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開花落,望雲捲雲舒,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即刻啟程和小編一起了解歷史吧!
長津湖戰役結束以後,9兵團轉入休整期。西線我軍則連續作戰,接連打了三、四次戰役。
形勢逼人,華東炮兵為加強9兵團炮兵實力急調炮兵11團入朝。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三野特縱1950年10月進行了一分三,主體部分改稱為華東軍區炮兵,其他部分如戰車團、工兵團等分別成立了華東軍區裝甲兵、工程兵。
炮兵11團1947年2月成立,為全軍第1個美式榴彈炮團,火炮裝備來自魯南戰役中被我軍殲滅的蔣軍第1快速縱隊所屬榴彈炮團。早在9兵團入朝前全團就轉隸該部。
1950年11月9日,炮11團到達瀋陽市,25日,移駐吉林省通化市鐵廠。該團裝備美式105毫米榴彈炮36門,各種車輛130餘臺。1951年2月1日,由集安入朝。
華東炮兵乃至全軍炮兵裝備最好的團之一,這時候才參戰,當然是因為我軍缺少空中掩護,這也是蘇聯空軍抗美援朝初期不出動與晚出動造成的惡果。缺乏重炮,導致9兵團在長津湖戰役中蒙受了重大損失。而蘇聯空軍在初期不肯出動,正是史達林的小算盤。
相比之下,西線炮兵1、2、8師可能還沒有全美式的105毫米榴彈炮團。炮11團已靠近鴨綠江邊,卻無法參加長津湖惡戰,怎不讓人扼腕嘆息。
2月初26軍率先結束了休整,迅速投入第四次戰役。擔負議政府、抱川、漣川,尤其是三八線以北葛末面、高臺山一線的阻擊作戰。
2月中旬,部隊在40公裡寬、55公裡縱深地帶,組織了4個防禦區(四道防線)。2月16日上午7時,阻擊戰打響,美軍在飛機大炮掩護下,陸續投入了24師、3師、25師和英29旅,連續多日向我軍發起正面攻擊。
我78、77、76師,先後奮起迎戰。經過38天激烈戰鬥,終於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守住了陣地,圓滿完成了志司交給的戰鬥任務。
炮兵14團配屬該軍全程參加了戰鬥,該團1、2、4、6、8、9連以猛烈的炮火支援步兵部隊打擊敵人,取得了很大戰果。1連3炮和班長王永康同志被26軍授予「首戰功勞炮"和三級人民英雄稱號,2連榮立集體三等功。
1951年4月,規模空前的五次戰役打響,9兵團3個軍和所屬炮兵部隊全部投入戰鬥。
尤其是在五次戰役最危急關頭,9兵團各軍再次打出了自己的英雄本色。20軍華川阻擊戰、27軍臨危不懼,安然突圍戰,26軍平金淮阻擊戰等,都獲得了身經百戰的彭老總高度讚許。
兵團各炮兵部隊面對激烈而複雜的戰況,沉著冷靜,勇敢戰鬥,經受住了考驗。步兵部隊無論進攻與防守都能得到及時的火力支援。
1951年4月23日,炮兵第11團發現美軍約1個營的兵力,乘著百餘輛汽車,沿公路向南逃跑。立即以兩個連的火力攔頭截尾,迫使其停止前進,然後集中炮火打中間,敵傷亡慘重,紛紛棄車逃命。
針對長津湖之戰的慘痛教訓,這時各炮兵團緊急加強了1個高射機槍連,炮14團高機連5月下旬配合78師作戰時,擊落敵機5架,擊傷7架。其中孫福祥同志一人就擊落4架,擊傷3架,被26軍授予「射擊英雄"稱號,志願軍黨委給他記了特等功。
同樣是在4月,炮兵第7師前指率領炮20團趕來朝鮮參戰。
該師1950年7月在南京組建,所屬炮兵19、20團當年1月成立,21團由原30軍90師269團改建。
1950年11月下旬,炮兵20團奉命北上山東周村基地進行改裝,接收蘇制122毫米榴彈炮36門,吉斯151牽引車45臺(入朝時全團車輛增加至192輛)。由此可見炮兵20團是全軍最早的蘇式122毫米榴彈炮團之一。
1951年6月,炮7師師部及直屬隊全部到達朝鮮。炮兵20團機關率1、2營配屬26軍,3營配屬27軍作戰。
6月23日,9兵團根據志願軍黨委指示,正式命令炮兵11團歸炮兵7師建制。
10月23日,炮兵21團攜帶著新換裝的36門蘇式122毫米榴彈炮,進入朝鮮。至此,華東炮兵第二批入朝參戰部隊全部到齊。
炮兵第7師旗下,炮11團有36門美式105毫米榴彈炮,炮20、21團約有72門蘇式122毫米榴彈炮,全部實現了摩託化,共有幾百輛汽車牽引和運輸物質彈藥。與長津湖首戰的3個騾馬化日式火炮團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不到1年時間,人民炮兵已迅猛發展壯大起來,在與美軍較量中,廣大指戰員盼望已久的戰神怒吼即將到來了。
幾十年來,國內外很少有人將長津湖與上甘嶺兩個戰役聯繫起來寫,本文之所以這樣敘述,就是因為9兵團休整後,重新投入大規模戰鬥,基本上都在三八線中段這一區域與敵軍激戰。26軍更是從1951年6月1日至1952年4月20日,在五聖山(含上甘嶺)至西方山、鬥流峰,防守了10個月,他們與敵人多次激烈爭奪,牢牢控制了這塊土地。最終把寬30公裡,縱深達20公裡,總面積567平方公裡的防區,完整地移交給了15軍,為上甘嶺大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9兵團炮兵部隊全程參與,打滿了這兩場戰役。
1951年6至7月,在雞雄山、西方山戰鬥中,26軍先後打敗過韓9師、美3師的進攻。美25師不甘心失敗,緊接著過來反覆爭奪,也被打退。戰至9月,26軍堅守住了所有的陣地,迫使對手偃旗息鼓,放棄了爭鬥。
10月,敵方為在板門店談判桌上佔據優勢,發起了所謂秋季攻勢,唯獨不敢向26軍陣地進攻,著實說明被打怕了。直到1952年10月上甘嶺戰役爆發前,整整一年時間這一區域都沒有發生大的戰鬥。
在此期間9兵團炮兵部隊卻沒有停息,繼續用炮火支援別的部隊戰鬥。
1951年10月16日,敵對月峰山志願軍陣地發射了1萬餘發炮彈,然後集中2個營的兵力,在40餘輛坦克的掩護下發起猛烈攻擊。炮兵第11團1、2連冒著空中飛機轟炸和地面炮火打擊,積極組織火力協同步兵守住了陣地,殲敵800餘人,擊毀敵坦克11輛。
17日,炮兵11團第4連在文登裡方向支援68軍作戰,一天內配合步兵打退敵團規模的進攻5次,以火力直接殺傷敵500餘人。炮4班在戰鬥中傷亡6人仍堅持戰鬥,戰後榮獲"二級英雄炮班"稱號。
18日,敵坦克42輛沿金城川公路運動時,炮兵第11團1、2連和炮兵第20團9連,沉著勇敢,相互配合,把坦克放近到直射距離內突然開火,一舉毀傷敵坦克16輛,其中炮兵11團2連以3發炮彈擊毀敵坦克2輛,炮20團9連以86發炮彈擊毀擊傷敵坦克11輛,創入朝作戰以來,以少量炮彈毀傷敵坦克的紀錄。沉重打擊了敵人坦克進攻的囂張氣焰,受到志願軍司令部的通報表揚。
1952年4月20日,26軍與15軍正式交接防守陣地。
炮兵第7師沒有輪換,仍留守原地,繼續承擔著對步兵部隊的火力支援任務。
華東炮兵與中野(二野)部隊早就有相互支持、共同作戰的歷史淵源。
1948年12月,在淮海戰役第二階段雙堆集圍殲黃維兵團時,華野炮兵抽調了特縱炮1、3、4團(即炮11、15、16團部隊)參加總攻。中野主要縱隊包括12、15軍在內,當時也在戰場上。在阻擊與圍攻黃維兵團戰鬥中,他們吃夠了敵人密集炮火的苦頭。
我軍名將陳賡(曾任志願軍代司令員)看到華野美式榴彈炮群猛烈轟擊敵陣地,頓時興高採烈,連聲說道:「炮兵威猛,要為炮兵請功"。
誰能想到時隔近4年,在國外的朝鮮戰場上,當年共同戰鬥的步炮部隊又再次聯手,直接與美軍硬碰硬較量。
隨風來,隨風去。回憶往事,歷史的記憶揮之不去。今天的歷史之旅到此結束了,期待與大家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