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日戰爭淪陷區文學,在小說創作方面,華北出現了一批青年作家,他們的作品主要收入「新進作家叢書」,共10種,北平新民印書館出版和「華北文藝叢書」,共8種。
其中,謝人堡作為當時較為活躍的校園小說家,其長篇小說《春滿園》《逐流之歌》《月夜三重奏》對男女知識青年矛盾、苦悶的心理作了深刻的刻畫,視野逐漸跳出了「小我」,自覺擔當起了社會觀察和批判的職責,他的小說成就遠遠超越了當時的頹廢文學。
據徐廼翔、黃萬華編著的《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記載:謝人堡,原名謝仁甫,雲南武定人。1940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後致力於小說創作。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葡萄園》和長篇小說《春滿園》《逐流之歌》《月夜三重奏》,都出版於1942至1944年之間。
謝人堡的短篇小說集《葡萄園》,1942年3月由天津唯一書店———建築書店出版,收入小說22篇。其中寫「鄉野生活」的有《眢井》《新賓》《河門一夜》《鳳子》《守夜人》等篇。這些作品大都洋溢著濃鬱的家國情懷,或既有故國頹敗背景,又有童年情趣飄逸,又多了一份山鄉風俗的獨特美感,有一種令人對貧賤者深深悲哀、同情的感受,創造出一種張力四溢的審美聯想效果。
長篇小說《春滿園》《逐流之歌》《月夜三重奏》,於1944年由馬德增書店出版。謝人堡入華北求學時,日寇鐵蹄下的華北,竟淪為「孤島」。他經歷了淪陷區的畸形繁榮,感受了抗日愛國志士們怎樣用自己的正義行為表達不願做奴隸中國人民的愛憎,也親見日本侵略者的鐵蹄怎樣兇殘地躪蹂中華大地。面對猙獰的現實,他投入了積極健康向上的情感,發奮寫作,增加了做好民族抗日戰爭勝利的信心。
抗戰時期華北淪陷區馬德增書店為一民辦書店,也出版過謝人堡的長篇小說。出版史上,像馬德增書店這樣的小出版機構為數眾多。而至北平淪陷後,出版業更遭受重創,書局和出版量銳減。位於北平東安市場的馬德增書店,當時參與了文學類書籍的出版活動。在短暫的出版經歷中,馬德增書店僅印行了四種以下的書籍。當時旅居北平的著名鄉土作家鍾理和的《夾竹桃》,便是其中的一部,此外,還有謝人堡的三部長篇小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張重崗在《原鄉體驗與鍾理和的北平敘事》一文中說:「謝人堡乃是華北淪陷時期的一位校園小說家,當時較為活躍。」謝人堡的故鄉雲南武定山川靈秀,孕育著詩情畫意。在北京輔仁大學讀書期間,他追求進步,熱愛祖國傳統文化,開始積極向《晨報副刊》《麒麟》等雜誌投稿,他的文筆流利生動,才華名震一時,已經成了名滿華北的新文學進步作家之一。
北平《晨報》的《晨報副刊》,早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初期,它和《民國日報》的副刊《覺悟》、《時事新報》的副刊《學燈》、《京報》的《京報副刊》一起被譽為「五四」時期的「四大副刊」,刊載過許多有影響的新文學作品。到了1938年北平淪陷時期,隨著大批文人的相繼撤離,名家的文稿已很少見到,只得依靠謝人堡等「新進作家」來支撐版面。
《麒麟》雜誌的創刊號於1941年6月在長春面世,月刊,終刊於1945年,共刊出46期。雜誌擁有廣泛的寫作隊伍,不僅有東北本土的通俗作家,還有華北新文學作家謝人堡等。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1940年謝人堡從北京輔仁大學畢業後致力於小說創作,同時他還積極參與了《國民雜誌》的編輯工作,培養了一大批進步的新文學作家,擴大了自己在社會上的影響。
謝人堡作為中國抗日戰爭時期華北淪陷區一位新文學進步作家,十分熱愛健康向上的新文學,把它作為自己接受新思想、認識新事物的一個重要渠道,他最勤於寫作,也最鼓勵人寫作,常常在創作上無私幫助別人,對追求進步的新文學青年懷有不同尋常的愛心、耐心和責任心。
1945年,旅居北平的臺灣鄉土作家鍾理和到了而立之年。這一年的4月,他的第一本小說集《夾竹桃》以「江流」為筆名,在北平馬德增書店印行。該書出版後,當時被譽為「北平文化界人士」的謝人堡還熱情洋溢地寫了一篇短評,介紹道:「在這一個短篇小說集中,第一我們可以看出原作者對於生活立場所抱的觀點,第二我們更可以發現江流先生在文藝間所顯示的個性。」
華北淪陷以後,中國新文學的傳統沒有中斷,翻譯活動亦沒有中斷。1940年輔仁大學西語系畢業的謝人堡發表過《中國翻譯文學史料》《論林譯小說》等文章。這些翻譯理論文章,也成為中國翻譯文學史上珍貴的歷史資料。
(作者單位:雲南省武定縣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