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願做村民的守望者|江口縣德旺鄉淨河村第一書記李秒

2020-12-14 天眼新聞

我是李秒,是江口縣德旺鄉淨河村的第一書記,駐村一年半來,從探索防貧預警監測保障機制、探索村級治理體系改革,到民主評議低保、調解群眾矛盾糾紛,一件件一樁樁......去年6月,接到組織安排,我被水務局派到這裡擔任第一書記。剛到村時,為了儘快的熟悉村情,我逐組、逐戶走訪,到田間地頭,與百姓打招呼,耐心傾聽群眾的呼聲,一來二去,與群眾漸漸建立起了感情。

李秒正在走訪重點監測對象第一次召開群眾會,看著院壩裡烏壓壓的人群,緊張得後背直冒汗。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再次下組時,都會主動向群眾學習說本地方言,夜深人靜時苦學惠民政策,會前認真「備課」,爭取把群眾會開好,把政策講到群眾心裡去,並解決實際困難。淨河村和平組楊素香家共5口人,在政府幫扶下2017年脫貧,逐漸過上了好日子。但不幸的是她女兒因疾病,讓這個幸福的家庭再次陷入困境。為了防止楊素香戶返貧,駐村工作隊、村支「兩委」第一時間,將該戶納為防貧預警監測對象,一方面幫助他們落實「三重醫療」保障政策,快速解決醫療費用報銷問題,同時積極申請社會扶助,通過「水滴籌」、愛心人士捐贈籌集善款2萬餘元。

李秒正在召開群眾會另一方面,幫助他們申請民政低保、民政救助,落實公益性崗位,申請縣級防貧預警資金,等等,及時的堵住了該戶剛性支出的漏洞。現在,我們每月都定期走訪監測,確保他們穩定脫貧。淨河村,地形三山夾一壩,壩下土地資源、水資源豐富,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山上村民因地勢坡度大、交通不便等因素一直沒有產業。

李秒幫助群眾修理衛星電視為了解決山上村民產業問題,我和工作隊積極向上申請項目、對外招商引資。同時,發揮村支「兩委」積極性,主動發展產業。2019年,我村引進浙江客商在淨河村小榜片區種植白茶1200畝,首先解決了產業0覆蓋的第一個「山頭」。同年底,我村引進本縣企業在核桃坪組建設20萬羽蛋雞養殖場一個,解決產業0覆蓋的第二個「山頭」......

江口縣德旺鄉淨河村吊瓜基地駐村一年多,雖然很苦、很累,但也收穫了無數的快樂和幸福,得到了淬鍊。回望來路,我就像守望者,默默地守著他們的幸福和美好未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周濟

編輯 徐然

編審 田旻佳 肖慧

相關焦點

  • 貴州江口縣德旺鄉:搬進「福旺」福氣旺
    陳玉芬所在的福旺小區是江口縣德旺鄉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這裡住著191戶768名搬遷群眾。「紅白事務辦理場所」是小區突出人文關懷,為搬遷群眾「添福氣」的一個創新舉措。能夠搬出窮山溝住進新房子,在福旺小區的群眾們看來算是一件「有福氣」的事。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一時,情牽一生丨江口縣漆樹村原駐村幹部楊聰訓
    作為一名老乾工作者的我,2015年到江口縣漆樹村駐村。把自己探索總結出的老乾工作經驗和與老幹部「忘年交」情誼得到的寶貴財富,用於扶貧工作,如今花繁葉茂,果實纍纍。其體會是:傳承優良傳統是我做扶貧工作的動力和源泉。
  • 【我的扶貧故事】貴安新區馬場鎮四村村同步小康第一書記郝磊:村民...
    我叫郝磊,是貴安產控集團的工作人員。2017年12月,我被選派到馬場鎮四村村擔任同步小康第一書記。 四村村地域面積大,人口分布廣,貧困戶數量多。只有找準「病因」才能「對症下藥」。於是,我與駐村幹部用了2個月的時間,走完了全村136戶貧困戶。為便於區分貧困戶貧困程度及具體位置,我還手繪了一張貧困戶分布圖。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爸爸是第一書記丨興義市第八中學學生田豐紹豪
    我的爸爸叫田明。他被興義市教育局派往黔西南州興義市滄江鄉坪堡村任駐村第一書記是在2017年剛過年後的二月。那時,我的媽媽因病去世還不到一年半。駐村第一書記是個什麼職位,我不知道,但是爸爸自從當上第一書記後就很忙。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從心裡認可我丨錦屏縣平略鎮岑梧村第一書記...
    2018年4月初,我被錦屏縣委組織部選派到平略鎮寨早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並駐點岑梧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岑梧村是一個「三鍫」苗族村寨,因為是少數民族中的少數,村民的開化程度及村寨的現代化程度都要比其他村寨落後一些。
  • 「我的扶貧故事」駐心才能駐村丨赫章縣雙坪鄉聯豐村第一書記龍豔
    我叫龍豔,赫章縣雙坪鄉聯豐村第一書記。   2018年3月,我放下機關穩定的工作和城裡良好的生活環境,主動請纓到脫貧攻堅一線工作,擔任赫章縣雙坪鄉聯豐村第一書記,兼任單位駐村工作隊隊長。作為女性第一書記、工作隊長,我秉持「駐心才能駐村」的原則,理想與信念讓我克服了性別上的諸多不便,儘快適應角色轉換,用心用情,帶著情懷去幫扶,按照「第一書記」的職能職責和脫貧攻堅的要求,履職盡責,敢挑重擔。  為儘快打開工作局面,把扶貧工作做實做細,我遍訪全村252戶群眾,重點關注114戶貧困群眾,細緻了解各戶家庭情況並建立管理臺帳。
  • 「我的扶貧故事」責任在肩 共創美好丨劍河縣太擁鎮烏連村第一書記...
    我叫龍登斌,劍河縣森林公安局太擁森林派出所副所長,2016年4月被選派到劍河縣太擁鎮烏連村擔任第一書記。  該村受地理環境和民族習慣影響,經濟極端落後,要想改變這一現狀,作為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隊長,首先就要解決村鎮交通和群眾思想。
  • 「我的扶貧故事」梅可賢:村民有困難,我盡力解決
    我叫梅可賢,是開陽縣稅務局的工作人員。今年3月,我被選派到開陽縣花梨鎮新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組組長。新山村海拔最低處630米,最高處1230米,年平均氣溫16℃,年降水量1128毫米。來到新山村,我首先開展走訪調研工作,了解村裡和村民的基本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從育人園丁到第一書記的蛻變丨龍裡縣龍山鎮金星...
    我叫陳仕國,2017年3月,我受縣教育局選派到龍山鎮金星村任第一書記,乍然的身份轉變讓我有些無所適從。然而面對金星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農民增收條件差,致富門路少,脫貧難度大的現狀,我第一時間轉變身份,投入到工作當中。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楊光海:「娃娃書記」幹勁足
    工作3年在3個工作崗位上幹過,擔任2個村的黨支部書記,雖然被人叫「娃娃書記」,但卻帶領著全村群眾發展致富,被贊「能幹又靈跳」。2017年,大學畢業後的楊光海放棄穩定的銀行工作,帶著「想和老百姓一起過上好日子」的願望,毅然回到自己的家鄉,成為當地扶貧工作站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工作以來,憑著一股子「不獲全勝不收兵」的幹勁,楊光海先後被評為「黔南州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平塘縣脫貧攻堅『五一』勞動尖兵」「平塘縣基層優秀村黨組織書記」等榮譽稱號。
  • 「我的扶貧故事」大方縣達溪鎮壩子社區第一書記李輝:牢記使命擔...
    青龍山下的「天麻書記」李輝原是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核桃鄉人,擔任大方縣機關事務局安全保衛股股長。2018年3月,他被組織選派到達溪鎮壩子社區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不能讓村民們背靠「金山」還受著窮。於是,邀請專家實地勘察,召開群眾大會做思想工作,向相關部門申請項目資助,聯繫天麻種植專家對村民進行現場培訓……李輝全身心投入到天麻產業發展中。經過一個多月的準備,在144萬元扶貧資金的幫助下,1000畝仿野生天麻在壩子村的青龍山上種植完成。
  • 「我的扶貧故事」真心實幹助脫貧丨興仁市巴鈴鎮大普村第一書記趙...
    我叫趙福友,是興仁市巴鈴鎮大普村第一書記,也是興仁市民族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  由於家庭的特殊情況,他的大孫子劉大財性格比較孤僻內向,多次做思想工作以後,村主任把孩子送到我們學校。希望通過三年的中職學習,真正達到職教一人,脫貧一家,改變他的家庭面貌,讓劉大財能夠有一技之長,把家撐起來,這個是我們村支兩委以及駐村工作隊最大的願望。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來了一位「天氣書記」|正安縣市坪鄉河渡村第...
    我叫楊程,1990年5月出生,是一名中共黨員。2017年2月,根據上級安排,我從正安縣氣象局調到了市坪鄉河渡村任駐村第一書記。由於從來沒有幹過基層工作,也沒有接觸過農業、農村生活,剛到河渡村開展工作時,我經常「貓吃團魚,找不找頭」。  一切都得從零開始。只要一有機會,我便跟著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和村幹部學習如何開展基層工作,學著和群眾打交道,做朋友。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的笑容 是我扶貧路上的幸福收穫丨三穗縣款場...
    王銘(右一)與村民交談我叫王銘,是黔東南自治州三穗縣款場鄉款場村的一名黨支部書記,1999年從黔東南州衛生學校臨床專業畢業後,在款場村衛生室當了12年的防疫員,2014年1月擔任三穗縣款場鄉款場村的黨支部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民口中親切的二妹丨大方縣達溪社區第一...
    年3月,根據縣委組織部的安排,我到貴州畢節大方縣溪社區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至今在達溪社區已經工作三年多了,在駐村生涯工作當中裡,有辛苦、有淚水、更有讓我至今難忘的「二妹」故事。二妹,我沒有什麼能表達感謝的,給你三個鵝蛋,你拿去做早餐。」達溪社區村民楊永英從懷裡掏出了三個鵝蛋給了我。   看到她顫顫巍巍的手,我眼淚止不住的流了下來,我為能夠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幫助她家而高興。這個「二妹」稱呼就這樣留在了我心裡,每次聽到都特別親切!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知心人」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知心人」 2021-01-11 12: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最年輕」的80後|水城縣玉舍鎮青松村第一書記包...
    我叫包宇程,在六盤水市委統戰部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服務中心任職。2019年8月,按照組織安排,我來到水城縣玉舍鎮的貧困村——青松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挑起了帶領一方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責任。1989年出生的我,身上兼具著「80後」和「90後」的不同特徵:吃苦耐勞、遇事沉穩、思維活躍,工作中總會有不少新點子、好方法。駐村的一年多裡,不抽菸的我兜裡總會裝上一兩包煙。為的是走訪過程中能夠快速拉近和群眾之間的距離,更好地開展工作。
  • 從法庭守護者到扶貧第一書記——嘉禾縣90後法警雷龍生的扶貧故事
    在嘉禾縣龍潭鎮龍旺村,經常可見在忙碌的人群中,有個年輕「村民」忙得不可開交,他就是嘉禾縣人民法院派駐龍潭鎮龍旺村的第一書記雷龍生。1991年出生的雷龍生大學畢業不久就通過公務員考試被嘉禾縣法院錄取,成為一名法警。
  • 「我的扶貧故事」紮根山村情系農家丨赫章縣銀光村第一書記王正書
    我叫王正書,2016年3月成了赫章縣可樂鄉銀光村第一書記,之後又擔任了海子村和農場社區的第一書記。一張便民卡,情系千萬家2018年3月,脫貧攻堅工作進入關鍵時期,根據組織安排,我擔任了農場社區駐村第一書記。農場社區臨近鄉政府,是一個大社區,有9個居民組,人口3570人,轄區面積9.5平方公裡。
  • 「我的扶貧故事」星光趕路 時光不負丨習水縣溫水鎮下壩村第一書記...
    我叫袁濤,今年38歲,現任溫水鎮下壩村駐村第一書記。我是土生土長的下壩村人,2017年,在組織決定選派我擔任第一書記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希望用真情幫扶為家鄉的父老鄉親服務!剛駐村,吃家鄉飯長大的我以為對村裡的情況了如指掌,不料是我草率了。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我用了兩個多月時間,全面了解全村的10個村民組每一戶情況,尤其是278戶貧困家庭生產生活情況,張家長、李家短我都熟記於心,用心用情解決大伙兒的疑問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