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像我這樣從垃圾堆裡爬出來的無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應當感激涕零才對。但我絲毫提不起熱情。我曾怯懦、崩潰、自我懷疑,內心裡有什麼東西腐爛了,惡臭燻天。直到我逃離大山,打開另一個世界。那是教育給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無限可能。——塔拉·維斯特弗
你很難想像,在美國的山區裡,有這樣一個家庭,家中七個孩子,父親經營一個廢料場,母親是草藥師和沒有資格證書的助產士。
你更難想像,這七個孩子都在家中出生、全都沒有出生證明、沒有記錄、從不看醫、也不跟任何政府機構交流;最讓人震驚的是,這七個孩子從不允許去上學。
這不是非洲某個國家的常見日常,而是美國社會的一個小小家庭。作者塔拉·維斯特弗,美國歷史學家、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她於1986年出生在美國愛達荷州的山區,17歲前從未接受正規教育,17歲後卻依靠自己的努力從哈佛再到劍橋,完成了她關於自己的蛻變。
2018年,塔拉出版了以自己經歷為故事的非虛構類著作《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此書一經出版就震驚世界,上市一周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至今仍高居不下,她還被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評價這本書說:「這是一個驚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閱讀她極端的童年故事時,也開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
本書在豆瓣6萬人給出了8.9的高分,足以說明這本書在讀者心中的分量。
但只看書名,乍一看會覺得《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有著濃濃的雞湯味;但其實不然,英文原版名是《Educated》,直譯過來是「受教育」,而中文版書名起初認為取得不好,原因就在於過分「勵志」,但我用一天的時間細讀完之後,發現中文名非常有深意。
其一,「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與作者書中自述的出生地大山,有著濃濃的相似感,非常貼切;其二,書名和內容給讀者一種鼓舞和振奮的力量。
這本書讀後給我的感覺正如同蓋茨所說的,我在閱讀她極端的童年故事時,也開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
若你認為教育的代價昂貴,那麼不妨試試無知的代價。
01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作者塔拉的童年,在我看來是極其不幸的,她有一個異常宗教極端的父親,相信同濟會的陰謀論、敵視政府的一切,為此,他拒絕讓膝下的七個子女上學。
塔拉的父親還堅信末日一定會到來,為此他儲存一切可能保存的東西,食物、燃料、水和彈藥。他們堅信,醫院裡的一切都是被上帝所厭惡的,而自製的草藥才是「不違背」上帝的旨意。令常人難以想像的是,塔拉的父親就是這樣從出生開始就對子女們「洗腦」的。
他告誡塔拉,化妝抹口紅的都是「妓女」,都是被上帝拋棄的人;而去上學,則是違背了上帝,同政府「同流合汙」。七歲的塔拉,每天的任務就是給奶牛餵食、擠奶,還要幫忙處理一個垃圾場——從中尋找廢料來賣。
如果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被冠以「正確」的認知,那麼這個世界的可怕程度,對這個人來說就是致命的。父親給這個七個子女灌輸外面的世界都是極其邪惡的,上廁所甚至也不用洗手,女人就該待在廚房裡,生病意外也不應該去醫院,因為上帝會治好的。
很難想像,在現代社會會有這樣的家庭,這樣的父母教育存在。這對孩子來說,是何其不幸呢?但更不幸的是,塔拉一直信以為真。
直到多年以後,塔拉取得了非常優異的學業。她在書中說:
當我寫下這個故事的最後幾句話時,自從外婆的葬禮之後,我已經多年沒見過父母了。我和父親之間的隔閡不僅來自時間和距離。它源自於自我的改變。我已不是當初那個被父親養大的孩子,但他依然是那個養育了她的父親。
看到塔拉因為原生家庭的影響,多年以後依然在奮力掙扎,看到塔拉的命運因教育而被改變,這既是好事,卻也是不孝;不幸的是,一個這樣的家庭,幾乎真的可以斷送一個人的一生。
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我們的一生,不幸的童年卻需要我們用一生去治癒。我們無法選擇童年、無法選擇出生、無法選擇家庭,但我們可以選擇的是,成為不一樣的父母。
無知不是力量,無知也不是藉口和理由,唯有教育和勇氣,才能讓我們像鳥飛往你的山。
02
命運的轉折:17歲後
如果現在有人問我,最後悔的一件事是什麼,我會告訴你,最後悔的就是當初沒有更用功學習。
教育,從來都不是一件平淡稀鬆的事情,而在中國,我們對教育的觀念卻依然有很多家庭停留在孩子的作業做了沒有,考試成績多少分這樣的原始層面。
什麼樣的教育才算是教育?
塔拉在《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一書中說,教育是讓自我變得更好,知道自己更想要什麼,更不想要什麼,教育的本質就是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過程。
但塔拉最早以前並不是這樣想的。一個十幾歲前從未接受過正規教育的美國女孩,如何在以後考上哈佛劍橋的歷史學博士?
這首先源自於塔拉的哥哥泰勒通過自學離開家考上了大學,這在塔拉的心中埋下了好奇的種子。而日復一日的大山工作,也讓塔拉產生了想要出去、想要逃離的感覺。
塔拉對於教育的渴望有多強烈呢?她在替父親工作的間隙,她開始偷偷自學,並準備大學的入學考試,而幾個月後,她成功收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
其實從這裡完全可以看得出來,那時候的塔拉一心只想要逃離,想要新鮮感,而讀書就是一種逃離的方式。
但隨著進入的大學的開始,塔拉發現自己成為一個「異物」。她不知道論文為何物,不明白教科書是用來讀的,她甚至誤以為歐洲是一個國家,她不洗澡、甚至上完洗手間也不洗手。這時候的塔拉漸漸明白,父親十多年來給她灌輸的經驗和知識,幾乎全部都是錯誤的。
正是在這樣巨大的衝擊之下,讓塔拉對於學習對於教育,有了近乎狂熱的感受;她也意識到,儘管自己身在學校,但她的心始終沒有走出那個大山,為了從大山走入劍橋,塔拉選擇用教育殺死過去的自己。
十七歲前,塔拉對父親塑造的世界深信不疑,十七歲後,塔拉用自己的餘生尋找自我,與父親和解。
心理專家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說:只有看到孩子,發現孩子的真實需要,並幫助孩子實現他的需要,才是對孩子的真愛。但顯然,塔拉的父母沒有這麼做,他們一味的隱瞞和鞏固那個虛假的世界,以此來達到控制孩子,實現自己欲望的地步。
從大山深處到劍橋博士,塔拉背後的執念,也正是源自於父母十幾年對塔拉的教育,源自塔拉對於「大山」的恨。
十七歲後,塔拉開始選擇用教育救贖自己。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摩根·弗裡曼說:有的鳥畢竟是管不住的,他們的羽翼太光輝了。
而塔拉,就是這樣的鳥兒;大山關不住她,她也嚮往自由和對世界的真理。看完這本書,我也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教育可以戰勝原生家庭嗎?我們要背叛多少曾經,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這個問題恐怕沒有答案,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我們之所以願意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不就是為了去實現自己心中的所要嗎?
塔拉的故事的確足夠吸引人,這不是一個從無到有的「美國夢」,正如作者塔拉所說,她並不願意有人希望這是一個勵志故事,她更願意希望讓人了解或看到教育的彌足珍貴。
我們要背叛多少曾經,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這本書,真的值得我們去細讀。
教育有多重要,讀了這本書你就知道。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一個堅持用理想書寫職場的非知名寫手,崇尚人文和思考,歡迎關注,每天分享更多職場新知