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霞 鞏義融媒記者 孫淑霞
多次探訪過鞏義市康百萬莊園,橫亙在伊洛河畔的莊園老房子上的青磚灰瓦上有著或深或淺的中原豫商「密碼」。
4月26日,河南省作家會員、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陳金平、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孫淑霞參加的「水墨丹青採風團」10餘名藝術家,暢遊鞏義,品味古老厚重的中原文化,解密康百萬莊園文化「密碼」。
根植厚重文化沃土 彰顯康氏家族強大的生命力
康百萬莊園位於河南省鞏義市康店鎮,始建於明末清初。莊園主體依山傍水而建,用青磚石條砌成城堡式的寨牆,婉蜒在山之腰。因處於嵩、邙、河、洛交匯處,背依邙山,面臨洛水,因而有「金龜探水」之美稱。康百萬莊園是十七、十八世紀中原封建堡壘式建築的代表,選址靠山築窯洞,臨街建樓房,臨河設碼頭,據險壘寨牆,建成了一個各成系統、功能齊全、布局嚴謹、等級森嚴的集農、官、商為一體的莊園。廳堂樓閣錯落有致,輝映於洛河之濱。莊園建築群依山就勢,以主宅區力核心向積下扇面形展開,既保留了中原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形式又吸收了官府、園林和軍事堡壘建築的特點。與四川劉文彩莊園、山東牟二黑莊園被稱為中國三大莊園。康百萬莊園比山西喬家大院大19倍,堪稱「中國第一莊園」,是中原民居的典範。2001年被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秉持溫良恭儉、智慧睿達家風的康氏家族縱跨明、清、民國三個歷史時期,興盛13代,以「富甲三省船行六河」的美譽延伸四百年的輝煌歷史,至今繁衍而不衰,歷久彌新,彰顯了康氏家族強大的生命力。因「頭枕涇陽、西安,腳蹬臨沂、濟南,馬行千裡儘是康家田」的驕人業績,康百萬又是中國豫商的典型代表。
站在莊園前,歷史留下的古蹟,給我們帶來滄桑的厚重感。
踐行「厚德篤行」理念 家風教育潤物細無聲
康百萬莊園整個建築分為南、北兩個建築群體:南部有兩個院落皆座西向東北部有5個院落皆座北向南該,北部的五個院落由東向西依次排列為花樓重輝院、秀乏亭院、克慎厥猷院、知所止院和芝蘭茂院共有33個庭院、53座樓房、 97間平房、 73孔空洞共571間。 庭院建築基本屋於豫西地區典型的兩進式四合院具有園林、官府的一些特點。各類石雕,木雕、磚雕華麗典雅造型優美,被昔為中原藝術的奇葩。
受河洛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響,莊園裡抬頭可見匾額、楹聯和中堂等題字,能讓建築活起來,使今人與古人心意相通。
康百萬家族從明朝中期以經營店鋪起家,以利用漕運發家,以收購土地興家,以儒家文化傳家。儒家文化傳家的具體體現,就是建立了被中紀委點讚的家風。
被中紀委點讚的家風
2017年4月11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推出河南鞏義康百萬莊園:以德興商四百年 「留餘」治家十三代 專題。2019年9月30日,康百萬莊園被授予「鄭州市廉政教育基地」。
康家的家風教育獨具特色,不只是言傳身教,還有潤物細無聲的境教。莊園內大量的石雕、木雕和磚雕,既是寶貴的藝術奇葩,也是康家育人寓意、康氏家族文化的具體展現。
主宅區三院16 世的康無逸請石匠車清元雕刻的門枕石所蘊含的育人旨趣就頗具匠心,不僅上刻的人物故事具有深刻教育意義,而且這組圖案與門聯也相映生輝。上聯書「處事無他莫若為善」,門枕石上正面雕刻的就是「尊老愛幼」圖,內側則是「妯娌和睦」圖;下聯書「傳家有道還是讀書」,相對應就雕刻了「拜師求讀」圖和「賓客宴飲」圖。教育後人要知書達理,善以待人,父子情、妯娌情、師生情、朋友情,全都融於工匠的雕刻刀下,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園裡雕刻的「半夜拜師」「冠上加冠(官)」「尊老愛幼」「立志成才」「五子奪冠」等圖案,都無不寄寓家風育人的意願,散發著濃厚的文化氣息。
推開康家厚重的東大門,沿著主宅區的青石板路,穿過一間間清堂瓦舍,一路走來,感觸最深的是懸掛在康家莊園主的二進廳門上方的中華名匾之一:留餘匾。
「留餘」匾被稱作康家莊園文化的象徵和靈魂,是康百萬莊園的鎮「園」之寶。據介紹,「留餘匾」長1.65米,寬0.75米,是用黃楊木雕刻而成的,這塊匾看上去像是一幅展開的書卷,又像是一面迎風招展的旗幟,造型獨特,「具有深意」。是清同治年間,康百萬家族第十五代莊園主康坦園用來訓示家中子弟的家訓匾。
匾中書法灑脫奔放,「留餘」二字,以篆書寫就,穩健遒勁,正文通篇行書。其內容為同治年間翰林牛瑄所題。牛瑄和康家是老鄉,書法很好,遠近聞名。
「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
留餘,是豫商經商和做人的最高智慧結晶。在康百萬莊園內「留餘匾」下,不少人駐足觀賞,面露凝思之色。
康家良好的家風、家訓,讓這個有著「馬行千裡不食別家草,人行千裡儘是康家田」的家族,富庶綿綿了近400年。
「康百萬」:對康家歷代傳人的通稱
康百萬並不特指一個人,而是對康家歷代傳人的通稱,從明初康家始祖康守信由山西遷居至此,到十四世康應魁帶領康家進入鼎盛時期,從清末十七世康鴻獻白銀迎兩宮,康家走向衰落,到民國二十三年,康家第十八代傳人康子昭以自殺宣告這個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的終結。
參觀南大院,南大院是當年康家接待達官貴人的場所,是康家發展鼎盛時期的象徵,是一座展示康家品位與修養、展示家族在處理農、商、官公共關係中所處的獨特地位和處事風格的場所。在這裡更是康家傳承家學、教育子弟的場所。中國封建社會的大家族,都保持有一個傳統,就是重視耕讀,重視教育。他們認為「財富可以丟失,但被知識武裝過的頭腦不會丟失」。一個大家族,不能保證每一代的子弟中都有人能中進士,但必須保證任何一代中,得有一部分人中秀才,或者舉人。從康家家譜中看到,康家每一代都有人做官,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保持了文化優勢。
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主宅區院落中的兩棵葡萄樹。這兩棵葡萄樹植於清朝乾隆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一株形似龍,一株形似鳳,被贊為「龍鳳呈祥」。兩棵葡萄樹均為新疆品種,雖歷經數百年風雨,依然長勢良好。「龍鳳呈祥」葡萄每年都吸引著全國各地的遊客,一睹其集歷史與滄桑為一身的風採,更想親口品嘗300年的葡萄到底是何味道。
每年7月下旬,都會碩果纍纍,掛滿枝頭。莊園內300年的7月23日至29日,康百萬莊園都會舉辦葡萄節,至目前已舉辦了十四屆。
康百萬家族不僅用誠信為本、義中求財的商業道德和銳意進取、善於經營的商業頭腦成就了一代豫商財富神話,而且用重視教育、厚德傳家的良好風尚和報效國家,報效鄉梓的赤子情懷留下了一段古今佳話。
在鞏義,康百萬莊園已經不是單純的形物,它已化為一種家風載體、一種精神,滲透在洛水之畔、邙山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