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曲譜《花木蘭》劉大哥講話理太偏簡譜,常香玉演唱,名段解析

2021-01-20 豫劇曲譜劇本

唱腔欣賞

豫劇《花木蘭》劉大哥講話理太偏(常香玉)

01:41來自豫劇曲譜劇本

劇情介紹:

隋唐時期北方突厥侵犯中原,花木蘭之父軍籍在身,因病不能應徵。在國難當頭的危急時刻,花木蘭挺身而出,用其弟花木棣的名字,女扮男裝,替父從軍,英勇殺敵。花木蘭在戰場上屢立戰功,救元帥於危急時刻。凱旋而歸後,賀元帥幾次提親,欲將女兒許其為妻。花木蘭大驚,假借養傷之名返回家鄉。賀元帥登門提親,方知木蘭女兒之身。1956年10月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戲曲電影,是第一部河南豫劇古裝戲曲電影。

常香玉扮演花木蘭

唱腔特點:

「劉大哥講話理太偏」這段唱腔是花木蘭在行軍途中聽到同行戰士劉忠發牢騷:「這天下的苦事都叫咱們男人做了,那女子們天天在家坐吃等穿……」的話語後,以大局為重,擺事實講道理,說服了劉大哥,使劉忠由落後消極的思想轉為積極應戰的態度。

這段唱腔採用豫東調二八板單板式一氣呵成,像「白天去種地,夜晚來紡棉,不分晝夜辛勤把活幹」很口語化。「有許多女英雄,也把功勞建,為國殺敵代代出英賢」節奏分明,鏗鏘有力,特別是最後一句「這女子們哪一點兒不如兒男」的甩腔,用四度大跳結束,大氣輝煌,獨具特色,表現出常派雄壯豪邁、自由灑脫的唱腔特徵。

常香玉不僅是一位卓越的表演藝術家,還是一位優秀的戲曲革新家和唱腔創作家。她博採眾長,敢於創新,創作並演唱的唱腔符合人物形象,富有時代感。她在《花木蘭》中,運用了河南曲劇「詩篇」的音調創作的豫劇唱腔「自那日才改扮哪」,與豫劇二八板緊密連接,渾然天成;在拷紅中用曲劇「揚調」的音調創作的豫劇唱腔「耳旁邊忽聽得金雞三唱」等唱腔,都是新穎別致,深受大眾廣為傳唱的經典唱段。

曲譜簡譜:

劉大哥講話理太偏簡譜01頁
劉大哥講話理太偏簡譜02頁

選段唱詞:

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享清閒?男子打仗到邊關,女子紡織在家園。白天去種地,夜晚來紡棉,不分晝夜辛勤把活幹,將士們才能有這吃和穿。你要不相信哪,請往這身上看,咱們的鞋和襪,還有衣和衫,千針萬線可都是她們連!有許多女英雄,也把功勞建,為國殺敵是代代出英賢,這女子們哪一點兒不如兒男?

豫劇大師常香玉

名家簡介:

常香玉,1923年10月24日出生於河南省鞏縣(現鞏義市)董溝村。原名張妙玲,自幼隨父張福仙學藝,九歲登臺,後拜周海水為師,初學花旦、小生、武生,後專攻旦角。十三歲主演六部《西廂》譽滿開封,與陳素真、司鳳英在開封形成了三鼎甲的局面。常香玉的代表作有《拷紅》、《白蛇傳》、《花木蘭》,此三部戲人們常稱其為「紅、白、花」。除此之外,還有《五世請纓》、《破洪州》、《人歡馬叫》、《紅燈記》等。常香玉1948年在西安創辦「香玉劇社」,集教學和演出為一體,培養了大批戲曲藝術人才。1951年她率劇社巡迴西北、中南各地義演,以演出收入為國家捐獻一架戰鬥機,被譽為「愛國藝人」。

香玉劇社號戰鬥機

常香玉用一生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諾言:「戲比天大」。2004年6月4日,常香玉先生因病逝世。同年7月27日,國務院追授她為「人民藝術家」稱號。

相關焦點

  • 2019文化旅遊季|錚錚俠女義 殷殷家國情 經典豫劇《花木蘭》精彩上演
    「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不如男……」7月26日晚,廊坊壹佰劇院戲韻聲聲、掌聲陣陣,經典豫劇《花木蘭》在這裡精彩上演。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動人故事婦孺皆知。作為豫劇的代表作,《花木蘭》憑藉特有的藝術表現和濃厚的家國情懷在舞臺上常演不衰,其膾炙人口的經典唱段幾十年來一直響徹在中華大地,為觀眾留下了極具中原特色的文化記憶。演出當晚,壹佰劇院座無虛席,掌聲、喝彩聲此起彼伏。來自河南豫劇院一團的演員們唱腔優美、表演細膩,讓觀眾領略到了豫劇的豪放之美。
  • 豫劇皇后常香玉和「管她」的兩個男人
    她是豫劇五大名旦之首,唱腔鏗鏘有力又俏麗典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常派」唱腔,很早就被冠以「豫劇皇后」頭銜,也是被國務院追授「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的藝術大師,更是河南人說起來就伸大拇指的愛國藝人。她演唱的劇目《花木蘭》 《拷紅》 《白蛇傳》,幾乎每個唱段,河南人都耳熟能詳,張口既來。
  • 豫劇經典《花木蘭》昨晚驚豔合肥
    中安在線訊 據江淮晨報報導,6月12日晚,「文化有禮、全民暢享」——第二季合肥市高雅藝術文化惠民活動之豫劇《花木蘭》在合肥大劇院舉行。「戰地黃花分外香」的經典藝術讓合肥觀眾感受到巾幗英雄保家衛國展風採的別樣情懷。
  • 河南文殊鄉一曲豫劇《花木蘭》改編 唱出疫情防控好辦法
    河南省光山縣文殊鄉播放的一曲豫劇版防疫宣傳廣播火了。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製作原來,這是由河南豫劇《花木蘭》經典片段「劉大哥講話理太偏 誰說女子享清閒」改編的疫情防控戲曲。當地負責人表示,農村許多老人不太會用手機,但是平時老人喜歡聽豫劇,便想到改編戲曲的方式。
  • 資料:豫劇《花木蘭》簡介
    王福  豫劇大師常香玉的代表劇目《花木蘭》即由陳憲章據此移植,後又與王景中合作對劇本進一步加工。  劇情簡介  北朝時番邦犯境,邊關告急。花木蘭的父親列名徵兵軍帖。木蘭慮及老父體弱,弟弟年幼,思之再三,決定女扮男裝,冒弟弟木力之名,代父從軍。木蘭辭別雙親,披星戴月,快馬加鞭,奔赴邊關。
  • 少兒版豫劇《花木蘭》首登舞臺,最小6歲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文 吳國強 攝影 「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享清閒……」經典豫劇《花木蘭》人們耳熟能詳,那少兒版的全場《花木蘭》你看過嗎?3月16日晚,由河南省劇協、河南省音協、河南省雜協等單位主辦的「梅花初放」少兒戲曲優秀劇目展演在省文化館拉開大幕,首場演出便是《花木蘭》。據了解,雖然裡邊的部分經典唱段是孩子們初學豫劇都會接觸的,但是豫劇《花木蘭》少兒版的全場演出這還是第一次。 小演員們最小的只有6歲,最大的也不過16歲,但武功精湛,表演聲情並茂,人物刻畫栩栩如生。
  • [開封]豫劇《花木蘭》在開封首演
    受到感染的豫劇演員常香玉決定到全國進行義演,用演出的收入為志願軍購買一架戰鬥機。演出的第一站就定在當時的河南省會開封,這裡也是常香玉13歲成名的地方。  常香玉:我就覺得我的意思沒有盡夠,我那時候我就提出來,我說捐獻一架戰鬥機。用我的演出用我的本事用我的力量用我的血汗捐獻一架戰鬥機來保衛我們的國家。
  • 宣傳抗「疫」,弘揚中醫文化,「中醫藥版」《花木蘭》戲曲唱段誕生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孫煊哲 通訊員 有為 李霞為了宣傳防治新冠肺炎、謳歌抗疫第一線的「白衣天使」、弘揚中醫藥文化,一段「中醫藥版」《花木蘭》戲曲小唱段《你說說咱中醫藥簡單不簡單》日前在鄭州市管城中醫院誕生。
  • 豫劇皇后常香玉為志願軍捐贈飛機,毛主席:我見見她
    有"豫劇皇后"之稱的常香玉是這次運動中湧現出的一個典型。常香玉6歲開始學戲,跟著戲班子走南闖北,由於學藝勤奮,逐漸唱紅。但是在舊社會,就是像她這樣一個有點名氣的藝人,也沒有什麼社會地位,被人看做是"下九流"、"戲子",常常受到達官顯貴、地痞流氓的欺辱。新中國成立後,常香玉才得到翻身,有了當家作主的自豪感。
  • 「戰地日記」—抗疫版豫劇MV《花木蘭》致敬逆行者!
    花木蘭》唱響各大新媒體平臺。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便於傳唱,這是我對唱詞的創作要求,而且當即決定選用常香玉大師的代表作《花木蘭》中「誰說女子不如男」的這段經典旋律套唱。這時,人民藝術家常香玉的名字在我腦海中不斷地閃現,雖然大師已經故去,但是她的愛國情懷以及「戲比天大」的精神永存。
  • 小香玉再唱《花木蘭》選段 期待馳援武漢醫護人員早日凱旋
    人民網北京2月12日電 (尹星雲)「勸爹娘莫難過,村頭站穩,女兒有幾句話告稟雙親……」日前,北京市政協委員、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小香玉再次唱響豫劇《花木蘭》中的選段《勸爹娘》,為抗擊疫情馳援武漢的廣大醫護工作者們加油打氣,同時也表達一名文藝工作者對他們的敬佩之情,希望這些最美「逆行者
  • 《花木蘭》《朝陽溝》,河南人都會唱,可如今為何蕭條無人傳承
    的確,在河南這個戲曲之鄉,每一個孩子都是聽著戲劇長大的,河南的豫劇在當地人心中不僅是一首簡單的曲子,更多的是對於童年的回憶和家鄉的眷戀。豫劇最早的時候叫河南梆子,又稱河南高調,明末清初時,主要以清唱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愛。1994年時《梨園春》的熱播,又使河南豫劇迎來的心的高峰,全國上下都掀起了豫劇熱潮。
  • 這首《花木蘭》非同一般!
    近日,北京市政協委員、豫劇表演藝術家小香玉提議戲曲藝術家同仁用文藝的力量,同唱中國武漢加油——《花木蘭》,向醫護人員表達敬意,向病患者表示慰問,激勵廣大民眾的鬥志和決心、堅定抗擊疫情的必勝信念,為武漢加油!為湖北加油!為中國加油!
  • 任人打扮的花木蘭
    動畫電影《花木蘭》(1998)中,把淑女規範做成小抄的花木蘭。(資料圖/圖)花木蘭,這個中國古代戰爭背景下關於女性命運的故事,最早出自北朝民歌《木蘭詩》。在此基礎上,花木蘭的故事由古至今不斷發展豐富,衍生出文學、戲劇、電視劇、電影等不同版本,包括明代雜劇《雌木蘭替父從軍》、豫劇電影《花木蘭》(1956)、龍江劇電影《木蘭傳奇》(1994)、電視劇《花木蘭》(1998)、電影《花木蘭》(2009)等等。
  • 【大戲河南】王金環演唱:豫劇《花木蘭》《朝陽溝》
    (豫劇《花木蘭》「花木蘭羞答答施禮拜上」選段)(豫劇《朝陽溝》「俺外甥在部隊給我來信」選段)樂隊老師:板 胡:楊雙憲二 胡:門國強、劉立新 徐德力銅 器:何自修河南的戲曲種類有很多種,比如豫劇、曲劇、越調、墜劇、四平調、二夾弦等,都在中原地區廣為流傳,甚至走出國門。有道是:「看大戲,到河南」!傳遞戲曲藝術,讓河南的文化走向世界,是我們每一個河南人的職責。「大戲河南」的名字,由此而來!《大戲河南》只做公益,不忘初心!
  • 戲曲藝術家共唱中國武漢加油一《花木蘭》
    在全國萬眾一心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小香玉提議戲曲藝術家用文藝的力量,同唱中國武漢加油—《花木蘭》,為武漢加油。此提議得到何賽飛、趙志剛、武凌雲、王洪玲、曾昭娟、楊俊等藝術家們的積極響應。
  • 《木蘭辭》到《木蘭從軍》,為何我們如此喜歡花木蘭?
    02豫劇《花木蘭》與動畫電影《木蘭》: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同的男女平等訴求最早在1956年時,劉國權執導的豫劇影片《花木蘭》就已經開拍。這部影片之中,花木蘭女扮男裝以男性形象進入社會,並且代父從軍,獲得戰功名祿這一過程本身,是在本質上宣揚出女性在社會之中的地位,在國家安危之中的能力,肯定了女性追求獨立的心態。就像這部豫劇影片中有一句話「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不如男?」
  • 三門峽:陽光少年自排自演豫劇《花木蘭》
    演出現場水建軍攝人民網鄭州12月28日電 (記者王玉興)12月25日,三門峽市陽光小學學生戲劇社排演的河南豫劇經典名劇《花木蘭》(少兒版)首場演出在三門峽廣播電視臺演播大廳拉開帷幕。陽光小學戲劇社的25名小演員以精彩的演繹,俊美的扮相,高亢激越的唱腔再現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歷經磨難為國殺敵」「重回家鄉當織女繡娘」 的家國故事。戲中主要演員最大的12歲,最小的9歲,唱腔中氣十足,動作行雲流水,引得臺下觀眾喝彩。
  • 豫劇花木蘭從軍 《花木蘭》在肥綻放經典魅力
    6月12日晚,歷經60餘年風雨考驗的豫劇《花木蘭》讓合肥觀眾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經典的魅力。作為市委宣傳部主辦的第二季合肥市高雅藝術文化惠民活動在6月的首場演出,該劇也為市民送去了夏日的清涼。 老戲迷愛戲心切小觀眾親近傳統文化 當晚7點15分,雖然距離《花木蘭》上演還有一刻鐘,但合肥大劇院歌劇廳已落座七成觀眾。放眼看去,還有不少小觀眾坐在其中。聽到舞臺的升降樂池裡傳來咿咿呀呀的聲音,一些觀眾還好奇地走到臺前,伸著頭往下邊打探,原來是伴奏人員正在調試各種樂器。 19點30分,大幕拉開,豫劇《花木蘭》在眾人期待中正式上演。
  • 為了戰「疫」,花木蘭又出徵
    我就提議戲曲藝術家共同唱響《花木蘭》,用文藝力量為武漢加油,為中國加油。△小香玉這也跟我2003年我親身經歷過「非典」的經歷有關。當時在北京市朝陽區東壩,我的小香玉藝術職業中專院校將近1千人,有800名學生,100多名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