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個懶人,在家裡什麼事情都不願意做,所以當有一天父母不得不同時出遠門時,就做了一個超大的餅套在他的脖子上,確保他每天都有飯吃。
可是幾天後父母回來,卻發現懶人還是餓死了,因為他實在太懶,只吃了前面的大餅,寧願餓死也不去吃後面的大餅。
我們身邊真的有這樣的懶人嗎?有人會說這些人只是一個故事而已。
但其實在我國確實有能夠和他媲美的真實懶人存在,他叫做楊鎖,用自己23年的人生向大家詮釋了「中國第一懶人」是如何生活的。
楊鎖出生在一個農村,作為家中的獨子,父母自然對他百般寵溺,有的時候楊鎖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都會被父母拒絕,因為他們怕孩子累著,所以什麼事情都是他們代勞。
除此之外,楊鎖的父母甚至不讓楊鎖自己走路,出門的時候都把孩子挑在肩上,漸漸的楊鎖也習慣了這樣的日子。
也正是因為這份嬌慣,楊鎖很難適應學校的集體生活,父母乾脆讓他退學在家,只要自己有口飯吃,就一直養著孩子。
然而在楊鎖13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生活的重擔都落到了母親一人的身上。
可是即便如此,她依然沒有想過讓楊鎖做事,直到楊鎖18歲那年,母親也離他而去,留下了楊鎖永遠一個人在家裡度日。
沒有父母的照顧,楊鎖的日子自然一落千丈,上廁所他不願意出門,直接地上刨個坑就地解決,到了冬天感覺冷了,就把家裡能燒的家具都燒了。
有的村民看他可憐給他送飯,可是他根本不願意開門拿飯,就讓飯一直掛在門把上。終於在他23歲那年,因為太懶被活活餓死,或許這對他來說也是一種解脫。
只是不知道如果父母在天有靈,會不會後悔當初對孩子的溺愛,讓他的生命在大好年華就戛然而止。
01為什麼楊鎖會有如此悲慘的一生?
1.父母的溺愛
追根究底,父母的溺愛是導致孩子失去自理能力的罪魁禍首。對於家中的獨子,父母疼愛當然可以理解,雖然愛應該是無條件的,但是和溺愛卻有著本質的區別。
真正的愛是應該讓孩子越來越好,而溺愛只會導致孩子失去各種生活能力,其實反而會害了孩子。
2.自身的原因
對於父母的溺愛,孩子漸漸習慣性地接受。他們缺乏自己的思考,不懂得對父母的錯誤行為說不,反而會沉迷於這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勞而獲。
當孩子自身的惰性越來越大之時,其實任何人都無法挽救,因為這時孩子已經上癮,被動地接受已經成為了他們生活的全部。
02父母應該如何正確養育孩子?
1.拒絕溺愛孩子
父母愛孩子的同時也應該讓孩子有動手的機會,培養孩子形成生活的自理能力,這樣孩子成長後才能夠獨立地面對社會。
不管未來他們的發展如何,至少他們能夠吃飽飯,至少他們不會成為生活中的巨嬰,這其實已經比不少依賴性強的孩子好很多。
2.學會適當放手
每一個孩子都會成長,他們不可能一直在父母的庇護下生活,總有一天孩子會揮動自己的翅膀,去更廣闊的天空尋找自己的生活。
這就要求父母學會適時的放手,不要總是把孩子當成風箏一樣拉扯,這樣只會讓孩子失去發展的方向,成為父母手中的傀儡。
孩子的成長沒有重來的機會,所以不要把孩子當成實驗品。認真地對待自己的孩子,用正確的方法去愛他們,這樣父母才不會留下遺憾,孩子才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