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挫折教育並非只是讓孩子過過苦日子,幹點苦活,挫折教育的重點在於,培養孩子直面挫折的堅強品質。——劉大偉
現如今人們的生活質量隨著科技的發展有了很大的提高,各類交通工具的出現也讓人們的出行變得更加的便利,尤其是手機,網絡等出現 讓人們足不出戶便可以觀察到世界上的任何信息。在現代化科技發展的今天,人們隨著這些也逐漸變得越來越懶惰,走在街上人人都變成了低頭族,與以前古代人們相比,越來越多的人變得好吃懶做。
相信我們都知道,長時間好吃懶做下去,那將會失去獨立自理的能力,甚至還會失去面對生活的勇氣。現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很多父母都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受苦,也正是因為這種溺愛到最後毀了孩子的一生。在我國就有一位孩子,就因為從小嬌生慣養,最後養成了懶惰的個性,甚至還喪失了自理能力,一度被稱為中國第一懶人。
走路怕累,吃飯靠餵
這位男子名為楊鎖,從小出生於河南信陽一個普通村莊,家境並不富裕,由於他是家中唯一的一個獨子,所以父母對其非常的溺愛,將所有的愛與關心都傾注在了楊鎖的身上。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這種關心已經讓孩子喪失了最基本的生活能力,甚至每回出門都要背著孩子,生怕把他給累著。
其實一開始楊鎖還是比較懂事的,想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家裡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奈何這樣的想法遭到了父母的拒絕。更為重要的是,楊鎖到了該上學的年齡父母也是每天親自接送,就連吃飯都是父母親自喂,從來不會自己動手去豐衣足食,就算在學校與其他同學產生矛盾,父母都會極力擁護自己的孩子,從來不會去指正孩子的錯誤。這樣長時間的影響下,勢必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也會給孩子樹立不正確的三觀。
18歲成孤兒,不會洗衣做飯
楊鎖的成長經歷並不是很順利,雖然被父母捧在手心裡,但在他13歲那年,父親因病離世,全家的重擔都放在了母親一個人的身上,我們也知道單親母親撫養孩子是非常不易的,但楊鎖的母親卻很是堅強,不管生活再苦再難,她都一人在苦苦支撐著這個家。面臨這樣的困境,她始終不讓自己的孩子幫忙,長時間以往下來她也因為過度勞累而病倒。
在這個艱難的時刻,家中沒有了頂梁柱,母親也只好將希望寄予孩子楊鎖的身上,奈何從小對孩子的溺愛讓他已經喪失了獨立自主的能力 ,可以說懶惰已經成為了他的習慣。即使母親病倒,楊思仍然不願意去工作賺錢,他還是希望母親能夠繼續養活自己,如果母親拒絕自己的要求那便會出手毆打母親,看到兒子這樣母親也是非常的寒心,但自己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就這樣在楊鎖18歲的時候離開了人世,而楊鎖也成為了一名孤兒。
失去雙親的楊鎖迫於生活壓力只能求助於親戚朋友,後來堂哥楊德玉見他可憐便為他介紹了一份工作,卻沒有想到楊鎖來到工地後以天氣太熱為藉口逃回家中,去城裡酒店當服務員也因為態度問題被掃地出門。已經成年的楊鎖對自己的未來根本沒有規劃和打算,沒有錢花了他便會變賣家中的家具,每天在家裡就是吃吃喝喝,沒有東西吃了便回去上街乞討,不會洗衣做飯的他吃完就是睡,懶得一發不可收拾。
23歲活活餓死家中
縱觀楊鎖的這些舉動,我們似乎已經可以預料到他最後的結局,後來到了冬天,由於天氣寒冷他便一直窩在家中,甚至都懶得不願意出門去找廁所,沒有自理能力的他在23歲這樣的青春年紀就這樣在家被活活餓死。堂哥楊德玉來探望他時發現的就只有一具冰冷的屍體,面對這樣的情況,似乎誰都沒有為其傷心,大家都只覺得遺憾,畢竟這樣的青春年華正是奮鬥的年紀,而這樣一個年輕的大小夥子就這樣移悲慘的方式離開了人世。
可以說,要死的懶已經到了一種無人能及的地步,就算被活活餓死也不願意去打工賺錢,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源於父母縱容的結果。或許是父母那一輩的人受了太多的苦,所以不願要自己的孩子再重蹈覆轍,希望他們能夠過的平安喜樂,奈何他們卻不知孩子的成長也是需要鍛鍊和磨礪的,在溫室裡成長的花朵終究承受不住外面的風雨。正如盧梭所說的:一切學科本質上應該從心智啟迪時開始。
對孩子的教育要從小抓起
從古至今,教育都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地走下去,更需要我們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在這條道路上一不小心就會走上歪路,甚至會擊垮我們前面走的所有路,所以我們需要做好紮實的基礎才能走得更遠。對於孩子們來說,家庭氛圍是非常重要的,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老師,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不容忽視的,在孩子成長的這個階段也是形成他性格良好品德的最好時機。
對於孩子的教育要從小抓起,要養成他正確的三觀,這樣才能讓他未來的人生路走得更順暢 。如果過分地去溺愛孩子,那所造成的後果就如楊鎖一般,即使後悔也無可挽回。希望大家都能重視孩子從小的教育,希望每個家長都能抽出時間多陪伴孩子,時刻重視孩子心理健康,這是我們為人父為人母最應該做的事。
相信我們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登上頂峰,但在成功的前提下,必須讓自己的孩子思想上獨立,這樣才能一步一個腳印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願天底下的每個孩子都能積極樂觀,用知識去報效祖國。
參考文獻:
《劉大偉名言錄》《盧梭名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