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建議父母持證上崗」的消息衝上熱搜榜第一,引發網友熱議。
點讚靠前的熱評,幾乎都是支持者。
深以為然。
大部分工作都有實習期、試用期和各種培訓學習,可像父母這麼重要的崗位,卻從來沒有任何「崗前培訓」,試錯成本幾乎為0。
要知道,養孩子的難度,不亞於任何一份工作。
但大部分父母,為了8小時的工作,願意鑽研10000小時;
卻從沒想過,為孩子將來的前途未雨綢繆,學習60分鐘。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說過:教書的是老師,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
為人父母,哪個不想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讓孩子上更好的學校,有更好的未來?
可遺憾的是,我們都忽略了:父母的循循善誘和言傳身教,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健康營養品。
河南 23 歲小夥餓死家中:成年「巨嬰」,誰之過?
河南省羅山縣的23歲小夥楊鎖,因饑寒交迫餓死家中,曾經轟動一時。
讓人唏噓的是,他並沒有任何生理和智力上的缺陷,四肢健全,神志正常,活動自如。同村的人都說:他小時候聰明伶俐,有此下場是被自己的父母坑了。
作為家中獨苗,父母為他取名「鎖」,意在把兒子留在身邊。但難以理解的是,他的父母從小都捨不得讓他受苦受累,把他捧在手心當成寶。
小時隨父母出門,父母不是抱著就是背著他。直到8歲,父母都用擔子挑著他出行,讓他不用走路。
就連在學校受了老師批評,父母都會去找老師理論,以為自己是在為孩子「遮風擋雨」。
最終,吃不了學校的苦,楊鎖初中未讀完就退學在家,成天無所事事,不是躺著就是睡覺。
更不幸的是,父親因肝癌離世後,母親不但沒有讓兒子分擔一些責任,反而更加溺愛,默默承受了家裡全部的農活和家務。
可他不但不體恤母親的不易,有時候還會打罵她。18歲時,母親就積勞成疾去世了。
從那以後,無人照顧的楊鎖表現出了難以置信的懶惰:
懶得工作:曾在建築隊、酒店幹活,不到 1 天就嫌太苦太累,後來靠乞討為生;懶得做飯:村民們送來的肉,他寧願放著讓肉腐爛發臭,也不肯動手做飯;懶得吃飯:吃了一頓後就睡覺,有時能睡一兩天,餓到極點才出門討飯;懶得洗衣服:衣服穿得太髒了就扔掉,後來只得整天穿著一身散發出惡臭的髒衣服......
這才在一個冬天,因為饑寒交迫而餓死家中。
可憐楊鎖的父母,辛辛苦苦生養孩子,卻把孩子養廢了……
要知道,慣子如殺子,養育孩子的方法不對,就會成為扼殺孩子的刀子。
盧梭在《論教育》中說到:「你了解什麼辦法可以讓你的孩子痛苦嗎?那就是,讓他想要什麼就有什麼。」
真正好的教養方式,是提前讓他懂得風雨,而不是一味地為他遮風擋雨。
你只看到武亦姝高分上清華 ,卻沒看到人家爸爸4:30關手機
去年7月,《詩詞大會》冠軍武亦姝,以理科總分613分的成績(上海高考滿分660)位列上海考生第65名,被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錄取,引發網友熱議:
這姑娘真是人如其名,文理兼修啊!
但很快,一個爆料再次轟動全網:武亦姝爸爸每天4:30以後是不用手機的,專心陪兩個孩子。
有網友感慨:當我們抱怨孩子為什麼不聽話時,是不是也要問問自己,可曾像武爸爸那樣,給過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冠軍》武亦姝
我表姐自從生孩子後,一直全職在家帶孩子。
但這幾年,我姨媽不止一次地發牢騷:
「你在家帶孩子無可厚非,但整天就是陪孩子一起看動畫片、玩遊戲,不被你帶壞,也被你寵壞了,還不如找份像樣的工作!」
剛開始,表姐也很委屈:我也是想趁他還小,多陪陪孩子罷了,哪知道兒子這麼難管?打也不是,罵也不聽,漸漸地就順著兒子來了。
但這2年,我發現表姐的視野開闊了不少,在育兒道路上不停地精進自己:
學習各種親子育兒理念:充分利用每天做家務的時間聽課學習,孩子的疑難雜症她都有辦法;學習親子溝通技巧:從一開始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到現在學會了正面管教,孩子聽話又懂事;甚至還和孩子一起看電影,聽古典音樂,培養自己和孩子的藝術視野,寓教於樂……
現在,表姐的兒子可可,不僅能歌善舞多才多藝,還很懂禮貌,完全褪去了以前的恃寵而驕。
就連姨媽也忍不住稱讚:
「你姐現在啊,就跟重新上了大學一樣,天天研究育兒,都快成半個育兒專家了!還別說,我看可可現在就這麼乖這麼聰明,以後指不定怎麼樣呢!」
看到姨媽眼裡藏不住的笑意,我突然明白了:育兒先育己。在孩子的成長關鍵期,為人父母,要先逼自己優秀。
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曾說:
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而且很短,只有十年。孩子十歲以後,任憑父母百般努力、拼命補償,也無濟於事,因為你們過期了,很殘酷,但也很現實。
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懶,最終都會成為無法彌補的遺憾。越是優秀的父母,越懂得在孩子的教育上親力親為。
真正好的親子關係 ,不是讓孩子獨自起跑,而是這一點
一個媽媽,能給孩子的到底是什麼?
有人說:
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未來,在他真正懂得的時候,他會對你有愛,也有尊敬,會從你的身上學到一些好的品質。
但我更喜歡這個答案:
「真正好的親子關係,不是讓孩子獨自起跑,而是你們共同上進,彼此成就。」
明白這一點的父母,都捨得逼自己一把,去精進,去挑戰,去終身成長。
就像樊登老師在親子暢銷書《陪孩子終身成長》中說的那樣:
大部分家長看不到孩子的行為和自己的教育方式之間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以使勁兒的地方,是自己。你才是你孩子的「起跑線」。你必須成長,孩子才能成長。
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