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津湖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戰士們身上還穿著華東地區棉衣,入朝行軍第一天就有800人凍傷,戰役結束後,出現了我軍歷史上最嚴重的凍傷減員現象,第9兵團凍傷3萬餘人,凍死4000餘人,出現了三個「冰雕連」。
冰雕連
很多中國軍人的英雄事跡,大家都非常熟悉,東北抗日聯軍有八女投江,八路軍有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有劉老莊八十二烈士,但是你聽說過「冰雕連」的故事嗎?
1950年11月,在長津湖戰役中,第九兵團20軍59師177團2營6連,奉命堅守死鷹嶺,第二天戰鬥打響後,六連陣地沒有開火,兄弟部隊派了一名參謀,來到六連的陣地了解情況。看到戰士們,有的手持步槍、機槍,有的舉著手榴彈……,但是一個一個無聲無息,六連指戰員已經全部凍死,一個一個成了冰雕。戰後,從一個上海籍的冰雕連戰士,宋阿毛的口袋裡發現了他的絕筆信,上面寫著:
我愛親人和祖國
我更愛榮譽
我是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
冰雪我絕不屈服於你
哪怕是凍死
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我又想起了邱少雲的英雄事跡,再一次被中國士兵表現出來的堅強的戰鬥意志。深深震撼。經歷過韓戰的美國士兵和韓國士兵,在回憶朝鮮戰鬥,談到對中國士兵的表現時,都說自己是在和「魔鬼」作戰。雖然用詞不當,但中國士兵在他們心中留下了無法抹去的恐懼,卻是不爭的事實,韓國軍隊一聽到中國的軍號聲,立即潰逃,美國指揮官告訴他的士兵,一聞到中國的炒麵味,要立即撤退。
第九兵團出現的三個冰雕連,他們分別是20軍59師177團2營6連、27軍80師242團2營5連、20軍60師180團1營2連,其中,六連和二連全體指戰員光榮犧牲,五連有一個通訊員和一個病號,當時沒有在陣地上,存活了下來。請記住這些優秀的連隊,因為只有為數不多的中國人,知道韓戰中出現過「冰雕連」,這也是我寫下此文的目的。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要知道,第9兵團是到零下二十多度的長津湖作戰,大家都知道,華東地區的薄棉衣,根本無法抵擋長津湖的嚴寒,那麼,戰士們為何沒有換裝,還穿著華東地區的棉衣呢?
換裝竟然如此困難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查閱了很多相關資料,原因大致是這樣的,第9兵團入朝作戰前,中央對第9兵團的冬裝已經作了計劃,周恩來親自批示,必須在十一月底完成,而由於朝鮮戰場形勢變化很快,大大超出了預期,第9兵團提前奉命奔赴東北,等到東北時,計劃中的冬裝只有少量運到東北,大量冬裝還在趕做當中,後勤部只好在東北東拼西湊了一批冬裝給第9兵團,拼湊起來的冬裝,不僅數量有限,而且還不是一整套的,缺這少那,最嚴重的是缺乏皮棉鞋和手套(手腳凍傷則會失去戰鬥力)。戰事不等人,第9兵團來不及換裝,於10月中旬和下旬,先後抵達長津湖地區。到11月底,計劃中的冬裝基本上都運到了東北,可這是的第9兵團卻在長津湖作戰,由於美國飛機的轟炸,再加上後勤部運力不足,冬裝的事只能推後,第9兵團的戰士就只能穿著薄棉衣,抵擋長津湖的嚴寒。
長期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後勤都是由地方負責,軍隊只負責打仗的事,粟裕曾感慨地說,淮海戰役是中國人民用小推車推出來的。中國軍隊的大量物資,主要是糧食和彈藥,大部分是靠繳獲敵人的,解放戰爭時期,蔣介石成了解放軍最大的運輸部長。這導致,後勤工作長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保障能力嚴重不足,甚至在韓戰時期,從上到下,對後勤工作,都還停留在解放戰爭時期,認為大部分可以靠繳獲敵人的來解決。
志願軍入朝以後才發現,敵人在撤退時,將糧食全部燒毀,武器能毀的基本上都毀掉了,沒有還得及毀掉的,尤其是重武器,由於無法在短時期內運走並隱蔽起來,大多數都被隨後到來的美國飛機炸毀,因此,雖然打了幾次勝戰,可說到繳獲,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導致大量物資需要後勤部門,想辦法運到前線,而後勤保障能力,嚴重不足的問題就充分暴露出來了。
首先是沒有統一協調指揮。長期以來後勤部門都是由地方負責,軍隊中沒有專門的後勤部門,雖然韓戰前,成立了後勤部,但當時的後勤只是給相關地區下達計劃,做什麼東西,什麼時候完成等,這些東西運到東北後,就分到了各個部隊,由於事前組織不力,管理有些亂,由於物資不足,再加上長期以來形成的,誰搶得的習慣,常常出現,計劃給張三的物資,結果卻被李四搶去的事情。
第二,運輸能力嚴重不足。新中國剛剛成立,工業基礎相當薄弱,當時的中國,還沒有製造大型運輸汽車的能力,僅靠蘇聯支援的汽車,數量本就不多,加上運輸途中,美國的轟炸,損毀嚴重,沒辦法,只能組織東北和朝鮮的老百姓,靠手推車或牛車運輸,在戰鬥中常常出現,物資運不去,傷員運不下來,連志願軍戰士都說,不怕凍、不怕餓,就怕負傷。由於運力嚴重不足,戰爭期間,連軍隊所需的糧食都無法保障,你也許不知道,志願軍除了凍死的,還有餓死的。
在韓戰前期的五次戰役,中國的後勤保障能力嚴重不足的問題,都沒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善,直到中國軍隊在三八線紮下根,志願軍成立後勤部隊,鄧華兼任後勤部隊司令員之後,才有根本上的改善。
長津湖的嚴寒
長津湖是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地處朝鮮東北部的蓋馬高原,又因為其在赴戰嶺山脈和狼林山脈之間,所以這裡山脈縱橫,平均海拔在1300米左右。因為特殊的地理條件,長津湖地區的冬天來得也比較早,一般從10月份開始大幅度降溫,到了11月份進入寒冬期,氣溫可降到零下30度左右,再加上山風呼嘯,簡直就是風雪交加的人間地獄。
1950年長津湖畔的冬天似乎比以前來得更早、更寒冷些,到11月底時,氣溫已驟降至零下30度以下,甚至一度降至零下40度左右。一位美國老兵回憶說,當時實在太冷了,儘管我們的過冬物資非常地充足,保暖效果也非常好,但我們依然感到很冷,甚至時常有戰友被凍死和凍傷的消息傳來。尤其是寒風瑟瑟的長津湖夜晚,讓人感到一絲恐懼,常常徹夜無法入眠。據戰後統計,美陸戰1師,在擁有遠比志願軍完備的禦寒裝備的情況下,在22215人中仍然有7300人凍傷或凍死。
長津湖的志願軍烈士們,祖國的山水,不再冰冷苦寒,祖國的土地,已無戰爭侵擾,願你們能夠安然長眠,英靈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