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老五更是何職位?為何天子要用對父兄的跪拜禮儀對他們?

2020-12-12 騰訊網

禮:"天子父事三老,兄事五更。"杜佑《通典卷十九職官志一》

意譯:皇帝要以對父親的禮儀對待三老,對兄弟的禮儀對待五更。

前言

我們知道封建時代的帝王們崇尚王權至高無上,他們為了讓皇帝的地位和其他階層區別開來,不僅將自己服飾的圖案和顏色規定只許自己使用,甚至還發明出了一連串見到皇帝時,必要的稱呼和儀式來,像磕頭這個動作就是歷朝歷代皇帝都要求臣下必須要做的事情。

這種深嚴的等級下,構築起了大臣和皇帝之下,脆弱的平衡。

那麼,古時候有沒有可以讓皇帝反過來給大臣行跪拜禮的職位呢?

您別說,還真的有!

《周書》卷十五《于謹傳》記載:周武帝宇文邕曾經在太學宴請三老,他讓于謹「南面憑几而坐,以師道自居」,自己以弟子的身份在西面「跪設醬豆,親自袒割,三老食訖,皇帝又親跪授爵以侑」,請教問題的時候,又面向北方于謹的方向「北面立而訪道」。

【周武帝畫像】

等到于謹他們回答完周武帝的問題後,周武帝為了表示尊敬「皇帝再拜受之,三老答拜焉。禮成而出」。

1、能讓天子跪拜的「三老五更」職位是什麼

在皇帝實力強勁時,大臣們往往會對這套制度,嚴格遵守,但只要皇帝勢力下降,這些往日服從的大臣便會從拒絕執行磕頭禮開始表示出自己取而代之的野心。

【天子劇照】

三老五更這一職務出現於周朝,《禮記文王世子》篇記載:天子視學,大昕鼓徵,所以警眾也。眾至,然後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興秩節,祭先師、先聖焉。有司卒事反命。始之養也。適東序,釋奠於先老。遂設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適饌省醴,養老之珍具。……正君臣之位,貴賤之等焉,而上下之義行矣。

上述材料表明,三老五更這個職位從誕生之初,就帶著以「孝」治國引導社會風氣的目的。

鄭玄在解釋三老五更這個概念時曾說:「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養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三老五更互言之耳, 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

至於三德五事,孔穎達解釋為:「三德謂正直、剛、柔;五事謂貌、言、視、聽、思也。」

2、皇帝為何要設立「三老五更」制度

在很多朋友的概念中,皇帝就屬於那種唯我獨尊的角色,這樣的人物又為何要設立一種需要自己用對待父親兄長禮儀去侍奉的官員呢?這不是給自己找難堪嗎?

其實,結合上文提及的材料,這個問題是非常容易理解得。

【宗法制】

首先,最早採用「三老五更」官職制度的朝代是周朝,周朝採取分封制管理國家,這種依靠血緣關係為紐帶的管理制度有個很嚴重的弊端:我的封臣不是我兒子的封臣,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

這句話很形象的表明,血緣關係的約束力是非常薄弱地,隨著天子的換代,宗法制下兩代人的權力交接很難過渡過去,畢竟血緣不等同於忠誠度。而且分封出去的諸侯,他們分封的卿大夫也不是以周天子為主,而是優先以諸侯為主。

「三老五更」制度,便可以看作周天子對於這種弊端的一種改革嘗試,他企圖通過將年老的大臣設立為「三老五更」,然後通過孝道的方式,倡導世人忠於親人、國家、君王。

【乾隆】

當然,這種制度發展到後世,君主使用郡縣制來管理國家後,他們對於這個需要自己用對待父親、兄長之禮的職位越來越不滿,後來更是直接廢棄。

畢竟,沒有幾個皇帝,真的願意對臣子卑躬屈膝,哪怕只是禮儀形式上。

就算皇帝肯,後世的大臣也真不敢接受。

清朝《皇朝通典卷》便記載乾隆某一天,突然想起問大臣恢復「三老五更」之禮的可能性。

張廷玉在一旁勸說道:「臣下誰敢受之?」

乾隆說道:「古有三公坐論之禮。(今)大學士等……就地長跪……原定製之意,蓋以君尊臣卑,預防專擅之漸!」

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相關焦點

  • 古代人見面,為何要「作揖」甚至「跪拜」?這些禮儀是如何演化的
    正所謂好男兒「跪天、跪地、跪父母」,這不僅沒有折損他們的面子,而且也體現出了對天地的敬畏,以及對父母恩情的感激之情。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在古代社會「下跪」或者說「跪拜」,只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禮儀,這與古人「席地而坐」的習俗有很大關係。在古代無論是君王與百官,還是家庭中的長者和晚輩,都有席地對向「跪坐」的習慣。
  • 磕頭跪拜的禮儀,什麼場景怎麼磕頭,有什麼講究
    磕頭跪拜的禮儀,什麼場景怎麼磕頭,有什麼講究文/@成長新視點磕頭跪拜,是中國傳統禮儀中的一種形式,起源於古代祭祀儀式,也叫叩頭、叩首。磕頭跪拜禮儀,主要有常規磕頭、拜年祝福、婚嫁喜事、喪葬白事、祭祀祈福和桃園結義等六個不同場景,因對象、場景不同,規矩略有不同。所有的磕頭,都是右膝先跪,再左膝下跪。一、常規磕頭。1.單純磕頭,是兒童見長輩的常禮。一般情況,兒童隨家長走親戚見長輩,家長說:「過來見過XX,磕個頭」。
  • 龍珠:孫悟空對父兄沒什麼感情,為何對師父師弟卻那麼情深意重?
    不過與不少主流漫畫角色不同,孫悟空對自己的親生父兄沒什麼感情,並不太講究血脈上的羈絆。孫悟空只是對自己的師兄師弟很好,這其實正好凸顯了孫悟空的性格。魅力視野|文《龍珠》裡的孫悟空顯然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不過孫悟空在聽到自己的父親巴達克慘死的時候,並沒有透露太多哀傷的感情。之前還與短笛一起合力擊敗了自己的親哥哥拉蒂茲。難道孫悟空就那麼無情無義?對自己的血親都這樣冷漠?
  • 古代帝王的龍袍為何是黃色的?有何說法與意義
    在反映明清宮廷生活的歷史劇中,皇帝的龍袍通常是黃色的,為何要用黃色?這是有來歷的。早在漢代之前,中國人並不崇尚黃色。如殷商人崇尚白色,周朝人崇尚紅色,秦朝人崇尚黑色,漢代人崇尚黃色。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與古人封建迷信思想有關。
  • 禮儀文化:淺談中華傳統禮儀,何為「五禮」?何為「九拜」?
    禮儀起源可追索到殷周之際,周公制禮作樂,就提出了禮治的綱領。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和上古禮制的淵藪,《儀禮》、《周禮》、《禮記》先後被列入學官,隨著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禮樂文化自然成為了東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了解中國禮儀文化。
  • 泰王室跪拜禮太冷血了,民眾跪迎皇族,國王穿皮鞋踩在別人頭上!
    蒲美蓬雖然恢復了跪拜禮節,但是當時反對的聲音並不多,因為蒲美蓬自身愛民且節儉。他告訴民眾要節儉,並且他自身也是如此。除了給妻子購買寶石的開銷外,他自身的花費並不多。蒲美蓬時期 的王室資產管理局強調,這些財富並非屬於王室,而是屬於民眾。民眾對蒲美蓬的崇拜是發自內心的。
  • 「大禮儀之爭」:皇權與相權的最後較量!
    他們希望未來的天子可以重振朝剛,成為明王朝的中興之主。群臣哪裡會知道他們的翹首以望,可能等不來他們所期望的那樣。這位少年天子朱厚熜,作為大明王朝未來的掌舵人。別看他年僅十五歲,但因其父早逝,作為長子的他世襲其父的爵位己久。雖年紀輕輕卻十分的精幹。在短暫的三十七天之後,迎立的鑾駕到達京城。禮部早以依禮法制定了相關流程。
  • 古代的大臣為何見皇上時要彎腰甩袖,再跪拜?原來還有這種說法
    導讀:在咱們今日看到的影視劇中,不乏演繹清朝的大劇,像最近熱播的《延禧攻略》、《如懿傳》等,還有咱們小時分看過的《康熙微服私訪記》等劇,從這些劇中咱們看到了很多滿族人特有的禮儀,究竟咱們不是身處於那個年代的人,所以電視劇是咱們獲取信息的最快途徑,像滿族人的髮式還有耳飾都是與漢人是大不相同的,而小編今日要講的也是滿族人創始的也是僅有的朝拜帝王之法
  • 劉邦當了皇帝,他爹需要跪拜嗎?
    這是一個奴僕對主人的禮節,爹對兒子行這種禮節,當然要把孝順兒子劉邦嚇一跳。不是劉太公歲數太大,得了老年痴呆症,認不得兒子了,而是自己的管家(家令)對自己說了一番話:「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
  • 泰王和王后接受聖象跪拜,撫摸象牙親自餵食,跪拜禮真是花樣百出
    但凡聽一聽民意,泰國王室也不會走到如今的地步,瑪哈·哇集拉隆功國王極力盛行古老的跪拜禮儀,每次遊行都要接受成千上萬民眾的朝拜,這已經成為了泰國王室在國際媒體中的一個「笑話」。但是,拉瑪十世似乎絲毫沒有要改革君主制的意思,甚至還安排訓象師帶來了大象,讓大象也參與到跪拜的隊伍中來,真是奇葩!當地時間11月21日,瑪哈·哇集拉隆功國王帶著妻子從Amporn Sathan杜斯特宮王位大廳啟程,來到了大城府,參加這裡地方法院辦公室開業奠基儀式。
  • 它不僅是種泡茶手法,更是一門禮儀。關於鳳凰三點頭,你了解多少
    我們去茶樓品茶、欣賞茶藝表演的時候,會常常看到「鳳凰三點頭」這一動作,我們只覺得它的衝泡體態優雅,賞心悅目,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鳳凰三點頭作為茶藝魁首,它的每一個動作其實都大有講究,充滿要領,而且它不只是一種泡茶手法,更是一門社交禮儀,有著豐富的寓意。
  • 規矩大過天,泰王原配要向王妹公主匍匐跪拜,叩頭行禮一點不馬虎
    說起泰國王室的規矩,在現代社會讓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何對於匍匐跪拜禮如此熱衷?不但是平民見到王室成員要下跪行禮,就算在王室內部裡,也是有著嚴格的劃定。瑪哈國王在接替了父親的王位之後,二妹詩琳通和三妹朱拉蓬公主都被尊為"王妹公主殿下」,在地位上比較尊貴,因此儘管頌妃是國王的髮妻,又是長公主的親生母親,但她還是每次在公開場合,都要對兩位前夫的王妹公主行深深的匍匐跪拜大禮。身型發福的頌妃一點不馬虎,恭恭敬敬地叩頭行禮,朱拉蓬公主受禮完畢之後,倆人再深深擁抱。儘管如此,頌妃也是屈膝跪地,未能站起來。
  • 古人禮儀中的「拜」和「揖」 不是一回事
    雖然也是兩膝著地,但要挺直身子,臀不能沾腳跟,以示莊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於是相如前進瓿,因跪請秦王。」這裡的跪就是跪拜之姿。至於「揖」,只不過是拱手禮,它是不必下跪的。《史記·高祖本紀》:「酈生不拜,長揖。」《漢書·周勃傳》:「(天子)至中營,將軍亞夫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 泰國跪禮五體投地,中國人在泰國旅遊遇見國王,難道也要跪下嗎?
    雖然各國之間的文化起源不同,發展途徑也不同,但是跪拜這樣的禮節在各國的文化當中其實都有過出現,因為從動物性來說,如果一個人主動將自己的身體放低做出臣服動作的話,那麼是一種非常明顯的階級體現,各國的古代文明都有跪拜的禮節。
  • 水泥地上磕頭跪拜,姿勢比蘇提達都標準
    很多讀者對泰國的印象,停留在動不動都要跪拜的階段,但其實這個禮儀恢復了還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六十八歲的瑪哈國王是拉瑪十世,事實上他也必須要行跪拜大禮。 平日裡我們看慣了別人跪拜泰王,但其實瑪哈國王也有自己的跪拜對象。跪拜不分時間、地點和場合,甚至是在水泥地上,都要立刻行匍匐跪拜大禮。
  • 古裝劇中的各種跪拜,到底做得準不準確?細數周禮中的9種跪拜禮
    說起中國古代的跪拜禮,很多讀者朋友可能都會表示:這誰不知道啊?兩膝著地為跪,跪而躬腰為拜。跪拜不就是雙/單膝著地,身體俯伏,叩頭至地的跪姿嗎?在現在拍攝播映的古代的影視劇中,大臣、民眾見到皇上,不都是這樣跪下行禮,然後口稱「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嗎?這種說法,雖然不能說完全錯誤,但沒有表現出古代中國人,因身份、場合、事宜的不同,跪拜禮儀也應有所不同的史實。
  • 佛說「眾生平等」,為何進到寺廟卻要跪拜?拜誰?要怎樣拜?
    佛說「眾生平等」,為何進到寺廟卻要跪今天和大家講一講為什麼我們進到寺廟,或者說看到佛像都要拜一拜佛說「眾生平等」,為何進到寺廟卻要跪而另一個含義是什麼呢?佛說「眾生平等」,為何進到寺廟卻要跪拜?拜誰?要怎樣拜?
  • 一條貫穿中國的鎖線:禮儀
    中國素以禮儀聞名世界,其禮儀之多分類之廣也是世界揚名的,如中國古五禮:吉禮、囍禮、賓禮、軍禮、兇禮。現代二類五分支禮:二類指行業禮儀與交往禮儀,五分支指政務禮儀、服務禮儀、商務禮儀、社交禮儀、涉外禮儀。《荀子·大略》中說過:禮之正與國家也,如權衡之於輕重也,如繩墨之於曲折也。
  • 賈元春省親,三四百人爭相跪拜,為何唯獨他一人端坐不動?
    【1】賈元春省親風光無限、聲勢浩大,賈府上上下下三四百人爭相跪拜,上至七八十歲的賈母,下至四五歲的賈蘭,都以能到賈貴妃跟前跪拜為榮。但是,賈元春省親時間很短,又受皇家禮儀所限,所以在接見眾人朝賀的時候,嚴格按等級、按批次進行的。第一撥是賈母、王夫人和家裡眾姐妹的。
  • 成年人的職場禮儀、「潛臺詞」都要懂!
    禮儀,並不是在需要的時候才表現出來,而是要時時刻刻自律。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從「不學禮,無已立」、「靜以修養,儉以養德」到「禮多人不怪」,處處體現著自我修養的重要性。生活中處處體現著禮儀。而在特定場合,尤為重要,養成良好的職場禮儀,對我們是非常有利的。前段時間,我看了一個視頻,視頻上是關於一個員工的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