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乃身之寶
父母該如何教育孩子,這部國產動漫《巨嬰》,可以說是一部優秀的反面影片。
這部短片時長不到八分鐘,卻讓我們看到了孩子的"一生"。
影片中,三口之家,父親是家裡唯一的經濟來源,對孩子的教育不管不問,母親則對兒子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會極力滿足,兒子在母親無微不至、事無巨細的溺愛下,漸漸長大成人。
父親的意外去世使得家裡的經濟條件每況愈下,母親不再能夠滿足兒子的一切願望,只能變賣家產維持生計,而自己卻不管不顧,依然暴躁地向母親索取,最後母親主動掏出腎臟拿給兒子,讓兒子去買想要的東西。
兒子沉浸在滿足的快樂之中,回過神來肚子餓了,發現母親倒在地上,一動不動。當沒有可索取的東西時,兒子選擇鑽回母親的肚子。
雖說影片有些地方失真,但現實寓意卻很真實——溺愛,並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包括家長的自我傷害。
今天的文章,我就結合這部短片來說說,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是怎樣的,即父母該如何教育孩子。
1.混沌共生,是溺愛的根源
影片開頭,起床後的兒子,懶洋洋地打著哈欠,雖已成人,可依然喊"媽媽"給自己穿衣服。隨後,自己便拿起手機玩起遊戲,坐在旁邊看報紙的爸爸,一句話也沒說,等媽媽拿來兒子愛吃的早點後,媽媽像哄小孩子那樣一口一口地餵給兒子,這時的媽媽,過來幫兒子剃鬍子,期間兒子還不耐煩地指責媽媽弄得不乾淨。
這裡,我們看到了媽媽對孩子的愛,但這個愛過分了,成為了溺愛。
溺愛的根源,是混沌共生。
匈牙利精神分析學家瑪格麗特馬勒認為,6個月前的嬰兒和媽媽在一起,稱為正常的共生期。那時的媽媽在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玩,孩子感覺"我就是媽媽,媽媽就是我,我和媽媽的身體和心理是一體的",也被稱為"母嬰共同體"。
也就是說,對於6個月前的嬰兒來說,和媽媽共生是正常的,也是必須的,但是之後的共生就是不正常的,是病態的。
混沌共生,就是無法區分"你是你,我是我"和"誰的事情,誰來負責"而導致的混亂。
像短片中的兒子和媽媽就是病態共生,兒子把媽媽當作了自己,呼來喝去,覺得媽媽就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怎麼使用都不過分。當然造成這種混沌共生,媽媽負主要責任。
也就是說,很多孩子之所以無法獨立、成為啃老族或巨嬰,就是父母的過於溺愛導致的,是父母幫助孩子養成索取的習慣,成為"吸血鬼"。
父母愛孩子是應該的,但這個愛不該是溺愛。
生活中經常看到很多孩子在家裡稱王稱霸,在外面遇到一點兒不順心的事,就大吵大鬧,其實就是把所有人都看成為溺愛自己的父母,而結果必定會受到傷害。因為其他人不是父母,做不到那樣的愛。
2.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
我們常說,父母愛孩子是無條件的,但很多人把這個"無條件"理解錯了。
他們認為,無條件就是無原則和無限制。就像影片中的媽媽那樣,兒子要什麼就給什麼。當兒子看中電視購物裡的商品,媽媽不會多問一句,毫不猶豫買給兒子。
其實,並非如此。無條件,指的是"我愛你,不是因為你表現好,而是因為我是你的父母,你是我的孩子,我愛你",但並不是無原則和無限制的,"你想怎樣就怎樣,你想要什麼我就給什麼",而是堅持"我在為你的將來打算"這個基礎上,會有原則,也會設立邊界。
而短片中的媽媽從未對孩子設立界限,也毫無原則,於是當父親意外去世後,經濟上無力滿足孩子的需求時,媽媽只能賣家具,甚至是掏出腎臟來滿足孩子。
沒有原則的愛,並不是真正地無條件愛,因為那樣的愛對於孩子來說,是害。孩子無法分辨出自己該做什麼,父母該做什麼,只知道自己可以索取,父母就會滿足,最後成為真正的伸手黨。
可見,父母教育孩子需要"兩手抓",一方面在情感上給予無條件支持,另一方面要在言行、習慣等涉及到原則問題時,堅持立場,不能妥協。
因為溺愛,會導致孩子的任性妄為。
3.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是做好分離
影片中,當兒子無法再向媽媽索取時,因為媽媽已經離開了,兒子自己也無法生活下去,於是想到重新回到媽媽的肚子裡,這是一種逃避。
在溺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根本就沒有真正長大,也不想長大,他們只想做有人照顧自己的嬰兒,只是巨嬰再也無法回到母親的肚子裡。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是做好分離。
也就是說,讓孩子獨立成長,是父母教育的關鍵。
首先,父母要意識到,孩子遲早要離開自己,獨立生活,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多給孩子鍛鍊的機會,孩子能做的事情,儘量讓孩子自己完成。
影片中媽媽的做法有時看起來很誇張,包括給兒子穿衣服、餵飯、刮鬍子,其實現實中,這樣的媽媽也很多,她們在孩子長大後,甚至成家後,還是悉心照顧,樂於付出和犧牲。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對於有些孩子來說,是一種負擔和壓力。
其次,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權。
有些父母過於控制,其實是溺愛的另一極端,他們以"過來人"的身份,以"愛的名義"幹涉孩子的生活,認為自己的愛,就是真正的愛,但那是自認為的愛而已,給孩子想要的愛,才是愛。
最後,在孩子教育方面,父親不該缺席。
這部短片也給了我們一個警示,就是教育孩子並不是母親一個人的工作,父親也要參與進來,特別是在孩子學習遵守規則、界限等方面,父親的角色不可或缺。
很多爸爸認為,自己賺錢就是在教育孩子。雖然經濟是重要的,但父親的言傳身教更重要。
父母想教育好孩子,自己先成為好父母。
寫在最後:
溺愛孩子不可取,但父母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即無時無刻地控制孩子,或實施打擊教育法(很多父母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而是要在兩者之間尋求一個平衡,即在給予孩子足夠關注和愛,也要給孩子設立好規矩和邊界。
就像《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在降妖時給唐僧畫的圈,圈內是自由的,可以無條件地愛,但圈外是有規矩的,也是危險的,需要小心行事。
好父母,都是平衡大師。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