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霞 鞏義融媒記者 吳瑞霞
石雕是盛開在鞏義市康百萬莊園的又一藝術奇葩。
行走在莊園,會看到許多形式各異,造型多樣的柱礎、石墩、石獅子等。雕刻精美,風格鮮明,立體感強,文化內涵強烈,不僅是石雕藝術品,同時也是民俗生活的寫照。不僅反映了豫商家族的地位,代表了河南明清時期的建築裝飾風格,還是民間工匠聰明智慧的象徵,也是康家追求吉祥富貴的具體體現。
目前,在莊園最常見的石雕藝術品是柱礎,有一百多個,形式有三十多種,最高的68釐米,最低的33釐米,大多數都在40—50釐米之間。分單層、雙層和三層,各層都雕刻有紋飾。
柱礎的整體造型,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如底層是須彌座(幾乎個個都有),中層一般內收,上層大於中層又小於底層,三層之間,方和圓不斷變化,顯得靈動活潑。
具體到一個柱礎上的花紋圖案,有花草、鳥獸、人物等。雕刻的方法有圓雕、剔地浮雕等,重點在上層,其次是中層,底層一般都非常簡單。在一個柱礎上,往往是幾種雕法兼用,紋飾形式多樣,造型古樸,刀法圓潤,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門墩在莊園很常見。又稱門枕石。重門、廂房的門墩多為花草蟲魚、人物故事。
其中以第三院的重門門墩最有特色。下層正側兩面刻三角垂幔,幔上用壓地隱起法刻孔雀牡丹、化生童子;上層正側兩面刻人物,有交談、宴請、送別等,是一組連續的「迎賓」「送賓」「躬耕」「課讀」圖,像一套連環畫一樣;頂層雕刻小獅俯臥,使整座雕刻顯得主次分明,和諧統一。
廂房門墩,雖然體積較小,但仍然精雕細琢。通過民間匠人的巧手,使莊園內的石雕達到了生動別致,線條簡介流暢,脈絡清晰的效果,民間氣息濃鬱 。既給人帶來視覺和精神上的享受,又是一種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象徵符號」。
作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康百萬莊園不愧是中華民族倫理學、民俗學、建築學的歷史縮影,是凝固於時間之河的多重性藝術瑰寶。石雕藝術不僅是莊園的,也是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