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天子父事三老,兄事五更。"杜佑《通典卷十九職官志一》
意譯:皇帝要以對父親的禮儀對待三老,對兄弟的禮儀對待五更。
前言
我們知道封建時代的帝王們崇尚王權至高無上,他們為了讓皇帝的地位和其他階層區別開來,不僅將自己服飾的圖案和顏色規定只許自己使用,甚至還發明出了一連串見到皇帝時,必要的稱呼和儀式來,像磕頭這個動作就是歷朝歷代皇帝都要求臣下必須要做的事情。
這種深嚴的等級下,構築起了大臣和皇帝之下,脆弱的平衡。
那麼,古時候有沒有可以讓皇帝反過來給大臣行跪拜禮的職位呢?
您別說,還真的有!
《周書》卷十五《于謹傳》記載:周武帝宇文邕曾經在太學宴請三老,他讓于謹「南面憑几而坐,以師道自居」,自己以弟子的身份在西面「跪設醬豆,親自袒割,三老食訖,皇帝又親跪授爵以侑」,請教問題的時候,又面向北方于謹的方向「北面立而訪道」。
【周武帝畫像】
等到于謹他們回答完周武帝的問題後,周武帝為了表示尊敬「皇帝再拜受之,三老答拜焉。禮成而出」。
1、能讓天子跪拜的「三老五更」職位是什麼
在皇帝實力強勁時,大臣們往往會對這套制度,嚴格遵守,但只要皇帝勢力下降,這些往日服從的大臣便會從拒絕執行磕頭禮開始表示出自己取而代之的野心。
【天子劇照】
三老五更這一職務出現於周朝,《禮記文王世子》篇記載:天子視學,大昕鼓徵,所以警眾也。眾至,然後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興秩節,祭先師、先聖焉。有司卒事反命。始之養也。適東序,釋奠於先老。遂設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適饌省醴,養老之珍具。……正君臣之位,貴賤之等焉,而上下之義行矣。
上述材料表明,三老五更這個職位從誕生之初,就帶著以「孝」治國引導社會風氣的目的。
鄭玄在解釋三老五更這個概念時曾說:「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養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三老五更互言之耳, 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
至於三德五事,孔穎達解釋為:「三德謂正直、剛、柔;五事謂貌、言、視、聽、思也。」
2、皇帝為何要設立「三老五更」制度
在很多朋友的概念中,皇帝就屬於那種唯我獨尊的角色,這樣的人物又為何要設立一種需要自己用對待父親兄長禮儀去侍奉的官員呢?這不是給自己找難堪嗎?
其實,結合上文提及的材料,這個問題是非常容易理解得。
【宗法制】
首先,最早採用「三老五更」官職制度的朝代是周朝,周朝採取分封制管理國家,這種依靠血緣關係為紐帶的管理制度有個很嚴重的弊端:我的封臣不是我兒子的封臣,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
這句話很形象的表明,血緣關係的約束力是非常薄弱地,隨著天子的換代,宗法制下兩代人的權力交接很難過渡過去,畢竟血緣不等同於忠誠度。而且分封出去的諸侯,他們分封的卿大夫也不是以周天子為主,而是優先以諸侯為主。
「三老五更」制度,便可以看作周天子對於這種弊端的一種改革嘗試,他企圖通過將年老的大臣設立為「三老五更」,然後通過孝道的方式,倡導世人忠於親人、國家、君王。
【乾隆】
當然,這種制度發展到後世,君主使用郡縣制來管理國家後,他們對於這個需要自己用對待父親、兄長之禮的職位越來越不滿,後來更是直接廢棄。
畢竟,沒有幾個皇帝,真的願意對臣子卑躬屈膝,哪怕只是禮儀形式上。
就算皇帝肯,後世的大臣也真不敢接受。
清朝《皇朝通典卷》便記載乾隆某一天,突然想起問大臣恢復「三老五更」之禮的可能性。
張廷玉在一旁勸說道:「臣下誰敢受之?」
乾隆說道:「古有三公坐論之禮。(今)大學士等……就地長跪……原定製之意,蓋以君尊臣卑,預防專擅之漸!」
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