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後就要挨打,是我們用百年屈辱史換來的深刻教訓。如今我們能在繁榮穩定的環境下生活與工作,離不開上個世紀用血和汗為我們開創一片和平的老一輩革命家。在那個國力與軍力都要遠遠落後於敵人的年代,老一輩革命家們用血肉之軀贏得了一場又一場戰爭的勝利。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期間,我們要面對的更是被稱為世界第一的軍事力量。
為幫助友鄰不受侵犯,更為維護我們的領土主權,1950年10月19日,志願軍們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在志願軍參戰之前,以美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朝鮮的領土上如入無人之境,北朝鮮軍隊節節敗退,腹背受敵。1950年10月25日,入朝僅一周的志願軍就向聯合國軍發起了進攻性的戰役,面對裝備性能和後勤補給遠遠領先於我們的聯合國軍,志願軍用血肉之軀給高傲到不可一世的美國軍隊上了一課。
與人盡皆知的「上甘嶺」戰役相比,還有一場「長津湖戰役」可能不像前者一樣被大眾熟知,但我們今天要著重回憶這次戰役,不僅因為它是志願軍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的一場決定性戰鬥,更是因為在這場戰役中,志願軍戰士徹底打出了中國軍隊的軍魂和軍威。同時,說這是人類歷史上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也不為過。
長津湖是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而這片區域也是朝鮮最為苦寒的地區,1950年11月,長津湖地區的溫度低著零下40度,滴水成冰。但就是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志願軍展開了一場扭轉戰略態勢的戰役。由於入朝作戰的任務很緊,後勤補給難以及時到位,1950年11月27日,在零下40攝氏度的冰天雪地裡,志願軍戰士穿著薄棉衣、膠鞋,啃著比石頭還要硬的土豆與敵軍進行著英勇的戰鬥。
在這場慘烈的戰役中,志願軍的一個普通的連隊接到任務,要在「古土裡」附近的水門橋埋伏起來,對南逃的美軍進行伏擊任務。這個連隊共129名戰士在零下40度的冰天雪地裡匍匐隱蔽,等待著美軍的到來。在埋伏了6天6夜之後終於等來了逃竄的美軍,根據戰後美國軍人的回憶錄中記載,前進的美軍發現了埋伏著的志願軍後頓時緊張了起來,開始小心翼翼的前進。不過等到視線清晰之後他們才發現,整連129個志願軍官兵被凍成了「冰雕」,但卻仍然保持著標準的戰鬥姿勢,槍口也瞄準了美軍的方向。志願軍戰士的堅毅,讓這支美軍的王牌之師也不得不肅然起敬,部隊長官親自脫下軍帽,莊嚴的向這支「冰雕連」敬禮。

後來,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向國內報告戰況時的電報中寫道:「戰鬥結束後打掃戰場時發現,該連全體人員成戰鬥隊形凍死在了陣地上,細查身體無任何血跡和傷痕」。因此,一些影視劇中戰士在等待作戰的過程中被凍死的情節並非虛構,而是實實在在發生在了朝鮮戰場上。

在長津湖戰役中,韓戰的大局被一舉扭轉,創造了全殲美軍一個團的記錄,更使得美軍經歷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正是有了這些中國軍人的浴血奮戰,才會有我們安定、和平而又繁榮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