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腔欣賞
豫劇《花木蘭》劉大哥講話理太偏(常香玉)
01:41來自豫劇曲譜劇本
劇情介紹:
隋唐時期北方突厥侵犯中原,花木蘭之父軍籍在身,因病不能應徵。在國難當頭的危急時刻,花木蘭挺身而出,用其弟花木棣的名字,女扮男裝,替父從軍,英勇殺敵。花木蘭在戰場上屢立戰功,救元帥於危急時刻。凱旋而歸後,賀元帥幾次提親,欲將女兒許其為妻。花木蘭大驚,假借養傷之名返回家鄉。賀元帥登門提親,方知木蘭女兒之身。1956年10月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戲曲電影,是第一部河南豫劇古裝戲曲電影。
唱腔特點:
「劉大哥講話理太偏」這段唱腔是花木蘭在行軍途中聽到同行戰士劉忠發牢騷:「這天下的苦事都叫咱們男人做了,那女子們天天在家坐吃等穿……」的話語後,以大局為重,擺事實講道理,說服了劉大哥,使劉忠由落後消極的思想轉為積極應戰的態度。
這段唱腔採用豫東調二八板單板式一氣呵成,像「白天去種地,夜晚來紡棉,不分晝夜辛勤把活幹」很口語化。「有許多女英雄,也把功勞建,為國殺敵代代出英賢」節奏分明,鏗鏘有力,特別是最後一句「這女子們哪一點兒不如兒男」的甩腔,用四度大跳結束,大氣輝煌,獨具特色,表現出常派雄壯豪邁、自由灑脫的唱腔特徵。
常香玉不僅是一位卓越的表演藝術家,還是一位優秀的戲曲革新家和唱腔創作家。她博採眾長,敢於創新,創作並演唱的唱腔符合人物形象,富有時代感。她在《花木蘭》中,運用了河南曲劇「詩篇」的音調創作的豫劇唱腔「自那日才改扮哪」,與豫劇二八板緊密連接,渾然天成;在拷紅中用曲劇「揚調」的音調創作的豫劇唱腔「耳旁邊忽聽得金雞三唱」等唱腔,都是新穎別致,深受大眾廣為傳唱的經典唱段。
曲譜簡譜:
選段唱詞:
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享清閒?男子打仗到邊關,女子紡織在家園。白天去種地,夜晚來紡棉,不分晝夜辛勤把活幹,將士們才能有這吃和穿。你要不相信哪,請往這身上看,咱們的鞋和襪,還有衣和衫,千針萬線可都是她們連!有許多女英雄,也把功勞建,為國殺敵是代代出英賢,這女子們哪一點兒不如兒男?
名家簡介:
常香玉,1923年10月24日出生於河南省鞏縣(現鞏義市)董溝村。原名張妙玲,自幼隨父張福仙學藝,九歲登臺,後拜周海水為師,初學花旦、小生、武生,後專攻旦角。十三歲主演六部《西廂》譽滿開封,與陳素真、司鳳英在開封形成了三鼎甲的局面。常香玉的代表作有《拷紅》、《白蛇傳》、《花木蘭》,此三部戲人們常稱其為「紅、白、花」。除此之外,還有《五世請纓》、《破洪州》、《人歡馬叫》、《紅燈記》等。常香玉1948年在西安創辦「香玉劇社」,集教學和演出為一體,培養了大批戲曲藝術人才。1951年她率劇社巡迴西北、中南各地義演,以演出收入為國家捐獻一架戰鬥機,被譽為「愛國藝人」。
常香玉用一生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諾言:「戲比天大」。2004年6月4日,常香玉先生因病逝世。同年7月27日,國務院追授她為「人民藝術家」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