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濤的育學園
6月2日,崔大夫和育學園診所兒科醫生黃可飛大夫、檢驗科主任穆煜大夫進行了一場以「可怕的發燒」為主題的直播。很多朋友可能因為一些原因無法進行整場直播的觀看,沒關係,小園子把整場直播的知識點及大家關於本場直播的高頻問題進行了統一梳理和解答,一起來看看吧!
01
—
知識點總結
一、泰諾林(對乙醯氨基酚)和美林(布洛芬)的使用
一般來說,布洛芬的使用劑量的範圍是每次5~10mg/公斤,而對乙醯氨基酚是每次10~15mg/公斤(每次用藥,一定要根據寶寶當時的體重計算!!)。不過市面上的退燒藥劑型、濃度可能也不同。大家在給寶寶服藥時,可以參考下表。(育學園製作的布洛芬和對乙醯氨基酚的劑量換算表)
二、耳溫槍與水銀溫度計的使用區別
一般來說,還是水銀溫度計最準確。如果用耳溫槍測量寶寶的耳溫,所得的寶寶的體溫度數,通常與用水銀計測量的腋溫相差大約0.2~0.3℃,這與不同溫度計本身的特性、測量方式都有關,是很正常的現象,不能說明耳溫槍就是不準確的。
在日常生活中,考慮到測量體溫的方便程度以及寶寶的配合程度,以及安全的考慮,還是建議大家用耳溫槍測量寶寶的耳溫。總之,只要從頭到尾都用一種測溫工具,得出的體溫就是具有參考性的。
三、呼吸道感染檢測——鼻咽拭子檢測
針對嬰幼兒的呼吸道感染,想要確定引起感染的病原體,應首選鼻咽拭子檢測。這種方法的原理是使用已知的抗體來檢測病原,可直接確定導致呼吸道感染的是哪一種病原體。
在育學園診所,因呼吸道感染就診的寶寶中90%以上都是病毒感染,如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體、腺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都是常見的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原體。而細菌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相對少見。
進行鼻咽拭子檢測時,醫生會使用一個「加長的棉籤」,深入寶寶的鼻腔後部,沾取分泌物並進行檢測。
鼻咽拭子的取樣很快,大約只需要1-2s,不會給寶寶帶來太多的痛苦。不過,小寶寶由於對鼻咽拭子檢測沒有心理預期,不知道將會發生什麼,所以難免會覺得害怕、抗拒。因此,在取樣時,家長一定要配合醫生固定好寶寶的頭部,以便快速、精準地完成取樣,避免反覆取樣給寶寶帶來的心理壓力。
另外,寶寶因呼吸道感染到醫院就診時,家長和寶寶都應注意佩戴口罩。既是對自己的保護,也是對其他人的保護。
02
—
高頻問題
1.必須等寶寶發燒到38.5℃以上才能餵退燒藥嗎?
答:一般臨床上建議寶寶體溫超過38.5℃時給寶寶餵退燒藥,主要是因為我們測量體溫時測得的是寶寶的體表溫度,而寶寶體內溫度一般要比體表溫度高0.5℃。也就是說,當寶寶體表溫度達到38.5℃時,他體內的溫度可能已經達到39℃了。另外,寶寶服用退燒藥後,退燒藥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起效。所以說,為避免寶寶出現高熱驚厥等其他問題,一般在寶寶達到38.5℃就需要吃退燒藥了。
但在實際生活中,家長要根據寶寶的具體情況來靈活調節。比如寶寶有高熱驚厥史或者精神狀態非常不好,為避免寶寶出現再次驚厥或出現其他症狀,可能在寶寶體溫達到38℃時,就要給寶寶吃退燒藥了。
2.夜裡寶寶發燒超過38.5,要叫醒餵藥嗎?
答:要根據寶寶的具體情況而定。如果寶寶睡眠較為平穩,建議家長繼續觀察,並採取溫水溼敷或擦浴等物理降溫方式,增加寶寶體表水分蒸發,使寶寶體表溫度有所下降;同時還可以適當提高室內溫度,給寶寶少穿一些、鋪蓋薄一些,幫助寶寶降溫。
3.才一個月的寶寶,超過38.5℃怎麼辦?能吃退燒藥嗎?
答:一個月的寶寶如果體溫超過38.5℃,家長首先要排除是否因為穿蓋太多導致寶寶體溫過高的,這種情況臨床上較為常見。
六個月以內的寶寶體溫調節能力較弱,如果穿蓋過厚,且出汗較多,可能導致寶寶體溫過高。家長可以適當給寶寶減少穿蓋,過一段時間,再幫寶寶測量體溫,如果寶寶體溫降至正常溫度,家長則無需太擔心。但如果寶寶體溫仍然偏高,並且出現了哭鬧不止、嘔吐、腹瀉等其他不適症狀,建議家長及時帶寶寶就醫。
4.物理降溫時怎麼才能更安全有效?
答:在幫寶寶進行物理降溫時,家長一定要注意給寶寶多補充水分。如果寶寶不願意大量喝水的話,可以採取少量多次的喝水方式,或者給寶寶多喝母乳、粥、湯等液體,增加寶寶的水分攝入。這主要是因為,通過汗液蒸發是人體的主要散熱方式,如果體內水分不足,汗液分泌不足的話,會影響寶寶身體散熱,不利於達到良好的降溫效果。
5.寶寶發熱了,做血常規檢查有沒有意義?
一般來說,孩子因發熱去醫院,可能都會做血常規檢查。但對孩子來說,這種做法卻不一定合適。
首先,細菌或病毒感染都有可能引起孩子發熱,同時刺激免疫系統做出反應。這會讓孩子體內的白細胞數量和組成比例發生變化。而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造成的變化不同,理論上我們可以通過血常規檢查的結果,判斷孩子發熱是否發生了感染,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
但是,血常規檢查也有一些局限性。一方面,兒童的各項指標、正常值範圍跟成年人不同,甚至不同年齡的兒童之間,正常值範圍也有差別,而一般醫院的血常規檢測只有成人的參考標準。另一方面,兒童的血常規結果,相比成人來說,波動也更劇烈,加上血常規檢查其實是通過白細胞的變化間接地推斷感染的情況,而白細胞的反應是有滯後性的。因此兒童的血常規檢測,反映的並不一定是實時的病情。
另外,
最重要的是,家長一定要明白:發熱只是一種症狀,而非一種明確的疾病。面對孩子發熱時,我們要找到孩子發熱的根本原因。除了血常規檢查之外,我們還可以結合孩子的其他症狀,通過其他方法,如通過鼻咽拭子檢測孩子呼吸道分泌物等,來確定孩子是否感染了一些常見的病原體等,而引起了孩子發熱。相對血常規檢查,這些方法更能直接說明問題。所以,孩子發熱去醫院檢查時,重點是找到孩子發熱原因,血常規檢查只是輔助手段,而非必須檢測項目。
6.指尖血和靜脈血有什麼區別?分別什麼時候需要查?
答:在血液檢查中,常用的有指尖取血和靜脈取血兩種取樣方式。相比來說,指尖血取樣過程中容易混入取血時因擠壓而溢出的組織液,導致血樣稀釋。而靜脈血則是直接從靜脈中抽血,血樣純度比指尖血更高,因此檢測結果也要比指尖血的檢測結果更準確。所以,無論是血常規檢查還是其他檢查,都應取靜脈血血樣最好。
以上,就是小園子關於6月2日【「可怕」的發燒】這場直播中,知識點及高頻問題的詳細解答啦。
如果還有任何關於蛋白質&蛋白粉怎麼吃希望進一步了解的問題,歡迎留言,也許下一個被翻牌的就是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