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輻射中溫度波動是咋來的?現在的星系團會不會對其有影響?

2020-12-22 李論科學

宇宙本身不過是一條原因和結果的無窮的鏈條。——〔法〕霍爾巴赫:《自然的體系》

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揭示宇宙熱大爆炸的起源,天空中近乎完美的均勻和微小的溫度波動為我們揭示了宇宙誕生時所發生的事情。那麼你可能有個疑問:微波輻射中冷熱點的溫度波動是怎麼來的?如果它是受到了早期物質分布的密度影響,那宇宙中現存的星系、星系團會不會也在影響我們看到微波輻射?

讓我們先回到宇宙的開端!

最後的散射面

熱大爆炸發生時,宇宙只是由一團粒子、反粒子和輻射組成的高溫物質濃湯。這時的宇宙空間曲率和物質分布幾乎是平坦和均勻的(但不完全是)。因為暴脹在熱大爆炸之前拉伸了整個宇宙空間,讓可見宇宙的曲率為零,也讓無處不在的微小量子漲落充滿了整個可觀測宇宙,形成了密度過高和密度過低的區域。

這時的宇宙一直在膨脹,而萬有引力卻想把一切都拉到一起,物質和能量密度過高的區域會吸引越來越多的物質,並試圖在所有的尺度上重新讓宇宙坍縮。當萬有引力與膨脹之間展開撕扯鬥爭時,宇宙也在冷卻,因為膨脹的宇宙不僅導致單位體積的物質被稀釋,它還拉伸了輻射粒子,也就是光的波長。

當宇宙冷卻到足以打破正反物質的對稱性,多餘的粒子-反粒子對湮滅,質子和中子形成穩定的原子核,最後直到宇宙可以首次穩定的形成中性原子,因為此時的輻射能量已經太低,不足以再次電離中性原子。這個時候大爆炸留下的餘暉,也就是光子可以沿著直線自由的傳播而不會受任何阻礙,因為之前導致光子散射的自由電子最終都和原子核結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中性原子。微波輻射光子最後的發出也被稱為「最後的散射面」

此時的輻射本身是完全均勻且溫度相同。但我們看到的微波輻射並不完全均勻。暴脹不僅造成了密度略高和密度略低的區域,而且在某些尺度上(尤其是較小的尺度),引力會使這些密度過高和密度過低的區域持續增長。

那麼,為什麼輻射本身是完全均勻的,而我們看到的卻不是?

還記得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提出的最重要概念嗎?物質和能量的存在可以使空間彎曲。如果一個空間區域的物質密度過高(有更多的物質和更多的能量),那麼這個位置的空間會被彎曲的更加嚴重,這意味著任何爬出這個區域的光都會發生引力紅移。

因此,如果一開始所有的光線都有相同的溫度,但有些區域的密度比平均值大或小,那麼光線完全爬出這些區域,進入我們的眼睛會發生什麼?

由於引力紅移高於平均水平,密度較大的區域看起來更冷,而密度較小的區域由於引力紅移低於平均水平,看起來更熱。這就是所謂的非完全薩克斯–沃爾夫效應。這個效應發生在最後的散射面上,此影響是CMB波動的主要來源。

當我們看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溫度波動時,其中的冷點將對應於密度過高的區域,由於引力的作用,這些區域將在未來形成比平均水平更密集的恆星、星系和星系團。另一方面,熱點是密度較低的區域,平均而言,這些區域會將更多的物質轉移到密度較高的周邊區域,因此會產生比平均水平更少的恆星、星系和星團。

那麼宇宙中現存所有的恆星、星系和星系團如何影響光子?

其實它們也會對微波輻射的光子造成同樣的影響,當這些原始輻射從恆星、星系、星系團的引力井裡爬出來時,也會發生引力紅移。畢竟就像哈勃告訴我們的那樣,宇宙中充滿了星系,即使在我們看來空無一物的空間區域內也充滿了大量的星系。

正常情況下星系或者星系團不會對微波輻射的光子造成任何影響。因為當光子第一次落入引力井時,它被藍移了一定的數量,而當它再次爬出引力井時,它又被紅移了相同的數量!

但是,當光子落入的引力井時,有兩種特殊的效應可以改變光子的能量,而且這兩種效應都會影響到CMB:

星系/星系團中的氣體,由於其溫度和運動,會引起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溫度的變化。這被稱為蘇尼亞耶夫-澤爾多維奇效應(分別是熱分量和運動學分量),並且已經在幾個星系團中被預測和檢測到了。它說的主要是星系團中的高能電子會與微波輻射的光子發生作用,將一部分能量轉移到光子身上,這樣就會造成高能光子增加,使得微波輻射不再是理想的黑體輻射。星系團的引力勢井(無論它們是密度過高還是過低)可以在一個光子下落並逃逸的過程中,使其波長微妙的或增或減,並隨時間改變其能量。這就是所謂的完全薩克斯–沃爾夫效應,它實際上是在大規模波動中發揮了作用,並且發生在最後的散射面到地球之間,因此它不是CMB的原始波動。這個效應產生的原因是,由於暗能量的加速膨脹,大規模引力勢阱(超星系團)和宇宙超空洞會隨著光子穿過它們的時間發生引力衰減或增強。一個光子進入一個引力勢阱(超星系團)會得到能量,在光子離開時,引力勢阱會被膨脹拉長和變淺,那麼光子就會保留了一部分能量。同樣地,光子必須消耗能量進入超空間,但當它離開稍微被壓扁的勢壘時,就不會把損失的能量全部收回,也就是說光子的能量會降低。

事實上,有一段時間我們很難解釋微波輻射中存在一個大範圍的冷點,它看起來比平均溫度低了好多,在理論上不可能存在。

但是在對該區域的星系進行觀察之後,我們確定在這個巨大的區域中,星係數量比平均數量少了20%,這意味著這是一個巨大的宇宙空洞,也就是上文說的超空間,由於完全薩克斯–沃爾夫效應改變了超空間的引力勢阱,導致穿過這個區域的CMB光會發生額外的紅移,或者比平均溫度更冷。

從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產生的冷點只是一個普通的冷點,而這個「超空間」又導致了這一區域的額外冷卻,這只是一個普通的低密度區域。我們通過將星系地圖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聯繫起來,實際上我們可以在任何引力或天體物理效應發揮作用之前,更好地理解宇宙在它誕生時的樣子!

這就是宇宙微波輻射波動的最初來源和後期星系團對波動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宇宙結構的「種子」咋來的?如果密度波動發生變化會怎麼樣?
    「在整個宇宙裡只存在著一個實體,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種變化。」——〔法〕拉美特利:《人是機器》當我們說到宇宙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說:即使是現在的宇宙看起來也十分的平滑和均勻。這些微小的密度漲落就是今天物質結構的種子,在後來的演化中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任何物質團塊(包括恆星、星系、星系群和星系團),那麼問題是:這些密度漲落是咋來了?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有沒有可能存在一個完全均勻的宇宙?如果不可能,是否可以存在一個比我們的宇宙一開始更加均勻的宇宙,這個宇宙會在更長的時間尺度上才能形成一個與我們今天的宇宙相似的宇宙?
  • 微波背景輻射中的冷熱點是怎麼來的?它和物質分布有何關係?
    宇宙微波背景(又稱3K背景輻射)是宇宙學中「大爆炸」遺留下來的熱輻射。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不僅證實了大爆炸理論的正確性,而且也為我們帶來了宇宙早期的一些至關重要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微波背景中的溫度波動,可以讓我們知道早期宇宙中的物質分布。
  • 當一個人說宇宙微波背景的溫度是3K,那這是什麼意思?
    大爆炸的極高溫度釋放出強烈的、非常短的波長輻射,但是隨後宇宙的冷卻已經將這些波長轉移到了微波區域。(這也可以解釋為隨著宇宙的膨脹產生的波長的伸展。)因為微波的波長甚至比不可見的紅外輻射還要長,所以可以用射電望遠鏡在光譜的無線電區域觀測到它們。現在可以看到來自宇宙各個方向的大爆炸的殘餘「背景輻射」。如果你繪製出不同波長的輻射強度,它與溫度在2k和3k之間的曲線相吻合。
  • 大爆炸後宇宙沒有恆星,那當時的光子是咋來的?現在又去了哪裡?
    你會說:它們是少數的行星,以及恆星、星系、星雲等等。但是,在遙遠的過去,在宇宙誕生後不久,在恆星形成之前,宇宙空間仍然充滿了光,這些光經過漫長宇宙膨脹,現在已經進入了微波波段,就是我們熟知的背景輻射。那麼這些光是從哪裡來的?所以今天要說的問題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光子從何而來?
  • 誰最早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在Peebles的眾多關於宇宙的科學成就當中,最引人矚目的或許就是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理論預測了。1965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兩名工程師Arno Penzias和Robert Wilson就是看過了Peebles的預印本論文之後,才確認自己探測到的正是天文學家苦苦尋覓而不得的微波背景輻射,他們也憑藉對微波背景輻射的實驗探測獲得了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鴿子屎帶來的諾貝爾獎: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
    大爆炸理論早在1948年,伽莫夫和他的合作者就提出了一個「大爆炸」宇宙理論,預言了早期宇宙遺留下一個微波輻射背景,溫度應是5K。大氣層噪聲與大氣層厚度有關,強度應與天線的方向有關;放大器電路的噪聲可用液氦溫度的「冷負載」設備消除。他們二人本打算在7.35cm波長上驗證天線本身的噪聲確可忽略不計,之後,再在21cm波長上去觀測星系本身。出乎他二人意料之外,在7.35cm波長上它們收到了相當大的與方向無關的微波噪聲。在隨後的一年裡他們發覺這天電噪聲既在一日之中沒有變化,也不隨季節而漲落。
  • 誰最早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國數字科技館
    1965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兩名工程師Arno Penzias和Robert Wilson就是看過了Peebles的預印本論文之後,才確認自己探測到的正是天文學家苦苦尋覓而不得的微波背景輻射,他們也憑藉對微波背景輻射的實驗探測獲得了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不過,最早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並不是Peebles。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創世的第一縷曙光
    於是創世38萬年後,終於有了光。1964年,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 Arno Penzias 和 Robert Wilson 正在調試一臺天線,發現無論如何都有一種背景噪聲,無論天線朝向哪個方向,甚至是清理了天線上的鳥糞、重新組裝了天線,都揮之不去。與此同時,有一夥天文學家卻在苦苦追尋宇宙大爆炸理論中所預言的宇宙背景輻射而求之不得。
  • 宇宙冷知識,捕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創造世界的第一縷光
    冷知識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滋啦滋啦」的刺耳聲,你看到的,還有你聽到的,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最先形的是:光子、亞原子粒子,電子與質子,後來又有了氫原子核、氦原子核和鋰原子核,這些都是在3分鐘內形成的。
  • 最早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可不是剛剛獲得諾獎的Peebles老爺子
    在Peebles的眾多關於宇宙的科學成就當中,最引人矚目的或許就是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理論預測了。1965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兩名工程師Arno Penzias和Robert Wilson就是看過了Peebles的預印本論文之後,才確認自己探測到的正是天文學家苦苦尋覓而不得的微波背景輻射,他們也憑藉對微波背景輻射的實驗探測獲得了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微波背景的宇宙混亂
    這種光線,即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R),是從天空的各個方向傳給我們的,除了在十萬分之一的亮度水平中隱約出現的漣漪和顛簸之外,都是均勻的,這是諸如星系之類的未來結構的種子。天文學家推測,這些漣漪還包含最初膨脹的痕跡,即所謂的通貨膨脹,該膨脹使新宇宙膨脹了三十三個數量級,僅十到三減三十三。秒。
  • 宇宙微波背景,宇宙中最古老的光
    準確來說是在宇宙空間中傳播的各種電磁波。除了我們熟知的可見光外,宇宙中還充斥著一種名為宇宙微波背景的電磁輻射,它產生於宇宙大爆炸之後的再複合時期。宇宙大爆炸後,因為緻密的等離子體,光子被禁錮。直到再複合時期,光子才開始自由穿越,產生擴散的電磁波。由於空間膨脹,導致波長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光線越來越微弱,能量也較低,那時的電磁輻射遺留到了今天,形成了我們宇宙中最古老的光。
  • 宇宙到底有多大(五)離我們最近的十萬個星系與本超星系團
    這個大質量星系在可見光和射電波段發出強烈的輻射。它之所以會發出強烈的射電輻射,可能與它在5億年前吞噬了一個伴星系有關。(圖片來源:ESO) 在同樣的距離處,還有一個更容易辨認的星系集合——M81星系群。它位於大熊座和鹿豹座的交界處,擁有一萬億倍太陽質量。目前已知它有34個星系成員,其中最出名的就是M81和M82。
  • 宇宙大爆炸的回音——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所具有的最大特徵是具有黑體輻射譜,在0.3-75釐米波段,可以在地面上直接測到。那麼什麼是黑體?在任何條件下,對任何波長的外來輻射完全吸收而無任何反射的物體,即吸收比為1的物體稱為黑體。黑體輻射是指由理想放射物放射出來的輻射,在特定溫度及特定波長放射最大量之輻射,即黑體溫度與輻射的電磁波波長呈現一種特定有規律的關係。
  • 宇宙到底有多熱?
    但是科學家正在揭開其中的一個謎團:宇宙到底有多熱?那麼,宇宙到底有多熱?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宇宙中大型結構,包括星系和星系團,的熱氣體的平均溫度為200萬開爾文,即1,999,726.85攝氏度。卡弗裡大學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的研究員Ryu Makiya說,這些氣體構成了宇宙中大部分可見物質。
  • 宇宙微波背景(CMB)真的是138億年大爆炸的餘暉嗎?它會消失嗎?
    當我們看到我們的太陽時,我們不是在觀察它現在發出的光,而是它8分20秒前發出的光:光穿過地球和太陽之間距離所需的時間。圖註:在哈勃極深場圖像中識別出的星系可以被分解成附近、遙遠和超遠的部分,哈勃望遠鏡只能顯示出它能在波長範圍和光學極限下看到的星系。重要的是要記住,我們所看到的光只是在穿越浩瀚的太空之後,現在到達的光。
  • 《周易.屯》丨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光子脫耦,宇宙微波背景
    屯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漣如,宇宙在暗能量驅動下二次膨脹,溫度降低,光離耦,在空間自由傳播,形成幅射微波背景。在宇宙剛380,000歲的時候,宇宙微波背景光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光線。這顯示了溫度的微小波動,對應於局部密度的細微變化,代表了所有未來的結構,是今天的恆星和星系的種子。
  • 如果時間是有限的,它的終點會在哪裡?
    隨著時間的流逝,宇宙中不僅產生了元素、原子、團簇和星系團,形成了眾多恆星以及星系,並在後來持續著膨脹的狀態以及寒冷的溫度。沒有其他的事物能與之相比,但宇宙並沒有告訴我們它所有的歷史,包括(尤其是)宇宙誕生初期。
  • 溫度比微波背景輻射還低,布莫讓星雲經歷了什麼?
    我們會想起重力、慣性力、溫度等,比較一下,手上提兩斤重的水果與提兩斤一兩的水果,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無法分辨的;坐在舒適的轎車中閉著眼睛,你絕對分辨不出司機有沒有輕微地轉向;但是,正常人的腋下體溫哪怕僅僅從36.8℃提高1℃達到37.8℃,人都會明顯感覺到不舒服。溫度,毫無疑問是人類自身與自然界聯繫最緊密的一個參數。那宇宙中到底有沒有溫度的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