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
蔡越坤
4月7日,安信信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信信託」,600816.SH)的一份公告,讓信託行業的多位從業人士為之一驚。這家曾被稱為信託業「黑馬」的公司,被監管部門開出了幾乎是業內最嚴的處罰函——暫停安信信託的自主管理類資金信託業務,並罰款1400萬元。
同樣為之驚訝的,還有北京的一位安信信託投資者。其一直在為自己購買的「安信·銳贏119號」等4款產品犯愁,這幾款產品均發生了違約。
記者從多位投資者處獲悉,目前,有超過500多位投資者在關注安信信託的違約產品處置動態。而安信信託此次再現遭重罰的「黑天鵝」事件,令多數投資者擔心,延期後的產品兌付更加困難了。
此次安信信託不僅收到了信託業最大金額的罰單,而且被暫停主動管理業務。這也被認為是行業最重的處罰方式之一。因為,對於信託機構而言,主動管理業務被暫停,對公司經營的打擊頗大;而安信信託主動管理類業務佔比70%、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衝擊之大可想而知。
「主動管理類業務被暫停,意味著公司無法繼續開展新業務,只能做通道業務。這也容易導致員工的離職等問題,因為沒業務做也養不活很多業務團隊。」一位華南信託機構人士表示。
對此,接近安信信託的人士對記者表示:「公司團隊仍然是正常狀態,尚未發生大規模離職的情況。」
作為總部位於上海、上交所唯一上市的信託公司,安信信託2017年一度成為行業「黑馬」,公司總收入、淨利潤跨進行業前三。然而2018年下半年起,安信信託便接連曝出「黑天鵝」,直至此次監管部門業內最嚴的處罰。
談及安信信託的未來,上述接近安信信託的人士稱,新股東的入駐接盤或能打開新局面。但是,面對安信信託超過270億元到期未清算的項目,接盤方是否會輕易入局?
監管重罰
回顧近年信託業監管處罰史,安信信託是上海銀保監局管轄範圍內第二家被暫停主動管理類業務的信託機構。
安信信託上述公告顯示,「因違規開展非標準化理財資金池、違規將信託財產挪用於非信託目的的用途、承諾信託財產不受損失或保證最低收益等問題」,被上海銀保監局出具處罰函,暫停了其自主管理類資金信託業務。
此外,上海銀監局還要求安信信託限制向股東上海國之傑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國之傑」)分配紅利,並處罰款1400萬元。
上海銀保監局披露,安信信託有5項違規行為:一、承諾信託財產不受損失或保證最低收益;二、違規將信託財產挪用於非信託目的的用途;三、推介部分信託計劃未充分提示風險;四、違規開展非標準化理財資金池等具有影子銀行特徵的業務;五、未真實、準確、完整的披露信息。
尤其是第四項,近年來,監管對於違規資金池業務嚴厲打擊,而安信信託卻「頂風作案」。上海銀保監局稱,2016年至2019年,安信信託將部分信託資金運用於非標準化債權時,存在期限錯配、以後續募集資金兌付前期受益權份額,違規開展了非標準化理財資金池等具有影子銀行特徵的信託業務。
對於處罰可能給安信信託帶來的影響,上述華南信託機構人士對記者表示,此前中泰信託被暫停集合信託計劃導致公司多數員工離職——因為無法開展新業務,也無法繼續;長期來看,安信信託或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公司不僅要繼續處置壞帳資產,也要面臨公司員工離職動蕩等管理問題,因為沒業務做也養不活很多業務團隊。
對於監管處罰帶來的影響,記者聯繫了安信信託相關負責人,其僅表示:「以公告為準,不便回復」。
昔日黑馬
時間倒退至2017年,安信信託淨利潤等多項指標一度高居行業前三,成為業內公認的「黑馬」。而短短兩年時間,從「黑馬」到「黑天鵝」,安信信託的故事令人唏噓。
據記者了解,安信信託主要由兩大業務板塊:固有業務以及信託業務。固有業務方面,安信信託一直以貸款利息為主要收入來源;2017年,其逐步完善各條固有業務發展線,不再局限於傳統的貸款業務,積極參與資本市場投資等。
根據安信信託官的網介紹,其近年來針對國家政策及經濟形勢,戰略布局城市更新、高端養老、現代農業、生物醫藥、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等創新領域。
不僅如此,安信信託一向堅持「重主動、輕通道」的戰略。2017年安信信託主動管理類業務規模1585億元,同比上升12%,規模佔比達到68%;2018年,安信信託管理信託資產規模2337億元,其中主動管理佔比70%,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此前,上述接近安信信託人士曾對記者表示,安信信託一向以主動管理佔比高引以為傲,因為主動管理能力是體現信託機構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
2013年以來,安信信託連續多年淨利潤高速增長。根據2017年年報,安信信託營業收入55.92億元,同比增長6.6%,歸母淨利潤36.68億元,同比增長 20.91%,業績連續5年快速增長,複合增速近80%。
2018年下半年以來,高速發展的安信信託迎來轉折點。安信信託2018年營業收入2億元,同比下滑96%;歸母淨利潤虧損18億元。
對此,上述接近安信信託的人士表示,一方面受固有投資類業務拖累,另一方面,受公司對房地產信託依賴過大影響。
安信證券的一份研報曾分析過安信信託的業務結構:截至2017年底,房地產佔安信信託資產比重達23%,佔比仍較大,2018下半年房地產信託政策趨緊,對業績壓力有所增大。
期間,安信信託還因踩雷印記傳媒,致使2018年利潤大幅減值。
不僅業績逐漸下滑,在安信信託多年業績狂奔期間,部分違規信託業務風險也逐步暴露。2019年11月12日,安信信託公告,截至2019年9月30日,公司到期未清算的信託項目金額276億元。
對於產品逾期,安信信託解釋稱:2018年以來,受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影響,實體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同時在資管新規等一系列監管政策的共同作用下,金融去槓桿進程加快,部分企業融資能力受限。在此情況下,公司部分信託項目的融資方出現違約,未能及時、足額歸還信託資金,進而導致公司部分信託產品未能如期兌付。
被質疑「失職」
儘管安信信託將諸多產品違約歸因於宏觀環境、融資方還款能力有限等,但多位投資者均質疑安信信託在部分產品的發行中並未盡到管理人責任。
前述那位安信信託的北京投資者告訴記者,他於2019年3月份購買了「安信·銳贏119號」(麵包新語)信託產品,安信信託在該產品的失職之處在於風控有嚴重問題。具體為,2019年1月融資方的實控人被限制高消費,但2019年3月,安信信託仍然繼續為其提供融資。
具體而言,借款人成都新語麵包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新語」);保證人為成都川宏金沙商業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川宏金沙」)、成都川宏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川宏實業」)。
記者通過啟信寶查詢,成都新語與川宏實業的實際控制人均為楊鳳鳴。
2019年1月8日,楊鳳鳴被上海銀行成都分行通過法院申請限制高消費。
該投資者認為,既然公開資料顯示「安信·銳贏119號」融資方的實控人已經被限制高消費,安信信託還為其提供融資,足以證明安信信託並未給投資者完全提示風險。
該投資者購買產品6個月後,2019年9月利息便開始發生違約。該產品不僅有兩家企業擔保,還有成都新語100%股權為貸款本息作擔保質押。但該投資者表示,雖然2019年9月安信信託便稱已經開始訴訟,但截至目前仍然無處置進展。
此外,不僅該投資者購買的「安信·銳贏119號」發生了違約,其另外3款安信信託的產品也發生了延期。
「安信信託並未盡到管理人責任,導致產品發生延期。投資者不應該為此買單。而且,多個投資者踩雷後生活均受到了非常大的影響,涉及投資者數量近千。」該投資者稱。
據記者了解,2018年以來,「資管新規」落地後,監管要求金融機構必須打破剛兌。一位信託業人士對記者解釋,打破剛兌最重要的是要「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管理人未盡到其應盡的管理責任的,應該承擔部分違約責任。
另一位西部信託機構人士對記者表示,具體管理人應該承擔多少責任,也要看法院最後如何認定具體哪款項目為違規項目,然後再判斷管理人承擔責任的大小。
對於產品違約的處置問題,上述投資者對記者表示,安信信託給投資者的回覆為:「受宏觀經濟影響、受疫情影響,融資方面臨流動性危機,不能按時兌付,我方正與融資方交涉,儘快歸還本息。」但是,多位投資者認為處理進程遙遙無期。
走向何方
「黑天鵝」事件的連續爆發,也導致安信信託股價持續下跌。在安信信託業績輝煌時期,2017年7月份,股價升至最高點,每股12.33元;而最近,安信信託股價為2.50元,相比最高點時已跌去近80%。
目前,安信信託股票處於停牌狀態。關於停牌原因,安信信託3月31日披露,由於部分信託項目未能按期兌付,出現了相關訴訟事項,面臨較大流動性風險。為避免觸發系統金融風險,公司正在有關部門指導下,籌劃風險化解重大事項,已申請自2020年3月31日起停牌,最長不超過10個交易日,最遲將於2020年4月15日復牌。
不過,此次停牌也被猜測為或與股權變動有關。目前,安信信託最大股東上海國之傑是一家民營企業,實際控制人為高天國。其主要經營業務範圍包括:房地產開發、投資管理,並在金融、高科技和新能源等領域逐漸拓展業務。
據記者從上海國之傑相關人士處獲悉,2019年下半年起,安信信託便開始與相關企業溝通股權轉讓事項。對於股權轉讓的進展情況,上述安信信託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股權轉讓進展公司目前正在積極推進中,最後結果還是以公告為準。」
從「黑馬」到「黑天鵝」,安信信託「過山車式」的發展,令上述華南信託人士感慨:「業務違規操作問題,很多機構都存在。而且,金融行業同質化太嚴重,基本都是做貸款的,貸款也基本上是房地產和政府平臺,信貸資源太集中。近兩年行業監管加強,加上宏觀環境的影響,潮水褪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來源: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