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以及工作環境的不斷改善,人類的平均壽命日益提高,退休年齡也隨之不斷延後。當今很多獨生子女家庭,子女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由於父母的過度溺愛,不捨得孩子吃一點苦,受到一點委屈,往往把事情都大包大攬在自己身上,最後往往會培養出「巨嬰」而把孩子毀掉。
在社會新聞中,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巨嬰現象」。自私脾氣大以及過於自我讓這些「巨嬰」活在自己構造的世界裡,他們普遍認為世界本應圍著自己轉,秉著「我弱我有理」的低幼化理念橫行霸道。這些被寵壞的孩子們,是沒有自理能力的,自小接受應試教育,缺乏對實踐能力的培養,長大後依舊是「寶寶心理」,並不能稱之為一個真正的成年人。
23歲年輕小夥子餓死家中,網友直呼:「巨嬰」的可悲
河南省信陽的農村地區有一戶人家,父親楊繼春因為比較晚婚,楊繼春的妻子生下孩子的那一年,他已經快五十歲了。因為老來得子,夫妻兩人對這個孩子寵愛有加,為了能夠把兒子永遠的留在自己的身邊,甚至為孩子起名為「楊鎖」。
儘管這戶人家的生活條件並不好,但是楊鎖想要吃的東西,夫妻兩人都會想方設法提供給孩子。平日裡幹農活的時候,楊鎖便會被帶到田邊,一點活都不讓做,孩子直到八歲的時候,楊繼春還會用擔子挑著,不讓孩子自己走路。
到了上學的年紀,雖然楊鎖很聰明,但卻不願意學習,只要在學校老師稍微嚴厲一些,楊繼春第二天便會衝到學校指責老師欺負學生。時間一長,也就沒有人願意繼續管楊鎖了。到了初中時候,楊鎖對父母說不想上學,楊繼春並沒有反對。不久後,父親楊繼春因為肝病去世,家中只剩楊鎖和母親兩人相依為命。
母親擔心楊鎖會因為父親的離世而受到委屈,於是更加的寵愛這個獨生子。因為丈夫不在,農活的任務太重,不得已母親只能讓楊鎖幫忙,但楊鎖一點活都不願意,不開心了甚至會打罵自己的母親。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包攬所有的家務以及農活,讓這個原本就不強壯的母親積勞成疾。最後,在楊鎖18歲的時候,母親便因病去世了。
雙親都去世後,完全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楊鎖,只能靠著街坊鄰居的接濟艱難度日。但是楊鎖的懶惰連鄉親們送來的肉和蔬菜放到腐爛都不願意做飯。為了取暖,甚至能把家裡的所有東西都燒了。直到二十三歲的時候,楊鎖被發現活活餓死在家裡。
因為父母的過度溺愛,讓一個原本聰明的孩子變成「天下第一懶人」,最終走向死亡,溺愛毀掉了一個孩子的人生。溺愛會使孩子變得懶惰和自私,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在社會中難以立足。那麼家長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才是正確的呢?
愛而不溺,嚴而有格,「適度」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1、學會拒絕。
家長對於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律滿足,通過甄別後,如果孩子的要求是無理的,那麼家長應該第一時間拒絕。對於孩子的撒潑打滾,不能為了安撫而妥協。
2、適當忽略。
孩子無論多大,都是需要有自己的思考空間。家長們不能一味地以孩子為中心,容易培養出孩子驕傲自我的壞習慣。對於一些小事,家長們可以適當忽略孩子,讓出空間給孩子思索解決方法。
3、大膽放手。
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們一開始都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如果家長過度叮嚀,則會適得其反,讓孩子做起事來畏手畏腳的。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家長應該大膽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處理遇到的問題,給孩子試錯的機會。
4、平等對待
孩子也是一個普通的家庭成員,不能夠因為年齡小而處處受到特殊照顧。家長需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家庭責任,同時也需要一起承擔家務勞動,平等對待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教育孩子自古以來都是一個大課題,當代「巨嬰」的出現更是說明了父母的教育不當。「適度」教育非常重要,家長們需要愛而有度、嚴而有度。一切都是為了把孩子培養好的前提出發,目的都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和進步,堅持「適度」教育理念,鬆弛有度,讓孩子能夠快樂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