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結構的「種子」咋來的?如果密度波動發生變化會怎麼樣?

2021-01-13 李論科學

「在整個宇宙裡只存在著一個實體,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種變化。」——〔法〕拉美特利:《人是機器》

當我們說到宇宙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說:即使是現在的宇宙看起來也十分的平滑和均勻。你可能不理解這句話啥意思,因為你經常會看到在宇宙中充滿了像地球這樣的行星、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它們都是密度較大的物質團塊,有些地方確實空無一物的宇宙空間,怎麼可能是平滑、均勻的?

你其實說的也沒有錯,但是你考慮的尺度太小了,如果你考慮的是數十億光年的宇宙尺度,在這樣的大尺度上,宇宙中的物質形成了由物質團塊和細絲組成的網狀結構,各處的物質分布和密度看起來都是平滑、均勻的。而在早期的宇宙,即使在較小的尺度上也是平滑和均勻的,但在更小的尺度上也存在微小的密度漲落!

這些微小的密度漲落就是今天物質結構的種子,在後來的演化中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任何物質團塊(包括恆星、星系、星系群和星系團),那麼問題是:這些密度漲落是咋來了?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有沒有可能存在一個完全均勻的宇宙?如果不可能,是否可以存在一個比我們的宇宙一開始更加均勻的宇宙,這個宇宙會在更長的時間尺度上才能形成一個與我們今天的宇宙相似的宇宙?

讓我們從今天的宇宙開始說起

在我們銀河系的尺度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密集的物質團塊,像恆星、行星、衛星、小行星甚至是人類。在這些物質團塊間是廣袤無垠的星際空間,但其中也充斥也大量的更加彌散的氣體、塵埃和等離子體,這些物質要麼是之前死亡恆星的殘骸,要麼就是還未形成恆星的原始物質。所有這些物質團塊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了我們的星系:銀河系。

在更大的尺度上,單個星系可以獨立的存在與宇宙中(這種星系叫場星系),也可以由少數的幾個星系組成一個集群(如:我們的本星系群),也可以由更多的星系(數百到數千)組成一個星系團!如果我們再觀察更大的尺度就會發現,這些星系群、星系團沿著巨大的絲狀結構排列,延申數十億光年。在這些細絲之間就是巨大的宇宙空洞,一個低密度區域,其中只存在少量的星系和恆星。

如果我們在更大的尺度上觀察宇宙就會發現,我們看到的任何一個特定的區域與其他任何一個區域看起來都是一樣的,它們有著相同的物質密度,有著相同的溫度,有著相同數量和類型的恆星和星系等等,反正就是看起來一摸一樣。

也就是說,在最大的尺度上,宇宙中的任何一塊區域不會比其他區域看起來更特說。空間的不同區域在我們看來都具有相同的性質。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各向同性問題。

但是早期的宇宙並不是由目前我們所看到的物質團塊、細絲和空洞組成的。當我們觀察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時候,由於一開始測量精度的問題,無論我們怎麼測量都發現早期的宇宙物質分布是完美均勻的,全天空溫度都在2.725K,這就讓人大惑不解!要知道一個完全均勻的宇宙是不會形成任何物質結構的。

直到在20世紀90年代,我們才微波輻射中有些區域的密度比平均密度高,有些區域的密度比平均密度低,這就是上文所說的微小的密度波動,大約相差80-90微開爾文。也就是說宇宙早期是非常非常均勻的,只跟完美均勻相差了0.003%左右。

上圖就是普朗克衛星對微波輻射溫度微小波動的詳細測量,這些不動在各個位置和尺度上都是一致的,所以當今的宇宙分布在大尺度上也是一致的,簡單的說,早期宇宙結構的種子是一致的,結出來的果實肯定也是一致的。

上圖中紅色的「熱點」就是密度小的地方,藍色的「冷點」就是密度大的地方,而密度大的地方在未來就會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恆星和星系,密度小的肯定就對應著宇宙空洞。宇宙結構的形成需要這些不完美的密度波動。

這一點很好理解,如果宇宙真的是那種完美均勻的分布,各處的引力都是相等的,那麼就不會有任何一個區域會吸引到更多的物質,引力不增長恆星肯定就無法形成。如果存在密度的不均勻,隨著時間的推移,引力吸積物質,宇宙在5000萬到1億年間就會發生第一批恆星,數億年後星系就形成了,到5億年得時候,宇宙就會形成更多的恆星和星系,高能輻射重新電離宇宙中的中性氣體,可見光就可以在宇宙中自由的穿梭。數十億年後,我們就看到今天宇宙的模樣。

那麼宇宙一開始的密度漲落是咋來的?

有沒有可能創造出一個沒有任何密度波動的宇宙?也就是一個完美均勻的宇宙?總的來說,要是以目前宇宙誕生的方式創造宇宙,就不會存在一個沒有密度波動的宇宙。我們知道宇宙誕生於熾熱的大爆炸,在這個時期,宇宙中充滿了高溫、高密度的物質、反物質和輻射。

而熱大爆炸的狀態自於宇宙暴漲結束後,真空能量轉化為物質和輻射,但是真空能量本身就存在量子波動,並在暴漲期間被拉伸到了整個宇宙中!而真空能量的波動就是最後物質密度波動的根源。

如果宇宙本身有一個暴漲的起源階段,並且遵循我們所知的物理定律,就一定會存在波動,導致形成密度過高和密度過低的區域。

但是是什麼決定了波動的大小呢?它可以再小一些嗎?

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通貨膨脹發生在較低的能量尺度上,或者暴漲的性質與我們宇宙誕生時的性質完全不同,那麼這些密度波動可能會小得多。不僅可以小十倍,還可以小100倍、1000倍、100倍、10億倍甚至更小!

但是宇宙最初的密度波動非常重要,因為宇宙結構的形成需要很長的時間。在我們的宇宙中,從最初的波動到微波背景輻射的發出需要幾十萬年的時間。從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到萬有引力促成第一批恆星的形成,大約需要1億年的時間。

從第一批恆星到一個暗能量主導的宇宙只需要78億年,這個關鍵,因為暗能量主導宇宙以後,引力就在更大的尺度上失去了作用,而且在暗能量導致宇宙加速膨脹之前,還沒有被引力束縛在一起形成的結構的物質,都是加速遠離對方。

這就意味著如果最初的密度波動更小,那麼形成第一批恆星的時間就會推遲,星系的形成也會推遲,宇宙的結構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更甚者,如果密度波動非常小,有可能還沒等來得及形成第一批恆星,暗能量都導致所有物質加速遠離彼此,那麼宇宙中就真的什麼也沒有了。

那麼無法形成任何結構的最初密度波動需要多小?實際上答案很令人震驚,僅比我們宇宙擁有的波動小几百倍。也就是下圖中曲線的波動值在十幾,而不是幾千。

如果是這樣的宇宙發展到今天,不會形成任何恆星、星系,當然我們也不會存在,其與我們實際所看到的宇宙毫無相似之處。

所以對宇宙最初密度波動的限制其實是因為暗能量的存在,如果沒有暗能量,不管最初的波動有多小,只要時間足夠長,物質在引力的作用下都會形成結構。但是一個會在某個時期加速膨脹的宇宙就給宇宙物質結構的形成帶來了一種緊迫感,如果在暗能量掌控宇宙之前還沒有形成所有的結構,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所以,要想形成一個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平均漲落的幅度至少超過平均密度的0.00001%,這樣才會形成一個有明顯束縛結構的宇宙。

我們的宇宙之所以會成為今天看到的宇宙,是因為它有特定的膨脹率和物質密度不動,如果這兩個因素出現差錯,要麼就會導致一個物質結構更小,甚至是沒有結構的宇宙,要麼宇宙就會在早期快速、瘋狂的形成更多大型結構,導致一個充滿黑洞的災難性宇宙。

要創造出我們今天所處的宇宙,就需要一系列極其偶然的組合,而幸運的是,我們宇宙看起來剛剛好!

相關焦點

  • 宇宙的形成和成長;密度波動和宇宙關係
    「採取一種全新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的策略提供了新的--和直觀的--洞察引力是如何推動宇宙早期結構成長的,」合著者安德魯·本森(Andrew Benson)說。「這是對宇宙學支柱之一的直接的、基於觀察的檢驗。」
  • 微波輻射中溫度波動是咋來的?現在的星系團會不會對其有影響?
    宇宙本身不過是一條原因和結果的無窮的鏈條。——〔法〕霍爾巴赫:《自然的體系》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揭示宇宙熱大爆炸的起源,天空中近乎完美的均勻和微小的溫度波動為我們揭示了宇宙誕生時所發生的事情。那麼你可能有個疑問:微波輻射中冷熱點的溫度波動是怎麼來的?
  • 早期的宇宙結構,是如何形成的?
    其中一個主流的觀點是宇宙膨脹,它能合適地解釋我們觀測到的許多宇宙特徵,如從宇宙的平坦性到各向同性。膨脹產生了一個極其均勻的宇宙,但量子漲落會使不同的地方出現密度差異。這些密度差異正是當今宇宙大尺度結構形成的開端。然而,我們很難解釋宇宙初始漲落是如何以數量級的幅度增長,並導致如今的密度差異。
  • 大爆炸後宇宙沒有恆星,那當時的光子是咋來的?現在又去了哪裡?
    ——特裡·普拉切特在一個沒有月亮、晴朗無雲的夜晚仰望天空,除了廣闊、深邃、黑暗的夜空背景,我們還能看到一些或明或暗的光點,如果有人問你這些光是從哪裡來的?你會說:它們是少數的行星,以及恆星、星系、星雲等等。
  • 宇宙的絲狀結構又是如何形成的?
    當然,宇宙中還有更小的星系群,其中也有一些最極端、完全孤立的星系,這些星系與其他星系沒有任何聯繫。這些「場星系」孤獨地存在著,註定要在永恆的孤獨中漫遊宇宙。那麼是什麼決定了星系群、星系團或孤立的星系?這個故事可以追溯到大爆炸之前,追溯到宇宙本身的結構種子是如何產生的。
  • 如果沒有暗物質宇宙將會怎樣?
    但如果我們的宇宙沒有任何暗物質,那麼,我們的宇宙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地方。138億年前,大爆炸還是會發生的。粒子和反粒子會大量產生和湮滅,留下少量的質子、中子和電子留在輻射海中。在早期的宇宙中,它是如此的熱、稠密和富有能量,以至於質子和中子能第一次融合在一起形成重元素,高能粒子和光子反作用於這一過程,再次將融合的原子核炸開。
  • 宇宙花園中丟失的黑洞種子
    在宇宙的大花園裡,最重的黑洞是從種子裡長出來的。這些種子通過它們消耗的氣體和塵埃,或者通過與其他緻密天體的結合,在大小和重量上不斷增長,形成星系的中心,比如我們自己的銀河系。但與植物不同的是,巨大黑洞的種子也一定是黑洞。但至今還沒有人找到這些種子。其中一個想法是,超大質量黑洞——相當於數十萬至數十億個太陽質量——是由一個從未見過的更小的黑洞組成的。
  • 宇宙中發現「真空」,如果把手伸進去,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宇宙中是否有其他文明人類不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大,所以科學家把觀測到的宇宙劃分為可觀測宇宙,因為這部分宇宙都是人類能夠肉眼觀測到的,可觀測到的宇宙實在是太小了,或許在宇宙的範圍內,有很多其他未知生物,如果人類能夠成功找到這些未知生物,或許能夠解開人類起源問題。
  • 宇宙在膨脹,說明外面還有空間,那外面是什麼?
    這就是擺在宇宙學家面前的大問題,大爆炸理論並沒有告訴我們最初的狀態是怎麼來,因此我們認為大爆炸理論並不完善,當然還包括其他的一些問題: 微波輻射的溫度(也就是密度)漲落是怎麼來的?這是一切物質結構的基礎,或稱為種子。
  • 利用引力透鏡,確定物質的密度和結構,可以推算出宇宙的總質量!
    以亨德裡克·希爾德布蘭特教授為首的波鴻魯爾大學宇宙學家,對宇宙中物質密度和結構的研究有了新見解。幾年前,希爾德布蘭特已經參與了一個研究聯盟,該聯盟研究指出了不同群體之間的數據差異。根據測量方法的不同,確定的物質密度和結構值也不同。
  • 宇宙的盡頭是什麼,怎麼樣?
    起初的人們認為宇宙應該是永恆的,意思是說,從大尺度上看宇宙,宇宙就是不變的,以前什麼樣,現在就是什麼樣。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其實怪不得古人。因為如果宇宙是在變化的,那隨著日積月累,應該是可以觀察得到的。事實上,古人並沒有觀察到什麼。所以,他們認為宇宙是永恆的也很自然。宇宙在膨脹?
  • 宇宙最大結構——武仙-北冕座長城——100億光年
    天文學家於2013年11月使用雨燕衛星和費米伽瑪射線空間望遠鏡的觀測資料將發生在遙遠宇宙的多次伽瑪射線暴位置繪製成分布圖時發現了這個巨大結構。武仙-北冕座長城是大尺度纖維狀結構的一部分,或者是以重力結合的巨大星系集群。該長城的長度最長端橫跨約100億光年,另一端的長度則是72億光年,是宇宙中已知最大的單一結構。
  • 宇宙的一切來自大爆炸,那麼大爆炸又是來自哪裡?
    如果宇宙中物質的數量超過最初的膨脹率,那麼宇宙就會在大爆炸初期重新崩塌;如果宇宙中物質的數量小於最初的膨脹率,那麼宇宙就會快速膨脹到可能形成任何物質結構。如果宇宙曾經存在超熱、超高密度的狀態,那麼高能、遺留的奇異粒子(比如磁單極子)現在在哪裡呢?這些粒子理論上今天應該存在,而且很容易找到。
  • 整個宇宙是如何從無到有的?
    ,熱的大爆炸中形成的光元素以及我們在其中看到的豐度/圖案,需要初始的種子波動(密度缺陷)才能在引力作用下長成這些結構,這需要某種方式來創建這些缺陷,以及某種方式來創建暗物質並創建初始量的正常物質。如果您將一個物質/反物質對稱的宇宙視為「一無所有的宇宙」,那麼即使我們不確定它是如何發生的,也幾乎可以保證該宇宙是從無到有產生的。同樣,有許多可行的方法來產生暗物質。通過廣泛的測試和搜索,我們知道,無論暗物質是什麼,它都不能由標準模型中存在的任何粒子組成。無論其本質是什麼,它都需要超越目前已知的新物理學。
  • 黑洞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嗎?科學家:黑洞的密度可能很小!
    黑洞紅矮星、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一般而言,小型黑洞是由恆星在燃燒完能量之後坍縮形成的;大型黑洞則很可能在宇宙形成初期就已經存在了。我們以太陽為例,來簡單了解一下恆星的晚年。小於0.4個太陽質量的恆星,因為需要較少的能量來對抗恆星本身的引力,耗盡核心的氫之後,並不會產生變化,只會變成紅矮星,然後慢慢地暗淡下去。質量在0.4-3.4個太陽質量的恆星,當核心的氫耗盡之後,沒有足夠的能量來抵抗本身的引力,內核就會在引力的作用下會向內坍縮。然後變成白矮星。當恆星的質量超過3.4倍的太陽質量之後,就有可能在坍縮過程中形成高密度的白矮星。
  • 暗能量會毀滅宇宙嗎?
    我們怎麼知道宇宙的最終命運?從理論上講,宇宙的膨脹率必須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化,受廣義相對論定律的支配。隨著宇宙的膨脹,它的密度降低,並且由於輻射損失能量而冷卻。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測量宇宙的膨脹,通過測量來自不同距離的星系發出的光有多嚴重偏移來了解宇宙的膨脹。
  • 研究繪製人類大腦和宇宙之間的奇形結構相似性
    我們已經預測,空絲邊界是宇宙中最複雜的體積之一,用描述它的信息位數來衡量。 這讓我們思考:它比大腦複雜嗎? 這兩種類型的結構大小相差 27 個數量級(十億億)。但研究人員說,研究小組的結果表明,雖然驅動宇宙結構和人腦結構的物理過程存在極大的不同,但它們可能導致類似的複雜程度和自我組織。
  • 宇宙尺度的超級大腦?大腦神經網絡與宇宙網結構驚人相似
    宇宙,人類未來最後的探索邊疆。當我們注視著電子環繞的原子模型時,是否會注意到它與現觀察到行星系統的相似之處。儘管從量子學角度來說,電子環繞(實則應為概率電子云)的簡化原子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描述原子是不準確的,但這種宏觀與微觀的相似之處或許正是激勵人類揭示奧秘的關鍵。
  • 宇宙的最終命運——黑洞蒸發引發真空衰變
    虛假的真空通過局部的隧道進入真實的真空而衰減,首先產生一個氣泡,然後迅速膨脹並佔據整個宇宙。當希格斯玻色子的對稱性被打破時,一些非常相似的事情發生了,可能導致在我們的宇宙中物質對反物質的支配。從我們現在的宇宙來看,隧穿發生的時間取決於我們目前所處的真真空和假真空之間的勢壁高度。據估計,就我們目前所知的衰變時間而言,它至少要比目前宇宙的年齡長几個數量級。
  • 「大爆炸之前」的宇宙什麼樣?
    這是目前關於整個宇宙如何演變的最好的圖片,暴脹就發生在宇宙大爆炸後10^-36秒時,持續到10^-33至10^-32秒之間。大爆炸通常被認為是一切的開始,包括空間、時間,以及物質和能量的起源。從某種古老的觀點來看,這是很合理的。如果我們現在看到的宇宙正在膨脹,密度越來越小,那就意味著它在過去更小,密度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