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目,日本侵略軍炮轟蘆溝橋,八月十三日進攻上海,從此,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旨在滅亡中國的侵略戰爭,全面開始。在八年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大部分國土都淪於目本侵客者的鐵蹄之下,山東因處於海防前哨,所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尤為慘重。
日本帝國主義對山東的軍事佔領
一九三七年十月,日本侵略軍由平、津沿津浦鐵路南下,侵入山東德州,繼佔平原、禹城、齊河等地,陳兵黃河北岸,威逼濟南。十二月二十四日,日軍從齊河和濟陽以東分兩路強渡黃河。由齊河南渡的日軍於二十七日佔領濟南。隨後,又沿津浦鐵路繼續南侵,三十一日佔領泰安,一九三八年一月上旬,相繼佔領兗州、曲阜、泗水、鄒縣等地。從濟陽以東渡河的日軍,沿膠濟鐵路東侵。一九三八年一月十日,青島淪陷。日軍繼沿青煙公路北犯,煙臺、福山、威海、牟平等地相繼淪於敵手。總之,在將近半年時間內,沿津浦鐵路和膠濟鐵路兩側的山東大部分地區都淪於敵手,山東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為了壓迫侵略山東人民,日本帝國主義在山東集結了相當數量的部隊。一九四○年,日本侵略軍就有兩個師團和四個獨立混成旅團的兵力佔據著山東:敵第三十二師團佔據山東境內津浦鐵路兩側;第二十一師團佔據徐州及隴海鐵路東段;獨立第五混成旅團佔據膠濟鐵路沿線及膠東地區;獨立第六混成旅團佔據日照、菖縣、沂水一帶;獨立第七混成旅團佔據津浦鐵路濟南至德州段;獨立第十混成旅團佔據津浦鐵路濟南至韓莊段。
到一九四二年,敵人在山東的兵力又有所增加,共有兩個師團零兩個聯隊和三個獨立混成旅團佔據著山東:敵第三十二師團佔據津浦路兗州至韓莊段及兩側地區;第五十九師團(由獨立第十混成旅團擴編而成)佔據津浦路兗州至德州段及兩側地區;第二十七師團的兩個聯隊佔據隴海路商丘至連雲港段沿線;獨立第五混成旅團佔據膠濟路東段地區;獨立第六混成旅團佔據膠濟路青州至濟南段及張博支線、青(州)沂(水)公路和清河區;獨立第七混成旅團佔據冀魯邊區。有時,為了進行大規模的「掃蕩」,敵人還從山西、河南等省調兵來山東。佔據山東地區的目本侵略軍最多的時候達八萬餘人。
到一九四○年底,日本侵略軍幾乎侵佔了山東所有的縣城,控制了全部鐵路和將近五千公裡的公路(一九三七年山東公路全程六千零四十五公裡),建立了一千一百五十六個據點。到一九四二年,日本侵略軍控制山東境內公路六千九百餘公裡(敵新增修的公路在內)。到一九四三年五月,人據點增至二千一百八十四個。敵人據點最多的冀魯邊區,平均每八個村莊就有處。我山東各抗日根據地遭到嚴重分割封鎖,經濟資源受到嚴重破壞,人民遭受空前災難!
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山東的幾種手段
隨著日本侵略軍佔領區的擴大和侵略戰爭時間的延長,日本帝國主義發覺僅僅依靠軍事進攻和屠殺政策,並不能達到迅速滅亡中國的目的。因此,從一九三八年十月佔領武漢以後,日本侵略者政變了前一階段對國民黨以軍事進攻為主、以政治誘降為軸的方針,開始採取新的侵略方針。這個新的侵略方針就是:第一,把進攻的主要矛頭改為指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戰場;對國民黨則改為以政治誘降為主、以軍事進攻為輸。
第二,一方面以「防共」、「反共」的誘惑之詞積極挑撥國共兩黨的關係,破壞中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一方面積極利用漢奸,扶持偽政權,「以華制華」,鞏固佔領區。第三,積極榨取淪陷區的資源,利用中國的人力物力,以達其「以戰養戰」之目的。這個所謂新方針的實質,就是要不限於軍事手段,要從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進行侵略。一九四一年,岡村寧次任敔華北派遣軍總司令時,就竭力實施其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特務等手段密切配合的所謂「總力戰」,強調「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特別重視對我實行政治進攻。這說明,敵人侵略的手段更毒辣了,同時表明,敵人對中國的侵略加深了。在山東,日本帝國主義也同樣採用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種手段進行侵略。
(一)在政治方面:
敵人從一九四一年春至一九四二年冬,在華北(也包括山東)連續推行了五次「治安強化運動」,將華北(包括山東)劃分為「治安區」(即敵佔區)·「準治安區」(即敵我爭奪的遊擊區)和「非治安區」(即解放區)幾種類型。在敵人佔領的所謂「治安區」內,以「清鄉」為主:強化保甲制度,用圈村的辦法實行大編鄉;對居民發「良民證」,推行連坐法,肅清內部所謂「不穩分子」,並建立偽政權,建立「沿軍」、「保安隊」、「警備隊」、「武裝保甲自衛隊」等偽軍組織,企圖禁絕抗目活動。
當時,敵人佔領下的山東省「共分十道,自一九四一年實行治安強化運動以來,有偽新民會組織之縣份已達三十六縣,其分會一九四二年為五五六個,會員在九四一年為一三一五一五一人,一九四二年為二○一七二O八人,保甲自衛團由四二五O增至四七三○八一保,武裝保甲自衛隊去年已達二九一六隊,三一四五五六名,偽警察由兩萬名增至三萬名,分所二四五,分駐所一九九,派出所一五五,良民證』由四九五二四八二增至六七○六一八七。」
在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下,處在敵佔區的人民實際上是過著暗無天日的奴隸生活。在政治上,毫無人身自由。日偽警憲可以對人民任意檢查和汙辱,稍一不慎,就會被加以各種罪名,進行逮捕、審訊和屠殺。日本侵略軍還嚴密地控制著郵電機關,人民之間的來往信電,稍覺「可疑」,即以各種藉口對通信人肆加迫害。淪陷區的人民,甚至連關門吃鹽等都要受到限制,如「費縣城內敵寇將民房完全打通,入夜不許閉戶,敵軍夜間三五成群,以「查戶口』為名,穿門入戶,任意姦淫殺害,……敢在費、嶧一帶統治(制)食鹽,民間不得自行買賣,偽軍及為敵人做工的每人每月僅發鹽六兩,普通民眾每月只許購鹽四兩。同時,火柴亦為其統治,每家每月至多只準一盒,偽軍每天發給四根。……費縣城內菜刀十家合用一把,否則一經查出,即被指為「企圖抗日分子而有喪命的危險。」
淪陷區人民的生活更是痛苦不堪。敵人在其統治區橫徵暴斂,強行勒索。如「沂水城每畝要五十斤,還有種種的負擔。蓮花山五個莊子半年內即負擔三十萬元。」再如膠東「牟平僅知其名的捐就有二十九種,另外還有手提捐,即敵人什麼時候用什麼時候徵的臨時捐。村民因負擔所通致死者時有所聞。由於日本侵略軍對農村生產的破壞和對糧食的掠奪,淪陷區人民每日都在飢餓和死亡線上掙扎。有些地區的人民大批死亡和外逃,致使土地無人耕種,田園荒蕪。膠東有些地區甚至還出現了「庭院裡長蓬嵩,炕頭上抱狼恙」的悲慘景象。
(二)在經濟方面:
為了使淪陷區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經濟體系的附庸,日本侵略者在金融、農業、工礦業等方面,進行各種形式的併吞和掠奪。
在金融方面:自蘆溝橋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先後在華北、華中新設銀行二十餘家,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偽「蒙疆銀行」、偽「中國聯合準備銀行」、偽「華興商業銀行」、偽「中央儲備銀行」等。韓復榘在抗戰前開辦的「民生銀行」,也被日本接受和利用。這些銀行發行了大量的沒有準備金的偽鈔,日本侵略者用刺刀維持著這些紙幣的「信用」,藉以榨取中國人民的血汗。
隨著日本侵略軍佔領區的擴大,敵人在推行偽鈔的同時,還利用法幣進行掠奪。一九三九年五月以前,敵人在華北推行偽幣,禁止法幣。到一九四一年後,敢人在華北、華中、華南統統禁用法幣,而把集中起來的大量法幣運往國民黨統治區和我山東抗日根據地大肆搶購戰略物資。一九四一年和一九四二年,每年流入我山東根據地的法幣有幾千萬至幾億元,同時也就有同等價值的物資外流,給山東根據地造成很大損失。
總結
在農業方面:散人掠奪的對象主要是土地和農產品。早在一九一四年日本帝國主義出兵強佔青島、膠州灣以及膠濟鐵路沿線時,就開始掠奪山東人民的土地。「七·七」事變後,敵人又在華北建立「土地調查委員會」,對我國的土地進行「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