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人堡: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的一輪新月

2020-12-19 金臺資訊

中國抗日戰爭淪陷區文學,在小說創作方面,華北出現了一批青年作家,他們的作品主要收入「新進作家叢書」,共10種,北平新民印書館出版和「華北文藝叢書」,共8種。

其中,謝人堡作為當時較為活躍的校園小說家,其長篇小說《春滿園》《逐流之歌》《月夜三重奏》對男女知識青年矛盾、苦悶的心理作了深刻的刻畫,視野逐漸跳出了「小我」,自覺擔當起了社會觀察和批判的職責,他的小說成就遠遠超越了當時的頹廢文學。

據徐廼翔、黃萬華編著的《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記載:謝人堡,原名謝仁甫,雲南武定人。1940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後致力於小說創作。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葡萄園》和長篇小說《春滿園》《逐流之歌》《月夜三重奏》,都出版於1942至1944年之間。

謝人堡的短篇小說集《葡萄園》,1942年3月由天津唯一書店———建築書店出版,收入小說22篇。其中寫「鄉野生活」的有《眢井》《新賓》《河門一夜》《鳳子》《守夜人》等篇。這些作品大都洋溢著濃鬱的家國情懷,或既有故國頹敗背景,又有童年情趣飄逸,又多了一份山鄉風俗的獨特美感,有一種令人對貧賤者深深悲哀、同情的感受,創造出一種張力四溢的審美聯想效果。

長篇小說《春滿園》《逐流之歌》《月夜三重奏》,於1944年由馬德增書店出版。謝人堡入華北求學時,日寇鐵蹄下的華北,竟淪為「孤島」。他經歷了淪陷區的畸形繁榮,感受了抗日愛國志士們怎樣用自己的正義行為表達不願做奴隸中國人民的愛憎,也親見日本侵略者的鐵蹄怎樣兇殘地躪蹂中華大地。面對猙獰的現實,他投入了積極健康向上的情感,發奮寫作,增加了做好民族抗日戰爭勝利的信心。

抗戰時期華北淪陷區馬德增書店為一民辦書店,也出版過謝人堡的長篇小說。出版史上,像馬德增書店這樣的小出版機構為數眾多。而至北平淪陷後,出版業更遭受重創,書局和出版量銳減。位於北平東安市場的馬德增書店,當時參與了文學類書籍的出版活動。在短暫的出版經歷中,馬德增書店僅印行了四種以下的書籍。當時旅居北平的著名鄉土作家鍾理和的《夾竹桃》,便是其中的一部,此外,還有謝人堡的三部長篇小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張重崗在《原鄉體驗與鍾理和的北平敘事》一文中說:「謝人堡乃是華北淪陷時期的一位校園小說家,當時較為活躍。」謝人堡的故鄉雲南武定山川靈秀,孕育著詩情畫意。在北京輔仁大學讀書期間,他追求進步,熱愛祖國傳統文化,開始積極向《晨報副刊》《麒麟》等雜誌投稿,他的文筆流利生動,才華名震一時,已經成了名滿華北的新文學進步作家之一。

北平《晨報》的《晨報副刊》,早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初期,它和《民國日報》的副刊《覺悟》、《時事新報》的副刊《學燈》、《京報》的《京報副刊》一起被譽為「五四」時期的「四大副刊」,刊載過許多有影響的新文學作品。到了1938年北平淪陷時期,隨著大批文人的相繼撤離,名家的文稿已很少見到,只得依靠謝人堡等「新進作家」來支撐版面。

《麒麟》雜誌的創刊號於1941年6月在長春面世,月刊,終刊於1945年,共刊出46期。雜誌擁有廣泛的寫作隊伍,不僅有東北本土的通俗作家,還有華北新文學作家謝人堡等。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1940年謝人堡從北京輔仁大學畢業後致力於小說創作,同時他還積極參與了《國民雜誌》的編輯工作,培養了一大批進步的新文學作家,擴大了自己在社會上的影響。

謝人堡作為中國抗日戰爭時期華北淪陷區一位新文學進步作家,十分熱愛健康向上的新文學,把它作為自己接受新思想、認識新事物的一個重要渠道,他最勤於寫作,也最鼓勵人寫作,常常在創作上無私幫助別人,對追求進步的新文學青年懷有不同尋常的愛心、耐心和責任心。

1945年,旅居北平的臺灣鄉土作家鍾理和到了而立之年。這一年的4月,他的第一本小說集《夾竹桃》以「江流」為筆名,在北平馬德增書店印行。該書出版後,當時被譽為「北平文化界人士」的謝人堡還熱情洋溢地寫了一篇短評,介紹道:「在這一個短篇小說集中,第一我們可以看出原作者對於生活立場所抱的觀點,第二我們更可以發現江流先生在文藝間所顯示的個性。」

華北淪陷以後,中國新文學的傳統沒有中斷,翻譯活動亦沒有中斷。1940年輔仁大學西語系畢業的謝人堡發表過《中國翻譯文學史料》《論林譯小說》等文章。這些翻譯理論文章,也成為中國翻譯文學史上珍貴的歷史資料。

(作者單位:雲南省武定縣文聯)

相關焦點

  • 中國現代文學名詞解釋
    因此新月派又被稱為"新格律詩派"。新月派糾正了早期新詩創作過於散文化弱點,也使新詩進入了自覺創造的時期。1927年春,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人創辦新月書店,次年又創辦《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動轉移到上海,這是後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創刊的《詩刊》季刊為主要陣地,新加入成員有陳夢家、方瑋德、卞之琳等。
  • 現代文學名詞解釋匯總
    24、 新月詩派 成立於1924年夏,次年,徐志摩接編《晨報副刊》,創設《詩鐫》《劇刊》,開始形成新月詩派。代表詩人有聞一多、徐志摩、饒孟侃、朱湘等。這是一個自由主義作家的文學團體,影響大,傾向複雜,受西方唯美主義文藝思潮影響較深。
  • 打死個翻譯官:抗日戰爭時期的鬼子翻譯官都是從哪來的?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的身邊往往有個翻譯官,絕大部分翻譯官還都是中國人。日本鬼子的翻譯官成為很多抗戰題材影視劇中的常見人物,比如《小兵張嘎》裡的「胖翻譯」和《地下交通站》裡的白翻譯。甲午戰爭之後,中國臺灣省和中國的附屬國朝鮮(當時普遍使用中文)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便在這兩地實行奴化教育,強制當地人學日語。到了抗戰時期,不少中國臺灣人和朝鮮人都能使用中日雙語。
  • 文明浩劫——抗戰期間日寇損毀中國文物統計
    據中國政府在抗戰勝利後按照當時行政區划進行的粗略統計,抗戰時期受災範圍為467縣市,後來經學者的不斷考訂整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孟國祥先生的《大劫難——日軍侵華對中國文化的破壞》一書中指出受災範圍為918縣市,被日寇侵佔的大城市數量超過當時中國大城市總數的80%,而大量中國文物就分布在淪陷區。
  • 抗戰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對山東的侵略
    引言一九三七年七月七目,日本侵略軍炮轟蘆溝橋,八月十三日進攻上海,從此,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旨在滅亡中國的侵略戰爭,全面開始。在八年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大部分國土都淪於目本侵客者的鐵蹄之下,山東因處於海防前哨,所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尤為慘重。
  •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為什麼會迅速潰敗?
    1985年調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任副研究員、研究員。1993年從中國社科院退休,與其他四位經濟學家共同創辦天則經濟研究所。) 本文原載於《同舟共進》2011年第7期 國民黨堅持抗戰八年之久,在強大的敵人面前,堅苦卓絕,堅持到最後,贏得了勝利。這是中華民族的勝利,是非同小可的勝利。
  • 抗戰時期,為何數萬知識分子奔赴延安?
    「我要去延安,北上『朝聖』寶塔山」抗戰時期,為何數萬知識分子奔赴延安?□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何晞宇時間回到82年前的1938年,抗戰最艱難的歲月。這一年, 《西行漫記》掀起一股熱潮,並在春夏達到高峰。
  • 義和團扒鐵路,性質和抗日戰爭時期扒鐵路一樣?
    比如,我說義和團的拳民拆除鐵路和電線桿是對抗科技文明,一些讀者就說,「抗日戰爭時期,我們的遊擊隊不也是把日寇的鐵路、橋梁都扒掉了嗎?」在他們看來,義和團的拳民拆除鐵路和電線桿,和幾十年後抗日遊擊隊扒鐵路橋梁的性質都是一樣偉大的。但是,他們其實傳播了似是而非的錯誤觀念。
  • 有哪些好看的書 五本值得看的文學作品
    《四世同堂》《四世同堂》是中國作家老舍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表現抗戰北平淪陷區普通民眾生活與抗戰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該書以北平小羊圈胡同為背景,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胡同內的祁家為主。錢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為輔,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
  • 【人物】民國大家之徐志摩:新月派代表詩人
    在校期間,他不僅鑽研法學,而且攻讀日文、法文及政治學,並涉獵中外文學,這又燃起他對文學的興趣。這一時期他廣交朋友,結識名流,由張君勱、張公權的介紹,拜梁啓超為老師,還舉行了隆重的拜師大禮。梁啓超對徐志摩的一生影響是大的,他在徐志摩的心目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
  • 中國軍隊抗戰時期列裝火炮盤點,萬國牌武器集中地!
    歡迎來到硬核科普頻道,本期內容是抗戰時期中國火炮盤點。M3這是美國M3,二戰時期的美國主要有兩種反坦克炮,一種是57毫米口徑的M1A1,即為美制6磅炮,另一種就是37毫米口徑的M3,其中M1A1主要用於歐洲,M3主要用於亞洲,量產於1940年。
  • 2017年中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綜合素質:中國現當代文學
    「新文化運動」的積極倡導者之一,長期主編《小說月報》,積極倡導寫實主義文學和為人生的血淚文學,並致力於翻譯介紹蘇聯及各弱小民族的文學作品。鄭振鐸在30年代出版的70萬字的巨著《插圖本中國文學史》是新中國成立前國內篇幅最多、影響最大的中國文學史專著。同時出版的《中國俗文學史》也是我國第一本民間文學史,而且迄今尚無可以替代之書。
  • 八年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軍帽上,為何總會有兩粒扣子?
    在各種抗戰影視劇中,對於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形象,大家肯定都不會模式。在抗戰時期,八路軍和新四軍基本上都穿著灰色或者土黃色的軍服。至於軍帽,軍帽的樣式沒有什麼特別的。但軍帽上有兩粒扣子,不僅僅是八路軍和新四軍,南京方面的部隊中,軍帽上也有兩顆扣子。
  • 抗戰時期,中國大刀完勝日軍刺刀?老兵一聽直搖頭:胡說八道
    大刀與刺刀的優劣勢在抗戰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中國大刀的影子,在我們的觀念中大刀貌似是駕輕就熟的武器,戰士們拎著大刀毫不費勁就能夠把敵人解決,但中國的大刀果真有傳說中如此厲害嗎?根據抗戰老兵的相關採訪來看,大家都特彆氣憤這個說法,因為這種說法表面上是在頌揚抗戰,但事實上是對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戰士的不尊重。抗戰時期,中國大刀完勝日軍刺刀?老兵一聽直搖頭:胡說八道。第一,一寸長一寸強刺刀比較長,所以稍微有些強,第二就是太窮了,中國的大刀太薄了,不夠厚,第三還是中國太窮太窮了,沒有錢用更好的鋼製武器來打到,只能打又薄又小的普通刀。
  • 抗戰時期潮汕僑批:「特殊紐帶」聯結僑情赤子心
    那麼,在抗戰時期,緣何成田的僑批局數量就有6家之多?這些僑批局的產生反映了當時華僑怎樣的血淚史?它們對於整個潮汕地區經濟社會來說又意味著什麼?第一次為汕頭開埠至辛亥革命時期。據估算,1864-1911年,潮汕人遠涉重洋謀生的約有294萬人。第二次為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據統計,1904-1935年,由汕頭出洋的多達298萬人。第三次在抗戰結束至新中國成立。潮汕淪陷期間,對外交通阻斷,故抗戰一結束,潮人便紛紛出洋投親靠友,謀求生計。
  •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火炮盤點,蘇聯貨,德國貨,美國貨都有!
    歡迎來到這個硬核科普頻道,本期內容是抗戰時期中國火炮盤點。滬造克式山炮滬造克式山炮是中國近代第一款後膛裝填後座式火炮,此炮是清末1905年江南製造局引入克虜伯75毫米1900式山炮製成,此炮雖有些現代化設計,但實際上一戰後便落伍了,不過當時中國武器匱乏,所以在抗戰時期仍有使用該炮
  • 抗戰勝利後槍決漢奸現場照:醜態百出,大快人心,圖5是川島芳子
    【兩名漢奸】1945年抗戰勝利後,南京國民政府開始了對漢奸的抓捕審判工作。據資料,抗戰後南京國民政府共起訴漢奸達到3萬多人。這裡面死刑共369人,無期徒刑900多人,有期徒刑1.3萬多人。【大漢奸文畫君】日軍瘋狂利用漢奸們建立偽政權,替他們統治淪陷區人民,還派出大小漢奸潛入後方刺探軍情,這些充當嚮導以及為日軍空襲設置信號。在抗戰最艱難時期,漢奸還在後方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動搖抗戰信心,甚至在飲用水裡投毒。【漢奸徐更生】徐更生原來是國軍的一個連長,在一次戰鬥中被日軍俘虜。
  • 抗戰時期,中國生產一顆手榴彈多少錢?真實情況讓國人感到心酸
    眾所周知,在抗戰時期的時候,我國的經濟水平是比較低下的,也正是因為這樣,中國士兵所使用的武器裝備也比較落後。再加上在彈藥方面十分的缺乏,所以士兵們根本就沒有多餘的子彈可以進行射擊練習,因此在長達八年的抗戰中,我國使用最多的是手榴彈。
  • 他被譽為中國巴頓,抗戰時期,率領遠徵軍打出中國虎的威名
    如在二戰時期的中國軍隊中,就有一位將軍被譽為是中國巴頓,他就是國軍名將廖耀湘。 巴頓將軍 廖耀湘,湖南邵陽人,是二戰時期的中國的著名將領,他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六期,之後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法國聖西爾軍校升造。
  •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使用的德制火炮,中德合作的結晶之作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器裝備、人員素質、後勤補給、戰場指揮等各個方面幾乎都落後於對手日本,其中在火炮支援這一項就極為突出,這也是中國軍隊最早患上火力不足恐懼症的時候。不過在抗戰爆發前,中國就曾向德國購買過不少火炮,這些火炮在射程和威力上都優於日本的火炮,那為什麼在炮火支援當中比不上日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