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華雲
在河圖洛書的發源地,在蘊育中國古文化的黃河與洛水交匯處,沿著蜿蜒曲折的伊洛河向西至邙嶺腳下,有一處錯落有致,規模宏大的莊園,這就是曾經聞名遐邇的中原封建堡壘式莊園——鞏義市康百萬莊園,又名河洛康家。莊園北依邙山,南臨洛水,因而有「金龜探水」之寶地的美稱。全國三大莊園(康百萬莊園、劉文彩莊園、牟二黑莊園)排名之首,是山西喬家大院面積的19倍。被譽中原古建典範、中國第一莊園。2001年被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莊園建築
康百萬莊園始建於明朝中下葉,明末清初已形成規模。在建造規劃上,臨街建樓房,靠崖築窯洞,四周修寨牆,瀕河設碼頭,集農、官、商風格為一體。重重疊疊的飛簷鬥拱、古色古香的青磚青瓦,依山就勢,雄偉壯觀,布局嚴謹,規模宏大。逐步形成了寺溝、張溝等為代表的明代樓院建築,以龍窩溝、寨上主宅區、南大院、棧房區、店鋪、飼養區、祠堂、木材廠、造船廠、金谷寨等不同功能單元為代表的的清代建築,又輔以碑樓、牌坊、花園等輔助性建築。平房圍著高樓,高樓套著窯洞,院院獨立,又院院相通。前後院曲徑通幽,能啟能閉,啟則渾然一體,閉則各成體系。莊園總佔地近300餘畝,從而形成了一個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功能齊全,氣勢恢弘的建築群落。庭院建築基本屬於豫西地區典型的兩進式四合院,兼具有園林、官府的一些特點,是華北地區黃土高原封建堡壘式建築的代表。
康百萬莊園不僅以其古建特色見長,尤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人們稱道,其無處不在的細節,讓宏大的莊園更是韻味十足。遍布莊園的磚雕、木雕、石雕等藝術構件,華麗典雅,造型優美,刀法細膩、工藝純熟、內容繁多、形神兼備,其中不乏「拜師求讀」、「尊老愛幼」、「立志成才」、「五子奪冠」等富有哲理的雕刻圖案,它們不僅是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更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莊園內展出的康家當年使用過的家具、珍玩、名人書畫等珍貴文物4000多件,不僅再現了奢華的生活原貌,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習俗。康百萬莊園作為歷史特定時期的特殊產物,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澱和豐富的藝術內涵,對研究我國古代建築史及中原地區民風民俗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李傳澤稱該莊園是「全國硬山式建築中最完整、最典型的代表」,諸多專家在遊覽之後稱其位「傳統建築之瑰寶,民間藝術之典範」。
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寫道:「人類沒有任何一種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築藝術寫在石頭上。」康百萬莊園是中華民族倫理學、民俗學、建築學的歷史縮影,是凝固於時間之河的多重性藝術,它見證了一個家族20餘代的興衰榮辱,如今雖已歷經數百年的風雨滄桑,但拂去歷史煙塵,透過時空隧道,我們不難發現飛簷翹角、青瓦高牆,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包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而且還代表著一段血脈相連的傳承,體現了中國傳統「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理念,展示了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
歷史沿革
所謂的「康百萬」,並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明清以來對以康應魁為代表的整個康氏家族的統稱。「康百萬」之稱,也是由於慈禧太后的封賜而來。
據考證,康家是明朝初年由趙氏攜帶兒子康守信從山西洪洞遷移到鞏縣(今鞏義市)康店鎮安橋西村安家,為解決溫飽,康家在洛河岸邊開了一個小飯館。寒來暑往,小店逐漸成為河洛一帶知名的客棧。康家第6代康紹敬也步入仕途,並置辦土地和經商。到了明朝中期,康家已擁有大量土地和店鋪,成了一方富豪,橋西村也由此改稱康家店。
康氏家族從第六代到十八代連續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縱跨明、清、民國三朝。康氏家族人物中最為知名的當數:開始創業有成的第六世康紹敬,開闢大河行船、奠定百萬基業的十二世康大勇,富跨三省、懸掛良田千頃牌的十四世康應魁,官居三品、大興土木的十五世康道順,接駕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兩宮迴鑾、被譽為康百萬的十七世康鴻猷。
康氏家族船行洛、黃、運、沂、涇、渭六河,富甲豫、魯、陝三省,財富無以計數。明、清時期,康百萬、沈萬三、阮子蘭被中國民間稱為三大「活財神」;民國時期則是「東劉、西張,中間夾個老康」,康百萬為中原三大巨富之一,當時曾有民諺曰:「河裡行的康家船,岸上種的康家田,路上跑的康家馬,棧裡借的康家錢。」「頭枕涇陽、西安,腳踏臨沂、濟南;馬跑千裡不吃別家草,人行千裡儘是康家田。」可謂是其當時的真實寫照。
成功密碼
古人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然而,康百萬家族12代興盛、400多年不衰,徹底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斷言。康百萬家族是怎麼發家致富的?這樣一個商業帝國如何能夠屹立數個世紀而不倒?有人說康百萬靠河運發財,靠土地致富,靠「貢獻」得官。這只是粗線條的膚淺的歸結,跨入這片寨牆高築的院落,聽歷史慢慢訴說因由,便會更加深入地了解康百萬莊園的財富神話和商業傳奇。
審時度勢緊抓機遇
明清時期,傳統「抑商」政策的削弱,使康百萬家族遇到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康家抓住商機,大膽經營。農、商、官結合,多種手段並舉,互為促進,相輔相成。
一是販鹽起家。鹽業從漢代以來都由國家經營,國家收入「半出鹽賦」,明、清鹽法有所改變:「行鹽之法」主要由「官督商辦」。當時經商暴富非鹽業莫屬。康家六代傳人康紹敬讀書致仕,初任河南洧川驛丞,後晉升為山東東昌府大使,擔任管理地方水陸交通與官鹽、稅務的官員。康紹敬官不算大,但他卻能利用明代實行「開中法」(以鹽業推動邊防及內地和重要倉庫運輸的辦法)為家族在山東、河南之間販鹽提供信息和幫助。也為後來康百萬家族經營山東,打下了重要基礎。
二是「康朱聯姻」。有一個有趣的傳聞,說是明朝末期時的某一天,一艘小船自洛水順河而下,行至鞏縣康店渡口,日晚泊岸。但見夕陽紅雲,煙霞氤氳處,邙山起伏如五龍朝天,中間一峰嶺,正是金龜探海、獨佔鰲頭之勢。老者站立船頭暗嘆,真乃風水寶地也!於是老者攜帶家小,棄舟登岸訪問村人,得知剛才所見之峰嶺名曰五聖頂,其下住一康姓人家。老者欣然前去,並將女兒嫁與康家。此後康家家族興旺,日漸發達,終成一方富豪。那老者原是洛陽朱姓大戶,因亂出奔,無意間發現此處寶地,不惜以女相嫁。且康朱相配,有糠(康)豬(朱)得以茁壯,有豬(朱),糠(康)得盡其用,正是天合佳偶。
而歷史的真實是,明末李自成攻佔洛陽,誅殺明萬曆皇帝的第二子福王朱常洵,李妃落難,被康家收留,富上加富,錦上添花。其後,十一代傳人康惠與李妃之女結婚,康家第十二代子孫皆出其門下。康朱聯姻無異為康家的興盛發達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是開闢水運。清朝康熙皇帝為了保障京畿地區的物資需求和發展南北經濟,特別重視水利問題。他曾經把三件重要的事情刻在宮中柱子上,這三件事就是平定三藩、河務、漕運,並採取了許多激勵措施。康家十二代傳人康大勇毅然放棄功名,打破傳統「士不經商」的世俗觀念,辭官下海。突破地域限制,建造大船,投資水運,做長距離運輸貿易。在佔領洛河造船和水運市場的同時,開闢山東基地。「先有康大勇,後有蘭水城」,使康百萬家族的經濟勢力範圍,由中原擴大到魯南廣大地區和江、淮沿河一帶。
四是軍需合同。清朝嘉慶年間爆發於四川、陝西、河南和湖北邊境地區的白蓮教起義,歷時九載,是清代中期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因流動性大,而且多在山區作戰,易守難攻,清軍耗費極大。康家十四傳人康應魁(堂號崇公)及時捕捉信息,疏通清朝軍隊將領勒保等人的關係,籤訂長年合同,供應百萬清軍棉花、布匹等物品,發了近十年橫財,開闢了三原、涇陽、富平等棉花基地,「先有康崇公,後有涇陽城」。「頭枕涇陽、西安,腳蹬臨沂、濟南。馬行千裡吃別家草,人行千裡儘是康家田」。「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就是這個時期流行的民謠。
五是抗捻賑災。清朝中後期,繼太平天國起義之後的捻軍起義,給清朝統治以沉重打擊,但也給北方的老百姓帶來了深重災難。康家第十五代傳人康道平顧全大局,響應清廷號召,修寨壘堡、操辦團練、抗擊捻軍、保鄉保家,使捻軍未能逾越康店一步,受到河南官紳和清廷重要官員讚賞。當時,康氏家族釀酒遠近聞名,當地百姓云:「下濟南,走西口,最想喝的是康家酒」。由於河南兵匪之禍及自然災害不斷,百姓吃不飽飯,康道平寧願把糧食都賑濟百姓,也不再釀造家酒請客送禮。河南知府陸襄便賜給康家一塊「義賙鄉裡」匾額,並向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稟報了康家賑災之舉。從莊園保留下來的大量石刻中,有許多是當時鄉紳達官的頌辭,康家美名可見一斑。這對康家的生意也有著巨大的助益。
六是迎駕兩宮。1900年5月,以英美為首的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帝逃往西安。一年後,兩宮返京途中路過鞏義,由於當時河南財政虧空,當地的知府無力接待,於是就讓康家出力。康家十七代傳人康鴻猷慷慨應允,好事辦好,斥巨資準備,盛情接待,又雪中送炭捐資清廷一百萬銀兩。當時慈禧太后滿意的說,沒想到在這窮山溝裡竟然還有百萬富翁。第二年,康家被賜"神州甲富康百萬"金匾,從而使康百萬名揚天下。
多點布局 善於經營
從清朝中期開始,康百萬已經和沈萬三、阮子蘭齊名,被稱為中國民間三大「活財神」,到民國初期,"東劉、西張,中間夾個老康",康家依然是中原三大巨富之一。康氏家族的成功得益於經營管理有方。
一是穩妥發展的理念。康氏家族基本採用了「多點布局、多種經營、互為補充、以點連面、長藤結瓜」的企業發展方式。把河南鞏縣作為大本營,然後擴展周邊。根據經營需要,擇機在山東、陝西開闢基地。經營品種多元化,錢莊、糧食、油料、棉花、布匹、絲綢、藥材、木材、石頭等,啥有市場、啥掙錢、啥方便做啥。按康家的判斷,"天下平安、豐收者十之一,災荒、戰亂者十之九"。多點布局、遠地布局,東方不亮西方亮。即是某個地區有兵荒馬亂或自然災害發生,另一個地方可以繼續做、可以補充,以立於不敗之地。
二是「相公制」管理模式。怎麼把生意上紛繁複雜的事務管理的井井有條,康家在管理上動了很大腦筋,就是實行 「相公制」(職業經理人)管理法。相公制採用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即以老相公總管(相當於公司總經理),老相公對康百萬家族的當家人負全責。老相公之下設四大相公(相當於部門經理),分工明確,管理內外事務。
康百萬家族生意做大之後,在河南、山東、陝西等地分設了很多棧房(相當於分公司),康家的棧房分高、中、低三級,高級棧房設在重要城市和黃河大碼頭上,如西安府、開封府、濟南府等。康家設立三個大相公分部負責河南、山東和陝西區域,管理高級棧房。分區負責的大相公之下設立若干相公,管理中心各棧房。相公之下又設小相公,負責重要的行政和業務工作。
康家最鼎盛時期,在各地設立棧房,分別設置有四老相公、八大相公、三十二相公和無數的小相公。棧房不僅管做生意,還兼管當地的土地的買賣和出租。這種管理很像一條「巨無霸」的章魚,牢牢地把千裡之外的財產緊緊掌控在康家家主的手中,就像我們現在的跨國、跨省、跨區域企業集團一樣,節制有效、收放自如。康家還定時或不定時召集各地棧房的相公們回來述職,分析形勢,研究問題,提供決策思路。他們就是依靠這樣先進實用的管理方法,把家族企業變成為企業家族。
目前在康百萬莊園中,保留著的相公窯仿佛還在訴說著當時相公們繁忙的工作場面。
三是重視選人用人。康百萬家族打破傳統的家族管理或宗親式管理辦法,重視網羅社會人才,他們從各地挑選有潛質的人進入棧房工作,經過實踐鍛鍊,再根據其能力將其分別安排不同的「相公」崗位上。康家人連自己的兒子想當「相公」,也得經過這種方式選拔才可。
康百萬家族家業遍布幾個省,而康家人又特別戀家鄉,不願長期在外生活。而這些從各地選拔出來的相公們卻不存在這個問題,他們對工作兢兢業業,對康家忠心耿耿,對康家的生意規劃和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誠信為本 義中求財
誠信是做人之本,更是經商之道,而正確的義利觀也是做人和經商的道德要求。康氏家族在經商過程中,堅持誠信為本、義中求財、以義制利、以義為上,營造了和諧的經商氛圍。
在莊園幽深典雅的院子裡有一口井,井臺青石砌成,轆轤靜靜地橫在上面,繩子纏繞出滄桑時光。井旁有一石板,上寫「葉氏井」。古井無言,卻默默記錄著康家人講誠信、講義氣、重鄉情的一段往事。
在康家莊園裡怎麼會叫葉氏水井呢?導遊告訴我們,這口井所在的土地原來是葉家人所有,與康氏為鄰。康家擴宅院想買下葉家的地,葉家人表示地可賣但井不能賣,因為水代表著財源。地賣了,還能可以再買回來,財源賣了可要輩輩受窮翻不過來身了。康家以為葉家是想多賣一些錢,又派中間人去攛掇說和,只要地和井一起賣,價錢提高多少,由他們說。說了好幾次,葉家還是一口咬定,賣地不賣井。按風俗鄉規,付了定金後契約不能改變,地和井就得一起賣掉。如果打起官司,葉家準輸。可當時的家主康大勇說:「強扭的瓜不甜。都是鄰居鄉親的,咱得尊重人家的尊嚴和意願,何必傷了和氣呢?」結果康家蓋房時就留下了這口葉氏井。
康家做生意重信輕利,有諾必應,有口皆碑。下面從康應魁涇陽焚棉事件中可窺一斑。
清朝嘉慶年間爆發白蓮教起義,康應魁在陝西涇陽收棉花,按要求必須在冬天之前發至清軍所用之地。但由於受到了當地一些兵匪勢力的阻撓,水路運送棉花的船隻受阻,棉花有點輕微發黴。一般商家都會低價出售減少損失,但康應魁卻將一百多萬斤棉花在涇陽河畔舉火焚燒。又趕忙從河南、山東以更高的價格收棉以保質保時的送達清軍處,正是此舉為他贏得了一份長期的軍需品訂單,獲得了巨額財富。
義中求財,重信輕利。良好的社會形象和社會認可度,使這些無形的資產轉化為有形的資產,對康氏家族的長期繁榮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中庸之道 留餘他人
康百萬莊園中康家主客廳上方,懸掛著一塊造型獨特的家訓匾,也是康百萬莊園中的鎮園之寶「留餘匾」。它的形狀看上去既像一幅展開的書卷,又像一面迎風飄揚的旗幟,金底上面書寫著「留餘」兩個黑色的篆體大字。匾額銘文南宋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句座右銘《四留銘》: 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接著是明朝進士高景逸的兩句話「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最後一句總結道:「若輩知昌家之道乎?留餘忌盡而已。」
在康百萬莊園內有很多類似「留餘」意思的匾文或對聯,體現出康家人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和對天地、對國家、對百姓、對子孫的一種思維及態度。「財不可露盡,勢不可使盡」。正常謀利,謀正當利,適可而止。康百萬家族歷代人也確實用行動落實了這一家訓。
留餘思想要求不可窮盡一切利益歸己所有,要實現一定程度的利益均衡,保持人與社會、自然各種關係的和諧。康家熱心公益,建學校、賑災民,修築黃河大堤等善舉有口皆碑。據記載,康應魁75歲生日那年,族人和鄉親來為他祝壽,酒過三巡之後,他當眾一把火燒掉了族人和鄉親們欠債的帳目。他這種焚燒債契,仗義疏財的行為再一次在中原大地造成轟動效應。康家也因此被老百姓譽為「大善人」、「活財神」而廣泛稱頌。
日中則昃,月滿則虧。忌盈忌滿、過猶不及。這是儒家中庸之道的精髓所在。康百萬家族平衡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的大智慧,既有效消解了一些社會矛盾,也為自己獲得了較為寬鬆的生存發展環境,更是康氏家族繁榮昌盛四百年的致勝法門。
重視教育 厚德傳家
康百萬家族重視教育,厚德傳家。為確保孩子們得到良好教育,康百萬家族投巨資設立兒童私塾、青年學館、藏書樓,花大價錢聘請名師任教。據記載,名師中有舉人孫涵三,他學習先人懸梁刺股的刻苦精神,一邊背煤謀生,一邊讀書學習而中舉。貢生康裕遠,飽經風霜,閱歷較深,曾做過知縣的幕僚,為人正直,從不趨炎附勢,卻懷扶弱濟貧之志。舉人趙鳳鳴,學識淵博且品行高尚。遠近聞名的三位老師,在康家教了一輩子書,將畢生所學,盡傳康家子弟。
置身康百萬莊園,抬頭俯首皆有匾額楹聯與石刻碑文映入視線,內容無一不是以敬老、和睦、育人、行善為準則和家訓名言,充滿著經綸濟世的智慧,蘊涵著深厚的人生哲理。例如,「留餘」「致中和」「居貴敬」「行貴簡」「端潔退讓」「處世無他莫若為善,傳家有道還是讀書」「志欲光前惟是讀書教子,心存裕後莫如勤儉持家」「友以義交情可久,財從道取利方長」「心術不可得罪於天下地,言行要留好樣於子孫」等等。從這些遺存的匾額楹聯當中,我們可感受到康氏家族對於子弟修身養性的重視,值得我們仰望和深思。
在莊園的一個院落裡,有一張用青石板雕刻而成的桌子置於中央,它是康家人中秋節拜祭月亮時所用的石桌。石桌看似毫無特別,卻暗藏玄機,原來在桌子底部竟刻有一篇文字反寫的銘文。中秋月圓時,桌下放置水盆為鏡,倒影映見文字。銘文書曰:「頑然一塊石,誰道有精神?豈知經鏤刻,還能見天真。刮去垢兮磨其光,稜角錚錚類珪璋……」。這篇別具一格、涵義雋永的《石案銘》反映出康家對於子弟的教育可謂別具匠心。就連中秋拜月、賞月之際,也不忘提醒、啟迪後代子孫勵志進取。玉不雕琢不成器,人不歷練不成才,《石案銘》揭示的正是這個道理。
在康百萬莊園南院,一間廁所的門楣上刻有「三上成文」四個大字。這一門楣取自歐陽修的《歸田錄》,意在提醒子孫後代即使是在廁上、馬上、枕上,也可以學習和思考。足見康家長輩花了不少心思營造勸學的氛圍,為督促後輩勤奮學習的良苦用心。
走在康百萬莊園裡,每一處的布局、每一處的建築、每一處的細節,都讓人折服而又肅然起敬。它是傳統建築之瑰寶、民間藝術之典範,它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家族興盛的見證,它還代表著河洛文化所孕育的精神文明和商業文明。康百萬家族不僅用誠信為本、義中求財的商業道德和銳意進取、善於經營的商業頭腦成就了一代財富神話,而且用重視教育、厚德傳家的良好風尚和報效國家,報效鄉梓的赤子情懷留下了一段古今佳話。
康百萬家族的輝煌雖已成為歷史,但仍留給我們無盡的沉思與遐想。康百萬莊園已經不是單純的形物,它已化為一種元氣、一種精神,滲透和飄蕩在遼闊洛水之畔、巍巍邙山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