後,卻發現它存在的根基竟是一個叫做「人類清除」的計劃,一個美國政府批准的合法計劃。
在這個計劃中,每年的3月21日晚上7點到早上7點,這12個小時內,一切犯罪——包括謀殺都是合法的。而在這12個小時裡,緊急的火警、救護和消防等等服務也都會被關閉。也就是說,在這12個小時裡,一切人類活動,都只能靠自己。
可諷刺的是,在這場清除計劃中,政府高層官員擁有豁免權,上層社會擁有高級安防裝置,而平民卻連保險都買不起。更諷刺的是,這場計劃的推行及實施,竟是公民一致通過的結果,理由是為了淨化靈魂,讓自己更好,也讓美國重生。
當計劃開始,已進入富人階層的James一家就啟動了安保系統。這時,一聲來自一個黑人的悽慘呼救,引起了一家人的注意。James和妻子早已習以為常,並不曾理會,但他們的小兒子卻深感不忍,打開大門放了他進來。
這一救人的善舉,意外地引發了一系列的殺戮。帶著面具的一幫學生,認為黑人的存在就是為了滿足他們殺戮的需要,如果James一家不交出,那就要一起殺。為了自保,James和妻子試圖抓住黑人,交給他們以換取一家的安全。
但當他們為了抓住黑人,一再刺傷他時,James的妻子崩潰了。她不明白,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為什麼一心不想傷人的他們,卻只能靠傷人來保護自己?為什麼曾經友善的丈夫,竟會為了自保,選擇在孩子面前行兇?而那幫看似惡魔般的人,為何非要置她們一家於死地?
電影中最後想殺他們的鄰居,給出了一個答案:因為殺人,很過癮。這簡直就是一個「人性本惡」的鐵證。生命,在人性本惡面前,輕如鴻毛,那殺人又何需理由?可如果真是如此,為何James一家和黑人卻並沒有如此執行呢?
電影第二部回答了這個問題。一個背負傷痛的警察leo,因孩子被車撞死而撞人者卻沒有受到懲罰,最終選擇在這個「合法」時間,釋放自己內心的惡。一路上,他看到一對母女正要被射殺,本想置之不理,但女兒一再反抗的身影卻引起了他的惻隱之心,伸出了援手,救下了她們。之後,他又救下了一對情侶,並一直保護著他們的安全。
最終,他也找到了撞人者,但卻並沒有選擇殺了他。而正是因為他的放棄,反而救了自己一命。一個本為惡所驅動的人,最終卻選擇了善良。而善良的人將善意傳遞給了他人,他人又回予以了善意,這分明就該是一個「人性本善」的世界。
善、惡,存在於一體,其實都是人性。人性,從狹義上指人區別於動物的屬性,從廣義上也包括人與其它動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屬性。也就是說,從動物進化而來的人,並未完全擺脫了動物的本性,而我們之所以能為人,更大的可能是在於我們能平衡善惡,乃至引導善惡。
在人類幾千年的進程中,在人性本善論和人性本惡論無數次的針鋒相對中,人們也許會發現一個重要事實,那就是:環境是影響人性走向的重要因素。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環境造就人。
不過,更準確地說,其實是環境塑造人性,塑造一個人對善惡的判斷。在James一家中,父母的善良,才讓孩子打開了大門;在leo生活中,妻子一再告誡「殺人並不能獲得解脫」,才讓他最終放下了屠刀;而那些無數拿起屠刀的人,即便不細究其背後的家庭環境,僅政府給予的「合法殺人」一項,就夠勾起他們殺人的欲望了。
就像影片中,因為可以「合法殺人」,原本天天相見的鄰居,會因他人某一天的不回應打招呼,就怒火中燒,進而預謀殺人;本有偷竊前科的學生,會因為偷竊時被抓被教育,就憤憤不平,進而暴力殺人;本來相親相愛的姐妹,會因為某一天聽到對方的吐槽,就怒火中山,進而激情殺人……
人在特定環境中,心緒的起伏並非完全不可理解,但選擇放大情緒還是疏導情緒,卻會帶來兩種完全不一樣的結果。電影中,美國政府推出「人類清除計劃」,看似是「為了讓大家釋放內心壓抑的所有憤恨、暴力和攻擊衝動」,實則不過是為了根除社會所謂的「非貢獻成員」,進而「卸下經濟重擔」,讓經濟蓬勃發展。
誰是「非貢獻成員」?窮人、貧困者、病人及那些無法保護自己的人。誠然,他們確實是政府的救助對象,接受著來自上層階級的救助,一定程度上被他們視為「非貢獻成員」,對他們產生怒氣,也並非完全不可理解。
現實社會中,對於這樣的情緒,政府往往採取的態度是「疏導」。即通過合理的方式,傳遞給大眾一個理念:他們和所有人是一樣的,都有生存的權利,且他們中很多人做著那些最苦、最累、最髒的活,為整個社會奉獻著自己的一生。只是黑暗的角落,陽光很難關注到罷了。
但電影中的美國政府,對於這樣的情緒,選擇的卻是「放大再放大」。鼓勵所有人去殺人,鼓勵富人階層去買兇殺人,鼓勵相關部門去定點清理人,一再放大人們對這類人乃至所有人的憤怒情緒,甚至人為製造憤怒情緒,將暴力的種子撒向每一個人的心間,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被影響、被牽引,直至變成政府手中的「木偶」。
所以,與其由此來判斷人性善或惡,不如去拔除造成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美國政府。
電影第三部,走的就是這樣一條路。被一再引導情緒,嘗試過暴力、殺戮的人們,終於從這一場情緒的狂歡中漸漸醒來,發現這一切不過是美國政府「甩鍋」的手段。而釋放完情緒後的人們,更是深刻明白暴力、殺戮並沒有讓一切更好,反而讓一切變得更加無序了。
於是,一個來自底層,從殺戮中逃生的人,成為了國會議員,並致力於廢除「人類清除計劃」,建立一個新政府。最終,在各方的幫助下,也真的成功了。
很多人從中真的清醒了過來,但整個社會要清醒過來,仍將是一條漫漫長路。
而這,才是我們最該警醒和警惕的。情緒一旦被放大,惡可能就會泛濫,而一旦泛濫,再要收回,就不是那麼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