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行千裡母擔憂,風露寒霜月照秋。更念他鄉遊子遠,窗前夜半不能休。
兒子是每位母親的心頭肉,當他們即將遠離自己時,會有萬般不舍,總是千叮嚀萬囑咐。畢竟孩子長大了,要走自己的人生路,父母能做的只是儘自己的力量為他付出,路,最終還要他們自己去走,生活的五味還要他們自己去品嘗。
我曾看到一個視頻:一位去外地工作的年輕人,拎著行囊從村裡走出,沿著盤旋小道走向村口的小車。年邁的老母親蹣跚著跟在其身後依依不捨地送別。這一送,淚溼了衣襟,這一別就是多年。母親在家等啊等,盼啊盼,想著兒子,以淚洗面,因一些原因而致盲。兒子每次來電話問侯,總是說自己一切安好。有一次,兒子打來了電話,只見她手裡拿著一根盲杖,左敲右敲,好不容易摸到電話機。兒子問及她在做什麼時,她跟兒子說在整理家務,等會要去跳廣場舞。沒想到此刻兒子已在他的面前,看到母親的眼睛,兒子一把抱住了她,不禁淚如雨下。「你為什麼要撒謊,不告訴我。」兒子泣不成聲……
也許母親都是這樣子的,為了不讓兒子擔心,總會隱瞞。兒行千裡母擔憂,我也有同感。自從兒子上了大學,每天都想聯繫他,想打電話發微信,怕孩子在上課或休息,各種顧慮,不聯繫又時時刻刻擔心。想知道他的近況,剛剛開學就盼假期,好容易放假,還沒在一起待夠呢,又提著行李啟程回校,我又一次送他去車站,直到進站,再目送他背影漸行漸遠,我才轉身離開。接著又會聯繫他,上車了沒?車上要吃點東西,下車了沒?到學校了嗎?等他一一回復,我才放心。
我們作為父母都會擔憂出遠門的孩子。但孩子未必能理解父母的心情和愛。所以有人感嘆:兒行千裡母擔憂,母行千裡兒不愁或父行萬裡兒不愁。這種現象確實有。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父母歷經辛苦培養了兩個兒子,他們相繼求學工作,在城裡定居。不久後母親因病離世,留下了孤孤單單的父親。有一次,因下大雨房子倒塌,他想去遠在城市的兒子那裡住上幾天。他先到大兒子家,兒子面對遠道而來的父親,卻以各種藉口拒絕,讓他去老二那裡。在這麼一個下雨天,他也沒開車送父親,只想給他兩個硬幣坐公交車。這位父親只好來到老二家,兒子願意讓父親住幾天,可媳婦是冷眼冷語,在一旁的窩囊兒子也只能順從媳婦的意思。可憐的父親又一次傷心地離去……
兒行千裡父母擔憂,父行萬裡兒不愁。這句話是有點道理的。但也不是全這樣的。父母對子女的關愛和付出,總是比子女的回報要多,甚至多得多。有些子女只知道享受自己的生活而忽略了父母,也不會感恩,也不懂得回報。
在我們的生活中,確實有很多人的兒女,為了生活,為了拼博!遠離家鄉、遠離父母及親人,走遍天涯海角。你們不妨回想這首《兒行千裡母擔憂》的歌曲:如今又到了,離開家的時候;才理解兒行,千裡母擔憂;千裡的路啊!我還一步未走;就看見淚水,在媽媽眼裡流!媽媽眼裡流……
不管怎麼忙,都要回家看望父母。因為他們在家期盼、牽掛、擔憂著。
兒行千裡母擔憂,即使只是一個站臺,只要你茫然不知,母親都會眼看你安全才會離去,她看見你的背影才會安心,而從不會給你們留下她離開的背影。這就是深深的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