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十年又有大事發生,抗疫之戰成了2020年最難忘的記憶。儘管疫情在全球範圍內還看不到結束的跡象,但是在中國,因為國人的眾志成城,已經進入到有序恢復生活生產的時期。這場偉大的戰役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國家圖書館聯合全國圖書館界共同發起中國戰「疫」記憶庫建設項目,作為國家圖書館網際網路信息戰略保存首家試點基地,微博、新浪作為首批記憶庫資源建設的共同參與者,將全景呈現疫情發生以來的數位化記憶。
信息數位化記憶開始啟航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記錄歷史都特別重視,史官也是歷朝歷代中非常重要而又特殊的崗位,隨著網絡信息社會的發展,網際網路信息已經成為人類文明和社會記憶的新載體,客觀反映著一定時期內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變遷,事實上已經成為了構成歷史的重要一部分。
但是關於網際網路數據的保存,卻並非是真的如很多網際網路公司所宣稱的那種終身免費,因為這種終身,還要考慮到公司本身的壽命和業務的存活周期。在過去的幾年中,網盤、相冊、博客、郵箱等內容載體一家一家的關閉,讓我們的很多網際網路記錄從此湮滅。
不過從去年開始,國家圖書館啟動了網際網路信息戰略保存項目,微博及新浪相關數據成為首批國家圖書館網際網路信息戰略保存基地共建主體。也就是說,微博上網民的喜怒哀樂,大事討論,熱點輪換,也成為了國家圖書館記錄信息化歷史的一部分。
今年的中國抗疫,從現在看來,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的一場大事,即便是在中國千百年歷史上,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人們最終戰勝了疫情,更快速地恢復生產生活之中,從歷史來看,是一場壯舉,橫向從全球來看,是一面旗幟和標杆,完整記錄全民抗「疫」的真實情境,客觀反映中國模式的時代價值就成為當下最為重要的一件事情。微博在這場抗疫之戰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每天有2億用戶在微博了解疫情相關內容,疫情期間滾動的熱點事件,也伴隨著疫情的不同發展階段,真實記錄著大家的生活。
同時通過微博獨有的社交媒體屬性進行著擴散和討論,更多疫情的信息被真實迅捷地披露,更多需要幫助的人通過微博獲得了救助。特別是全網率先上線的肺炎患者求助超話,將肺炎救助在線制度化。
微博和武漢市政府及相關部門、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新浪互助、雷火救援隊等緊密合作,先後投入900多人,24小時不間斷的進行求助信息收集、審核、整理、上報。截止3月14日,微博平臺累計收到上萬條求助,排重並核實後向政府報送超過3000條信息,多位患者發博反饋救助得到解決,這些都是值得被銘記的事情。
微博在抗疫中的重要作用
有網友評論說,「微博在這次疫情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這個國家真正不能缺少公共信息平臺。可能是中國網際網路的所謂Web 2.0時代留給後世的唯一有巨大公共性價值的遺產。它的價值,恰恰在於其作為技術驅動的產物,卻不盲信技術理性,堅守基本的人文精神,自始至終保持鮮明的公共文化屬性。」
這一點如果你和一味追求點擊和閱讀的信息流平臺相比較,可以說是高下立判。在娛樂至死的年代裡,娛樂信息、搞笑故事之外,對於公共事件的討論也需要一個平臺來承載,所以我們不能失去微博這個公共討論的陣地。這一點,我想幾乎所有網民經此一「疫」後,都會有非常深刻的認知。
在這場疫情之中,微博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全面和立體的,首先從時間的維度來看,從最早的神秘肺炎爭議,到後來的疫情爆發,再到#武漢封城#,全國抗疫,每一個時間節點,微博都清晰地記錄了當時所發生的事情和人們的看法。這個看法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變化的。比如對於吹哨人的看法、對於寫論文專家高福的看法、對於一些#武漢日記#的看法,人們都在這個特殊時期經歷了很多的巨大衝擊和心態變化,而這種變化也是人們隨著對整個事件的不斷了解,而走過的心路歷程,是一個非常獨特的角度,也有著很多發人深省的教育意義。
從疫情的記錄來看,截止3月31日,6800萬+微博用戶累計發布9.6億條疫情相關內容,涵蓋了這場疫情之中每個人經歷的方方面面的挑戰,這裡有政府的官方通知,有媒體的深度報導,有醫院的求助信息,也有普通人封閉在家的喜怒哀樂。
此外,新浪新聞App 實時疫情地圖在疫情期間高效服務用戶,截至3月31日,累計被查看超過27.5億次,超過3200萬人將疫情地圖分享到微博等社交平臺。四項疫情服務功能:小區病患查詢、病患同程查詢、門診查詢、疫情提醒累計為超過6800萬用戶提供服務,凸顯出新浪跨平臺的聯動能力。在公益方面,截至3月31日,超過200萬人通過@微公益 平臺捐款超5400萬元,5.3萬名醫生參與在線義診,170萬人次受益,450+家企業捐出超101億元款物並通過微博公示,7200萬人主動傳播公益信息,被閱讀375億次。
作為公共的信息平臺,微博還承擔了非常重要的闢謠任務,截至3月31日,累計有效標記和處置不實信息10000+條,處置帳號600+個。@微博闢謠 每日發布闢謠信息匯總,通過@微博小秘書 私信觸達全站用戶,#微博闢謠#話題總閱讀數超80億,討論超550萬。這些對於謠言的澄清,輿情的穩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信息+互動、援助+服務」,構成了微博在疫情中的全景圖,體現出了數字資訊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溫度與友愛。或許沒有微博,一個又一個普通而平凡的聲音,不會具有振聾發聵的聲響。或許喪失這個公共討論的平臺,不會看到疫情的困難面前,有這麼多微暖的光亮,讓陌生人之間也能相互鼓舞,讓這個殘酷的冬天顯得不那麼寒冷。
記錄時代的人物悲歡
在重大的事件之外,我想記錄小人物的時代悲歡也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不管是一線醫護群體的抗戰,還是雷神山建築工人的努力,或者是全國人民的樂觀,如果不是因為有微博的記錄,我們可能沒有辦法看得這麼清楚和全面。很多小事,因為大家的關注和推動而變成大事。很多問題,因為大家的關注和推動而實現了改善和解決。
在這裡我們看到的人民的樂觀,也看到了他們對奉獻者的尊重,更看到了他們對很多崗位的監督,讓不少錯誤的決策和執行抗議懸崖勒馬,這是社交媒體平臺獨特的力量。更多小人物得到了重視、更多的醫護人員得到了重視、更多的物資也得到了最優解的匹配。
疫情期間,微博與醫院、醫務人員、政務機構、各地媒體保持24小時緊密溝通、核實信息、對接服務。疫情期間,251座城市的557家醫院在微博發布救助信息,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援下,打通物資求助信息傳遞「生命線」,而這些也都將被記錄在中國戰「疫」——COVID-19記憶庫裡。
這是多麼立體的景象,可能遠超歷史的記錄,我想再好的史官也不可能記錄下每個人在歷史大潮中的感受和體驗,有每個人創造的歷史,我覺得只有這樣記錄才更加豐富和真實。目前這些關鍵信息和熱點已經開始逐步在國圖進行建檔和保存,相信在後人看來,這將會是一段與眾不同的歷史,是一段不會忽略每個人努力和情感的歷史,是真正地可以體現出科技和人性溫暖的歷史。
有微博用戶總結說:「微博因為特有的開放、互動、多層傳播等特點,在這種涉及到公共安全事件的應對中,可以最大化動員社會力量,在信息收集、信息分發、信息觸達的全流程中扮演核心樞紐作用。」我覺得這個說法非常的精準,也希望微博能夠繼續陪伴國人走向下一個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