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12月5日報導,近日印度知名媒體《今日印度》發表了一篇十分無知的文章,字裡行間充斥著「中國軍人不適合在寒冷地區駐紮」「用不了多久中國人撤出」的字眼。文章認為,在為期7個月的寒期對峙上,印度已經在此部署了5萬多人的戰鬥部隊,這迫使解放軍不得不加緊採購過冬裝備和物資,以應對印軍的威脅。印媒認為,解放軍「根本沒想到印軍會在此常駐,這給解放軍帶來了極大的後勤壓力」。然後,印媒又開始吹噓印軍的作戰實力,其套路無非就是那幾招。
從這篇文章來看,首先可以確定的是印度整體還是處於無知的狀態,對解放軍從不去深入了解,聽信西方媒體撰述的「解放軍都是少爺兵,不經凍」的謠言。歷史上,解放軍不乏在冰天雪地內戰鬥的場面。抗美援朝戰爭時期,零下40多度的長津湖埋伏著大量志願軍,他們身著單衣,成建制的被凍成「冰雕」但始終保持著戰鬥態勢,不少志願軍戰士因為四肢被「凍碎」而不得不做截肢手術,遺憾錯過了衝鋒。對於「當兵只為養家餬口」的印軍來說,他們永遠不會理解解放軍紮根心裡的家國情懷,也無法理解解放軍的戰鬥意志的來源究竟是哪裡。他們也錯誤的低估了解放軍在邊界後勤保障戰鬥中所佔據的絕對優勢。
後勤體系保障一直是常人很難理解的話題,也是印媒永遠不懂的「深奧理論」。印媒認為印度政府在邊界新通了幾條公路,修築了幾條橋梁,就以為獲得了對華後勤戰的優勢。實際上,大雪封山的季節,印軍身處喜馬拉雅山山脈的另一端,寒流始終在他們一側徘徊。如果解放軍這邊是零下30度的話,那麼印軍那側則是零下36度左右。也因為現階段印軍所失控的地方不適合長期駐紮,所以解放軍當年並沒有在這一區域斤斤計較。後來的情況也誠如解放軍所預想的那樣,這地方到了冬天極不適合生存,印軍在此每年凍死凍傷的不下百人。而印媒所吹噓的「後勤優勢」也根本沒法兒和解放軍相比。
目前,解放軍列裝了新一代運輸重卡,配置了新的戰鬥車輛載具。由於解放軍工程兵裝備豐富齊全,在冰天雪地之間也能完成除雪任務開闢路線,加上解放軍公路系統的等級高於印度,所以即便是在冬天,也能通過地面公路系統向高原輸送物資給養。但這樣的情況不可能出現在印軍當中,印度修築的公路現在已被冰雪覆蓋,無法使用。唯一能夠指望的,就只有航空運輸,但印度有限的運輸機群無法滿足所有印軍的需求,加上其它方向也需要運輸機支持,所以它的航空運輸最多只能保證高級軍官在冬日的日常需求,基層士兵還是得繼續「啃板磚」。
當然,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中印兩軍之間的「能力」十分不符,解放軍的榴彈炮和遠程火箭炮可以覆蓋印軍所有公路系統,但印軍的火炮則無法威脅到解放軍的後勤公路系統。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解放軍佔據著地利優勢,印軍榴彈炮的高射界無法覆蓋到解放軍後方公路線,而火箭炮系統射程近,無法起到掩護戰鬥的作用,所以未來解放軍隨時可以打爛印軍的公路線和橋梁,癱瘓印軍的後勤系統,但印軍卻對解放軍的後勤系統無可奈何。這種先天劣勢,的確在中印之間上演。
到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解放軍兵員年齡普遍在20~22歲左右,印軍則是36~40歲,其跨度之大超過了常人的認知。中國有句俗話叫「拳怕少壯」,多次肢體衝突也表明,解放軍在單兵體力,耐力和爆發力方面,對印軍的確構成了絕對優勢。更為重要的是,解放軍年輕官兵對現代化高科技武器的掌握能力要強於印軍。印軍多數都是「文盲」士兵,「肌肉記憶」限制了他們主觀的學習心理。現代化戰爭已經不再是二戰時期那樣簡單,構築一條戰壕,挖幾個防炮洞就能確保安全。事實相反,解放軍列裝的反工事炸藥,可編程彈藥和鑽地彈等武器,的確能對印軍的工事構成威脅。而目前為止,印軍針對這樣的武器,還沒有還手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