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狂》最早出自明代《神奇秘譜》(1425年),相傳為三國時期阮籍所作。阮籍生活在魏晉初期,曾任朝廷官員。
他在政治上原有濟世之志,但無法魏明帝曹叡死後,朝內動蕩,政局非常險峻,只得放 棄。也因此,阮籍的詩詞大多作得隱晦曲折,借大自然傾訴悲情。
可借其詩《詠懷八十二首·其一》體會其意:「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鑑明月,清風吹我襟。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 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酒狂》為阮籍所作,大概率為真,即使《酒狂》是後人託名而作,那也是用來表達阮籍借酒發狂的悲情的。因此,我們要彈好《酒狂》,必須了解阮籍的故事。
少年阮籍
少年的阮籍非常矛盾,他在思想上有兩個極端:濟世與避世。
阮籍是天才、是神童。阮籍勤學而成才,天賦秉異,八歲就能寫文章,終日彈琴長嘯。年輕人總是有些輕狂的,特別是身負異才的神童。阮籍在習文的一起還兼習武,其《詠懷詩》寫到:「少年學擊劍,妙技過曲城」。阮籍曾登廣武城,觀楚、漢古戰場,慨嘆「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同時,阮籍阮籍性格孤僻,輕蕩,大約在十六七歲時,有一次隨其叔父阮熙到東郡,充州刺史王昶與他相見時,他「終日不開一言」,王昶「自以為不能測」。他酷愛研習道家的詩書,一起也表現為不慕榮利富貴,以道德高尚、樂天安貧的古代賢者為效法榜樣的志向。
青年遇挫
阮籍遇挫與別人不同,像李白之類的人,遇挫是沒人賞識。而阮籍是有人賞識的。
正始三年(242),太尉蔣濟聽說阮籍「俊而淑悅,為志高」,便向椽屬王默問詢,王默給以肯定。蔣濟便決定徵辟阮籍。阮籍聽到消息,就寫了一封《奏記》,親自送到洛陽城外的都亭,請吏卒轉呈蔣濟。
《奏記》中說自己才疏學淺,出世卑微,難堪重任。婉言表明謝絕。蔣濟原先憂慮阮籍不會應闢,後來得知他已到都亭,便以為他已應命,其《奏記》中所說的不過是口頭上的客套話,所以很是高興,派人去迎他,不想阮籍已經回去了。
蔣濟十分氣憤,遷怒於王默。王默很是害怕,只好寫信勸說阮籍。阮籍的鄉黨親屬也都來勸喻,他不好再推託,牽強就任,可是不久即告病辭歸。
太尉是三公之一,是朝廷的最高軍事長官。阮籍說是沒人賞識,肯定是不對的。那為什麼阮籍不乘此青雲,扶搖而上呢?
因為阮籍受挫了。他受到的挫折是當時黑暗的政治形勢。當時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馬懿夾輔曹芳,二人明爭暗鬥,政局十分險惡。明主不在,權臣誤國。這便是阮籍遇到的挫折,他認為如今的朝堂,他不會有什麼作為。
這個判斷是符合他避世的價值觀的。
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馬懿所殺,司馬氏獨專朝政。司馬氏殺戮異己,被牽連者許多。阮籍本來在政治上傾向於曹魏皇室,對司馬氏集團心懷不滿,但一起又感到世事已不可為,於是他採取不涉是非、一塵不染的情緒,或許閉門讀書,或許登山臨水,或許酣醉不醒,或許緘口不言。
窮途之哭
《滕王閣序》有一名句:「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諸君要是不知道這典故,那就很難理解了。猖狂之人,為何會哭?窮途之哭,難道走到了死胡同不能調頭回去嗎?為什麼要哭?
要解答這些問題,需要對阮籍更深的了解。
先說阮籍的猖狂。有一個非常常用的成語叫作青睞有加,又叫青眼有加。這成語出自阮籍的傳紀,說的是這樣一個故事。
阮籍。如果是對著他看不上的人,阮籍就會對他們翻白眼,如果是欣賞的人就會用青睞相待。他母親去世,有一個嵇喜的人就想來依照平常禮節來慰問他,可是阮籍瞧不上這個人,於是或抬頭看天,或低頭看地。嵇喜全程大多時候只看到阮籍的眼白。而嵇康帶著美酒和琴來看望他,阮籍大喜,全程精神貫注,交談時雙眼不離嵇康。嵇康全程都只看到阮籍烏黑透亮的眼珠子。
這便是阮籍的猖狂。
阮籍如此猖狂不顧禮俗,但是書中記載他常常駕車出遊,不辨道路,假如到了沒路的地方,就會痛哭一場。其時是司馬昭想要謀朝篡位,而阮籍並不滿意這種行為,所以常常依靠醉酒來躲避現實。因為他自己也感到自己的人生處境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看不到方向。
所以窮途末路卻不能調頭,然而又無路可走,阮籍只能徒然痛苦。
後來,司馬昭想要登基了,所以示意大臣們寫勸他登基的奏章。阮籍不想寫,所以還是想用自己的老辦法醉酒來搪塞,成果這次是到了重要時刻了,司馬昭也沒有了耐性,撕去了他溫情的面紗,多方逼阮籍一定要寫,終究阮籍提筆上書。不久之後,阮籍抑鬱而終。
《酒狂》表達的便是阮籍在思想上的抑鬱,只有在醉酒後才能釋放壓力,這是一種受壓後的反彈,這其中有一種力量,也有著在酒中世界得到滿足的灑脫。所以我們彈奏此曲時,萬不能只發狂,而不沉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