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味道,既是鄉愁也是美味,讓我回憶的是我自己做的白面饊飯

2020-12-15 讀寫人家

兒時的味道,既是鄉愁也是美味,讓我回憶的是我自己做的白面饊飯

如今已到50歲的人生了,回憶起兒時,回憶的東西太多,追憶的更多,而兒時的味道,依然是縈繞在我味蕾上的美味,也是我揮之不去,從思想上拋不開的,這就是兒時的味道,也是我一生中的最好味道。

兒時的味道,說白了,既有鄉愁,也有美味。

我自小是農村長大的,生長 在農村,雖沒有缺衣少穿,能吃飽飯,但農村的味道不定比城裡的好,但農村可吃的東西太多,包括每年春節前,家裡都要殺一個過年豬,幾百斤的肉,過年吃不完,母親便醃起來,醃成醃肉,每周都能吃一塊,這真正的是美味,而且也很解饞。

但是對於我來說,這並不是我兒時的味道,而只是過眼煙去,如同浮煙。

我卻記得,兒時的味道,是我自己做的那頓白面飯,而且是是白面饊飯,這頓飯,我終於難忘,可能母親也不會忘記,我的兩個弟弟也不會忘記。

記得,當時我可能是四五歲的樣子,農村還沒有完全承包到戶,還是生產隊。

冬天的假期,生產隊裡給父母分配了任務,每天就是要給高山的地裡背農家服,就是牛羊豬糞,因為地遠,父母每天,都要三四點起床,這樣吃早飯時,就能背上兩回糞。

一天起床後,我們三人不見父母,但我知道父母去地裡了,當時,早上起床,我們吃習慣了現成飯,一下子覺得無飯可吃,這時候,我覺得父母也很艱辛,我便組織兩個弟弟,幫忙,我找到了廚房裡,生火做飯。

這可能是我終生第一次做飯吧,我們農村當地,每天早上的早飯就是包穀面饊飯。母親做飯時,我經常會在廚房裡給母親架柴禾。看到母親如何做饊飯。

程序就是先生火,燒上水,然後,把土豆,我們也叫洋芋,切成塊放在鍋裡。

等水開了時,再調和上漿水,我們當僅有的一種酸菜。然後,水再開時,把包穀面,一把一把均勻地饊在鍋裡,等面稠了的時候,再煮一會兒,熟了,再舀到碗裡就當早飯吃了。

我按照這個程序,先生上火,二弟三弟,給我幫忙架柴禾,然後,我再往鍋上舀好水,再洗了洋芋,其後切成塊,放在水鍋裡,然後蓋上鍋蓋。

我再到上房裡,打開面櫃,因為我小,只知道白色的面,也不知是白包穀面,還是真正的白面,反正白色的,就弄了一馬勺,然後拿到了廚房裡。

水開了,我又把酸菜漿水調和在了鍋裡,兩個弟弟生火很給力,水很快也開了。

我便先是用手一把一把的把面往鍋裡撤,同時用一雙長筷子,不停地攪動。剛開始,面要細細的饊,否則面到了鍋裡就結成了疙瘩,結果因為我特別小心,鍋裡沒有面 疙瘩,兩個弟弟已經是急不可耐的樣子了。

饊到快稠了的時候,便大把大把的又稠,基本上好了,我便不停地攪動著。飯在鍋裡糝著。不過也不什麼原因,白面饊在鍋裡,老是需要的面特別多,當時白面積貴,包穀面不缺。

剛要出鍋時,我聽父母從院門外進門了,看到我們三個都在廚房,趕緊跑過來看,結果看到鍋裡的飯,母親笑了,母親的笑當時可能有兩種意思,一是孩子懂事了,知道民心疼父母了,一是我們的饊飯地面是白面,而不是包穀面吧。

母親又試了一下,然後覺得鹽也差不多,同時又多在鍋裡煮了一會兒。便每人的碗裡舀上飯。

我們都在炕上吃,母親卻端著一碗飯到院門外,給鄰居們說,她的孩子饊的飯,而且是白面飯,鄰居們也笑了,可能笑依然是兩層意思吧。

那天的飯吃得真香,吃得過癮,現如今,我每次記起來,都覺得既好笑,也覺得有意思,但也是我的最好記憶,更是我兒時的味道。

兒時的味道,永遠不能忘記,而且永遠會記住,這樣的味道,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味道,也是我兒時最好的味道。

相關焦點

  • 回憶兒時的家鄉味道,米酒發酵饅頭的做法
    小魚兒曾經也是廚師學校畢業,酒店食堂待過的一枚熱愛美食的吃貨。每次看到自己親手做的一桌菜餚一掃而光比自己吃還有滿足。如今嘗過的美味是越多,而最懷念還是我兒時母親做的家鄉的飯菜味道。那時的條件除了過年很少能吃到一次肉,可就是一碗蒜汁沾饃,一碟芝麻鹽、一鍋煎北瓜面託,一盤韭菜盒子,鍋底燒的紅薯、蒸的鮮玉米,冬天烤的饃幹和花生……等等都是無比的美味。
  • 微紀錄片《清水美食記》——饊飯
    微紀錄片《清水美食記》——饊飯 2020-12-18 0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兒時的美味回憶;鮮甜無比的棉花糖,軟軟綿綿的可口味道
    而我最喜歡吃的美食就是棉花糖。她輕盈如雲朵。而且你把它壓成餅之後,可以吃到美味的糖餅。它的製作方法也是很簡單。具體是怎樣的我沒有看過,但是看人家賣棉花糖的總是一繞一繞的就成了。第一次吃到棉花糖還是在村裡過集會的時候,由於我小時候是在農村長大,一年一度的集會是每個村裡邊兒的小孩子都期待的日子,因為在這一天你可以拿到錢去街上買各種各樣的吃的。
  • 這7種雪糕都是兒時的回憶,論其中雪糕之王,我只認「大板」!
    本期蘿媽分享的內容是:這7種雪糕都是兒時的回憶,論其中雪糕之王,我只認「大板」! 最近氣溫一直持續飆升,夏天的感覺已經非常強烈,悶熱的天氣,讓人心情煩躁,這時候就想要吃一根雪糕了,雪糕可以讓火熱的身體快速降溫,一掃煩悶。許多人會覺得夏天來臨,在空調屋中吃著雪糕,看著最喜歡的電視劇,磕著瓜子,也是非常美好的。那麼,什麼樣的雪糕是最受歡迎的?
  • 兒時的味道——炒米圓子
    孩童時期,特別喜歡吃辦酒席的炒米圓子,那時候,只要誰家辦酒席,炒米圓子是必不可少的,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那種吃起來糯糯黏黏的口感,讓兒時的我流了不少口水。這段時間呆在家裡,生活很是休閒,突然想起了兒時的最愛——炒米圓子,於是決定做一次,犒勞一下自己的味蕾。第一步,找到了家裡僅剩的炒米。第二步,高湯上鍋燒開,並在湯裡加少許的鹽。第三步,趁燒湯的時候,將少許肉剁碎和蔥姜蒜切碎。
  • 多少人曾跟我一樣於燈火闌珊處眺望鄉愁?
    因此,我的童年也過得非常快樂。記得那時候爸媽還年輕,他們跟村裡的叔叔阿姨們一樣,每天都在地裡耕作。我幾乎未在早上起來的時候見過他們,因此每次醒來我都會懷疑他們昨晚在不在。然而,當我去觸摸鍋蓋時,手心傳來的餘溫告訴我,他們已經吃過飯,去了地裡。於是,我便能放心地掀開鍋蓋去盛來媽媽做的早飯。
  • 不忘鄉愁/宦吉光
    每逢佳節,鄉愁便纏繞遊子的心頭,故鄉的人、事和物都能勾起我們無限的回憶。金秋稻穀黃,丹桂盛開,月餅飄香。走在外鄉的街頭,看那超市、小店門外帖滿的月餅廣告,品牌眾多,五花八門。走進超市,擺滿貨架的月餅,格外惹眼,不得不讓人止步。 在南方,唯獨中秋才有一點兒節的味道,離中秋節還有半個月時間,有人就忙著訂購月餅送禮。
  • 謝霆鋒:念及兒時媽媽的味道,新研發兩款滋補湯40歲開啟養生之路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謝霆鋒發布的這則視頻:40歲謝霆鋒念及兒時媽媽的味道開始養生研發兩款滋補湯關注點之1——深情回憶兒時記憶在視頻中,謝霆鋒坐在那裡,深情回憶起自己小時候媽媽給他做湯的記憶,謝霆鋒說:「我小時候我媽給我做好多湯的,但我小時候討厭喝湯,覺得又熱滿肚子都是水,然後老人家說很滋補很補,養生這個概念又完全沒有。
  • 8分鐘給自己做一份營養美味的午餐,滿滿都是醬汁兒,真香!
    所以,我最近我給自己買了一堆營養又好吃、做起來簡單又順手的炒米粉來做我的午餐,有菜有粉營養全面,做法也不難,主要是節省時間。南方的米粉是細細的,說是米粉,應該叫米線吧,因為它太細了確實像是一根線一樣,我不大喜歡細細的米線,還是喜歡這種粗粗的、有彈性、有嚼勁兒的新疆米粉兒。
  • 蠶豆這樣做,十分鐘即成,入味翠綠不發黃,串串吃還是兒時的味道
    喜愛家常、自然樸實的味道,為家人做健康美食,且享受製作美食過程中帶來的樂趣!大家好,我是老方小雨美食廚房,今兒又來和大家分享我家的日常美食了。蠶豆這樣做,十分鐘即成,入味翠綠不發黃,串串吃,還是兒時的味道!
  • 留住鄉愁!南昌新建區首座鄉村藝術館,滿滿的兒時記憶!
    歷史建築是文明的傳承文化的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手扶拖拉機,二八式自行車,黑白電視機,舊糧票……這些許多人留在記憶裡的鄉愁,如今在南昌市新建區溪霞鎮土庫村的鄉村藝術館裡館內收集了村民多年來曾經用過的,曾經見證過的,曾經感受過的事和物,分為老味道、老風俗、老習慣、老記憶、老物件、老工具等幾大板塊,每個物件都能使人喚起記憶,都有一個難忘的故事。走進鄉村記憶館,仿佛穿越時空,勾起濃濃的思鄉情懷,讓人忍不住駐足、品味、感懷。 「這些老物件不能丟啊,留個念想。
  • 酥掉渣的蛋卷,在家做很簡單,吃著香甜,嚼著帶響,兒時的美味
    酥掉渣的蛋卷,在家做很簡單,吃著香甜,嚼著帶響,兒時的美味酥酥的蛋捲兒,一道從小吃到大的小零食,小時候的我們不像現在的孩子,有那麼多的零食,偶爾能吃到點零食,就高興得不行,蛋卷就是其中的一種,那時候有一位北京的親戚,每年到我家看望一次爺爺,給爺爺帶食物的同時
  • 想吃麻花不用買,自己在家也能做,外酥裡軟,滿滿的兒時味道
    想吃麻花不用買,自己在家也能做,外酥裡軟,滿滿的兒時味道 時間真快,一轉眼就已經到了冬天了,這幾天很冷,很多的地方都開始降溫了,裹上大棉衣,沒什麼事幾乎不出門了,好在還有一個很宅的愛好,就是在家製作美食,如果你也和我一樣喜歡烹飪的話,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帳號,每天分享一道美食的做作方法
  • 網評中國最好吃的4種泡麵,都是兒時的味道,國產泡麵是真的好吃
    網評中國最好吃的4種泡麵,都是兒時的味道,國產泡麵是真的好吃!論泡麵的話,最早研究出來泡麵的是日本人,不過泡麵發展最好的卻是中國人,可能還是中國吃貨太多了。網評中國最好吃的4種泡麵,都是兒時的味道,國產泡麵是真的好吃!康師傅鮮蝦魚板面說實話,最初在超市看到這款泡麵的包裝時,真的給人一種廉價和不好吃的感覺,所以在它上市以後雖然看到過很多次,但真正品嘗它卻是很久以後了。不過,吃了第一次,就發現真的好吃,簡直就是被我遺漏掉的一顆明珠。
  • 風起的時候,廊下鈴鐺響著,勾起了我兒時的回憶
    小時候有太多的美好回憶小學畢業的時候,她轉學了。去了另外一個城市。我們也漸漸失去了聯繫。後來,在腦海裡回憶我們在一起的快樂時光,成了我課餘時間發呆時最喜歡做的事。這一路,我們都在成長,誰都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初中畢業後,聽說她要回來一段時間,我高興了好多天。有一次我出門,剛巧碰到,那時的她似乎變了許多,我們淡淡地微笑。久別重逢的我們,似乎沒有想像中的那份激動歡喜,眉宇間多的是那一份沉著與冷靜。
  • 原創散文:鄉愁彎彎
    家鄉的高山小時候不懂鄉愁,只是每一次放假,總是百米衝刺般跑到老車站,守著第一趟班車,想著家裡的午餐,眼裡淚水打著轉兒。可當我行走在這座小城的大街小巷,偶爾傳來一聲熟悉的鄉音時,自認為被關緊的鄉愁之門又會被貿然打開,每一次,都忍不住跑過去問:「您兒是不是雲夢營的?」聽到肯定的回答,心裡瞬間有歸家的甜蜜,可偶然,也會得到否定:「不是,我是雲夢營隔壁縣城的。」可縱然不是老鄉,但擁有同樣的鄉音,那也是讓人欣喜的。這時候,鄉愁是一聲熟悉的鄉音。
  • 關於過年的兒時記憶
    過年的兒時記憶過年,最難忘的記憶還是少年時,那時的年特有味道。民間有句話叫「過了臘月二十三,灶馬爺爺飛上天」。意指臘月二十三這天,灶馬爺要飛到玉帝那裡開會言好事,不僅如此,一年到頭,莊戶人家的休整也接近尾聲,是時侯該置辦年貨了。
  • 蒸窩頭不用放白面,選對玉米面很重要,鬆軟香甜有嚼勁,真好吃
    愛吃美食,愛做美食,我是熙函,感謝您讀到這篇美食文章,如果您喜歡請點擊「關注」,每天與您在線分享各式美食!從小就養在姥姥跟前的我,每天最愛跟著她屁股後面瞎跑,還最喜歡聽她講以前的那些老故事。她總說老一輩糧食緊缺,不像現在精米白面挑著撿著地隨便吃,最常吃到且能果腹的糧食,就數那些粗糧了,尤其是「玉米面」吃得最多。姥姥牙口不好,吃了一輩子粗糧雜飯的她,年邁時還愛蒸一些軟軟的「玉米面窩頭」來吃。
  • 兒時味道 | 爸媽做的蘇北肉圓
    但兒時的味道,卻在舌尖和心底牢牢扎了根。其中,最讓我自豪的,就是父母親手做的蘇北肉圓。自行車的前籃和後座上,堆放著做肉圓必須的材料:五六斤肥瘦相間的五花肉,一大把綠油油的小蔥,三四兩黃燦燦的老薑,還有一小包澱粉……當然,還有兩樣主要材料是不用買的,糯米和雞蛋。糯米是自家種的,特意留到過年,雞蛋是家裡母雞生的,攢到幾十隻,才夠用來做肉圓,它們的味道都比買的要好。據說,母親剛嫁過來時,並不會做肉圓。
  • 童年的回憶,武漢特色小吃苕面窩,在家自己做,香甜酥脆,解饞了
    童年的回憶,武漢特色小吃苕面窩,在家自己做,香甜酥脆,解饞了大家好!我是紫色浪漫,又到了分享美食的時間,前段時間去看望婆婆,走時婆婆給我帶了一大袋紅薯,都是婆婆自己種的。想起小時候吃過的一種紅薯餅,每天一放學 ,孩子們都衝向炸紅薯餅的小販,我們這邊也叫「苕面窩」,把紅薯切成丁,加上糖,麵粉和清水拌勻,再放油鍋裡面炸的金黃酥脆,隔好遠就可以聞到香甜的紅薯味,那時幾毛錢就可以買上一個,我每次都要和同學們買上一個解解饞,那時孩子們都很喜歡這種苕面窩,和同學們一起吃苕面窩成了我心中最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