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漢文帝三年侍母餵藥美名揚,今有新世紀青年帶父求學感人心

2020-12-22 泡麵侃史

尊老愛幼、吃苦耐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論是遠在千年之前的西漢,還是在當代,這種美德我們都沒有丟失掉。

有人說80後是垮掉的一代,80後用事實打臉了,有人說90後是垮掉的一代,90後用帶給社會的改變打臉了;

(圖為馬永恩和父親)

現在又有任人說00後是垮掉的一代,很明顯,現在又被打臉了。

上帝關閉了一扇窗、相信定會為你打開一扇門

小時候我老師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上天總會眷顧那些善良、孝順的人。

少年的時候不經歷世事,對於這句話沒有什麼特別深刻的理解,但是當看到00後馬永恩的時候,這句話再次湧入到我的腦海中。

估計很多人聽到馬永恩這個名字現在感覺很奇怪,但是你聽完他的故事後自然會記得這個平凡但是又不普通的00後少年。

(圖為馬永恩和其父親住所)

根據《新華社》11月28日報到,在河南的黃河科技學院與這樣的一位00後學生。

他帶著癱瘓的父親在黃河科技學院在外求學,每天除了學習,就帶著自己的父親遛彎、吃飯。

據悉,馬永恩的父親在其7歲的時候因為生病生活不能自理,9歲的時候爺爺也去世了,母親看到這個千瘡百孔的家庭,驀然離去。

全家的重擔似乎一下子壓到了這位稚弱的少年身上,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馬永恩一直帶著父親。

(父子二人接受採訪)

對我來說「難」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依然是一種鍛鍊,這就是馬永恩的心態,這也是很多追求上進的青少年應有的一種心態。

馬永恩即是不幸的,同時也是幸運的,不幸的是天降災難,幸運的是他生活在了一個好的時代,有政府、學校、社會的關心,更加幸運的是,這位少年沒有被苦難壓倒,反而迎難而上,愈發的堅強。

這就是我們00後很多的少年的縮影,勤儉、自強、尊老。

上天眷顧的漢文帝

漢文帝是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原本不是太子,甚至可能一輩子與皇帝的位置無緣。

但是呂后專政加上漢惠帝沒有孩子,最後歷史把這位本來不可能成為皇帝的漢文帝推上了歷史的舞臺。

俗話說的好:有因必有果。實際上當時除了漢文帝之外,還有淮南王,但是最後漢文帝因為仁孝還是被推上了皇帝的寶座。

(影視中漢文帝)

《史記》記載:方今高帝子獨淮南王與大王,大王又長,賢聖仁孝,聞於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大意就是說現在只有漢文帝和當時的淮南王有能力繼承皇位,漢文帝仁孝人盡皆知,所以現在各個大臣才會來讓您做皇帝啊。

實際上漢文帝確實也是如上所說的仁孝。

在《孝與戒淫》這本書中記載了漢文帝的故事,主要就是說漢文帝繼位以後三年侍奉自己病重的母親。

大概故事就是說:自從漢文帝即位以後,對於自己的母親也是非常的孝敬,薄太后有一次連續三年臥病不起,漢文帝作為一代君主,除了處理政事以外;

在自己的母親的病榻之前盡心盡力的照顧自己的母親,幾乎沒有怎麼好好的休息,有的時候為了防止自己的母親招呼自己,能讓自己及時的響應,漢文帝會和衣而睡;

在給餵自己的母親吃湯藥的時候,漢文帝每次都會自己先嘗一嘗,體會一下藥的溫度和火候,然後才給母親服用。

薄太后看到漢文帝如此,心中自然非常的心疼:就勸說漢文帝,自己身邊這麼多人,不用漢文帝這麼辛苦。

(影視中薄太后)

而漢文帝則是回答:如果在有生之年不能為您做一些事情,那我怎麼報答您的養育之恩呢?

這就是漢文帝,他的幸運也不是平白無故得來的,而是因為自己的孝敬、仁義,所以說:孝敬的人的人生路必定是充滿了光彩。

雄鷹必有展翅翱翔之日

古有漢文帝三年侍母餵藥美名揚,今有新世紀青年帶父求學感人心。馬永恩的路途固然坎坷。

但是這些都是其以後成功路途上的財富,也許他無法成為時代的主角,但是他必然可以成為了自己的主角。

上天是眷顧有孝心、仁義之人的,馬永恩固然不會成為漢文帝,但是他必定會有自己獨特的人生。

(漢文帝)

必然會為自己的人生譜寫一篇華麗的詩篇。所以說如果誰再說00後是垮掉的一代的話,那麼應該想想像馬永恩這樣的00後,不要一葉障目。

歷史因為漢文帝的仁孝將其推上了皇帝的寶座,那麼上天會為孝敬、自強的馬永恩賜予什麼呢?我們拭目以待。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漢文帝的兩個女兒,一個享盡榮華,一個默默無聞
    館陶公主劉嫖,是漢文帝的長女,其生母是竇太后。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竇太后不亞於呂后,有這樣一位工於權謀的母親,可見劉嫖在心機上也是不差的。漢文帝被大臣擁立為帝後,竇太后被冊立為皇后,她的長子劉啟即日後的漢景帝被立為太子,而劉嫖則被封為了長公主。因為劉嫖的封地在館陶,故而後世稱其為館陶公主。漢文帝三年(前177年),館陶公主下嫁給堂邑侯陳午。漢文帝去世後漢景帝即位,漢景帝和劉嫖是同父同母的姐弟,故而漢景帝時期劉嫖成了漢朝皇宮中一個不可小覷的人物。
  • 圓古又「炒冷飯」,奧母送劍定情,奧父上演聖劍形態,貝利亞實慘
    所以有句話叫做和平時期成就奧特之父,戰爭時期出貝利亞這樣的戰士。好在關鍵時刻奧特之母送佩劍,在原來夢比優斯回憶裡的奧父也是使用劍的,以為只是一把很普通的佩劍,沒想到它的名字叫終極聖劍。不然看到奧父這番爆發,貝利亞也不會表現出驚訝的狀態,畢竟兩個的實力還是知根知底的。如此看來奧母這是把終極聖劍當定情聖物送給了奧父,看來貝利亞迎娶奧特之母的目標要破碎了。
  • 《凡人仙界篇》古或今在等待什麼?混沌之子金袍青年即將登場!
    《凡人仙界篇》古或今在等待什麼?混沌之子金袍青年即將登場! 《凡人修仙傳仙界篇》已經是迎來了大結局的劇情了,時間道祖古或今被輪迴殿主聯手空間魔主,灰界道祖還有蠻荒真靈王攻打,勢必要把古或今斬殺當場。
  • 「兒行千裡母擔憂,父行萬裡兒不愁。」這話有道理嗎?
    兒行千裡母擔憂,風露寒霜月照秋。更念他鄉遊子遠,窗前夜半不能休。兒子是每位母親的心頭肉,當他們即將遠離自己時,會有萬般不舍,總是千叮嚀萬囑咐。有一次,兒子打來了電話,只見她手裡拿著一根盲杖,左敲右敲,好不容易摸到電話機。兒子問及她在做什麼時,她跟兒子說在整理家務,等會要去跳廣場舞。沒想到此刻兒子已在他的面前,看到母親的眼睛,兒子一把抱住了她,不禁淚如雨下。「你為什麼要撒謊,不告訴我。」兒子泣不成聲……也許母親都是這樣子的,為了不讓兒子擔心,總會隱瞞。兒行千裡母擔憂,我也有同感。
  • 古有「郭巨埋兒」,今有陝西靖邊「馬某埋母」,一樣的荒唐無人性
    古有「郭巨埋兒」,而今有陝西靖邊「馬某埋母」,一樣的荒唐,不一樣的結果。無論結果何如,留給我們的都是無限沉思。郭巨埋兒又稱「埋兒奉母」,此民間故事在東晉幹寶所著《搜神記》、宋代《太平廣記》、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明代嘉靖時期的《彰德府志》等書中均有記載,但故事內容卻不盡相同。
  • 漢文帝最寵愛的小兒子,若不是墜馬而死,或許繼位的就不是漢景帝
    漢文帝劉恆,母親為薄姬。薄姬雖然有一定的姿色,但並不得劉邦寵愛。在古代的皇家母憑子貴,因此劉恆最初的際遇算不上好,後來被封到了貧瘠的代地為王。劉恆的髮妻是代王王后,由於劉恆起初不被重視,代國又是個貧瘠的諸侯國。因此這位代王王后的姓名,以及生卒年都已經不可考。
  • 河南湖北各有爭議,武漢黃陂被譽為「木蘭故裡」
    女扮男裝,替父從軍,歷史上真有花木蘭這一人物嗎?如果有,花木蘭的家鄉究竟在哪裡?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家喻戶曉,《木蘭辭》更是令人熟悉,「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由古至今,從文人墨客到編劇導演,花木蘭越來越形象,越來越真實。但花木蘭究竟是哪裡人,姓氏什麼,又是哪個朝代的,史書並無明確記載。但在今天,國內不少地方都出現了」木蘭故鄉「一說。如安徽亳市有「花木蘭故鄉」的說法,建有花木蘭廟,塑有花木蘭像,還有皇帝詔見花木蘭的地方。河南商丘虞城縣也同樣有「花木蘭鄉」,陝西延安有花木蘭墓,說花木蘭是延安人。
  • 「王莽篡漢」漢朝出現斷代,劉邦與劉秀之間有血緣關係嗎?
    劉邦(遠祖父)→漢文帝劉恆(太祖父)→漢景帝劉啟(烈祖父)→長沙定王劉發(天祖父)→舂陵節侯劉買(高祖父)→鬱林太守劉外(曾祖父)→巨鹿都尉劉回(祖父)→南頓縣令劉欽(父)→劉秀。前203年,劉邦妾室薄氏生劉恆。據說薄姬懷孕前,曾夢見有蒼龍盤踞在她的肚子上,而早在楚漢之爭時,女相士許負就預言薄姬將成為天子之母。
  • 威卡魔法——與父神母神建立聯繫
    不過莫得條件的話,也不用苦惱,只要你想,簡單的壘起兩塊石頭,也可以成為你的祭壇,畢竟我都說了,父神母神存在於大自然之中。當然,對父神母神祈禱你可以一本正經的念誦祈禱文,也可以用輕鬆的對話向父神母神溝通,比如你可以和你父神母神說說你今天有什麼開心的事,或者說看到了哪個自己心動的人等等~只要你想和父神母神說的,父神母神都是很樂於傾聽的。
  • 我鑄劍,你亮劍,航天特材青年有話說
    然古有萬裡長城,今有利劍在空,何也?曰:古人云,不戰而屈人之兵。故乃防患於未然,避難於無形,懾好事者之膽耳! 遙想建國之初,國勢積弱,四夷耽耽。美帝霸權,蘇聯背信,仗利劍之能,威逼訛詐。怒而興師,慍而致戰,視吾主權於不顧。當是時,毛主席曰:「今之世,無利劍者,何足算也!既已四面楚歌,吾決計自力更生,窮國之物力,圖鑄劍之業!」
  •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究竟什麼意思?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自古提倡孝道,因此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流傳下來了眾多關於孝道的俗語,例如「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就是其中之一。 01 母在不慶生 從字面理解,這句話是告訴我們,母親在世之時,孩子不應該慶祝生日。為什麼古人會有這麼奇怪的想法呢? 其實古人說的「慶生」並非指過生日,而是指「過壽」。
  • 「父在不留須,母在不慶生」真正的含義是什麼?
    ●「父在不留須」源自傳統的「三年之孝」。鬍鬚在古代是一種年紀身份的象徵。常人只有到了一定年紀或者父親去世後,才能留須。古代,父母去世時候,子女「守孝三年」彰顯孝道,這也傳統的禮孝教義。正是蓄髮留須這種傳統守孝的方式,引申出「父在不留須」這句俗語,古人認為:父親還健在的時候,留須是一種忌諱,是對父親極大的不敬(寓意有咒父死之意)。所以說「父在不留須」。●傳統的孝道是應該發揚的優良傳統,更重要的是在有孝敬心。
  • 奧特之母有3個「難言之隱」,泰羅長得不像奧特之父,不怪她
    導語:奧特之母有3個「難言之隱」,泰羅長得不像奧特之父,不怪她喜歡看奧特曼的小夥伴們應該知道,在光之國裡雖然有許多實力強大的奧特戰士,但是女性奧特曼可以說是寥寥無幾。一說到女奧特曼,估計許多朋友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奧特之母了。
  • 父嚴母慈還是母嚴慈父,你選哪個?
    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是有著決定性作用的,甚至對孩子以後的家庭教育觀都會有影響。這並不是誇張之言。在一個家庭中,有很多家庭都是父親表現得比較威嚴具有震懾力的形象,而母親大多表現為一邊抱著孩子一邊勸說著父親的形象。
  • 農村俗語:「七不葬父,八不葬母」,是什麼意思?有根據嗎?
    我國是一個農業發展歷史非常悠久的國家,所以中華文化有一半都是關於農村的文化。而在這些農村文化中也有很多文化,一些老祖宗給我們的道理,通過俗語的形式體現出來。比如農村俗語:「七不葬父,八不葬母」,是何意?有根據嗎?
  • 濟源市行政區劃史,軹縣為地區母縣,長期屬焦作前身
    軹縣,本戰國魏邑,秦置縣,位於今濟源市軹城鎮。漢文帝元年(前179年),曾改為侯國。首任軹侯薄昭為漢文帝的舅舅,有從龍之功,後驕縱不法坐罪自殺,復改為縣。軹縣在隋唐時期被廢,未延續下來。濟源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析軹縣北部置,即今濟源市行政建制的起源。縣城同今,延續至今。王屋縣,北周武成元年(559年)改長平縣置,位於今濟源市王屋鎮。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邵原縣,顯慶元年(656年)復名王屋縣,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廢入濟源縣,為延續下來。長(也作萇)平縣則是北魏皇興四年(470年)置。
  • 《凡人修仙傳》古或今之子領悟混沌法則,秒殺輪迴殿主,太恐怖!
    時間道祖古或今一直想要追求超越天道,因為修士成就道祖境界之後,雖然能夠獲得最大的法則之力,但是也會因為天道法則的原因,從而被天道慢慢的同化掉,最終化為虛無的存在。所以道祖強者想要獲得正在的永生,那麼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超越道祖境界,凌駕於天道之上,時間道祖古或今似乎成功了。
  • 泰羅有了兒子名叫泰伽,而奧父改叫奧特之爺,奧特之母叫什麼?
    奧特曼作為很多觀眾小夥伴們小時候經常看的特攝劇,人氣不是一般的高,說是神作也不為過,其系列也是超多,不過隨著時間,這些曾經經典的奧特曼也逐漸退出大眾視線,不是奧特曼老了,而是飾演奧特曼的人間體老了,不僅如此,有很多奧特曼也都「成家立業」了起來。
  • 中華白酒之父——郝亞雄之三~有為青年
    不得已而自動退學,暫寓友家,恐母知曉。於三月入師範學堂,追隨教會田劍南先生學博物、圖畫等,偶兼教師代課。自學潮之後,深感失學之痛苦,每值其二弟休假來訪,輒囑慎言慎行,處世之不易。對好些事務有獨到見解。 一日紳學界同仁筵曾,談及長江一帶學潮甚緊,唯恐影響左雲,該如何應對?其謂左雲偏僻,非大都市,倘有任何學潮,穩持觀望,勿陷漩渦,以待之。只求無事,不圖有功,時際到來,自然歸正矣。眾皆讚揚,劉公亦甚嘉許外公之穩見。過後左雲學潮並未發生。是時劉公有事,事無大小,悉與其諮之。學界有事,亦是請外公主持。自外公來左,未及二年,治理縣學,人才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