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被改」引質疑,一個字的讀音到底是由誰決定的

2021-01-09 人民日報

資料圖:小學語文課堂。中新社記者 張婭子 攝

「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原在本詩中讀「cui」,現改為「shuai」。「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由「xia」改為「xie」。「一騎紅塵妃子笑」的「騎」由「ji」改為「qi」。

因為較多人讀錯而做出的諸如此類漢語拼音修改,近日通過中國播音主持網的一篇《播音員主持人請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熱傳,不少網友反映,自己小學時費盡全力才記下的讀音,這一次被證明自己又一次做錯了。

除了上述內容,還有一些讀音如,「說服」的「說」原讀「shui」,現讀「shuo」。「粳米」的「粳」由「jing」改為「geng」。記者就此發函致教育部新聞辦提出採訪,其回應稱,有消息會公布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的網頁上。而爭議愈加放大之後,教育部相關部門回應媒體稱,「改後的審議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相關研究員對外表示,該篇網傳文章的杜撰成分很高。

修改

「關於讀音要多數服從少數的說法,也是個誤解。真的錯得多,而且錯誤形式是一樣的,那這個『錯』就要打個問號了,它很可能是不符合語言發展規律的,一定時間段就要通過一些方式讓它們變得規範。」《咬文嚼字》主編黃安靖告訴記者,「首先要區別錯讀和異讀的區別,錯讀需要糾正,異讀需要引導。現在審音審的是異讀,不是網絡上說的,專家把正確的讀音審成錯誤的,或者把錯誤的審成正確的。」

而教育部《普通話異讀審音表》修訂課題組2016年6月6日在教育部網站上曾發布過《普通話異讀詞審議表(修訂稿)》的徵求意見公告,「國家語委於2011年10月啟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三次普通話審音工作,主要內容是研製普通話審音原則,根據當前語言生活發展需要修訂1985年發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建立健全普通話語音規範體系。」

徵求意見的方式有多種:向國家語委成員單位和各地語委單位發函;在北京、上海、廣州分別召開座談會聽取部分省市代表意見;通過網絡、手機新媒體等渠道搜集網民意見,共有5萬多人參與了網上讀音調查,由此形成了《普通話異讀審音表(修訂稿)》。

「文中提到的讀音改動問題,多數與本次審音工作無關。」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辭書編纂研究中心主任、《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課題組組長研究員劉丹青撰文公開表示。

「目前語音有三個標準,一個是《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這是國家的規範標準。但國家的審音標準涵蓋面沒有那麼廣,很多讀音超出範疇。第二就是詞典,像《現代漢語詞典》,這是權威的學術規範。還有就是教材,是使用領域的規範。」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王暉教授對媒體表示。

 語音歷史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普通話測試處研究員韓玉華曾撰文指出,議定語音標準可追溯到1913年的「讀音統一會」,迄今歷時百餘年。

民國政府成立後,在北京召開過臨時教育會議,決定在全國範圍推行「國語」。於是,有了各省代表組成的「讀音統一會」,被教育部召集而來確定「國音」的標準。彼時,北京音和南京音是兩大爭論的焦點。前者具有人口優勢,後者「被認為與中古音更接近、更『雅』、更利於傳承文化,且與吳、粵等南方方言一樣都保存了入聲,更有利於非官話區人群學習、接受。」韓玉華寫道。

最終,按省投票的結果是——北京音取得多數票。但為了平衡南北方,當年議定出的首個「國音」標準「實際上是一種南北方言混合的雜糅音,後人稱之為『老國音』」。也正因為其雜糅而成,推廣出現難度。問題通過1920年公布的《國音字典》直接反映出來——其中的漢字聲調未能統一。

由此,許多專家發聲,建議推廣北京音為標準。1923年,「國語統一籌備會」所成立的「國音字典增修委員會」重新確定北京語音為「新國音」。隨後,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發行的《國音常用字彙》確立了北京音的權威地位。

1955年,經過多方討論,漢民族共同語定名為「普通話」,以北京音為標準音。次年,「普通話審音委員會」成立,成員由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語文專家組成。其擬定出《普通話審音原則》,並在第二次委員會會議通過草案。其中的異讀詞審音總原則有兩條:「普通話的語音應當以現在北京語音為標準;審音對象應當以詞為單位。異讀詞審音除了對外來詞、專業詞等特殊詞的審音,主要是處理北京語音的內部衝突(如文白異讀、前後異讀等),排除北京土音,重點是對輕聲、兒化的處理。」

 審音

如此,第一次審音工作歷時整整五年,從1957年進行到1962年。1963年,編輯誕生了《普通話異讀詞三次審音總表初稿》。

改革開放後,普通話語音研究繁榮發展。1982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承擔普通話審音工作,其第八次主任會議決定重建普通話審音委員會,作為其內的常設機構。從當年到1985年,審音委員會修訂和增補了《普通話異讀詞三次審音總表初稿》,確定了《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

而在1985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更名為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下簡稱「語委」)。《審音表》則在當年12月,由語委、國家教育委員會、廣播電視部聯合發布,作為部頒標準,通令執行。

2011年,語委啟動第三次普通話審音工作,根據語言生活發展需要,再次修訂1985年的《審音表》。此次,普通話審音委員會由語言學、教育學、播音主持、科技名詞、地名等領域專家組成,設立了「普通話審音原則制定及《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課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承擔主要工作。

據受到課題組委託而參與此次調查的南開大學語音團隊的一份報告顯示,該團隊約30名成員,挑選了1985年修訂的《審音表》中比較常用的577個異讀詞,涉及177個多音字;增加了28個審音表沒有列出但實際生活中出現異讀頻率較高的字,於2012年3月到5月在北京進行了問卷抽樣調查。問卷是經課題組人員審定,最終以選擇題形式呈現。

調查團隊在校園、辦公樓、街道等不同場所分發了530份問卷給北京出生、長大的居民,收回502份有效問卷。其中一項結果顯示出,正確率較高的詞語較多,正確率較低的詞語佔比少,他們得出「人們對異讀詞的實際讀音總體上與(審音表)的正音是一致的。」結論。

其後,該團隊用相同的問卷在天津進行了100人的抽樣調查,數據結果顯示與北京的結果接近。根據正確率,該團隊建議,正確率低於20%的異讀字「可能需要對原來的讀音進行修改」。

報告舉出個別異讀詞的例子,如「伯」,在《審音表》中有兩個讀音,「伯伯」,讀「bo」;在「大伯子」中,讀「bai」(第三聲)。但第二種讀音只有16.95%的被調查者讀正確,而該種情況下,被常見的誤讀為「bai」(第一聲)的概率達到72.79%,而此讀音並沒有列進《審音表》。因此,《審音表》修訂版將把「大伯子」中的「bai」(第三聲)改為「bai」(第一聲)。

此次審音歷時四年多,形成了2016年6月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直至如今仍處於向社會徵求意見的階段。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相關焦點

  • 「拼音被改」引質疑 一個字的讀音到底是由誰決定的
    一個字的讀音到底是由誰決定的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毛翊君  本文首發於總第889期《中國新聞周刊》  「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原在本詩中讀「cui」,現改為「shuai」。「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由「xia」改為「xie」。「一騎紅塵妃子笑」的「騎」由「ji」改為「qi」。
  • 「部分字詞改拼音」是舊聞仍引熱議,專家:讀音不要一刀切
    「部分字詞改拼音」近日登上微博熱搜,引起網友討論。有微信公號2月18日發文《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稱,不少網友查字典發現,許多讀書時期的「規範讀音」現如今竟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已經成為了對的。
  • 這些字詞的拼音要從原來的正確讀音改成錯誤讀音,學渣表示改晚了
    【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大概是上了個假學。近期很多網友查字典發現,那些曾經勤學苦背的「規範讀音」現如今竟然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那些學生時期扣掉的拼音分數,現在還能追回嗎?」「想當年,我拼音答錯一題與清華失之交臂,可惜可嘆啊!」
  • 老師教拼音引爭議 教授:每個字母都有三種讀音
    【老師教拼音引爭議教授:每個字母都有三種讀音】漢語拼音的三種讀法近日,不少微博網友紛紛轉發了一則視頻,在這段一分多鐘的視頻中,一名有南方口音的小學女教師正在班級帶領學生們朗讀音序表,但聽到的並不是多數人印象中的「啊玻雌得鵝佛哥,喝衣基科勒摸訥……」,而是「阿掰猜嘚哦F該,喝一災開艾嘍艾木乃……」據一名轉發的網友稱,這段視頻在家長群中瘋傳,
  •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文/觀心通史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先人為傳承文化創造漢字,才使得中華文化代代相傳。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漢字獨一無二,無可代替。此時,文化界有一位重量級的人物,站出來極力反對將漢字拼音字母化,他就是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趙元任非常不簡單,博學多識,是位曠世奇才。趙元任在語言方面的造詣無人能及,他精通德、英、日、法、俄、拉丁、古希臘等多國外語,而且能非常地道的說出中國各地方言。
  • 鬧得沸沸揚揚的「古詩改讀音」,你怎麼看?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刷屏社交網絡,讓許多人感慨當年的學白上了,一夜之間變回「文盲」。   不久官方回復稱,網傳的改拼音內容只是2016年至今尚未正式發布的《徵求意見稿》。雖證明該事為烏龍,不過卻也藉此看到了大多群眾的意見。近年來拼音改來改去,對學生也造成很大影響,究竟從何種角度出發的更改才是符合語音的變化規律,也能維護詩詞文化的傳承呢?
  • 漢字的讀音要不要改?我總結出了五大觀點,請大家對號入座
    中國文字博物館 攝影:馬蜂窩信天遊 關於某些漢字改讀音這事,從去年鬧到現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時半會誰也說服不了誰。多記一個讀音有那麼難嗎?」 「這些字的讀音,當時老師講了一遍,我沒怎麼背就記住了,也理解含義。」
  • 這些字詞的拼音終於被改了!
    這些字詞的拼音終於被改了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深處有人家。」 「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 字詞拼音被改: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謠言」來
    她反而說我沒文化,說是她剛看到一篇文章,裡面說是這個「騎」的讀音已經被改了。這下,我楞了一個晚上。時隔一千多年,自己詩句裡的讀音被後人改了,不知道詩人杜牧會作何感想。「長安回望繡成,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想必,對於這首詩,大多數人都十分熟悉。公元723年,唐玄宗花費巨資,修建了華清宮用來與楊貴妃醉生夢死。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反對,還寫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這場衝突主要圍繞著是否要進行拉丁文字改革,一個衝突導火索就是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首次公布《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和瞿秋白《中國拉丁化的字母》的出版。為此特地召開了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出席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的一大半人都是北方人,由於南北文化的差異,北方人的意見並不能代表全國所有地區的意見。
  • 那些我們常念錯的字,居然都改了讀音……
    大家有沒有發現,有時候查字典讀字,也不一定能百分百「準確」。字典是一回事,我們日常的習慣讀法又是一回事。 比如之前《新聞聯播》中,主播郭志堅關於「六安」的讀音就曾引發熱議。他將「六安」讀作「六(liù)安」,有網友指出該讀法有誤,應讀「六(lù)安」。
  • 那些我們老讀錯的字,都悄悄改拼音了!連老師都教錯了……
    那些我們老讀錯的字,都悄悄改拼音了!老師們懵圈了……「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作者:「我老人家費勁心思完成的押韻,好不容易成了千古名句,就這麼被改了?」
  • 幼兒園老師為啥把拼音教成「阿掰猜嘚……」?字母讀音變了嗎?
    對這個拼音讀法的評論五花八門。有人不以為然地說「我小學學拼音也是這個調, 並沒有什麼不對呀?」更多人則是疑惑:「為什麼我記得我小學就只學的是「啊be刺得餓fe哥,和一饑渴樂麼ne?」還有人質疑:「這一套拼音讀法能準確拼出一個字的正確讀法嗎?」其實這位老師讀法並不算錯,因為人們通常讀的「啊玻雌得」是拼音中的「呼讀音」,而這位老師讀的是拼音的「名稱音」。
  • 古詩讀音異讀系列之「騎」字到底該怎樣讀?(南郭居士)
    古詩讀音異讀系列之探討◎南郭居士第二節 古詩詞中「騎」的讀音第一節我們探討了「斜」在古詩詞中的讀音,但如果說人們對「斜」的讀音存有異議,那麼對另一個字「騎」的讀音就可以說是存在爭議了。但在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中,騎字的兩個讀音被合二為一,都讀作「qí」了。
  • 我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間都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可能也錯了
    不過其實文字的誕生也是一個逐步形成的過程,《荀子·解蔽》有言:「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所說的其實就是倉頡造字的傳說。但傳說也都是虛無縹緲的,故而文字的創造也還有多種說法,倉頡造字只是其中一種。但不管它起源如何,都是經過了千年的演變,才成為了如今的樣子,有了如今的字體和如今的發音。
  • 「《漢語拼音方案》是最佳方案」
    北京的英文名為何從「Peking」改為了「Beijing」?今天,無論查字典、學普通話,還是拼音打字、圖書檢索,雖然漢語拼音已經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若被問及上述問題,恐怕知道答案者仍然寥寥。5月10日,教育部、國家語委召開座談會,紀念《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
  • 當年漢字差點被改為拼音,他用96字奇文力挽狂瀾,全文僅一個讀音
    那是在十九世紀的時候,多國列強侵略中國,而許多有志氣的人們開始抵抗,而文字是否要學習西方的英文一樣,還是堅持使用漢字,而不是去採用拼音,這讓許多人都在糾結這個問題。對於漢字的改革也有人提出,但是漢字的改革是這些改革時間最長,耗費精力最大的,同樣也是跌宕起伏的。
  • 民國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他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但有這樣一個人卻不怎麼認為,他就是民國時期的第一個鬼才趙元任。他用96個同音字寫下一篇奇文來反駁廢除漢字,且這96個字讀音都完全一樣。民國鬼才趙元任趙元任,字:宣仲,宜重。這篇故事大概講的是,有一個非常喜歡吃獅子的人發誓要吃夠十隻獅子,當他收集完十隻獅子之後才發現原來都是石獅子。如果沒有白話文版本,讀者會不會在閱讀時僅僅聚焦於「shi」這個讀音,而忽略了它的連貫性和故事性。所以,為什麼趙元任要用96個音相同的字講一個看起來有點「無聊」的故事呢?
  • ng,你知道怎麼讀嗎,部編版教材裡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拼音
    對於部編版語文拼音最大的一次質疑發生在2018年,有網友在短視頻平臺上曬出教材中的兩個音節,一個是chua,另外一個是ne,最後還是主編溫教授親自回覆: 目前疑惑一:漢語拼音o的讀音
  •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刷屏 語文老師自嘲要向學生"認錯"
    原標題:《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刷屏 語文老師自嘲要向學生「認錯」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刷屏社交網絡,文中列舉一大串讀音改變的例子,並寫到,「不少網友查字典發現,許多讀書時期的『規範讀音』現如今竟悄悄變成『錯誤讀音』;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已經成為了對的。」這篇文章迅速登上微博熱搜,網友紛紛驚呼「上了個假學」。   澄清:這是個徵求意見稿,還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