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人不適合寒冷地區駐紮?印媒無知,不知道零下40度長津湖

2020-12-16 123觀察室

據環球時報12月5日報導,近日印度知名媒體《今日印度》發表了一篇十分無知的文章,字裡行間充斥著「中國軍人不適合在寒冷地區駐紮」「用不了多久中國人撤出」的字眼。文章認為,在為期7個月的寒期對峙上,印度已經在此部署了5萬多人的戰鬥部隊,這迫使解放軍不得不加緊採購過冬裝備和物資,以應對印軍的威脅。印媒認為,解放軍「根本沒想到印軍會在此常駐,這給解放軍帶來了極大的後勤壓力」。然後,印媒又開始吹噓印軍的作戰實力,其套路無非就是那幾招。

從這篇文章來看,首先可以確定的是印度整體還是處於無知的狀態,對解放軍從不去深入了解,聽信西方媒體撰述的「解放軍都是少爺兵,不經凍」的謠言。歷史上,解放軍不乏在冰天雪地內戰鬥的場面。抗美援朝戰爭時期,零下40多度的長津湖埋伏著大量志願軍,他們身著單衣,成建制的被凍成「冰雕」但始終保持著戰鬥態勢,不少志願軍戰士因為四肢被「凍碎」而不得不做截肢手術,遺憾錯過了衝鋒。對於「當兵只為養家餬口」的印軍來說,他們永遠不會理解解放軍紮根心裡的家國情懷,也無法理解解放軍的戰鬥意志的來源究竟是哪裡。他們也錯誤的低估了解放軍在邊界後勤保障戰鬥中所佔據的絕對優勢。

後勤體系保障一直是常人很難理解的話題,也是印媒永遠不懂的「深奧理論」。印媒認為印度政府在邊界新通了幾條公路,修築了幾條橋梁,就以為獲得了對華後勤戰的優勢。實際上,大雪封山的季節,印軍身處喜馬拉雅山山脈的另一端,寒流始終在他們一側徘徊。如果解放軍這邊是零下30度的話,那麼印軍那側則是零下36度左右。也因為現階段印軍所失控的地方不適合長期駐紮,所以解放軍當年並沒有在這一區域斤斤計較。後來的情況也誠如解放軍所預想的那樣,這地方到了冬天極不適合生存,印軍在此每年凍死凍傷的不下百人。而印媒所吹噓的「後勤優勢」也根本沒法兒和解放軍相比。

目前,解放軍列裝了新一代運輸重卡,配置了新的戰鬥車輛載具。由於解放軍工程兵裝備豐富齊全,在冰天雪地之間也能完成除雪任務開闢路線,加上解放軍公路系統的等級高於印度,所以即便是在冬天,也能通過地面公路系統向高原輸送物資給養。但這樣的情況不可能出現在印軍當中,印度修築的公路現在已被冰雪覆蓋,無法使用。唯一能夠指望的,就只有航空運輸,但印度有限的運輸機群無法滿足所有印軍的需求,加上其它方向也需要運輸機支持,所以它的航空運輸最多只能保證高級軍官在冬日的日常需求,基層士兵還是得繼續「啃板磚」。

當然,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中印兩軍之間的「能力」十分不符,解放軍的榴彈炮和遠程火箭炮可以覆蓋印軍所有公路系統,但印軍的火炮則無法威脅到解放軍的後勤公路系統。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解放軍佔據著地利優勢,印軍榴彈炮的高射界無法覆蓋到解放軍後方公路線,而火箭炮系統射程近,無法起到掩護戰鬥的作用,所以未來解放軍隨時可以打爛印軍的公路線和橋梁,癱瘓印軍的後勤系統,但印軍卻對解放軍的後勤系統無可奈何。這種先天劣勢,的確在中印之間上演。

到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解放軍兵員年齡普遍在20~22歲左右,印軍則是36~40歲,其跨度之大超過了常人的認知。中國有句俗話叫「拳怕少壯」,多次肢體衝突也表明,解放軍在單兵體力,耐力和爆發力方面,對印軍的確構成了絕對優勢。更為重要的是,解放軍年輕官兵對現代化高科技武器的掌握能力要強於印軍。印軍多數都是「文盲」士兵,「肌肉記憶」限制了他們主觀的學習心理。現代化戰爭已經不再是二戰時期那樣簡單,構築一條戰壕,挖幾個防炮洞就能確保安全。事實相反,解放軍列裝的反工事炸藥,可編程彈藥和鑽地彈等武器,的確能對印軍的工事構成威脅。而目前為止,印軍針對這樣的武器,還沒有還手的餘地。

相關焦點

  • 零下30度,印媒:印軍派來善潛水的海軍特種部隊;中國人心態變了
    ,展示各自軍事力量,雖然沒有發起武力衝突,但是還是得不停對外展現,震懾敵方。邊境冬季近來,中印邊境地區迎來冬天,當地氣溫已經下降到零下30度,在高原甚至能達到零下40度,連士兵基本生存保障都有一定的問題,更不用提正面起衝突,這對邊境軍人而言都是一場巨大考驗。
  • 零下40度堅守陣地,129名中國軍人凍成「冰雕」,美軍莊嚴敬禮
    與人盡皆知的「上甘嶺」戰役相比,還有一場「長津湖戰役」可能不像前者一樣被大眾熟知,但我們今天要著重回憶這次戰役,不僅因為它是志願軍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的一場決定性戰鬥,更是因為在這場戰役中,志願軍戰士徹底打出了中國軍隊的軍魂和軍威。同時,說這是人類歷史上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也不為過。
  • 拉達克將達零下40度!印媒揭露:印軍面臨最嚴峻的挑戰是生存
    印媒揭露,拉達克嚴寒氣候或將導致印軍面臨嚴峻的生存挑戰 據印度《The Quint》網站日前發布的文章稱,印度軍隊在未來將面臨最嚴峻的挑戰,不是中國軍人而是在自然環境下的生存問題。
  • 零下30度血戰,比上甘嶺慘烈的長津湖戰役將拍電影,張涵予主演
    此次作戰之地長津湖是朝鮮第二大人工湖,每年10月下旬這裡即進入冬季,至11月下旬白天最低氣溫可達攝氏零下30餘度,夜間氣溫多為攝氏零下40餘度,滴水成冰,氣候極其惡劣。
  • 零下40度:「冰雕連」見證抗美援朝戰士的革命信念!
    1950年11月,志願軍第9兵團悄悄迅速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長津湖地區。長津湖地區是朝鮮北部最為苦寒的地區,海拔在1000至2000米之間,林木茂密,道路狹小,人煙稀少。當年又逢50年不遇嚴冬,夜間最低溫度接近零下40攝氏度。
  • 溫度驟降零下30度!印軍派出海軍突擊隊,印媒:中國態度發生改變
    溫度驟降零下30度!印軍派出海軍突擊隊,印媒:中國態度發生改變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中印兩國在邊境上有著一定的衝突,雙方甚至有士兵發生肢體,於是才會造成了現在的矛盾。現在天氣越來越寒冷,如果印度士兵還認錯,並那麼面臨的後果就是要在邊境上過冬。如果沒有防寒物資的,士兵將會被活活凍死。據悉,就為了贏得邊境上的優勢,派出了比較善於潛水的海軍突擊隊。可是這一支部隊來到這裡沒有多大的作用,班公湖現在都結冰了?難道要在底下潛水嗎?這顯然不現實。
  • 違心不?印媒自吹印軍軍力保障厲害,而解放軍不適應高海拔部署
    文章聲稱,中國軍隊「沒有預料到印度會在寒冷的冬季繼續在邊境地區佔領高地」,那裡的溫度已經開始下降到零下20度以下,印媒在文中聲稱「中國軍隊此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於是在上個月,為應對印度的部署,解放軍給邊境部隊提供了更多的後勤保障。」
  • 最低氣溫零下40度!印軍整個步兵師被困山谷,恐活活凍死在雪山
    最低氣溫零下40度!印軍整個步兵師被困山谷,恐活活凍死在雪山隨著天氣越來越寒冷,印度部署在邊境地區的20萬軍隊已經是強弩之末,眼下雖然印度全國上下都在支援邊境地區拼命運送補給,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天氣已經越來越寒冷,現在樂達克地區的最低溫度已經達到了零下40度,如果照這種速度,恐怕等不到12月份大學就會封山,到那個時候印度這20多萬人的部隊該何去何從,還是一個未知數。
  • 世界上極寒冷的地區,平均氣溫零下50度,卻煙火氣息濃鬱
    世界上有很多的寒冷地區,每個地區都有屬於自己的以一套生活方式。但是小編所經歷過的最寒冷的地區也只有零下十幾度,找有完整的保暖的方式,就會度過一個冰雪的世界。提起更為寒冷的地方,一般人都會想到南極和北極,如今憑藉其獨特的氣溫和特點發展成為旅遊景區。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在世界範圍內非常寒冷的地方,居然還有人類在這生活。
  • 常德93歲抗美援朝老兵胡楚進:零下30度,血戰長津湖
    常德93歲抗美援朝老兵胡楚進:零下30度,血戰長津湖 2020-10-22 20:49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冰血長津湖:悲壯「冰雕連」,寒冷比子彈還可怕
    這裡還原的就是長津湖戰役中的「冰雕連」。 「第二次戰役東線的長津湖戰役,志願軍主要面對的敵人是寒冷,寒冷比子彈更可怕。」 抗美援朝紀念館副館長、抗美援朝研究專家張校瑛說。 「冰雕連」「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事跡」等都發生在第二次戰役東線的長津湖戰役。
  • 零下30度,印軍派來善於潛水的海軍突擊隊,印媒:中國人心態變了
    加強聯合作戰 自中印邊境對峙發生之後,印度空軍特種部隊跟陸軍特種部隊就迅速抵達邊境衝突地區,也就是達拉克地區的東部地帶,截止目前已經在邊境地區駐紮了
  • 2張照片曝光印軍慘狀,零下50度露宿野外,美:活著已經很不容易
    鄰國士兵已經住上溫暖營房,穿上最新的邊境防寒大衣以及羽絨服,還有熱乎乎的食物,相比之下,印軍只有石塊堆砌的營房和漏風帳篷,防寒服也十分稀少。在這麼惡劣的條件下,印軍如何能與敵軍對抗,美國媒體更是感嘆,印軍能夠活著已經很不容易。前不久,網絡上曝出一段邊境印軍前線生活的畫面,再一張照片中,1名印度士兵正在雪坑中休息,由於天氣非常寒冷,他只能將身體蜷縮在一起保暖。
  • 西伯利亞的奧伊米亞康:全世界最寒冷的村莊,最低溫零下71度
    西伯利亞的奧伊米亞康:全世界最寒冷的村莊,最低溫零下71度大家都知道,我們生活的世界非常的廣闊,擁有著非常多奇怪的景象,最為常見的就是季節的變換,在非常炎熱的夏天往往都會讓人忍不住的去想念冬天快一點到來,但是當冬天真的來臨的時候往往又會重新思念夏天
  • 零下40度,身著單衣,也敢於向敵人進攻——中美王牌決戰長津
    九兵團這些長期身處南方的戰士,完全沒有在北方嚴寒地區作戰的經驗,更完全不知道如何保暖防寒,動了腿的小戰士一烤火全爛了,其中的兩名戰士後來鋸了腿,讓這位副營長終身悔恨。九兵團的司令部,陸續收到了各部關於凍傷的匯報,司令員宋時輪心疼不已,萬分焦急,下令各部要想方設法減少由於嚴寒天氣造成的非戰鬥減員。
  • 解放軍老兵回憶:我所經歷的長津湖戰役
    1950年6月解放上海後,我所在的30軍88師駐紮在上海崇明島,準備擔任上海市警備執勤任務。1950年8月,朝鮮形勢惡化。中央決定,將正在上海地區整訓原備用於攻打臺灣的三野主力9兵團所轄的第20、26、27軍北上至山東津浦鐵路沿線地區整訓,作為東北邊防軍的二線部隊。
  • 「想要正常巡邏作戰都不容易」,印媒哀嘆「拉達克」印軍過冬艱難
    進入12月和1月,溫度會進一步下降到零下30攝氏度到零下40攝氏度。伴隨而來的還有高寒山地的大風,意味著僅靠帳篷無法禦寒。極度嚴寒「會導致類似燒傷效果的凍傷」,「在這裡用手直接觸摸金屬是危險行為,可能會被凍住。」 印度官方出版的《1962年中印衝突史》對該地區的戰史紀錄是,「在拉達克,士兵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生存,其次才是與敵人作戰。
  • 是物資匱乏還是運輸受阻,長津湖戰役第九兵團為何出現「冰雕連」
    在長津湖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戰士們身上還穿著華東地區棉衣,入朝行軍第一天就有800人凍傷,戰役結束後,出現了我軍歷史上最嚴重的凍傷減員現象,第9兵團凍傷3萬餘人,凍死4000餘人,出現了三個「冰雕連」。
  • 拉達克零下30度,印軍靠喝酒抗寒,相比之下我軍待遇太「奢侈」
    拉達克地區現在已經進入每年最冷的季節,印媒稱,由於中印未能就脫離接觸問題達成實質性協議,雙方軍隊不得不在嚴酷寒冷的環境下保持對峙狀態。報導稱,在拉達克東部的印軍部隊正在經受最嚴苛的環境考驗,而他們對面的中國軍隊也面臨同樣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