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延續400年財富神話的豫商傳奇——鞏義市康百萬莊園

2020-12-14 大河網

作者:李華雲

  在河圖洛書的發源地,在蘊育中國古文化的黃河與洛水交匯處,沿著蜿蜒曲折的伊洛河向西至邙嶺腳下,有一處錯落有致,規模宏大的莊園,這就是曾經聞名遐邇的中原封建堡壘式莊園——鞏義市康百萬莊園,又名河洛康家。莊園北依邙山,南臨洛水,因而有「金龜探水」之寶地的美稱。全國三大莊園(康百萬莊園、劉文彩莊園、牟二黑莊園)排名之首,是山西喬家大院面積的19倍。被譽中原古建典範、中國第一莊園。2001年被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莊園建築

  康百萬莊園始建於明朝中下葉,明末清初已形成規模。在建造規劃上,臨街建樓房,靠崖築窯洞,四周修寨牆,瀕河設碼頭,集農、官、商風格為一體。重重疊疊的飛簷鬥拱、古色古香的青磚青瓦,依山就勢,雄偉壯觀,布局嚴謹,規模宏大。逐步形成了寺溝、張溝等為代表的明代樓院建築,以龍窩溝、寨上主宅區、南大院、棧房區、店鋪、飼養區、祠堂、木材廠、造船廠、金谷寨等不同功能單元為代表的的清代建築,又輔以碑樓、牌坊、花園等輔助性建築。平房圍著高樓,高樓套著窯洞,院院獨立,又院院相通。前後院曲徑通幽,能啟能閉,啟則渾然一體,閉則各成體系。莊園總佔地近300餘畝,從而形成了一個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功能齊全,氣勢恢弘的建築群落。庭院建築基本屬於豫西地區典型的兩進式四合院,兼具有園林、官府的一些特點,是華北地區黃土高原封建堡壘式建築的代表。

  康百萬莊園不僅以其古建特色見長,尤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人們稱道,其無處不在的細節,讓宏大的莊園更是韻味十足。遍布莊園的磚雕、木雕、石雕等藝術構件,華麗典雅,造型優美,刀法細膩、工藝純熟、內容繁多、形神兼備,其中不乏「拜師求讀」、「尊老愛幼」、「立志成才」、「五子奪冠」等富有哲理的雕刻圖案,它們不僅是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更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莊園內展出的康家當年使用過的家具、珍玩、名人書畫等珍貴文物4000多件,不僅再現了奢華的生活原貌,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習俗。康百萬莊園作為歷史特定時期的特殊產物,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澱和豐富的藝術內涵,對研究我國古代建築史及中原地區民風民俗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李傳澤稱該莊園是「全國硬山式建築中最完整、最典型的代表」,諸多專家在遊覽之後稱其位「傳統建築之瑰寶,民間藝術之典範」。

  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寫道:「人類沒有任何一種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築藝術寫在石頭上。」康百萬莊園是中華民族倫理學、民俗學、建築學的歷史縮影,是凝固於時間之河的多重性藝術,它見證了一個家族20餘代的興衰榮辱,如今雖已歷經數百年的風雨滄桑,但拂去歷史煙塵,透過時空隧道,我們不難發現飛簷翹角、青瓦高牆,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包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而且還代表著一段血脈相連的傳承,體現了中國傳統「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理念,展示了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

  歷史沿革

  所謂的「康百萬」,並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明清以來對以康應魁為代表的整個康氏家族的統稱。「康百萬」之稱,也是由於慈禧太后的封賜而來。

  據考證,康家是明朝初年由趙氏攜帶兒子康守信從山西洪洞遷移到鞏縣(今鞏義市)康店鎮安橋西村安家,為解決溫飽,康家在洛河岸邊開了一個小飯館。寒來暑往,小店逐漸成為河洛一帶知名的客棧。康家第6代康紹敬也步入仕途,並置辦土地和經商。到了明朝中期,康家已擁有大量土地和店鋪,成了一方富豪,橋西村也由此改稱康家店。

  康氏家族從第六代到十八代連續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縱跨明、清、民國三朝。康氏家族人物中最為知名的當數:開始創業有成的第六世康紹敬,開闢大河行船、奠定百萬基業的十二世康大勇,富跨三省、懸掛良田千頃牌的十四世康應魁,官居三品、大興土木的十五世康道順,接駕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兩宮迴鑾、被譽為康百萬的十七世康鴻猷。

  康氏家族船行洛、黃、運、沂、涇、渭六河,富甲豫、魯、陝三省,財富無以計數。明、清時期,康百萬、沈萬三、阮子蘭被中國民間稱為三大「活財神」;民國時期則是「東劉、西張,中間夾個老康」,康百萬為中原三大巨富之一,當時曾有民諺曰:「河裡行的康家船,岸上種的康家田,路上跑的康家馬,棧裡借的康家錢。」「頭枕涇陽、西安,腳踏臨沂、濟南;馬跑千裡不吃別家草,人行千裡儘是康家田。」可謂是其當時的真實寫照。

  成功密碼

  古人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然而,康百萬家族12代興盛、400多年不衰,徹底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斷言。康百萬家族是怎麼發家致富的?這樣一個商業帝國如何能夠屹立數個世紀而不倒?有人說康百萬靠河運發財,靠土地致富,靠「貢獻」得官。這只是粗線條的膚淺的歸結,跨入這片寨牆高築的院落,聽歷史慢慢訴說因由,便會更加深入地了解康百萬莊園的財富神話和商業傳奇。

  審時度勢緊抓機遇

  明清時期,傳統「抑商」政策的削弱,使康百萬家族遇到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康家抓住商機,大膽經營。農、商、官結合,多種手段並舉,互為促進,相輔相成。

  一是販鹽起家。鹽業從漢代以來都由國家經營,國家收入「半出鹽賦」,明、清鹽法有所改變:「行鹽之法」主要由「官督商辦」。當時經商暴富非鹽業莫屬。康家六代傳人康紹敬讀書致仕,初任河南洧川驛丞,後晉升為山東東昌府大使,擔任管理地方水陸交通與官鹽、稅務的官員。康紹敬官不算大,但他卻能利用明代實行「開中法」(以鹽業推動邊防及內地和重要倉庫運輸的辦法)為家族在山東、河南之間販鹽提供信息和幫助。也為後來康百萬家族經營山東,打下了重要基礎。

  二是「康朱聯姻」。有一個有趣的傳聞,說是明朝末期時的某一天,一艘小船自洛水順河而下,行至鞏縣康店渡口,日晚泊岸。但見夕陽紅雲,煙霞氤氳處,邙山起伏如五龍朝天,中間一峰嶺,正是金龜探海、獨佔鰲頭之勢。老者站立船頭暗嘆,真乃風水寶地也!於是老者攜帶家小,棄舟登岸訪問村人,得知剛才所見之峰嶺名曰五聖頂,其下住一康姓人家。老者欣然前去,並將女兒嫁與康家。此後康家家族興旺,日漸發達,終成一方富豪。那老者原是洛陽朱姓大戶,因亂出奔,無意間發現此處寶地,不惜以女相嫁。且康朱相配,有糠(康)豬(朱)得以茁壯,有豬(朱),糠(康)得盡其用,正是天合佳偶。

  而歷史的真實是,明末李自成攻佔洛陽,誅殺明萬曆皇帝的第二子福王朱常洵,李妃落難,被康家收留,富上加富,錦上添花。其後,十一代傳人康惠與李妃之女結婚,康家第十二代子孫皆出其門下。康朱聯姻無異為康家的興盛發達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是開闢水運。清朝康熙皇帝為了保障京畿地區的物資需求和發展南北經濟,特別重視水利問題。他曾經把三件重要的事情刻在宮中柱子上,這三件事就是平定三藩、河務、漕運,並採取了許多激勵措施。康家十二代傳人康大勇毅然放棄功名,打破傳統「士不經商」的世俗觀念,辭官下海。突破地域限制,建造大船,投資水運,做長距離運輸貿易。在佔領洛河造船和水運市場的同時,開闢山東基地。「先有康大勇,後有蘭水城」,使康百萬家族的經濟勢力範圍,由中原擴大到魯南廣大地區和江、淮沿河一帶。

  四是軍需合同。清朝嘉慶年間爆發於四川、陝西、河南和湖北邊境地區的白蓮教起義,歷時九載,是清代中期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因流動性大,而且多在山區作戰,易守難攻,清軍耗費極大。康家十四傳人康應魁(堂號崇公)及時捕捉信息,疏通清朝軍隊將領勒保等人的關係,籤訂長年合同,供應百萬清軍棉花、布匹等物品,發了近十年橫財,開闢了三原、涇陽、富平等棉花基地,「先有康崇公,後有涇陽城」。「頭枕涇陽、西安,腳蹬臨沂、濟南。馬行千裡吃別家草,人行千裡儘是康家田」。「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就是這個時期流行的民謠。

  五是抗捻賑災。清朝中後期,繼太平天國起義之後的捻軍起義,給清朝統治以沉重打擊,但也給北方的老百姓帶來了深重災難。康家第十五代傳人康道平顧全大局,響應清廷號召,修寨壘堡、操辦團練、抗擊捻軍、保鄉保家,使捻軍未能逾越康店一步,受到河南官紳和清廷重要官員讚賞。當時,康氏家族釀酒遠近聞名,當地百姓云:「下濟南,走西口,最想喝的是康家酒」。由於河南兵匪之禍及自然災害不斷,百姓吃不飽飯,康道平寧願把糧食都賑濟百姓,也不再釀造家酒請客送禮。河南知府陸襄便賜給康家一塊「義賙鄉裡」匾額,並向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稟報了康家賑災之舉。從莊園保留下來的大量石刻中,有許多是當時鄉紳達官的頌辭,康家美名可見一斑。這對康家的生意也有著巨大的助益。

  六是迎駕兩宮。1900年5月,以英美為首的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帝逃往西安。一年後,兩宮返京途中路過鞏義,由於當時河南財政虧空,當地的知府無力接待,於是就讓康家出力。康家十七代傳人康鴻猷慷慨應允,好事辦好,斥巨資準備,盛情接待,又雪中送炭捐資清廷一百萬銀兩。當時慈禧太后滿意的說,沒想到在這窮山溝裡竟然還有百萬富翁。第二年,康家被賜"神州甲富康百萬"金匾,從而使康百萬名揚天下。

  多點布局 善於經營

  從清朝中期開始,康百萬已經和沈萬三、阮子蘭齊名,被稱為中國民間三大「活財神」,到民國初期,"東劉、西張,中間夾個老康",康家依然是中原三大巨富之一。康氏家族的成功得益於經營管理有方。

  一是穩妥發展的理念。康氏家族基本採用了「多點布局、多種經營、互為補充、以點連面、長藤結瓜」的企業發展方式。把河南鞏縣作為大本營,然後擴展周邊。根據經營需要,擇機在山東、陝西開闢基地。經營品種多元化,錢莊、糧食、油料、棉花、布匹、絲綢、藥材、木材、石頭等,啥有市場、啥掙錢、啥方便做啥。按康家的判斷,"天下平安、豐收者十之一,災荒、戰亂者十之九"。多點布局、遠地布局,東方不亮西方亮。即是某個地區有兵荒馬亂或自然災害發生,另一個地方可以繼續做、可以補充,以立於不敗之地。

  二是「相公制」管理模式。怎麼把生意上紛繁複雜的事務管理的井井有條,康家在管理上動了很大腦筋,就是實行 「相公制」(職業經理人)管理法。相公制採用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即以老相公總管(相當於公司總經理),老相公對康百萬家族的當家人負全責。老相公之下設四大相公(相當於部門經理),分工明確,管理內外事務。

  康百萬家族生意做大之後,在河南、山東、陝西等地分設了很多棧房(相當於分公司),康家的棧房分高、中、低三級,高級棧房設在重要城市和黃河大碼頭上,如西安府、開封府、濟南府等。康家設立三個大相公分部負責河南、山東和陝西區域,管理高級棧房。分區負責的大相公之下設立若干相公,管理中心各棧房。相公之下又設小相公,負責重要的行政和業務工作。

  康家最鼎盛時期,在各地設立棧房,分別設置有四老相公、八大相公、三十二相公和無數的小相公。棧房不僅管做生意,還兼管當地的土地的買賣和出租。這種管理很像一條「巨無霸」的章魚,牢牢地把千裡之外的財產緊緊掌控在康家家主的手中,就像我們現在的跨國、跨省、跨區域企業集團一樣,節制有效、收放自如。康家還定時或不定時召集各地棧房的相公們回來述職,分析形勢,研究問題,提供決策思路。他們就是依靠這樣先進實用的管理方法,把家族企業變成為企業家族。

  目前在康百萬莊園中,保留著的相公窯仿佛還在訴說著當時相公們繁忙的工作場面。

  三是重視選人用人。康百萬家族打破傳統的家族管理或宗親式管理辦法,重視網羅社會人才,他們從各地挑選有潛質的人進入棧房工作,經過實踐鍛鍊,再根據其能力將其分別安排不同的「相公」崗位上。康家人連自己的兒子想當「相公」,也得經過這種方式選拔才可。

  康百萬家族家業遍布幾個省,而康家人又特別戀家鄉,不願長期在外生活。而這些從各地選拔出來的相公們卻不存在這個問題,他們對工作兢兢業業,對康家忠心耿耿,對康家的生意規劃和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誠信為本 義中求財

  誠信是做人之本,更是經商之道,而正確的義利觀也是做人和經商的道德要求。康氏家族在經商過程中,堅持誠信為本、義中求財、以義制利、以義為上,營造了和諧的經商氛圍。

  在莊園幽深典雅的院子裡有一口井,井臺青石砌成,轆轤靜靜地橫在上面,繩子纏繞出滄桑時光。井旁有一石板,上寫「葉氏井」。古井無言,卻默默記錄著康家人講誠信、講義氣、重鄉情的一段往事。

  在康家莊園裡怎麼會叫葉氏水井呢?導遊告訴我們,這口井所在的土地原來是葉家人所有,與康氏為鄰。康家擴宅院想買下葉家的地,葉家人表示地可賣但井不能賣,因為水代表著財源。地賣了,還能可以再買回來,財源賣了可要輩輩受窮翻不過來身了。康家以為葉家是想多賣一些錢,又派中間人去攛掇說和,只要地和井一起賣,價錢提高多少,由他們說。說了好幾次,葉家還是一口咬定,賣地不賣井。按風俗鄉規,付了定金後契約不能改變,地和井就得一起賣掉。如果打起官司,葉家準輸。可當時的家主康大勇說:「強扭的瓜不甜。都是鄰居鄉親的,咱得尊重人家的尊嚴和意願,何必傷了和氣呢?」結果康家蓋房時就留下了這口葉氏井。

  康家做生意重信輕利,有諾必應,有口皆碑。下面從康應魁涇陽焚棉事件中可窺一斑。

  清朝嘉慶年間爆發白蓮教起義,康應魁在陝西涇陽收棉花,按要求必須在冬天之前發至清軍所用之地。但由於受到了當地一些兵匪勢力的阻撓,水路運送棉花的船隻受阻,棉花有點輕微發黴。一般商家都會低價出售減少損失,但康應魁卻將一百多萬斤棉花在涇陽河畔舉火焚燒。又趕忙從河南、山東以更高的價格收棉以保質保時的送達清軍處,正是此舉為他贏得了一份長期的軍需品訂單,獲得了巨額財富。

  義中求財,重信輕利。良好的社會形象和社會認可度,使這些無形的資產轉化為有形的資產,對康氏家族的長期繁榮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中庸之道 留餘他人

  康百萬莊園中康家主客廳上方,懸掛著一塊造型獨特的家訓匾,也是康百萬莊園中的鎮園之寶「留餘匾」。它的形狀看上去既像一幅展開的書卷,又像一面迎風飄揚的旗幟,金底上面書寫著「留餘」兩個黑色的篆體大字。匾額銘文南宋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句座右銘《四留銘》: 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接著是明朝進士高景逸的兩句話「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最後一句總結道:「若輩知昌家之道乎?留餘忌盡而已。」

  在康百萬莊園內有很多類似「留餘」意思的匾文或對聯,體現出康家人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和對天地、對國家、對百姓、對子孫的一種思維及態度。「財不可露盡,勢不可使盡」。正常謀利,謀正當利,適可而止。康百萬家族歷代人也確實用行動落實了這一家訓。

  留餘思想要求不可窮盡一切利益歸己所有,要實現一定程度的利益均衡,保持人與社會、自然各種關係的和諧。康家熱心公益,建學校、賑災民,修築黃河大堤等善舉有口皆碑。據記載,康應魁75歲生日那年,族人和鄉親來為他祝壽,酒過三巡之後,他當眾一把火燒掉了族人和鄉親們欠債的帳目。他這種焚燒債契,仗義疏財的行為再一次在中原大地造成轟動效應。康家也因此被老百姓譽為「大善人」、「活財神」而廣泛稱頌。

  日中則昃,月滿則虧。忌盈忌滿、過猶不及。這是儒家中庸之道的精髓所在。康百萬家族平衡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的大智慧,既有效消解了一些社會矛盾,也為自己獲得了較為寬鬆的生存發展環境,更是康氏家族繁榮昌盛四百年的致勝法門。

  重視教育 厚德傳家

  康百萬家族重視教育,厚德傳家。為確保孩子們得到良好教育,康百萬家族投巨資設立兒童私塾、青年學館、藏書樓,花大價錢聘請名師任教。據記載,名師中有舉人孫涵三,他學習先人懸梁刺股的刻苦精神,一邊背煤謀生,一邊讀書學習而中舉。貢生康裕遠,飽經風霜,閱歷較深,曾做過知縣的幕僚,為人正直,從不趨炎附勢,卻懷扶弱濟貧之志。舉人趙鳳鳴,學識淵博且品行高尚。遠近聞名的三位老師,在康家教了一輩子書,將畢生所學,盡傳康家子弟。

  置身康百萬莊園,抬頭俯首皆有匾額楹聯與石刻碑文映入視線,內容無一不是以敬老、和睦、育人、行善為準則和家訓名言,充滿著經綸濟世的智慧,蘊涵著深厚的人生哲理。例如,「留餘」「致中和」「居貴敬」「行貴簡」「端潔退讓」「處世無他莫若為善,傳家有道還是讀書」「志欲光前惟是讀書教子,心存裕後莫如勤儉持家」「友以義交情可久,財從道取利方長」「心術不可得罪於天下地,言行要留好樣於子孫」等等。從這些遺存的匾額楹聯當中,我們可感受到康氏家族對於子弟修身養性的重視,值得我們仰望和深思。

  在莊園的一個院落裡,有一張用青石板雕刻而成的桌子置於中央,它是康家人中秋節拜祭月亮時所用的石桌。石桌看似毫無特別,卻暗藏玄機,原來在桌子底部竟刻有一篇文字反寫的銘文。中秋月圓時,桌下放置水盆為鏡,倒影映見文字。銘文書曰:「頑然一塊石,誰道有精神?豈知經鏤刻,還能見天真。刮去垢兮磨其光,稜角錚錚類珪璋……」。這篇別具一格、涵義雋永的《石案銘》反映出康家對於子弟的教育可謂別具匠心。就連中秋拜月、賞月之際,也不忘提醒、啟迪後代子孫勵志進取。玉不雕琢不成器,人不歷練不成才,《石案銘》揭示的正是這個道理。

  在康百萬莊園南院,一間廁所的門楣上刻有「三上成文」四個大字。這一門楣取自歐陽修的《歸田錄》,意在提醒子孫後代即使是在廁上、馬上、枕上,也可以學習和思考。足見康家長輩花了不少心思營造勸學的氛圍,為督促後輩勤奮學習的良苦用心。

  走在康百萬莊園裡,每一處的布局、每一處的建築、每一處的細節,都讓人折服而又肅然起敬。它是傳統建築之瑰寶、民間藝術之典範,它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家族興盛的見證,它還代表著河洛文化所孕育的精神文明和商業文明。康百萬家族不僅用誠信為本、義中求財的商業道德和銳意進取、善於經營的商業頭腦成就了一代財富神話,而且用重視教育、厚德傳家的良好風尚和報效國家,報效鄉梓的赤子情懷留下了一段古今佳話。

  康百萬家族的輝煌雖已成為歷史,但仍留給我們無盡的沉思與遐想。康百萬莊園已經不是單純的形物,它已化為一種元氣、一種精神,滲透和飄蕩在遼闊洛水之畔、巍巍邙山之上……


相關焦點

  • 豫商文化是古代商幫文化的領導者,而康百萬莊園憑什麼會獨佔鰲頭
    我國古代商幫文化中,豫商文化是其代表也是領導者,而鞏縣康百萬又是豫商文化領導者中的佼佼者,跟著我的鏡頭去康百萬莊園看能否探得一二。康百萬莊園,又名河洛康家,康百萬不是對康家某個人的稱呼,是對整個康家世世代代撐門人的統稱。康百萬莊園位於鞏義市的洛河之濱。鞏義之前稱為鞏縣,而洛河稱為洛水,因為黃河水流經此地,與洛水相與,也是河洛交匯之處。
  • 寶藏河南走進「康百萬莊園」 深挖繁華豫商康家經商之道
    青山碧水環繞,豫商文明相隨。百度APP「寶藏河南」鄭州站直播的第一站,來到了位於鄭州市鞏義市的河洛康家-康百萬莊園。康百萬莊園縱跨明、清、民國三個歷史時期,是十七、十八世紀華北封建堡壘式建築的代表。都說富不過三代,在這洛水河畔,繁榮了400餘載的康百萬莊園又發生了什麼故事呢?
  • 康百萬莊園:厚重文化展現鞏義之美
    鄭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霞 鞏義融媒記者 孫淑霞多次探訪過鞏義市康百萬莊園,橫亙在伊洛河畔的莊園老房子上的青磚灰瓦上有著或深或淺的中原豫商「密碼」。根植厚重文化沃土 彰顯康氏家族強大的生命力康百萬莊園位於河南省鞏義市康店鎮,始建於明末清初。莊園主體依山傍水而建,用青磚石條砌成城堡式的寨牆,婉蜒在山之腰。因處於嵩、邙、河、洛交匯處,背依邙山,面臨洛水,因而有「金龜探水」之美稱。
  • 行走中原丨冬日踏訪康百萬莊園
    河(黃河)洛(洛河)匯流處明清商人典型代表——康百萬家族的興衰沉浮,恰是中華文化核心區典型的「豫商故事」。在嵩山、邙嶺、黃河、洛河交匯處,坐落著一處氣勢恢宏、錯落有致的大型明清建築群——鞏義康百萬莊園,主人是豫商巨賈康氏家族,縱跨明清兩代及民國時期,輝煌400餘年。走近高大如城門的康百萬莊園大門,門額上題寫著「康百萬莊園」五個大字,由著名古建專家羅哲文題寫。
  • 康百萬莊園的石雕藝術
    鄭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霞 鞏義融媒記者 吳瑞霞石雕是盛開在鞏義市康百萬莊園的又一藝術奇葩。行走在莊園,會看到許多形式各異,造型多樣的柱礎、石墩、石獅子等。雕刻精美,風格鮮明,立體感強,文化內涵強烈,不僅是石雕藝術品,同時也是民俗生活的寫照。不僅反映了豫商家族的地位,代表了河南明清時期的建築裝飾風格,還是民間工匠聰明智慧的象徵,也是康家追求吉祥富貴的具體體現。
  • 中國第一大河南康百萬莊園,面積是喬家大院的38倍,慈禧都說有錢
    康百萬莊園又名河洛康家,位河南省鞏義市康店鎮菜市場街北側,始建於明末清初,是十七、十八世紀華北封建堡壘式建築的代表。莊園背依邙山,面臨洛水,因而有「金龜探水」的美稱,是全國三大莊園(康百萬莊園、劉文彩莊園、牟二黑莊園)之一。
  • 康百萬莊園裡有個神秘的「藏寶洞」,通向……
    2020年5月7日,記者走進位於河南省鞏義市邙山腳下、洛水之畔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康百萬莊園。>康百萬莊園內景 李曉霞 攝記者在現場看到,莊園裡的防疫措施得當,秩序井然。康百萬莊園藏寶洞發掘圖解 李曉霞 攝據了解,藏寶洞是康百萬莊園主宅區早期的一個保存金銀珠寶的地方
  • 康百萬莊園: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因慈禧賜名而聞名古今外
    它就是位於河南鞏義市的康百萬莊園,也被叫做是河洛康家,主人之一的康鴻猷更是晚清時候的首富,就連慈禧太后都對他表示誇讚。其實原本就是叫做河洛康家的,之所以改成康百萬是因為晚清的時候慈谿對於這個家族的一個賜名,後來康氏家族也因為這個賜名而開始名聲大噪。
  • 中國第一莊園,約等於20個喬家大院,家族是「中原活財神」
    今天跟大家介紹的就是一座百年,也是一座「百萬」莊園——康百萬莊園。其建築規模相當於19個喬家大院,無比宏大,令人難以想像。 康百萬莊園又名河洛康家,位於河南省鞏義市康店鎮境內,始建於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康百萬是明清以來對"中原活財神"康應魁家族的統稱,因慈禧太后的冊封而名揚天下。
  • 中原文化之旅,深度解析河南鞏義康百萬家族是如何締造豫商傳奇的
    我國封建社會王朝中,由以漢朝統治時間最長,漢朝又分為東漢和西漢,從公園前202年到220年,中間有17年的戰亂時期不算,也就是說漢朝統治時間是405年。而康百萬莊園卻可以歷經明、清、民國三個歷史時期,輝煌四百餘年,富足十二代,造就了經久不衰的豫商傳奇,其歷史也要比赫赫有名,發家於清代的山西喬家悠久的多。那麼,康氏家族是如何做到的呢?跟著我的鏡頭看過來,看看能不能探得其一二。
  • 自駕遊康百萬莊園和杜甫故裡,欣賞古建築風格和風水布局
    陳家溝附有很多景點,如康百萬莊園、杜甫故裡;稍遠一些的有雲臺山、少林寺等。方圓百裡之內,這個路程對自駕遊來說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朝去晚回。康百萬莊園離陳家溝只有20多公裡,莊園位於河南省鞏義市康店鎮,始建於明末清初,是一座堡壘式建築。
  • 來鄭州最值得觀摩的地方百年豫商康百萬莊園
    來到鄭州如果不知道去哪逛逛的話,不妨考慮下鞏義的康百萬莊園。康百萬莊園位於河南省鄭州鄭州市下轄鞏義市區西3公裡處康店鎮。到達市內乘8路公交車可直達莊園。開放時間:8:00-17:30。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康百萬莊園,大多數可能都知道喬家大院吧,但其實康百萬莊園是全國三大莊園之一(康百萬莊園、劉氏莊園、牟氏二黑莊園)與喬家大院、馬氏莊園並稱「中原三大官宅」。可見其代表性。康百萬莊園又名河洛康家,據記載是由於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出逃。返京路過鞏義康店鎮時。
  • 富甲一方的康百萬莊園,為什麼選擇一塊不起眼的木頭作為鎮園之寶
    離開莊園裡面的棧房區,緩步來到裡面的主宅區。眼前高大厚重的青石牆正中間的門洞正上方,是建築學家羅哲文先生所題寫的「康百萬莊園」五個大字,遒勁有力。康百萬莊園進入主宅園的隧道第二道防禦設施,就是這上面的通道,家丁在通道上面日夜巡邏;還有第三道防禦設施,是最上面的看家院,可以居高臨下的時刻守衛整個莊園的安全。
  • [鄭州]《中原第一家:康百萬莊園 》2002-112
    採訪:鞏義市文物保護管理所 副研究員 趙永安  「很多來康百萬參觀的人,都要問康百萬是誰?康百萬並不是哪個人,它是康百萬的總稱,慈禧從西安逃回北京的時候,路過鞏縣,康家給她捐獻糧草,她就給他賜了一個百萬之富,從此而得名就是康百萬。康百萬這個莊園面臨洛河、北靠邙山,它靠山打窯洞、臨街蓋樓房,形成了龐大的莊園。」
  • 此家族繁榮延續400年,打破「富不過三代」規則,如今怎麼樣了?
    然而,在我國河南省,就有一個家族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規則,將家族的繁榮整整延續了400年之久,這在歷史上是十分罕見的奇蹟。即使在當代社會,康家後人們依然在各行各業大顯身手,沒有辱沒先祖們的榮耀,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康氏家族又被稱為「康百萬家族」,其中的康百萬不是一個人,而是整個家族的代稱,這個家族的發跡離不開「康百萬家族」中的每一代「百萬」。
  •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這個家族卻將財富神話延續了四百多年
    其實在鄰近的省份河南,同樣有一座無論規模還是名氣都響噹噹的大院,它就是位於黃河南岸,嵩山北麓的鞏義康百萬莊園。康百萬莊園的歷史長達數百年,但真正的發家之路始於清初,在乾隆年間,掌門人康應魁更是開創了家族事業的鼎盛劈面,出現了「頭枕涇陽西安,腳踏臨沂濟南」馬馳千裡都有自家草,人行千裡皆為自家田的罕見場景。然而隨著朝代更迭,到了鹹豐稱帝後,逐步開始萎縮。
  • 康百萬莊園風光:明時樓院清時廊,河洛康家名不虛傳
    康百萬莊園,大型封建地主莊園,全國三大莊園之一。其位於河南鄭州市鞏義康店鎮。目前,康百萬莊園保存下來的主要有主宅區、棧房區、南大院、祠堂區等十部分。康百萬莊園的飛簷翹角、青瓦高牆,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也代表著一個家族的傳承,更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 河南康百萬莊園「藏寶洞」被發現,財寶去了哪裡?莫非另有隱情?
    河南省鞏義市康店鎮的康百萬莊園,是十八、十九世紀華北黃土高原封建堡壘式建築的代表,整個建築群依山就勢,以寨上主宅區為核心,向寨下扇面形展現,既保留了黃土高原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形式,又吸收了官府、園林和軍事堡壘建築的特點,臨河建造的棧房區,還有資本主義初期的商業特色。
  • 中國的這個莊園,是中原古建築的典範之景,規模宏大古色古香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的國家一步一步的在變強,一步一步的在發展,我們隨著國家的進步和發展中又發現和發展出許多新的景點了,旅遊了,高鐵了,今天小編你們來領略一下我們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希望各位能夠喜歡,如果有疑問歡迎大家來積極地評論今天我要和大家說的就是,中國的這個莊園
  • 康百萬莊園,河南最平價景區,面積是喬家大院的十幾倍
    雖然啊,有一所大房子的面積比喬家大院大了幾倍,但門票的價格只有幾十元,連喬家大院的一半價格都不夠, 可以說是河南最良心的景區, 該地方是康百萬莊園,位於河南國家AAAA水平景區,已有400多年歷史,堪稱古色古香的大家, 並且這所房子叫中原三大官宅,其餘兩所叫喬家大院,另一所叫河南的叫馬氏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