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扮男裝,替父從軍,歷史上真有花木蘭這一人物嗎?
如果有,花木蘭的家鄉究竟在哪裡?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家喻戶曉,《木蘭辭》更是令人熟悉,「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關於她的故事流傳也正是從這首《木蘭辭》開始。《木蘭辭》昨早出現在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古今樂錄》,後經隋唐文人潤色。由古至今,從文人墨客到編劇導演,花木蘭越來越形象,越來越真實。但花木蘭究竟是哪裡人,姓氏什麼,又是哪個朝代的,史書並無明確記載。
但在今天,國內不少地方都出現了」木蘭故鄉「一說。如安徽亳市有「花木蘭故鄉」的說法,建有花木蘭廟,塑有花木蘭像,還有皇帝詔見花木蘭的地方。河南商丘虞城縣也同樣有「花木蘭鄉」,陝西延安有花木蘭墓,說花木蘭是延安人。
武漢黃陂,享有「木蘭故裡」之美譽,難道花木蘭是湖北人?
位於黃陂區長軒嶺鎮的石門山的木蘭天池相傳是花木蘭將軍的外婆家,是花木蘭將軍小時候生活、習武的地方。
木蘭天池與木蘭山、木蘭湖毗鄰,是國家5A級景區,也是國家森林公園。景區裡的外婆家據說是木蘭外婆黃英姑的故居,是木蘭習武的第一啟蒙老師。
相傳木蘭小時候經常到天池旁舞劍揮刀,操練十分刻苦認真。同時山頂上的朱家山寨,據說也是木蘭的娘家所在。難道花木蘭姓氏為朱?
景區內不僅有木蘭將軍的雕塑,還有木蘭祠,祠內供奉著木蘭將軍,以木雕形式刻畫出一代巾幗英雄不讓鬚眉的英姿颯爽。木蘭祠周邊,還有一個有關《木蘭辭》的石雕,以古書形式呈現,上刻有那篇被傳頌了千百年的故事。
根據《黃陂縣誌》記載:「木蘭將軍,黃郡西陵(今黃陂)人也。姓朱父壽甫,母趙氏……兒時狀貌端凝,不雅修飾……」漢文帝時會匈奴入侵,軍書迭至,「壽甫苦於贏弱不堪遠徵,日夕憂慮。木蘭……乃市鞍馬。易戎服,為男子妝,代父從徵。」
「一十二載,立功異域」,朝廷封她為將軍。木蘭不受朝祿,乞歸故裡,死後葬於木蘭山北的將軍廟下。」
木蘭父親為朱姓,那麼湖北的這位「木蘭」應該是「朱木蘭」。此說法可從《黃陂縣誌》中找到作證。唐代大詩人杜牧曾題寫《題木蘭廟》一詩:「彎弓徵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推上祝明妃。」
這木蘭廟就在今天湖北武漢黃陂區木蘭山上,山上至今還有木蘭祠、木蘭墓和將軍坊等遺址。(也有認為杜牧寫的這「木蘭廟」指的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的一座木蘭廟)
如果花木蘭是姓朱,那麼為何又叫「花木蘭」?有研究者稱,「花」即為木蘭姓氏,明代文學家徐渭在雜劇《四聲猿》第三折《雌木蘭》中,第一次給木蘭冠以「花」姓。但研究者稱,這是徐渭「改編」而來的,並非「花」姓。
還有一說法,是姓魏。在河南虞城縣營廓鎮,現存兩塊記錄木蘭生平故事的古碑刻。一塊是元代《孝烈將軍祠像辯證記》碑,這是目前發現記載木蘭事跡的最早碑刻;另一塊是清代《孝烈將軍祠辯誤正名記》碑。
碑上刻有「營廓鎮北二裡許孝烈將軍祠,乃隋末魏氏女,諱木蘭,未字真人,閨閣奇英者也……」不少專家認同木蘭是姓「魏」,她是原魏宋州虞城人,今河南商丘虞城縣。
那麼,湖北武漢的《黃陂縣誌》上所記載的「木蘭」又是誰呢?武漢黃陂已有4400年築城史,在南朝宋元徽四年、南齊建元元年,隋開皇十八年,先後三次設置木蘭縣。唐武德三年廢除木蘭縣,併入黃陂縣。《新唐書·地理志》就有「黃岡上,武德三年省木蘭縣入焉,又析置堡城縣,七年省,有木蘭山」的記載。
「木蘭」一詞在黃陂早已出現,歷史十分悠久。除了《黃陂縣誌》有所記載,包括《黃州府志》、《湖北通志》、《萍蹤積小》、《名勝志》均有類似記載。
鄉人為紀念這位巾幗英雄,在墓前豎立「木蘭將軍之墓」的石碑,並於明萬曆三十七年在山上建了木蘭殿、木蘭將軍坊,從此木蘭山名聲大震。
繼而,更多的木蘭文化也被挖掘出來,木蘭天池則是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重要組成部分。木蘭天池景區內的外婆家和朱家山寨據說是木蘭的外婆故居和娘家。還有一座始建於唐代的玉皇閣,相傳是木蘭將軍凱旋歸朝後,朝廷賜冠的地方,整個建築沒用片瓦寸木,都用大小石塊交錯幹徹而成。
木蘭天池或木蘭山的種種跡象,疑似是佐證了花木蘭就是湖北人,有「木蘭故裡」之美譽的黃陂也許就是花木蘭的故鄉。
2007年6月6日,黃陂縣申報的《木蘭傳說》被列為第一批湖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6月7日,武漢黃陂和河南虞城縣共同申報的《木蘭傳說》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被公示。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木蘭究竟是哪裡人?作為一個沒有確切記載的,傳說中的歷史人物,木蘭之謎一直頗有爭議,其故鄉歸屬也難以定奪。
如果大家有機會來武漢旅遊,可千萬別錯過木蘭天池、木蘭山等景點。比起追尋木蘭是哪裡人,還不如好好沉醉在武漢勝景木蘭天池的美麗風光中。據說,在這裡還流傳著一些說法,「武漢人不遊木蘭天池,枉為武漢人」、「遊武漢不遊木蘭天池,枉稱遊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