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動漫《巨嬰》:養「廢」一個孩子的方法很簡單,要什麼給什麼

2020-12-06 學乃身之寶

文/學乃身之寶

父母該如何教育孩子,這部國產動漫《巨嬰》,可以說是一部優秀的反面影片。

這部短片時長不到八分鐘,卻讓我們看到了孩子的"一生"。

影片中,三口之家,父親是家裡唯一的經濟來源,對孩子的教育不管不問,母親則對兒子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會極力滿足,兒子在母親無微不至、事無巨細的溺愛下,漸漸長大成人。

父親的意外去世使得家裡的經濟條件每況愈下,母親不再能夠滿足兒子的一切願望,只能變賣家產維持生計,而自己卻不管不顧,依然暴躁地向母親索取,最後母親主動掏出腎臟拿給兒子,讓兒子去買想要的東西。

兒子沉浸在滿足的快樂之中,回過神來肚子餓了,發現母親倒在地上,一動不動。當沒有可索取的東西時,兒子選擇鑽回母親的肚子。

雖說影片有些地方失真,但現實寓意卻很真實——溺愛,並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包括家長的自我傷害。

今天的文章,我就結合這部短片來說說,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是怎樣的,即父母該如何教育孩子。

1.混沌共生,是溺愛的根源

影片開頭,起床後的兒子,懶洋洋地打著哈欠,雖已成人,可依然喊"媽媽"給自己穿衣服。隨後,自己便拿起手機玩起遊戲,坐在旁邊看報紙的爸爸,一句話也沒說,等媽媽拿來兒子愛吃的早點後,媽媽像哄小孩子那樣一口一口地餵給兒子,這時的媽媽,過來幫兒子剃鬍子,期間兒子還不耐煩地指責媽媽弄得不乾淨。

這裡,我們看到了媽媽對孩子的愛,但這個愛過分了,成為了溺愛。

溺愛的根源,是混沌共生。

匈牙利精神分析學家瑪格麗特馬勒認為,6個月前的嬰兒和媽媽在一起,稱為正常的共生期。那時的媽媽在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玩,孩子感覺"我就是媽媽,媽媽就是我,我和媽媽的身體和心理是一體的",也被稱為"母嬰共同體"。

也就是說,對於6個月前的嬰兒來說,和媽媽共生是正常的,也是必須的,但是之後的共生就是不正常的,是病態的。

混沌共生,就是無法區分"你是你,我是我"和"誰的事情,誰來負責"而導致的混亂。

像短片中的兒子和媽媽就是病態共生,兒子把媽媽當作了自己,呼來喝去,覺得媽媽就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怎麼使用都不過分。當然造成這種混沌共生,媽媽負主要責任。

也就是說,很多孩子之所以無法獨立、成為啃老族或巨嬰,就是父母的過於溺愛導致的,是父母幫助孩子養成索取的習慣,成為"吸血鬼"。

父母愛孩子是應該的,但這個愛不該是溺愛。

生活中經常看到很多孩子在家裡稱王稱霸,在外面遇到一點兒不順心的事,就大吵大鬧,其實就是把所有人都看成為溺愛自己的父母,而結果必定會受到傷害。因為其他人不是父母,做不到那樣的愛。

2.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

我們常說,父母愛孩子是無條件的,但很多人把這個"無條件"理解錯了。

他們認為,無條件就是無原則和無限制。就像影片中的媽媽那樣,兒子要什麼就給什麼。當兒子看中電視購物裡的商品,媽媽不會多問一句,毫不猶豫買給兒子。

其實,並非如此。無條件,指的是"我愛你,不是因為你表現好,而是因為我是你的父母,你是我的孩子,我愛你",但並不是無原則和無限制的,"你想怎樣就怎樣,你想要什麼我就給什麼",而是堅持"我在為你的將來打算"這個基礎上,會有原則,也會設立邊界。

而短片中的媽媽從未對孩子設立界限,也毫無原則,於是當父親意外去世後,經濟上無力滿足孩子的需求時,媽媽只能賣家具,甚至是掏出腎臟來滿足孩子。

沒有原則的愛,並不是真正地無條件愛,因為那樣的愛對於孩子來說,是害。孩子無法分辨出自己該做什麼,父母該做什麼,只知道自己可以索取,父母就會滿足,最後成為真正的伸手黨。

可見,父母教育孩子需要"兩手抓",一方面在情感上給予無條件支持,另一方面要在言行、習慣等涉及到原則問題時,堅持立場,不能妥協。

因為溺愛,會導致孩子的任性妄為。

3.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是做好分離

影片中,當兒子無法再向媽媽索取時,因為媽媽已經離開了,兒子自己也無法生活下去,於是想到重新回到媽媽的肚子裡,這是一種逃避。

在溺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根本就沒有真正長大,也不想長大,他們只想做有人照顧自己的嬰兒,只是巨嬰再也無法回到母親的肚子裡。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是做好分離。

也就是說,讓孩子獨立成長,是父母教育的關鍵。

首先,父母要意識到,孩子遲早要離開自己,獨立生活,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多給孩子鍛鍊的機會,孩子能做的事情,儘量讓孩子自己完成。

影片中媽媽的做法有時看起來很誇張,包括給兒子穿衣服、餵飯、刮鬍子,其實現實中,這樣的媽媽也很多,她們在孩子長大後,甚至成家後,還是悉心照顧,樂於付出和犧牲。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對於有些孩子來說,是一種負擔和壓力。

其次,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權。

有些父母過於控制,其實是溺愛的另一極端,他們以"過來人"的身份,以"愛的名義"幹涉孩子的生活,認為自己的愛,就是真正的愛,但那是自認為的愛而已,給孩子想要的愛,才是愛。

最後,在孩子教育方面,父親不該缺席。

這部短片也給了我們一個警示,就是教育孩子並不是母親一個人的工作,父親也要參與進來,特別是在孩子學習遵守規則、界限等方面,父親的角色不可或缺。

很多爸爸認為,自己賺錢就是在教育孩子。雖然經濟是重要的,但父親的言傳身教更重要。

父母想教育好孩子,自己先成為好父母。

寫在最後:

溺愛孩子不可取,但父母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即無時無刻地控制孩子,或實施打擊教育法(很多父母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而是要在兩者之間尋求一個平衡,即在給予孩子足夠關注和愛,也要給孩子設立好規矩和邊界。

就像《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在降妖時給唐僧畫的圈,圈內是自由的,可以無條件地愛,但圈外是有規矩的,也是危險的,需要小心行事。

好父母,都是平衡大師。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相關焦點

  • 國產動漫《巨嬰》:養「廢」一個孩子的方法很簡單,要什麼給什麼
    文/學乃身之寶父母該如何教育孩子,這部國產動漫《巨嬰》,可以說是一部優秀的反面影片。這部短片時長不到八分鐘,卻讓我們看到了孩子的"一生"。影片中,三口之家,父親是家裡唯一的經濟來源,對孩子的教育不管不問,母親則對兒子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會極力滿足,兒子在母親無微不至、事無巨細的溺愛下,漸漸長大成人。
  • 河南23歲小夥被自己餓死家中,不懂放手的父母,容易養出「巨嬰」
    孩子是父母最珍愛的寶貝,世界上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有時候父母過度的愛卻會變成"溺愛",不懂放手讓孩子成長,而養出"巨嬰"河南23歲小夥被自己餓死家中河南的一位23歲的小夥子在父母去世之後,活生生地餓死家中,據了解,這位小夥子名叫楊鎖,四肢健全,智商也很正常,為什麼就會活生生地餓死呢
  • 婆婆,您兒子我「伺候」不了,四千工資養孩子和巨嬰老公能出頭嗎
    可在婚後生了兩個孩子之後,小雪才知道,原來自己的老公是一個「巨嬰」,因為他老公家裡人覺得她不錯,於是才一直讓老公來追,甚至老公追自己方法都是婆婆教的,自己和老公說了什麼老公也會回家複述一遍給自己的婆婆。
  • 中國不養巨嬰!那些因疫情回國當大爺的人,把國家當成什麼了?
    現在全球疫情蔓延,中國成為一個安全地方,很多外國的留學生、華人華僑、在外國務工者陸陸續續回國。有危險想回家這是人之常情沒有什麼好說的,配合好工作做好自我隔離聽從指揮,這樣對你對我們大家都好,我們中國從來都歡迎任何人回國,但是不歡迎不配合的巨嬰回國!
  • 《巨嬰》:動畫片折射的社會現象,過度的「溺愛」會成孩子的毒藥
    短片中母親對兒子是有求必應,事事為兒子打理好,導致三十歲的兒子還需要母親來幫忙穿衣,稱為一個巨嬰;父親對母親的這種行為也沒有發表什麼意見只是在經濟上給予無條件的支持,本來家中的一切運轉還算順利,直到作為家裡唯一經濟來源的父親因車禍去世了。
  • 國產動漫的發展,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第一,過分地注重技術而缺少了內涵中國最早的原創動漫是《大鬧畫室》,一部只有十幾分鐘,畫風以國畫的水墨風格為主,採取真人與動畫結合的表現方式的作品。簡單、沒有技術含量,但在當時的社會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樣的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鬧天宮》這部充滿京劇色彩的動漫也被奉做經典。你會發現這些動漫沒有先進技術的加持,卻能影響一個時代,在各自的時空大放異彩。反觀現在的國產動漫,人物建模、場景塑造、色彩、配音、特效等技術相當成熟的情況下,反而誕生不出能夠影響一個時代的作品。
  • 美國億萬富豪瑞·達利歐:養廢一個孩子,要他「聽話」就夠了
    沒想到自己長大成人,終於變成當時「最討厭」的樣子,動不動也會這樣跟孩子放狠話。「聽話」似乎是對好孩子的最佳形容詞,遇到聽話的孩子,父母養著省心、學習不操心,多好!直到我聽到美國億萬富豪瑞·達利歐的一次訪談,他談到了對於家庭教育的看法。
  • 央視教育紀錄片《鏡子》:中國式家長的愛,正在「養廢」孩子
    01中國式家長的愛,正在"養廢"孩子央視有一部名叫《鏡子》的教育紀錄片,聚焦傳統的中國式家庭和中國式教育。澤清的父母跟大多數中國式父母一樣,陷入了一個極大的誤區:他們以"為孩子好"為理由,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表達愛意,卻從未傾聽過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所以,他們的"愛"對孩子來說,是讓人喘不過氣的壓力,也是甩也甩不掉的累贅。
  • 《千與千尋》巨嬰要學會走出去,成就自我的蛻變
    處在這個環境中,孩子只會做個坐井觀天的人,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他只知道什麼事情都要向著父母。千尋來到湯婆婆那裡求工作,正在跟湯婆婆談話之際,坊寶寶醒了,發脾氣一下子把門踢爛,整個屋子都顫動著,湯婆婆馬上緊張飛過去,說:「寶寶怎麼了,婆婆馬上就來,寶寶要乖哦。」看得出湯婆婆是很寵溺坊寶寶的,他一不開心,湯婆婆就馬上給予他任何安撫。
  • 現在國產動漫靠的是什麼?
    感覺國內總是跳不出來這兩種動漫的框框,題材太少,現代風的太少,比較好的是屍兄,不過這個粗口也太多了吧,受眾較低。感覺國內出的動漫總是要扯到國內傳統的東西,像什麼妖狐小紅娘,現代與傳統風格雜糅的感覺。不是這種不好看,做得好的依舊會好看,只是覺得很沒有新意誒。穿越古代的,隨手抓出一大把。
  • 李玫瑾直言:家長「富養」孩子,無疑是在養廢孩子,抓緊醒醒吧
    最近「富養」這個育兒理念非常紅,但很多人搞錯了富養的內涵,結果養出一個沒有追求、沒有理想的「廢材」小孩。這些父母就納悶了:明明我們這麼起早貪黑地努力奮鬥,孩子也是看在眼裡,怎麼他就一點都學不到父母身上一絲半點的優秀品質呢?
  • 淺談《巨嬰》:溺愛不是愛,而是對孩子的無限傷害
    馬卡連柯曾經說過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八分鐘的短片,留給我們的思考時間可以比作一輩子。 以溺愛為導向,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家庭被溺愛的父母撕裂的故事。一個總是看報紙的父親,一個什麼都做的母親,養了一個吸血的孩子。
  • 「30歲巨嬰」刷新三觀,穿紙尿褲帶安撫奶嘴,一言不合就大哭不止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依舊有「巨嬰」的存在,他們可能不穿紙尿褲也不拼積木但是依舊離不開母親的照顧和操勞,整日遊手好閒不停地啃老,待在家裡無所事事簡直就像一個「廢人」,然而這背後的原因和家長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有的父母根本分不清楚「愛與溺愛」,想讓孩子過得好一些沒有過錯,但持續的時間太長最終養活一個「巨嬰」,說到底就是
  • 動畫《巨嬰》:過度的溺愛不是愛!漫談動畫片透出的社會現象
    看完這霸座事件,我們不禁會想,一個有文化的成年人為何會幹出這麼沒有素質的事情呢?這不得不提到「巨嬰」這個詞語。「巨嬰」這個流行語或許大家並不陌生,「巨嬰」這個詞語曾經在2018年的時候火了一段時間,後被《咬文嚼字》公布為2018十大流行語。那「巨嬰」這個詞語是什麼意思呢?
  • 動漫人物又被舉報?國產動漫什麼時候才能站起來
    而且還舉報的是國產動漫?我是穿越回10年前了?往下翻翻,我認為舉報人大概率是一名家長。也就是說,這又是一起關於家長與動畫片之間的矛盾事件。家長認為該動畫片會給自己的孩子帶來不良影響,於是將其舉報。作為一個經常接觸日本動漫的人,我必須承認,《菲夢少女》不適合我。《菲夢少女》的故事非常老套,簡單來說,就是平凡少女靠著奮鬥當上練習生,隨後結識朋友、努力打拼,最終站上舞臺成為偶像的故事。動畫之中還加入了一些類似於魔法的設定,裡面的三位女主變身的場景讓我想起了《巴啦啦小魔仙》。
  • 她是變形計最巨嬰的富家女,花錢如流水吃飯讓人餵,如今留學歸來成...
    在《變形計》某期節目中,就有這樣一個特別奇葩的城市孩子,因為父母灌輸的"女孩子要富養",所以對孩子的教育了相當另類,可以說這個孩子從小養成的壞習慣都是家庭造成的。
  • 有什麼適合孩子養的小寵物?
    對於孩子的益處,可以培養他的愛心和責任感,感受力和同情心會很好,將來他會成為一個懂得愛的孩子,學會與人交談。有一次,我養了許多貓,兒時是我的伴兒,有一次是出生後4天開始養的(貓媽媽吃了死老鼠),把一個眼藥水瓶子綁上氣門芯來養,我和它們的媽媽一樣,每天都牽掛不斷,看著它們開心地在手中拼命吃奶的樣子,心裡暖暖的,責任感油然而生。
  • 河南23歲「巨嬰」餓死家中:有遠見的父母,絕不在這件事上手軟!
    要知道,養孩子的難度,不亞於任何一份工作。但大部分父母,為了8小時的工作,願意鑽研10000小時;卻從沒想過,為孩子將來的前途未雨綢繆,學習60分鐘。這才在一個冬天,因為饑寒交迫而餓死家中。可憐楊鎖的父母,辛辛苦苦生養孩子,卻把孩子養廢了……要知道,慣子如殺子,養育孩子的方法不對,就會成為扼殺孩子的刀子。
  • 歸國華人吐槽惹眾怒:我們國家不養巨嬰
    難怪網友群情激憤,他作為一個中國人,放棄了中國國籍,加入了義大利籍。祖國建設你不在,千裡投毒你最快。國家在危難的時候沒有拋棄你們,而你們卻嫌棄這個,嫌棄那個。國外待遇好,可以繼續在國外,為什麼要回國呢?
  • 7歲女孩偷玩具親媽報警:要面子是巨嬰的最後一塊遮羞布
    一個在面對監控證據和盤問都不肯認錯的孩子,父母心裡難道不難過不害怕嗎?我對母親採取的教育方法不予置評,但我知道任何的教育方式都不是完美的。教育的核心,應該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正確的是非觀,讓孩子自小體驗到法律的嚴苛與公正,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和公民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