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史達林打小算盤,致第9兵團在長津湖戰役中受重大損失

2020-12-22 騰訊網

看花開花落,望雲捲雲舒,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即刻啟程和小編一起了解歷史吧!

長津湖戰役結束以後,9兵團轉入休整期。西線我軍則連續作戰,接連打了三、四次戰役。

形勢逼人,華東炮兵為加強9兵團炮兵實力急調炮兵11團入朝。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三野特縱1950年10月進行了一分三,主體部分改稱為華東軍區炮兵,其他部分如戰車團、工兵團等分別成立了華東軍區裝甲兵、工程兵。

炮兵11團1947年2月成立,為全軍第1個美式榴彈炮團,火炮裝備來自魯南戰役中被我軍殲滅的蔣軍第1快速縱隊所屬榴彈炮團。早在9兵團入朝前全團就轉隸該部。

1950年11月9日,炮11團到達瀋陽市,25日,移駐吉林省通化市鐵廠。該團裝備美式105毫米榴彈炮36門,各種車輛130餘臺。1951年2月1日,由集安入朝。

華東炮兵乃至全軍炮兵裝備最好的團之一,這時候才參戰,當然是因為我軍缺少空中掩護,這也是蘇聯空軍抗美援朝初期不出動與晚出動造成的惡果。缺乏重炮,導致9兵團在長津湖戰役中蒙受了重大損失。而蘇聯空軍在初期不肯出動,正是史達林的小算盤。

相比之下,西線炮兵1、2、8師可能還沒有全美式的105毫米榴彈炮團。炮11團已靠近鴨綠江邊,卻無法參加長津湖惡戰,怎不讓人扼腕嘆息。

2月初26軍率先結束了休整,迅速投入第四次戰役。擔負議政府、抱川、漣川,尤其是三八線以北葛末面、高臺山一線的阻擊作戰。

2月中旬,部隊在40公裡寬、55公裡縱深地帶,組織了4個防禦區(四道防線)。2月16日上午7時,阻擊戰打響,美軍在飛機大炮掩護下,陸續投入了24師、3師、25師和英29旅,連續多日向我軍發起正面攻擊。

我78、77、76師,先後奮起迎戰。經過38天激烈戰鬥,終於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守住了陣地,圓滿完成了志司交給的戰鬥任務。

炮兵14團配屬該軍全程參加了戰鬥,該團1、2、4、6、8、9連以猛烈的炮火支援步兵部隊打擊敵人,取得了很大戰果。1連3炮和班長王永康同志被26軍授予「首戰功勞炮"和三級人民英雄稱號,2連榮立集體三等功。

1951年4月,規模空前的五次戰役打響,9兵團3個軍和所屬炮兵部隊全部投入戰鬥。

尤其是在五次戰役最危急關頭,9兵團各軍再次打出了自己的英雄本色。20軍華川阻擊戰、27軍臨危不懼,安然突圍戰,26軍平金淮阻擊戰等,都獲得了身經百戰的彭老總高度讚許。

兵團各炮兵部隊面對激烈而複雜的戰況,沉著冷靜,勇敢戰鬥,經受住了考驗。步兵部隊無論進攻與防守都能得到及時的火力支援。

1951年4月23日,炮兵第11團發現美軍約1個營的兵力,乘著百餘輛汽車,沿公路向南逃跑。立即以兩個連的火力攔頭截尾,迫使其停止前進,然後集中炮火打中間,敵傷亡慘重,紛紛棄車逃命。

針對長津湖之戰的慘痛教訓,這時各炮兵團緊急加強了1個高射機槍連,炮14團高機連5月下旬配合78師作戰時,擊落敵機5架,擊傷7架。其中孫福祥同志一人就擊落4架,擊傷3架,被26軍授予「射擊英雄"稱號,志願軍黨委給他記了特等功。

同樣是在4月,炮兵第7師前指率領炮20團趕來朝鮮參戰。

該師1950年7月在南京組建,所屬炮兵19、20團當年1月成立,21團由原30軍90師269團改建。

1950年11月下旬,炮兵20團奉命北上山東周村基地進行改裝,接收蘇制122毫米榴彈炮36門,吉斯151牽引車45臺(入朝時全團車輛增加至192輛)。由此可見炮兵20團是全軍最早的蘇式122毫米榴彈炮團之一。

1951年6月,炮7師師部及直屬隊全部到達朝鮮。炮兵20團機關率1、2營配屬26軍,3營配屬27軍作戰。

6月23日,9兵團根據志願軍黨委指示,正式命令炮兵11團歸炮兵7師建制。

10月23日,炮兵21團攜帶著新換裝的36門蘇式122毫米榴彈炮,進入朝鮮。至此,華東炮兵第二批入朝參戰部隊全部到齊。

炮兵第7師旗下,炮11團有36門美式105毫米榴彈炮,炮20、21團約有72門蘇式122毫米榴彈炮,全部實現了摩託化,共有幾百輛汽車牽引和運輸物質彈藥。與長津湖首戰的3個騾馬化日式火炮團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不到1年時間,人民炮兵已迅猛發展壯大起來,在與美軍較量中,廣大指戰員盼望已久的戰神怒吼即將到來了。

幾十年來,國內外很少有人將長津湖與上甘嶺兩個戰役聯繫起來寫,本文之所以這樣敘述,就是因為9兵團休整後,重新投入大規模戰鬥,基本上都在三八線中段這一區域與敵軍激戰。26軍更是從1951年6月1日至1952年4月20日,在五聖山(含上甘嶺)至西方山、鬥流峰,防守了10個月,他們與敵人多次激烈爭奪,牢牢控制了這塊土地。最終把寬30公裡,縱深達20公裡,總面積567平方公裡的防區,完整地移交給了15軍,為上甘嶺大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9兵團炮兵部隊全程參與,打滿了這兩場戰役。

1951年6至7月,在雞雄山、西方山戰鬥中,26軍先後打敗過韓9師、美3師的進攻。美25師不甘心失敗,緊接著過來反覆爭奪,也被打退。戰至9月,26軍堅守住了所有的陣地,迫使對手偃旗息鼓,放棄了爭鬥。

10月,敵方為在板門店談判桌上佔據優勢,發起了所謂秋季攻勢,唯獨不敢向26軍陣地進攻,著實說明被打怕了。直到1952年10月上甘嶺戰役爆發前,整整一年時間這一區域都沒有發生大的戰鬥。

在此期間9兵團炮兵部隊卻沒有停息,繼續用炮火支援別的部隊戰鬥。

1951年10月16日,敵對月峰山志願軍陣地發射了1萬餘發炮彈,然後集中2個營的兵力,在40餘輛坦克的掩護下發起猛烈攻擊。炮兵第11團1、2連冒著空中飛機轟炸和地面炮火打擊,積極組織火力協同步兵守住了陣地,殲敵800餘人,擊毀敵坦克11輛。

17日,炮兵11團第4連在文登裡方向支援68軍作戰,一天內配合步兵打退敵團規模的進攻5次,以火力直接殺傷敵500餘人。炮4班在戰鬥中傷亡6人仍堅持戰鬥,戰後榮獲"二級英雄炮班"稱號。

18日,敵坦克42輛沿金城川公路運動時,炮兵第11團1、2連和炮兵第20團9連,沉著勇敢,相互配合,把坦克放近到直射距離內突然開火,一舉毀傷敵坦克16輛,其中炮兵11團2連以3發炮彈擊毀敵坦克2輛,炮20團9連以86發炮彈擊毀擊傷敵坦克11輛,創入朝作戰以來,以少量炮彈毀傷敵坦克的紀錄。沉重打擊了敵人坦克進攻的囂張氣焰,受到志願軍司令部的通報表揚。

1952年4月20日,26軍與15軍正式交接防守陣地。

炮兵第7師沒有輪換,仍留守原地,繼續承擔著對步兵部隊的火力支援任務。

華東炮兵與中野(二野)部隊早就有相互支持、共同作戰的歷史淵源。

1948年12月,在淮海戰役第二階段雙堆集圍殲黃維兵團時,華野炮兵抽調了特縱炮1、3、4團(即炮11、15、16團部隊)參加總攻。中野主要縱隊包括12、15軍在內,當時也在戰場上。在阻擊與圍攻黃維兵團戰鬥中,他們吃夠了敵人密集炮火的苦頭。

我軍名將陳賡(曾任志願軍代司令員)看到華野美式榴彈炮群猛烈轟擊敵陣地,頓時興高採烈,連聲說道:「炮兵威猛,要為炮兵請功"。

誰能想到時隔近4年,在國外的朝鮮戰場上,當年共同戰鬥的步炮部隊又再次聯手,直接與美軍硬碰硬較量。

隨風來,隨風去。回憶往事,歷史的記憶揮之不去。今天的歷史之旅到此結束了,期待與大家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史達林打小算盤,導致第9兵團在長津湖戰役中蒙受了重大損失
    長津湖戰役結束以後,9兵團轉入休整期。西線我軍則連續作戰,接連打了三、四次戰役。形勢逼人,華東炮兵為加強9兵團炮兵實力急調炮兵11團入朝。這裡需要說明一下三野特縱1950年10月進行了一分三,主體部分改稱為華東軍區炮兵,其他部分如戰車團、工兵團等分別成立了華東軍區裝甲兵、工程兵。
  • 長津湖戰役中,第9兵團官兵真是穿夏裝在冰天雪地中作戰嗎?
    網上甚至還流傳著這樣一種深入人心的說法,那就是第9兵團的官兵們是乘火車幾天幾夜馬不停蹄從南方直接拉到朝鮮,入朝時還穿著夏裝,因此才在刺骨的凜冬中蒙受了巨大損失。 第9兵團的官兵們真的是身穿夏裝在長津湖的冰天雪地中作戰的嗎? 我們先來辨析一下,第9兵團是不是乘火車幾天幾夜馬不停蹄從南方直接拉到朝鮮的。翻開志願軍戰史,不難發現,第9兵團中的第27軍在1950年7月份便已從南方來到山東擔任海防部隊。
  • 中美都不願提及的長津湖之戰,史達林打小算盤,第9兵團受損嚴重
    朝鮮的冬天極冷,長津湖又是北部最大的湖泊,人跡罕至多的都是高山和密林自然條件惡劣。再加上南朝鮮有聯合國軍的幫忙,雙方在武器裝備上的差距,這一仗我們打得極為艱難,但如果不是史達林的小心思,或許這一仗的傷亡能減少很多。
  • 最殘酷戰役之一的長津湖之戰,史達林的私心,令第9兵團嚴重受損
    朝鮮的冬天極冷,長津湖又是北部最大的湖泊,人跡罕至多的都是高山和密林自然條件惡劣。再加上南朝鮮有聯合國軍的幫忙,雙方在武器裝備尚的差距,這一仗我們打得極為艱難,但如果不是史達林的小心思,或許這一仗的傷亡能減少很多。美軍師長史密斯曾經說過,長津湖地區位置偏僻,就算是成吉思汗都不會想要。
  • 長津湖戰役,宋時輪將軍淚流滿面,美軍將領:那情景真是不堪回首
    圖|韓戰形勢圖參加長津湖戰役的是我軍第9兵團,長期久居江南,很多士兵連雪都沒見過,幾乎是沒有任何後勤準備便來到了東北準備入朝。長津湖戰役與我軍對決的是美軍海軍陸戰隊第1師(簡稱陸戰一師)和第3、第7步兵師,以及韓國第1軍團,約10萬人。其中美陸戰1師,是美軍的王牌部隊。長津湖戰役打響後,陷入包圍中的美軍深感恐懼,美7師和陸戰1師被九兵團分割成了5個部分。根本沒有想到中國會如此大規模參戰的麥克阿瑟也開始慌張起來,連忙下令全軍南撤。就這樣,美軍開始了史上最長的敗退。
  • 解放軍老兵回憶:我所經歷的長津湖戰役
    中央決定,將正在上海地區整訓原備用於攻打臺灣的三野主力9兵團所轄的第20、26、27軍北上至山東津浦鐵路沿線地區整訓,作為東北邊防軍的二線部隊。為加強力量,我所在的30軍88師編到26軍,我擔任263團2營教導員。1950年10月29日朱德總司令作了戰前動員。1950年11月7日緊急從輯安,臨安,梅河口渡過鴨綠江入朝。
  • 是物資匱乏還是運輸受阻,長津湖戰役第九兵團為何出現「冰雕連」
    在長津湖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戰士們身上還穿著華東地區棉衣,入朝行軍第一天就有800人凍傷,戰役結束後,出現了我軍歷史上最嚴重的凍傷減員現象,第9兵團凍傷3萬餘人,凍死4000餘人,出現了三個「冰雕連」。
  • 長津湖戰役中,為何125名志願軍戰士,被凍成冰雕也不放棄陣地
    參加長津湖戰役的部隊,是志願軍第9兵團,這支隊伍隸屬華東野戰軍,戰士們大都來自於溫暖的南方,很少感受極寒天氣。而長津湖地區恰好是朝鮮北部的苦寒之地,該地區不但海拔高,還樹木茂盛,人跡罕至。隆冬季節的夜晚,最低氣溫可以降至零下40度。 這支隊伍入朝倉促,來不及換裝,僅僅穿著單薄的衣服,就挺進了朝鮮的茫茫大山中。
  • 第九兵團奉命入朝參戰,頂著嚴寒,拿下長津湖戰役
    熟悉歷史的朋友肯定知道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長津湖戰役,在這場戰役中,給我們志願軍造成最大傷害的是不是美軍,而是當地惡劣的天氣。宋時輪將軍當時朝鮮戰場局勢瞬息萬變,第九兵團緊急接到通知,讓以最快的速度入朝作戰,而第九兵團的司令員是我們熟悉的宋時輪將軍,當時由於事情緊急,於是就倉促集合隊伍準備開赴朝鮮。
  • 三野共有四個兵團,為何第9兵團入朝作戰,另外三個兵團去哪了?
    在抗美援朝時期,第三野戰軍第9兵團改稱為志願軍第9兵團,作為第二批入朝作戰部隊,參加了著名的長津湖戰役。或許有很多人不明白,第三野戰軍的戰鬥序列之下一共有四個兵團,分別是第7兵團、第8兵團、第9兵團和第10兵團,為什麼只有第9兵團奉命入朝作戰呢?其他三個兵團當時去了哪裡?
  • 長津湖戰役背後:此戰勝利打出國威與尊嚴,讓日本戰犯一夜間轉變對...
    【環球網軍事報導】長津湖戰役,美軍陸戰1師和第7師遭到重創,被迫從空中、海上狼狽撤走。陸戰1師師長對記者說:「我們不是撤退,而是換一個方向進攻」,這不過是掩人耳目的說法。美軍第31團遭到重大損失,按美軍的說法,號稱「北極熊團」的31團損失一半。
  • 血戰長津湖:中國人民志願軍條件艱苦,是如何擊敗美軍的?
    第一次戰役後,未受到重大打擊的「聯合國軍」繼續分兩路北犯,其中西線為美第八集團軍,東線為美第十集團軍。志願軍採取誘敵深入的戰略,隱蔽接敵,對敵軍構成包圍態勢,並於11月25日發動反擊,第二次戰役開始了。在這次具有決定性的戰役中,東線的長津湖及其附近地區爆發了一場慘烈的戰鬥,這便是聞名世界的「長津湖戰役」。
  • 長津湖戰役中,第九兵團凍餓減員嚴重到什麼程度?零下30度啃石頭土豆
    在第二次戰役中,志願軍第九兵團下轄的三個軍負責東線作戰任務,在長津湖一戰中把美軍陸戰第一師逼入絕境,使該師雖然最終突圍但傷亡過半。而美陸軍第七師也遭受沉重打擊,在該戰役中還全殲了美陸軍第七師的一個加強團。
  • 長津湖戰役背後:志願軍第九兵團本屬攻臺部隊,未等棉衣到位便緊急...
    我志願軍戰士在朝鮮戰場上行軍(拍攝者為志願軍老兵、原27軍《勝利報》社社長曲中一)1950年9月5日,華東軍區向軍委發了電報,說明即將發給第九兵團的冬服是按江南氣候縫製的,恐不耐寒,華東不知道縫製寒區被服的標準,請示可否請東北軍區幫助準備禦寒衣被。10月12日,毛澤東和軍委於向華東軍區發出電報,令「宋部提前開東北。」
  • 【追尋先烈足跡】長津湖戰役|「氣多」戰勝「鋼多」的殊死之戰
    這列車的戰士正是從溫暖的江南水鄉而來,奔赴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東線戰區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這支軍隊的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的1縱、8縱、9縱。新中國成立後,第九兵團各部分散駐紮在東南沿海一帶。按照計劃,第九兵團本來要先在東北進行修整,補充彈藥、被裝和給養,然而戰況緊急,軍情突變,未作停留,直接入朝,就這樣,第九兵團投身到冰天雪地的朝鮮戰場中。
  • 長津湖戰役,我們究竟是勝利還是失敗了
    美第十軍登陸仁川從側後方楔入了金日成的進攻路線,前後夾擊,讓朝鮮兩面受敵。同時越過了三八線,向中國領土進軍。毛澤東下令任彭德懷為中國志願軍總司令,於1950年10月19日率軍進入朝鮮,開始了「抗美援朝」。作為王牌部隊的九兵團接到指令,他們坐著火車一路高歌越過了鴨綠江。此時的美軍已經向著長津湖進軍。
  • 冰血長津湖:悲壯「冰雕連」,寒冷比子彈還可怕
    這裡還原的就是長津湖戰役中的「冰雕連」。 「第二次戰役東線的長津湖戰役,志願軍主要面對的敵人是寒冷,寒冷比子彈更可怕。」 抗美援朝紀念館副館長、抗美援朝研究專家張校瑛說。 「冰雕連」「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事跡」等都發生在第二次戰役東線的長津湖戰役。
  • 長津湖戰役,部隊繳獲3千條軍毯,師政委下令:剪碎給戰士包手腳
    1950年11月27日,長津湖戰役打響,志願軍第9兵團十餘萬將士冒著零下30多度的低溫勇猛出擊,迅速將美7師和美陸戰1師分割包圍。之後敵我雙方在蓋馬高原上進行了將近一個月的艱苦搏殺,由於缺乏重武器加上後勤限制,本已是甕中之鱉的美陸戰一師僥倖逃脫。
  • 韓戰的拐點:慘烈程度堪比上甘嶺,志願軍與美軍雙方損失慘重
    上個世紀的韓戰中,我國為了支援朝鮮成立了志願軍,當時的中華青年和將士們都熱血沸騰,想要投身於解放人類的偉大事業中。在志願軍參戰的多場戰役中,其中有一場戰役尤為重要,這場戰役甚至成為整個抗美援朝戰爭的轉折點——長津湖戰役。
  • 血戰長津湖:志願軍唯一一次殲滅美軍一個團,團旗還在軍事博物館
    名為冰雕連,但是,在長津湖戰役中被凍成冰雕的志願軍其實並不是一個連,而是三個,這三個連分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軍59師117團6連,第20軍60師180團2連,第27軍80師242團5連。 冰雕連發生在第2次戰役東線戰場之上,在朝鮮長津湖地區,志願軍第9兵團為了狙擊和消滅美軍東線部隊,在零下40度的極寒天氣內,沒有冬裝的志願軍將士在冰天雪地與武裝到牙齒的美國軍隊展開了浴血奮戰,冰雕連正是這一龐大戰役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