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花木蘭從軍 《花木蘭》在肥綻放經典魅力

2021-01-20 百姓麗人堂

6月12日晚,歷經60餘年風雨考驗的豫劇《花木蘭》讓合肥觀眾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經典的魅力。作為市委宣傳部主辦的第二季合肥市高雅藝術文化惠民活動在6月的首場演出,該劇也為市民送去了夏日的清涼。

老戲迷愛戲心切小觀眾親近傳統文化

當晚7點15分,雖然距離《花木蘭》上演還有一刻鐘,但合肥大劇院歌劇廳已落座七成觀眾。放眼看去,還有不少小觀眾坐在其中。聽到舞臺的升降樂池裡傳來咿咿呀呀的聲音,一些觀眾還好奇地走到臺前,伸著頭往下邊打探,原來是伴奏人員正在調試各種樂器。

19點30分,大幕拉開,豫劇《花木蘭》在眾人期待中正式上演。第一場犯邊、第二場機房、第三場練兵、第四場別家、第五場徵途、第六場救帥、第七場巡營、第八場破敵、第九場提親、第十場思蘭、第十一場榮歸……跌宕起伏的劇情通過演員的精彩演繹鋪陳開來,兩個多小時的演出沒有中場休息,但幾乎也沒有觀眾中途離場。

坐在記者右前方的汪炳銀用手在膝蓋上打著節拍,演員唱到哪裡,他就小聲哼唱到哪裡。一打聽,原來他是安徽省豫劇聯誼會會長。汪炳銀笑著說:「我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部隊轉業後就來到合肥。豫劇是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也是我家鄉戲,所以你說能不愛嗎?這部《花木蘭》,我從頭到尾都會唱。」

記者身邊的座位上,一個小男孩坐在外婆身上,小身板隨著戲曲的節奏起起落落,看到大人們鼓掌,他也興奮地跟著使勁拍手。散場後,小男孩的外婆告訴記者,孫子今年才4歲,帶他來,是想讓他看一看、聽一聽豫劇,「豫劇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孩子從小多接觸,對他成長總有好處。」

老劇新作保留經典時代變遷值得挖掘新內涵

上世紀50年代初,「豫劇皇后」常香玉在第一屆天下戲曲觀賞表演大會上因豫劇《花木蘭》聲名鵲起。當晚演出的這部新版《花木蘭》雖然在打扮、道具、背景、音樂和唱腔等方面都經過了改進與創新,但仍體現了「常派」既樸素大方、高昂奔放,又不乏優美華麗、細緻委婉的藝術特點。

在「提親」這場戲中,著名青年豫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範靜在音樂的配合下,用肢體語言、戲曲動作、細微表情、圓潤豪放的唱腔將「花將軍」塑造得豪邁中有婉約、激越中有柔媚,充分展現出常派聲腔藝術,引得觀眾鼓掌、叫好聲不絕於耳。

相關焦點

  • 豫劇經典《花木蘭》昨晚驚豔合肥
    中安在線訊 據江淮晨報報導,6月12日晚,「文化有禮、全民暢享」——第二季合肥市高雅藝術文化惠民活動之豫劇《花木蘭》在合肥大劇院舉行。「戰地黃花分外香」的經典藝術讓合肥觀眾感受到巾幗英雄保家衛國展風採的別樣情懷。
  • 資料:豫劇《花木蘭》簡介
    花木蘭  趙義庭 .... 賀元帥  吳碧波 .... 花木惠  馬天德 .... 花弧  湯蘭香 .... 花母  劉鳳琴 .... 小花木力  王玉蓮 .... 大花木力  汪如意 .... 地保  張德勳 .... 劉忠  軒耀閣 ....
  • 《木蘭辭》到《木蘭從軍》,為何我們如此喜歡花木蘭?
    歷史往回追溯,很難找到《木蘭從軍》最早的故事源頭。而其現今所有影視形象和戲劇形象改編的《木蘭從軍》故事,都是出自於公元7世紀南北朝時期《樂府詩集》當中的《木蘭辭》。02豫劇《花木蘭》與動畫電影《木蘭》: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同的男女平等訴求最早在1956年時,劉國權執導的豫劇影片
  • [開封]豫劇《花木蘭》在開封首演
    受到感染的豫劇演員常香玉決定到全國進行義演,用演出的收入為志願軍購買一架戰鬥機。演出的第一站就定在當時的河南省會開封,這裡也是常香玉13歲成名的地方。  常香玉:我就覺得我的意思沒有盡夠,我那時候我就提出來,我說捐獻一架戰鬥機。用我的演出用我的本事用我的力量用我的血汗捐獻一架戰鬥機來保衛我們的國家。
  • 花木蘭替父從軍是誰的兵
    最近熱播的電影《花木蘭》充分展示了一個替父從軍上陣殺敵的女豪傑形象。那麼花木蘭究竟是誰的兵呢?又是哪個朝代的人呢?今天咱們就聊聊花木蘭。
  • 2019文化旅遊季|錚錚俠女義 殷殷家國情 經典豫劇《花木蘭》精彩上演
    「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不如男……」7月26日晚,廊坊壹佰劇院戲韻聲聲、掌聲陣陣,經典豫劇《花木蘭》在這裡精彩上演。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動人故事婦孺皆知。作為豫劇的代表作,《花木蘭》憑藉特有的藝術表現和濃厚的家國情懷在舞臺上常演不衰,其膾炙人口的經典唱段幾十年來一直響徹在中華大地,為觀眾留下了極具中原特色的文化記憶。演出當晚,壹佰劇院座無虛席,掌聲、喝彩聲此起彼伏。來自河南豫劇院一團的演員們唱腔優美、表演細膩,讓觀眾領略到了豫劇的豪放之美。
  • 三門峽:陽光少年自排自演豫劇《花木蘭》
    演出現場水建軍攝人民網鄭州12月28日電 (記者王玉興)12月25日,三門峽市陽光小學學生戲劇社排演的河南豫劇經典名劇《花木蘭》(少兒版)首場演出在三門峽廣播電視臺演播大廳拉開帷幕。陽光小學戲劇社的25名小演員以精彩的演繹,俊美的扮相,高亢激越的唱腔再現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歷經磨難為國殺敵」「重回家鄉當織女繡娘」 的家國故事。戲中主要演員最大的12歲,最小的9歲,唱腔中氣十足,動作行雲流水,引得臺下觀眾喝彩。
  • 少兒版豫劇《花木蘭》首登舞臺,最小6歲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文 吳國強 攝影 「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享清閒……」經典豫劇《花木蘭》人們耳熟能詳,那少兒版的全場《花木蘭》你看過嗎?3月16日晚,由河南省劇協、河南省音協、河南省雜協等單位主辦的「梅花初放」少兒戲曲優秀劇目展演在省文化館拉開大幕,首場演出便是《花木蘭》。據了解,雖然裡邊的部分經典唱段是孩子們初學豫劇都會接觸的,但是豫劇《花木蘭》少兒版的全場演出這還是第一次。 小演員們最小的只有6歲,最大的也不過16歲,但武功精湛,表演聲情並茂,人物刻畫栩栩如生。
  • 任人打扮的花木蘭
    (資料圖/圖)花木蘭,這個中國古代戰爭背景下關於女性命運的故事,最早出自北朝民歌《木蘭詩》。在此基礎上,花木蘭的故事由古至今不斷發展豐富,衍生出文學、戲劇、電視劇、電影等不同版本,包括明代雜劇《雌木蘭替父從軍》、豫劇電影《花木蘭》(1956)、龍江劇電影《木蘭傳奇》(1994)、電視劇《花木蘭》(1998)、電影《花木蘭》(2009)等等。
  • 迪士尼《花木蘭》定檔,劉亦菲版花木蘭代父從軍,造型驚豔
    #花木蘭#在美國迪斯尼公司最新大作《花木蘭》即將上映之際,克裡斯蒂娜·阿基雷拉演唱的新歌《Loyal Brave True》和劉亦菲主演的中文主題曲《自己》陸續公開,北美路演也開始了。雖然在世界範圍內流行,但《花木蘭》是打定主意將於3月27日在北美公映。迪斯尼電影也發布了《花木蘭》的最新預告。 這部電影宣傳以後,引起了大家的注目。 作為迪士尼電影中的首位華裔「公主」,劉亦菲多次爆上熱搜。 花木蘭的故事有多古典,不用多說吧。 隱瞞紅妝從軍,抵禦匈奴最終凱旋而歸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
  • 豫劇曲譜《花木蘭》劉大哥講話理太偏簡譜,常香玉演唱,名段解析
    《花木蘭》劉大哥講話理太偏(常香玉)01:41來自豫劇曲譜劇本劇情介紹:隋唐時期北方突厥侵犯中原,花木蘭之父軍籍在身,因病不能應徵。在國難當頭的危急時刻,花木蘭挺身而出,用其弟花木棣的名字,女扮男裝,替父從軍,英勇殺敵。花木蘭在戰場上屢立戰功,救元帥於危急時刻。凱旋而歸後,賀元帥幾次提親,欲將女兒許其為妻。花木蘭大驚,假借養傷之名返回家鄉。賀元帥登門提親,方知木蘭女兒之身。1956年10月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戲曲電影,是第一部河南豫劇古裝戲曲電影。
  • 花木蘭替父從軍,忠孝兩全?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由來已久,木蘭詩是其中的傳說,除此以外還有別的:木蘭者,古時一民間女子也。少習騎,長而益精。值可汗點兵,其父名在軍書,與同裡諸少年皆次當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蘭乃易男裝,市鞍馬,代父從軍。溯黃河,度黑山,轉戰驅馳,凡十有二年,數建奇功。嘻!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
  • 美版《花木蘭》遭吐槽,梅版《木蘭從軍》獲稱讚
    看到上面這張劇照,你能想到這個像是長了翅膀的紅衣女子就是花木蘭嗎? 由劉亦菲主演的迪士尼真人版電影《花木蘭》還沒在國內上映,就引起了觀眾的熱議和吐槽。 先是吐槽海報的設計有股濃濃的80集長篇電視連續劇的土味兒——
  • 「戰地日記」—抗疫版豫劇MV《花木蘭》致敬逆行者!
    花木蘭》唱響各大新媒體平臺。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便於傳唱,這是我對唱詞的創作要求,而且當即決定選用常香玉大師的代表作《花木蘭》中「誰說女子不如男」的這段經典旋律套唱。這時,人民藝術家常香玉的名字在我腦海中不斷地閃現,雖然大師已經故去,但是她的愛國情懷以及「戲比天大」的精神永存。
  • 關於,王者榮耀,花木蘭的技能介紹與出裝
    今天,來介紹一下王者中的人物——花木蘭。花木蘭,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事跡流傳至今,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歷史上共有過四個「木蘭」,個個都是不讓鬚眉的俠膽烈女。她的出裝如下圖,當然這是我個人的出裝習慣,只供參考。
  • 《花木蘭》花木蘭替父從軍,除了講三綱五常,還有女性的不服氣
    最近撤檔的電影《花木蘭》,故事情節取材於1988年上映的動漫版《花木蘭》。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書本中從不缺席,本篇文章就從動漫劇情來分析下花木蘭替父從軍背後的封建傳統,古代封建社會下的三綱五常、三從四德,以及女性為此所作的努力。
  •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可能性
    今天分析花木蘭的故事。花木蘭的名字第一次出現,並不是在我們熟知的《木蘭辭》中,而是明代的戲曲家徐渭的《四聲猿》中。而她的故事就是我們熟知的《木蘭辭》,代父從軍。這件事情的真實性一直爭議比較大,我們現在就來分析一下。
  • 花木蘭替父從軍屬於什麼類型的故事 花木蘭幾種文學形象解析
    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徐渭(徐文長)以《木蘭詩》為素材,編寫了雜劇劇本《雌木蘭替父從軍》,在其中通過木蘭的自白說自己「姓花名木蘭」,可以說到了這個時候,「花木蘭」這個名字才開始深入人心。至於其它說法,比如發生於漢朝,是抗擊匈奴等,跟《木蘭詩》裡描述的情形差距更大,因此可能性也就更小了。花木蘭的事跡之所以流傳千古,得益於宋代郭茂倩寫的《樂府詩集》。這本書聽名字就看出來幹嘛的,這是一部收錄從秦漢到隋唐的一些歌謠和詩詞。裡面記錄了,一首民歌《木蘭辭》;這個詩歌講述了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後世所有關於花木蘭的記載都是源於這本書。
  • 花木蘭替父從軍愛上了他
    今年九月份熱映的《花木蘭》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看過,就像我們小學課本裡說的一樣,木蘭替父從軍得了功績回鄉封將軍。這部電影其中三個字貫穿總體,這三個字就是「忠勇真」,花木蘭從小就有比其他孩子更多的活力,難能可貴的地方就是導演從小著手經過一系列的情節,把小花木蘭的頑皮機智勇敢完美的刻畫了出來。從小就在田裡習武,上房抓雞還把門前的鳳凰給踩壞了,直接從房頂跳下來,這些都是細節。
  • 為什麼花木蘭從軍那麼多年都沒有被人發現是女的
    似乎鮮少有人質疑,替父從軍、女扮男裝的花木蘭,是如何做到從軍多年也沒有被人發現自己是女兒身的。如果你看過常香玉大師的豫劇電影《花木蘭》,可能就不會有此一問了。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熒幕上美麗、堅毅、剛柔並濟的花木蘭,賦予了先入為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