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保有對奇妙萬物的好奇心,無論在哪皆可旅行。點擊「關注」,和筆者仰望,一起探索身邊的「花鳥魚蟲、山嶺河流、星辰大海」吧!本期主題:請問你有了解過喝茶用的銀壺是怎麼做出來的嗎?相對玻璃茶杯陶瓷茶杯來說,製作有多難?和筆者去「茶器展」了解下吧!

筆者喜愛喝茶,有時會去「茶器展」觀賞那些我們平常居家品茶時難得見到的茶器,特別是大師手工製作的。這次,筆者得知居住地附近的茶主題商城有舉辦「茶器展」,展上有很多大師製作的茶具,特別是銀壺。所以,筆者滿懷期待前去參觀,此行收穫頗多。
銀壺泡茶的妙處
先談談一些資深茶友鍾為何鍾愛銀壺吧!
喝茶這件事,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而壺又是茶席上不可或缺的茶器。在各種茶壺中,手工銀壺深得資深茶友青睞。
《茶經》裡云:"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茶疏》又云:"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

由此可知,一壺好茶,泡茶的水最為關鍵。而燒水慫恿的壺也很講究。可謂「瓶要小者,易候湯,又點茶注湯有準,黃金為上,人間或以銀、鐵、瓷、石為之。」
陸羽對水壺有過精闢闡述:"鍑以生鐵為之,洪州以瓷為之,萊州以石為之。瓷與石皆雅器也,性非堅實,難可持久。用銀為之,至潔,但涉於侈麗。雅則雅矣,潔亦潔矣,若用之恆,而卒歸於銀也"。
以上為《茶經》的段落,詳解純銀燒水壺之妙處:瓷和石皆雅但熱傳導太差,容易炸、碎,不易燒開水。再有,石頭和粗瓷土氣未去,流於觀而疏於用。銀壺最為潔淨,不會破壞茶的原味。

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銀壺,可說是調節水器的極佳平衡點。
用銀壺泡茶,茶湯顯得更和順溫潤,茶的香醇表現更充分。因銀壺不會改變茶本身的味道,故它適合衝泡各種茶,包括普洱、烏龍、鐵觀音、金駿眉、龍井、安化黑茶等。相比紫砂壺泡茶講究最好一壺泡一茶,銀壺因為不吸味,可滿足交叉泡茶的需求。銀壺煮水泡茶可使水質柔滑如絲絹,口感更為細膩、柔軟、甘甜、圓潤、飽滿,這是其他器皿難以媲美的。
銀壺雖好,但價也高
銀本身是貴金屬,做成銀壺之後價格就更不那麼親民了。還有,高難度的做工,也使得銀壺價格居高不下。茶友們往往入手的是銅包銀或鐵包銀壺。
就以鐵包銀為例。首先根據鐵壺的尺寸來計算內部銀片尺寸、厚度,利用銀延展性好的特性,反覆敲打,期間反覆回火再敲打,使銀片和鐵壺內壁結合。敲打的過程中,由於鐵壺內空間狹窄操作受限,故敲打時要十分小心,特別需要控制力度,因而花費的時間也比較久。

鐵壺是澆鑄的,壺口位置比較薄,在銀片往外翻包裹壺口的時候,用力不當,很容易損壞。還有比較困難的是壺口的製作,壺口位置特殊且空間小,要特別小心地把銀片放進去,壺蓋也是按照鐵壺壺蓋大小尺寸裁剪再包裹貼合。
這高難度技藝特別考驗金工師傅,若技藝不是特別純熟的話,很難做出上好的作品。

筆者在展上看到的這公道杯,採用雙層整片銀捶打成型,外包鐵,加上工藝複雜的鏨刻和鑲嵌工藝,更彰顯杯子的與眾不同,更讓筆者讚嘆金工師傅精湛的技藝。關於在壺上鏨刻,展上還有一壺上刻有大詞人蘇軾的詞呢,那還是製作師傅的第一個銀壺作品,實在讓人敬佩!

筆者此行收穫頗豐,對銀壺有了更多認識。古今銀壺匠人一生專注捶打手中的金銀銅鐵,不僅僅是對自身技藝的追求,更多的是對美的追求!
請問你或身邊有人也偏愛用銀壺喝茶嗎?歡迎你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