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行千裡母擔憂,父行萬裡兒不愁。」這話有道理嗎?

2020-12-14 用心感悟13

兒行千裡母擔憂,風露寒霜月照秋。更念他鄉遊子遠,窗前夜半不能休。

兒子是每位母親的心頭肉,當他們即將遠離自己時,會有萬般不舍,總是千叮嚀萬囑咐。畢竟孩子長大了,要走自己的人生路,父母能做的只是儘自己的力量為他付出,路,最終還要他們自己去走,生活的五味還要他們自己去品嘗。

我曾看到一個視頻:一位去外地工作的年輕人,拎著行囊從村裡走出,沿著盤旋小道走向村口的小車。年邁的老母親蹣跚著跟在其身後依依不捨地送別。這一送,淚溼了衣襟,這一別就是多年。母親在家等啊等,盼啊盼,想著兒子,以淚洗面,因一些原因而致盲。兒子每次來電話問侯,總是說自己一切安好。有一次,兒子打來了電話,只見她手裡拿著一根盲杖,左敲右敲,好不容易摸到電話機。兒子問及她在做什麼時,她跟兒子說在整理家務,等會要去跳廣場舞。沒想到此刻兒子已在他的面前,看到母親的眼睛,兒子一把抱住了她,不禁淚如雨下。「你為什麼要撒謊,不告訴我。」兒子泣不成聲……

也許母親都是這樣子的,為了不讓兒子擔心,總會隱瞞。兒行千裡母擔憂,我也有同感。自從兒子上了大學,每天都想聯繫他,想打電話發微信,怕孩子在上課或休息,各種顧慮,不聯繫又時時刻刻擔心。想知道他的近況,剛剛開學就盼假期,好容易放假,還沒在一起待夠呢,又提著行李啟程回校,我又一次送他去車站,直到進站,再目送他背影漸行漸遠,我才轉身離開。接著又會聯繫他,上車了沒?車上要吃點東西,下車了沒?到學校了嗎?等他一一回復,我才放心。

我們作為父母都會擔憂出遠門的孩子。但孩子未必能理解父母的心情和愛。所以有人感嘆:兒行千裡母擔憂,母行千裡兒不愁或父行萬裡兒不愁。這種現象確實有。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父母歷經辛苦培養了兩個兒子,他們相繼求學工作,在城裡定居。不久後母親因病離世,留下了孤孤單單的父親。有一次,因下大雨房子倒塌,他想去遠在城市的兒子那裡住上幾天。他先到大兒子家,兒子面對遠道而來的父親,卻以各種藉口拒絕,讓他去老二那裡。在這麼一個下雨天,他也沒開車送父親,只想給他兩個硬幣坐公交車。這位父親只好來到老二家,兒子願意讓父親住幾天,可媳婦是冷眼冷語,在一旁的窩囊兒子也只能順從媳婦的意思。可憐的父親又一次傷心地離去……

兒行千裡父母擔憂,父行萬裡兒不愁。這句話是有點道理的。但也不是全這樣的。父母對子女的關愛和付出,總是比子女的回報要多,甚至多得多。有些子女只知道享受自己的生活而忽略了父母,也不會感恩,也不懂得回報。

在我們的生活中,確實有很多人的兒女,為了生活,為了拼博!遠離家鄉、遠離父母及親人,走遍天涯海角。你們不妨回想這首《兒行千裡母擔憂》的歌曲:如今又到了,離開家的時候;才理解兒行,千裡母擔憂;千裡的路啊!我還一步未走;就看見淚水,在媽媽眼裡流!媽媽眼裡流……

不管怎麼忙,都要回家看望父母。因為他們在家期盼、牽掛、擔憂著。

兒行千裡母擔憂,即使只是一個站臺,只要你茫然不知,母親都會眼看你安全才會離去,她看見你的背影才會安心,而從不會給你們留下她離開的背影。這就是深深的母愛。

相關焦點

  • 遊子意——兒行千裡母擔憂
    俗話說,兒行千裡母擔憂。倒也不必千裡,一日不見即思緒萬千矣。母親心繫子女,像是人性本能,始終如一。母親擔心孩子,不論距離,不論時光,不論一切。母親節又到了,遠行千裡的你,是否在思念母親呢?以前在千裡之外的時候,我就會想我家母親,到了母親節時候格外思念。那時候,想必母親對我的思念會比我對她多,這感情,一往情深。今年疫情期間情況特殊,在家待了半年,恰好能在母親身邊過個母親節,也算是五年來第一個真正承歡膝下的母親節了。同樣,由於疫情,很多遠行在外的遊子們無法還鄉,甚至有的同胞已經一年多沒見過母親了,距離遙遠,唯餘思念。
  • 美國《僑報》時評:兒行千裡母擔憂
    華輿訊 據美國僑報報導,中國該不該接留學生回國,自海外疫情蔓延開始,就一直引起極大爭論。近期,中國政府接連協調航班接回在英、美等地未成年留學生,此舉不僅僅顯示中國心系海外公民,是一種人道之舉;更是對弱勢群體的特殊關懷。針對是否「接小留學生」回中國一事的爭議點,無非有二。
  • 「兒行千裡母擔憂」,祖國的包機來了,回家!
    日前,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在發布會上介紹,對於疫情嚴重國家,確實有困難急需回國的留學人員,黨和政府將及時採取必要措施,協助他們逐步、有序回國。4月2日,中國民航局正式啟動接運海外留學生回國重大運輸航空保障機制,第一個飛往英國倫敦的航班於當日9時30分從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起飛,隨後188名英國小留學生登上這架臨時包機,踏上了回國的路。
  • 母親節專輯:兒行千裡母擔憂,母行萬裡兒亦愁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譯文:父母健在的時候,不出遠門。即使出遠門,也一定要告知父母自己所要去的地方。孔夫子強調的有兩個點。第一:父母健在的時候『不遠遊』,表達的意思可以有很多,比如在父母身邊照顧他們,抑或是通過自己努力工作贍養父母。第二:如果自己事出有因,自己有目標和理想的情況下去遠方打拼,也依舊要告知父母自己所要前往的地方。
  • 「兒行千裡母擔憂」,他們都是祖國的孩子!多樣關愛彰顯祖國「暖...
    該不該動用國家力量包機讓滯留海外的留學人員回國?輿論場上,該話題十分火熱。近日,外交部回應,「將視情啟動重大航空運輸保障機制」,幫助那些確實面臨各種困難的留學人員返回國內。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朱婉君 攝「兒行千裡母擔憂」。
  • 兒行千裡母擔憂!
    我在電話裡總是說自己過得不錯,其實我知道母親不太相信。結婚這麼多年,沒要孩子,就是她不相信的理由之一。她就是想親眼看一看,兒子到底生活得咋樣?最後,她得出了什麼結論?我沒問,她也沒說。母親是一個極其安靜的人。從小到大,在我的印象裡,母親,就好像不存在,但是,又無所不在。
  • 兒行千裡父母常憂,年輕如你走四方,年老莫毀孝敬遲
    聶紺弩先生講了《封神》裡哪吒的故事,陳塘關的守將李靖的三兒子哪吒,有一天在大海裡洗混天綾,攪動了海水,讓龍宮震動,龍族三太子就出來和哪吒理論,戰力懸殊之下,被哪吒抽去了龍筋,惹怒了龍王。龍王為了給兒子報仇,揚言:如果李靖不交出哪吒,就水淹陳塘關。
  • 老話說,男人行千裡,切莫吃枸杞,是什麼意思,有啥道理嗎?
    比如說「桃養人,杏傷人,李子樹下埋死人」,再比如說「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今天,我們也說一句,「男人行千裡,切莫吃枸杞」,相信這句話你也聽過,但是你知道它的含義嗎?男人行千裡,切莫吃枸杞,是什麼意思?其實,從字面意思上看,這句話還是很好理解的。就是說,男人出門在外,儘可能地少吃枸杞。
  • 農村俗語:離家千裡,勿食枸杞,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離家千裡,勿食枸杞,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生活在農村免不了會聽到各種各樣的俗語,有的俗語雖然很簡單,但是仔細想一下還是非常有道理的。不知道大家之前,有沒有有沒有出過遠門呢?大家遠門的時候,有沒有聽過:男人行千裡,切莫吃枸杞這句話呢?
  • 俗語:男行千裡要斷枸,女行千裡不離藕,為啥?有什麼道理?
    當然,俗語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不可能適應每個時代的要求,要辯證對待俗語,不能全部相信。俗語:「男行千裡要斷枸,女行千裡不離藕」的意思很簡單:男性去外地工作生活,要遠離枸杞,不然可能就會招惹上麻煩;女性去外地,要帶著蓮藕,用蓮藕補身體。
  • 陳蓓蓓為母親圓夢亮相央視 深情演唱《兒行千裡》
    在闖關環節,陳蓓蓓為螢屏前的觀眾帶來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兒行千裡》,質樸的歌詞,溫暖的旋律,陳蓓蓓極富深情的演唱,很多的觀眾必定與之共鳴。在與主持人楊帆互動中了解到,陳蓓蓓的媽媽是《黃金100秒》節目的一位忠實觀眾,特別喜歡楊帆老師帥氣的相貌和風趣生動的主持風格。
  • 兒行千裡母擔憂,寫給兒子的幾句話
    我很欣慰兒子有如此的上進心,雖然內心很不舍,有萬般擔憂,但我不得不支持兒子的選擇。「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我深知年輕人必須經過一些磨難和挫折,才能成就美好的人生。思來想去,有一些話,我想對兒子說。1998年春節回家時和兒子合影兒子,這次你出遠門,媽媽非常牽掛和擔心,有一些話,忠言逆耳,希望你能接受並牢記在心。
  • 著名詞曲唱原創音樂人劉良智新歌(兒行千裡娘牽掛)即將全網發行
    他創作的歌詞情感至深,非常接地氣,很受大眾歡迎,在2019年11月16日創作發行感恩父母的歌曲(媽媽你辛苦啦)(父母的恩情難報答)得到了廣大網友的熱愛,短短一個月時間,在快手裡就有2.8萬視頻作品,80多萬播放量,2020年2月1號由他作詞作曲及演唱的新歌(兒行千裡娘牽掛)也即將全網發行。
  • 【醫者心語】兒行千裡父擔憂,一紙漫畫最堅強
    「本來心情不太好,看了這些漫畫被治癒了「 」希望疫情早日散去,我們都能摘掉口罩展露笑容」…… 近日,油田總醫院呼吸科45病區醫生李穎的微信朋友圈 被數十幅抗「疫」漫畫帶火了 這些漫畫,並非專業漫畫家所作
  • 有人說老年人不配用智慧型手機?Are you kidding me?
    現今最常見的網際網路設備莫過於智慧型手機,隨著日益強大的功能和配置,今天的智慧型手機已經不單純是一臺能打電話、發簡訊的通訊設備,而是集手機、相機、攝像機,甚至電腦、電視的全部功能於一身的「萬能」設備,對於身處已經基本達到電子化模式生活圈中的我們,沒有一臺智慧型手機怎麼能行?
  • 和16歲兒子旅遊,孩子堅持開了兩個房間,「兒大避母」重要嗎?
    而這位媽媽之所以失落,想必是沒有懂得「兒大避母」的道理。什麼是「兒大避母」?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意思是說,不論父母和孩子關係有多親近,但是當孩子長大了,就應該避著點異性父母,不要再像小的時候那樣,時時刻刻黏在異性父母的身邊。
  • 農村俗語:「七不葬父,八不葬母」,是什麼意思?有根據嗎?
    我國是一個農業發展歷史非常悠久的國家,所以中華文化有一半都是關於農村的文化。而在這些農村文化中也有很多文化,一些老祖宗給我們的道理,通過俗語的形式體現出來。比如農村俗語:「七不葬父,八不葬母」,是何意?有根據嗎?
  • 踱步集24行千裡路
    首先,古代的山和現代的山不一樣,怎麼不一樣?古代的山不是旅遊景點,是沒有人去的地方,這一點不一樣。旅遊是要有一個目的,要有一個準備,你要去的目的地有什麼?發生過什麼歷史故事,什麼寺廟,誰在這住過?有什麼別的地方沒有的東西?這些先做好案頭工作,這是準備。
  • 董潔把親子照拍成「婚紗照」,舉動過於親密,兒大避母的道理要懂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兒大避母",當兒子慢慢長大的時候,媽媽和孩子之間一些行為舉止就要注意分寸,不要過於親密,兒大避母的道理要懂!比如換衣服要迴避兒子、在家裡穿著不要過於暴露、給兒子洗澡的事情,可以讓寶爸代勞。兒大避母,請把孩子當孩子!
  • 駝臥腹不貼地屈足漏明則行千裡
    木蘭詩 [7]作者:無名氏 [注釋3]明駝,《西陽雜俎》:「駝臥腹不貼地, 屈足漏明, 則行千裡又據內蒙人民傳說,古代有專用於喜慶佳節的駱駝,軀體精壯,平時善為飼養,用時盛飾珠彩,文章裡稱為「明駝」可供參考。[12]、兒,木蘭自稱。[13] 、郭,外城。扶將,扶持;將,也是扶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